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杜丽琴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杜丽琴,. 浅谈“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J]. 国际教育论坛,20197. DOI:.
摘要: 语文作为主要的人文学科,可谓是传承中华数千年优秀历史文化的主要渠道,将历史与时代的沉淀在青少年之间世代衔接,从而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筑起一道永不坍塌的精神长城。在小学实语文实际教育教学情境中,我们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合理调整教学方式,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小学生的情感认知,最终有效落实精神文明教育。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尝试高效的课程思政教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程思政;课文教学;德育
DOI:
基金资助:

引言:

“课程思政”理念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大背景下,为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特征,拉近学生与社会发展的距离,并解决思想政治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整合性教学策略。在教育性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对小学所开设的其他文化课程进行资源整合,发掘其内在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课程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明显存在教育目标不够协调、教师育人意识淡薄、课程规划不够完善等等问题,尚未形成可供复制的模范例子,因此“课程思政”的时代含义、具体教学实践策略仍需要我们持续探索。

一、“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及其意义

“课程思政”,顾名思义即为在各个课程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增长的同时,也兼顾学生思想道德层面的修养。小学阶段所开设的各门课程,无论教育内容,均具备育人的功用,因此皆可作为新时代培育时代新人的主要承载体。接受小学教育的学生是知识能力、思想道德迅速发展的关键阶段,此时他们需要掌握的不止有各门文化课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从而为实现学生自己完满生活而奠定基本的前提。在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对学生道德情感领域施加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定不移以自身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而服务,最终展现教育的根本性目标。当然,“课程思政”是否能够顺利开展,仍需其他各门课程相互协调,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目标形成巨大的凝聚力。

(二)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1、小学思想政治教育

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学不仅包含道德与法治课程,还包括各个教学科目的任课教师在日常学科教学中所渗透的德育指导,以及班主任教师的日常教育管理。考虑到小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可塑性极强。可以通过耐心的教导,为学生解决生活中关于情感价值、态度观念类的难题,把复杂的道德困境故事以情景演示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应到学生讨论,从而让学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得到自己对于生活学习、为人处世方面的价值判断。这对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健康的心理情感可以自我勉励,在学习和生活中始终保持健康积极的姿态。长此以往,到达我们所谓的“自我教育”,也就切实落实了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对小学生的要求。

必要的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思想道德品质,从而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特点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为我国的民族复兴大业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它以内隐的方式存在,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价值观就是要正确认识时代的发展与变革,砥砺自我的思想认知,从而为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而贡献自己的毕生力量。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观念,以及学生的价值选择,从知情意行各个层面依次递进,为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而教。

2、思政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语文在小学阶段主要的教学科目,它不仅承担着升学考试的重任,还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理想科目。语文学科的教材是由一篇又一篇精选的暗含丰富的思想情感的文章组成,换言之就是它蕴含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可以把德育中涵盖思政教育的部分与语文学科教学完美结合。在学习各个篇目时,教师可以借势把正确的思政观念讲述给学生,纠正学生不合时宜的前观念,让学生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端正自己的情感态度,坚守道德底线。在多种多样的教学素材中,让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不仅学习了语文知识,还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念。或者说,在培养正确价值观念的同时,激励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促进语文学科成绩的提升,这是双方都有利的教学方法。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实现融合创新的要点

(一)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为融合教学做好准备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教学元素具有丰富多样的特征。因此,教师应当基于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要求,在传统的语文课教学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并且融入常规语文课教学中,达到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引领,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对原本的语文课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拓展教学空间的过程,也是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开拓学生学习眼界的重要方法[1]。教师应当结合不同类型的语文课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挖掘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明确不同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随后,在传统的语文课教学任务完成后,进一步学习理解语文课程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融合教学生动性

思政元素与常规语文课教学内容实现融合不仅是对传统教学内容的丰富,也有利于提升整体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引领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结合不同课程内容应用更加灵活生动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语文课教学过程转变为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或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共同讨论分析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语文课文背后的深刻含义。同时,基于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等。让学生在传统的语文课教学过程中吸收到更加丰富多元的知识,从多角度入手达到提升实践能力的目标[2]。

(三)提升教师教育引导能力,适应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

在融入思政元素后,不同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理解需求可能产生差异。若部分学生对部分课程内容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能力,则其会更进一步深入学习了解相关知识。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完成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索。教师首先应当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更加深入的了解相关语文课知识的拓展性知识内容,并且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促使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相关知识。同时,这也是体现出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重要方面。

