高中历史教学融合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探索
黄婵娟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黄婵娟,. 高中历史教学融合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探索[J]. 国际教育论坛,20196. DOI:.
摘要: 2017年开始的新高考改革凸显了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历史学科的特点使学科教学与生涯规划教育相融合成为可能。这种课堂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学科与专业之间、专业与职业之间建立联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能力的迁移:一方面,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拓展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关键词: 生涯规划教育;历史教学;能力提升
DOI:
基金资助:

目前我们的高中教学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而展开,为适应这一目标而进行的高考综合改革,打破文理科界线的选考模式凸显出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地位,教育部相关文件提出的“要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正确认识自我,具有一定的生涯规划能力”教育目标。尤其是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就将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推向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否将核心素养由理论转化为学生融入社会、胜任工作乃至具备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实就是学科教学与生涯规划相融合的课程组织方式显得尤为必要。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为学生前途着想,为社会着想,在高中的教学中,须有职业规划的预备和选择职业的指导。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教学内容适时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就很有必要了。

一、分析教学内容,挖掘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正确自我认知

把握教学内容和紧扣学科重心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立足点。历史学科是与“人”有关的学科,教材中历史人物璨若星辰,涉及古今中外不同时空,跨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不同领域。他们或是睿智多谋、成一家之言的思想家,或是顺应时代潮流、引领社会改革的政治家,或是潜心研究、推动技术革新的大国工匠,还有孜孜以求探索自然奥秘、拓展人类认知空间的科学家,等等。这些历史人物有些处在相同的时代,选择方向不同;有些处在不同的时代,选择方向相同。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有自己的职业身份,为学生在性格与职业的关联上提供了参照,且职业的选择与当时的时代、环境紧密相连,并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例如,李时珍出生于医生世家,年少时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三次科举考试受挫后,他马上转变观念,重新审视人生前途,毅然选择了医学道路,并成为伟大的中医药学家。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将生涯规划教育目标融合在学科课堂教学之中。(1)为什么从小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的李时珍会接连三次参加科举考试?(探究时代环境、兴趣与择业之间的关系)(2)为什么三次科考失败后,他没有继续坚持,重新选择了当时被视为末学杂流的医学?(探究家庭环境、人物性格与择业之间的关系)(3)为什么任太医院判一年后他主动辞职还乡,重修《本草纲目》?(探究工作环境、人物品格与择业之间的关系)围绕李时珍择业的连环设问,既抓住了“时代中的人”,彰显了历史学科特色,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又有利于学生审视自我,分析“时代中的我”,初步萌发生涯规划意识。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在体悟研习史料、演绎推理等“史料实证”方法的过程中,也引领学生感悟李时珍的科学精神和职业追求,促使学生从前人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选择中,思考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选择,从而,在实现学科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业发展和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

二、立足生本课堂,精心组织教学,引领学生实现职业认同

学生生涯规划意识的萌发仅仅解决了“我要做什么”的问题,“我该如何做”即实现职业认同才是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心理学认为,“观察—模仿”在中学生认识过程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人物在关键时刻的抉择、面对困境的坚守、面对失败的坦然,以及面对诱惑的自我克制等,都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学生的心田,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职业观。如此开展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又促进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与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机融合,促使学生认识自我,觉察影响自我和未来发展的因素,明确自我发展的目标和实现的途径,提高社会适应力,科学、合理地制订学习目标,调整学习策略。

    第一借助史料对话先贤,感悟职业精神

当今社会存在各种错误的择业观念,比如用“体面、权力、待遇、舒适”等标准来区分职业的高低贵贱。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职业信念,引领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爱岗敬业、忠诚有为的职业精神。仍以“李时珍”为例,通过精选史料、创设情境、分析演绎,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实现了李时珍与学生的“对话”。

材料:李时珍,字东壁,蔪州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后经南朝粱陶弘景、唐苏恭、宋刘翰等增补), 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繁, 名称多杂, 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阅,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说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

——摘编自张廷玉《明史•方伎传》

至顺治间,钱塘吴毓昌重订付梓,于是,业医者无不家有一编,《明史•方伎传》亟称之盍集本草者,无过于此矣!

──光绪《蕲州志》卷十《著述志• 〈本草纲目〉》

我们可以设置以下问题情境:

(1) 李时珍为什么要编撰《本草纲目》?概括指出李时珍能够取得重大医学成果的原因。

(2)概括指出《本草纲目》在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3)从李时珍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他的哪些优秀品质和职业精神? 他的职业选择对我们有什么启迪吗?

第二合理创设角色情境,增强职业体验

现行的高中教育体制下,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一无所知。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积极开发和拓展课程资源,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重新演绎历史事件或者某种历史现象,对职业进行初步体验。

如,人民版必修中外历史刚要(上)《罗马人的法律》一课教学中,老师可提供相关案例素材,模拟历史情景“拍案说法”,请部分学生当“法官”开展学习和探究活动。学生通过“法官”这一角色体验,围绕问题、分析资料、引案说法,加深了对习惯法、公民法和万民法的适用时间、适用范围和法律特点的理解,提高了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对“法官”这一角色注重依法断案、讲求证据的职业特点有了初步体验。

再如,在新课的小结阶段,可以尝试让学生以角色扮演来代替教师总结,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角色体验机会,使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学习历史,在历史学习中体验职业规范和职业素养。

第三开展学科特色活动,激发职业兴趣

赣州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苏区,又是蜚声世界的客家之乡,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和客家文化资源。笔者所在学校的历史教研组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带领学生走进中央苏区(瑞金)历史博物馆、走访革命基点村,挖掘和开发了诸如“革命精神代代传——赣南革命根据地简史”校本课程和“中央红军第一渡”“红色山歌的传唱与保护”等社会历史调查活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与学生有着天然亲近的成分,在真实情境中亲身参与、感受并弘扬红色文化精神,主动参与课程开发,实现了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结合。尤其是“红色山歌的传唱与保护”和“赣南红色遗址调查——现状与保护”活动的两个调查报告,还得到了当地文化、文物部门和相关党组织的重视,促成了一系列保护措施的出台。

三、彰显生涯理念,培育家国情怀,唤醒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彰显生涯理念是助力学生幸福人生的落脚点。生涯教育中,引导学生选择很容易,教会学生坚持也不难,难在帮学生寻找选择的归宿,即思考生命的价值所在。从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方向看,高中生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的学科选择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对个体的生命历程宽广而深远的透视基础上,教给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使之能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能主动、智慧、持久地适应社会,实现自我发展与终身发展”。而这种发展恰恰有助于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选择,有助于学生思考个人、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例如,詹天佑的“如果我失败了,那就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而且是所有的中国工程师和中国人的不幸”;孙中山的“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陈独秀的“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上述素材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百年前的中国,伟人们面对的困难很多,选择方向不同,却有着相同的爱国情怀。今天,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作为青年的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责任与担当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同时,启迪学生认识到生涯规划应该在自我、集体和国家三者关系中合理定位,从而将自我的生涯规划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简单地说就是学科教学与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迫切需求,是课程改革和教育理念更新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学科教学由知识本位向育人本位转变的根本要求。历史学科与生涯规划教育的融合不仅能够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有助于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拓展学科教学的空间,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和提高自我,逐渐成长为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当下,“学科教学”与“生涯教育”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但我们的探索才刚刚起步,深入研究,落地课堂刻不容缓。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新高考下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研究”课题(23JYB18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