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将探讨中职数字技术应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将分析当前中职数字技术应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明确“课程思政”融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将提出具体的融入策略和方法,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的评价、师资培训的加强等。我们将通过实践案例,展示“课程思政”在数字技术应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效果,为中职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中职数字技术应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技能与品德的双提升
在中职数字技术应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首要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中职教育往往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掌握数字技术应用技能的同时,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这种全面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更能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方向。
(二)增强教学实效性,提升教学质量
课程思政的融入,使中职数字技术应用教学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技能传授,而是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与情感的融合。通过情境模拟、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体验职业角色,感受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认同。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差异化发展,通过多元化评价和反馈机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技能提升和品德修养上取得进步。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无疑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提升了教学质量。
二、中职数字技术应用教学的特点与学生现状分析
(一)中职数字技术应用教学的特点
中职数字技术应用教学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行业需求和技术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1]。中职数字技术应用教学还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和创新实践,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二)中职学生现状分析
中职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思想活跃但缺乏稳定性。他们渴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但对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2]。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方法和习惯有待改进。在数字技术应用教学中,学生往往对实践操作感兴趣,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耐心和兴趣。在融入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这些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三、课程思政在数字技术应用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一)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在数字技术应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首要任务是确立清晰而全面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需深度融合专业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三个维度。专业知识方面,旨在使学生扎实掌握数字技术应用的基本理论框架、核心算法及前沿技术,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技能培养层面,则强调通过实践操作、项目驱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信息技术环境中游刃有余。更为重要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教学目标应聚焦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以及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课程思政的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既有专业技能又具高尚品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例如,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中,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软件进行图像编辑和优化,还要引导他们理解图像处理技术背后的伦理和审美观念。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我们强调技术的合理使用,避免滥用技术导致的版权和隐私问题。此外,我们鼓励学生通过实践项目,如为公益组织设计宣传海报,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在编程基础课程中,除了教授编程语言和算法外,我们还着重强调编码的规范和职业道德。我们讨论软件开发的社会影响,如信息安全、用户隐私和数据保护等议题,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技术应用的深层次理解。
(二)挖掘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
在数字技术应用教学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是实现有效融合的关键。教师可广泛搜集并引入各行业数字技术应用的成功案例,通过生动具体的实例展示数字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数字技术的社会价值与意义,激发其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针对数字技术领域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教师可组织专题讨论或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讨论这些问题背后的道德困境与解决之道,从而培养其职业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此外,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社会需求,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将所学知识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
例如,在数字媒体设计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类优秀的设计作品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分析作品背后的设计理念、文化价值和道德观念。展示一些关注环保、倡导公益的设计案例,让学生理解到设计不仅仅是追求美观和实用,更是承载社会责任和传递正能量的重要方式。在网络安全课程中,教师可以搜集最新的网络安全事件和案例,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讲解。通过剖析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事件的起因、影响和防范措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三)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为了更有效地在数字技术应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创新至关重要。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应用,通过选取贴近学生生活且具有代表性的数字技术应用实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技术原理、社会价值及潜在伦理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批判性思维。情景模拟法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在探讨数字技术的伦理道德议题时,设计模拟法庭、企业决策会议等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辩论和决策,亲身体验职业道德的抉择与挑战,加深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此外,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围绕特定主题展开深入交流,通过思想碰撞激发新的见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更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使课程思政在数字技术应用教学中得以生动展现和有效实施。
例如,在数据分析技术课程中,通过构建环境保护案例分析,学生运用所学技能剖析环境污染数据,不仅锤炼了数据分析能力,更深刻认识到技术服务于社会、改善环境的价值,激发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而在虚拟现实(VR)技术教学中,则创新性地设计了历史事件模拟活动,学生身临其境地“亲历”历史,在VR构建的时空里深入探究社会变迁、文化传承与道德抉择,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学习体验,更促进了学生对历史、文化及道德的深刻反思与理解,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
(四)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
在数字技术应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是确保思政教育有效落地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应超越传统单一的技能考核,将学生的思政表现纳入评价体系,形成多维度的评价标准。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表现,通过项目汇报、小组讨论、同伴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思政素养提升情况。此外,教学评价还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即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努力程度及价值观的转变,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思政教育,形成持续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提升意识。通过这样的教学评价机制,可以有效促进课程思政在数字技术应用教学中的深入实施,实现技能培养与品德塑造的有机结合。
例如,在教授数字技术应用时,教师布置了一项任务,让学生利用编程技术设计一个智能垃圾分类助手应用。教学评价时,教师不仅考察了学生编程技能的掌握情况,如代码的逻辑性、界面的友好性等,还特别关注了学生如何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融入项目中。学生们在展示作品时,不仅讲解了技术实现细节,还分享了设计过程中如何考虑用户体验,如何引导用户正确分类垃圾,以及应用可能带来的环保效益。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给予评价,特别表扬了那些能在技术实践中融入思政元素,展现出良好社会责任感的学生。这样的教学评价,既检验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促进了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
(五)加强课程思政的师资培训
教师是课程思政成功实施的关键。为此,需双管齐下加强师资培训:一是深化思政教育培训,通过定期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能自然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数字技术应用教学中。培训内容应覆盖思政教育最新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及实践技巧等,以增强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二是促进专业技能与思政教育融合,鼓励教师深入数字技术应用实践,参与科研项目和行业交流,提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以便更好地将技术发展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同时,建立教师交流平台,分享教学经验与成果,共同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这样的培训模式旨在培养一批既懂思政教育又精通数字技术的优秀教师,为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学校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实践,采取多项举措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定期举办思政教育培训班,邀请权威专家与学者,传授思政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强化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同时,鼓励教师将思政教育无缝融入数字技术应用教学,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育实效性。此外,加强校企合作,组织教师参与真实项目研发,深入了解数字技术前沿与行业趋势,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责任感。通过这些举措,教师不仅能成为技术的传播者,更成为学生品德成长的引路人。
四、课程思政在数字技术应用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中职数字技术应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成效显著。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显著提升,他们不仅掌握了数字技术的前沿知识,更在价值观上实现了飞跃。通过项目实践、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学生深刻理解国家发展战略,增强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明确了自身责任与使命。同时,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让他们在职业道路上更加稳健。学生在团队中学会了协作与尊重,展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此外,他们还能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积极传播正能量,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的良好风貌。这些变化表明,课程思政在数字技术应用教学中的实践是成功的,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语:在中职数字技术应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资源、创新的教学方法、全面的教学评价以及强化的师资培训,实现技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这一融合不仅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步提升,更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未来,中职教育应继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尹文艳,张珺. 基于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背景下《金属材料热处理及加工应用》课程"三教"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金属通报,2023(21):138-140.
[2] 林丽珠. 信息化背景下中职计算机专业课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以"数字影音编辑与合成"为例[J]. 教师,2023(17):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