三、课程思政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一)增强思政教育进入小学课堂的意识

前文已经详述,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学多以增长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为要点,其思政教育内容较少,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政价值观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够明显。究其原因,是因为小学学校的校领导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意识较低。所以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入手,加强价值观念精神学习并出台文件进行指导,对小学学生的全面和谐成长目标给予实质性的规定。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课堂是枯燥乏味的,这也使得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是非常抵触的。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想要更好的去促进思政教学和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就需要小学的语文教师寻找更加有效和新颖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并且拉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于新时代的语文课堂充满兴趣,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在互联网时代下,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能够进一步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因此新时代的教学活动可以借助教学设施的先进性促进思政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高效开展。

(二)更新教育理念

更新教育理念,比如认真学习本文所倡导“课程思政”,善于和其他教师相互交流教学经验,更要善于从语文教学内容本身中挖掘资源。

比如在小学五年级语文《军神》中,对刘伯承无麻醉进行眼部手术的描写可谓是让人肃然起敬。他因为需要保持大脑的清醒来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而拒绝使用麻醉的手术过程让医生称之为“军神”。在这样的教学中,我们不仅需要向小学生传达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还需要向小学生讲明无麻醉的手术只是因为情况特殊,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并不需要这样做。甚至教师还可以用自己较为全面客观的总结与表达,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主动探寻这类英雄事迹,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革命文化的时代看法,对于家国大义的正确看法,从而在民主活跃的教学气氛中,贯彻落实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

再比如,以“精卫填海”为例。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提出特点便是“勤劳勇敢”,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来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勇敢和智慧并重,从而征服自然,改造社会,这就是传统文化赋予我们的永恒的精神力量。其次在社会层面,个人事业的选择应该为服务社会所准备,与时下的“中国梦”相契合。个人的力量的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只有把自己的理想与家国理想相结合,为家国理想的实现而勇于抗争、勇于创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也是现代高素质的劳动者所必备的价值观念,应该通过语文学科教育从小树立在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中。深扣教材本身,从教材中去汲取养分,再结合适当的教学方式传达给学生。

(三)选用创新的教学辅助手段——信息技术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手段对小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辅助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第一,改变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相关的照片、动画、语音等资料,可以生动有趣地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促进学生从各种感官渠道对知识的理解和接收。加快了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反馈速度,帮助他们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通过将不同时空抽象的思想政治情感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内容,让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知识更有兴趣,也能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学习资料之间增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乐学精神。

第二,打造高效课堂。在《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优秀的课文朗诵资源、电影资源,比如《长津湖》。让学生在感受在父子亲情的基础上去感受为革命牺牲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一代伟人的广阔胸襟和一个普通老父亲的失子之痛。而正是这种对革命事业做出过重大牺牲的英雄,才造就了富强民主的新中国。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平时生活中所了解到的思政教育感人事迹,可以写成小短文在学习板报上展出,也可以在课前几分钟上讲台分享。

(四)搭建融合性教学目标——化育知行

相对于固定的语文课教学内容,实践活动在语文课教学中的融合不仅是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也是语文课教学所追求的目标。组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可对学生的语文课学习能力、语文课学习状态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这对于有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并且进一步观察思政教育融合渗透的效果有重要意义。从本质上来讲,在实践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是从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入手提出的教育工作要求。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个人思想认知在这一阶段需要重点教育培养。教师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从具体的生活实践和主题性活动实践中观察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行为规范性,并且基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以语文课学习为契机,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程《四季之美》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通过课文中的遣词造句,体会四季的不同美感,进一步将学习语文课文的过程拓展至思考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对四季的美景仔细观察,是否感受到季节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对我们个人生活造成的影响这个角度。同时,在校园内组织“我是校园环保小卫士”的主题性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日常生活入手,注意讲究卫生、分类收集垃圾。从个人行为的角度入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且激发学生自主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课文的学习角度入手,达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学生思想认知水平的目标。

总结: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知识教育来培养青年一代的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价值观念,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及其能力,为个体获得幸福生活、为社会时代进步而蓄力。语文学科由于特有的学科特点而成为培养学生核心思政观念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注重借助这方面的资源,使语文学科在落实思政教育方面发挥着它应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世霞.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考试周刊,2021(63):35-37.

[2]汪玉婧.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及意义[J].新课程,2021(30):228.

[3]付颖. 课程思政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 [J].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 2023, (11): 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