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温儒敏教授指出要容许学生读“闲书”,尊重他们的语文生活,“闲书”读得多了,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会加强,阅读和欣赏水平也会提高[1]。读书有助于成长,这是几乎所有家长、教师和学生本人的共识。温教授还指出,阅读不仅是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基础能力和学习成长的需要,也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需要[2]。
引导青少年积极阅读确实对国家的人才培养和个人的终身发展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人们看到的却是中小学生在读书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和读书的重要性不成正比。2023年4月由广州日报发起的一次针对中学生读书问题的问卷调查显示,虽然有74.5%学生认为课外阅读不可取代,但在现实中只有7.6%的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时间“至少一小时”,77.8%的学生“想阅读,但时间都被功课或其他安排挤满” [3]。是什么造成学生“无闲读闲书”?充分了解这种社会现象的成因和危害对人才培养和教育的发展十分必要。
二、读书困境的成因
“无闲读闲书”,从这五个字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的“读书困境”,无疑会把繁重的课业推到聚光灯之下。的确,课业负担重、自我支配时间少会导致中学生阅读量不足。但是多年来,我们也频繁听到、看到媒体上对学生沉迷手机、沉迷网络的新闻报道。当这两类事实摆在面前,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分学生想读书没时间,一部分学生有时间不学习。我们不禁要问,课业压力大是不读书的主要理由吗?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不读书了呢?答案是肯定的。以下从学生个人和学校两个角度做一分析。
(一)学生缺少读书动力,没有养成读书习惯
1. 缺失读书的兴趣和热情
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在回忆自己的求学时光时曾讲到,由于学校书籍匮乏,高中时期每星期天过河,在城里的书店站上一整天,饿着肚皮贪婪地翻阅着各种杂志、报纸和书籍[4]。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周末在家长的陪伴下去新华书店买书是学生作文中常见题材。市面上风靡一时的报刊书籍比比皆是,从金庸的武侠世界到余秋雨的散文再到《读者》《意林》《作文通讯》等等期刊的热销,这些现象背后折射的是阅读在日常生活中的受重视程度。
今天的学生似乎极少人会投入如此的热情去读书。学业繁重固然是个主因,但是学生个人对待读书的态度难辞其咎,学生缺少读书的兴趣、对书籍没有渴望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事情。
一方面,学生沉迷网络世界的感官刺激,在虚拟世界中寻找乐趣和满足感,借此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失败,用当下的快乐消解为未来打拼的艰辛,缺少建设未来的勇气和决心,缺少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使学习和阅读被边缘化,觉得读书枯燥无味,选择其他娱乐方式来消磨时间。他们对知识学习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从而放弃了培养读书的兴趣。另一方面,娱乐至上和消费主义在中学生群体中盛行,导致中学生将物质享受和消费变成生活的重心,弱化其对于真正重要价值的认识,例如努力学习、家庭关系和社会责任等。过度追求娱乐和消费可能导致中学生产生焦虑、自卑、不安全感等消极情绪,在面对学习压力时变得脆弱不堪一击,有些学生选择逃避,而非去面对学习困难,因此不愿意花时间去读书。
2. 缺少对读书习惯的培养
读书兴趣促成习惯的养成,读书习惯将刺激产生更浓厚的阅读兴趣。相应的,没有读书兴趣则空谈阅读习惯,阅读习惯不立则阅读兴趣没有成长空间。习惯的培养和兴趣的引导应该协同作用。在学生兴趣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建立阅读常规帮助兴趣的形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惜的是,在当前手机盛行的年代,读书仿佛是陈年旧事、昨日黄花。形成良好阅读风气的家庭凤毛麟角。一方面父母工作繁忙,下班后用手机打发时间是常态,对于学生的阅读习惯缺乏关注和激励,甚至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学生课业负担重,完成作业将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完成作业后留下的是疲惫而非自由支配、可供阅读的时间,自发得设立阅读目标、合理分配时间、建立阅读习惯成了空谈。
(二)应试教育干扰素质教育的实施
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更注重应试技巧和学业成绩,追求高升学率、为大学输送高分生源便成了学校培养计划中的主要方面。
1. 应试教育改变了学习的内容和形式
在教室内每天发生的事情是圈画考点和重复训练,而非阅读和讨论。这确实能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准度和精度,但它不仅挤占了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尝试,也导致了学生形成只追求分数的错误理念和习惯,从而失却了通过阅读获得自我学习的主动性,错失了自我提升的时机,缺乏自主成长的意识。
2. 应试教育使阅读失去了美感
刷题式学习导致读书时间和精力被严重挤压,用知识点“解构”文学作品、科学知识、历史材料等等抹去了阅读和学习的美感。丰富的知识世界变成了枯燥的考试大纲,虽然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但是损失的是对浩渺宇宙的好奇心和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力。
3. 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应试教育的狭窄评价标准和功利导向容易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过度依赖应试成绩导致学生疲于应考,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发展,使其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长远来看,这将限制学生的未来发展空间,影响其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为了学生长远发展着想,应重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品质。
对学生未来真正有助的是在读书和思考中形成清醒的思辨能力、敏锐的感受能力、广阔的视野和格局。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掌握知识不代表把知识记得滚瓜烂熟,而是学会把学习过的知识当作认识未知世界、追求更高深知识的工具。教学的目标因而要服务于形成学生未来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知识的机械记忆和对记忆准确度的测试。不鼓励学生读书,不引导学生爱上阅读和思考,这个目标没有实现的可能。
三、结语
中学生是国家的希望,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思想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不读书会导致思维变得狭窄,缺乏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提升。不读书会使学生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变得肤浅,丧失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和热爱。不读书会导致中学生的社交能力减弱,沟通能力下降,缺乏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中学生的阅读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关乎千秋万代,让我们共同努力,将科学的教育理念转化成教学行为,引导中学生重拾读书的习惯,走向知识的海洋,拥抱美好的未来。
参考书目
[1] 温儒敏.容许学生读“闲书”,尊重他们的语文生活[J].新校园, 2024,(5): 3.
[2] 温儒敏.青少年读书是为终身发展“打底子”[J].人民教育,2023,(07):1.
[3] @中小学生 你们有时间阅读吗[N]. 李志峰;云钰.重庆日报,2023.
[4] 李泽厚. 走我自己的路[M]. 安徽: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李静,1983年7月,女,汉族,天津,中学一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学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