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确定目标,形成正确的阅读态度。
阅读是一门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因此上课的目的,应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读某些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帮他们形成正确的阅读态度,使他们明白,看这些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并通过阅读积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为此,在上课之前,要先问问学生:为什么要读这些文学作品?然后通过举例,使学生明白,我们要从书中读些什么,吸取些什么,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阅读目的,了解阅读的意义。对此,教师既要事先大讲,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利用各种活动结合正面典型事例小讲、常讲,让学生形成“收获太少愧读书”的观念。
当然,目标归目标,由于每个学生的阅读理解程度不同,因此不能期望上了一两节阅读指导课之后,他们便真的爱上了文学,或因而养成了终生的阅读兴趣。只要所上的每堂课都能使学生心中对文学、对阅读存有一份敬意,能使学生的欣赏水平有一点提高,这就已经成功了。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曾说过:“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现在的学生宁愿每天花两小时看电视,花两小时打游戏,却不愿花30分钟看书。因此,我们要想促进学生阅读的实效,首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小学生的兴趣是不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家庭对他们的引导和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首先要立足课内,带动课外。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小学语文教材为指导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种有利的因素。比如在教五年级时,学生学了冰心诗三首,我就推荐他们读冰心的两本代表性诗集《繁星》《春水》,以加深对冰心诗的主题的理解。
其次还可以创设情境,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奇妙的世界,让学生自然走近阅读。我们可以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在班上贴上与书有关的名言,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等等,让学生以名人为榜样,来激励自己去读书。我们还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文学修养激励学生去读书。比如无论我是平时上课时,还是在与学生的活动中都会有意无意的向他们“炫耀”自己的文学功底:通过朗读精彩片段、背诵优美的古诗词、讲述作者有趣的创作故事、简介主要内容……,吸引或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看到知识这一海洋的广袤无垠和缤纷色彩。这样,通过教师的这些行为可以使学生从深层的内心产生震撼,从而有一种强烈的改善自我、完善自我的动力。同时身教重于言教,我们还要让自己成为阅读的“先行者”,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利用早读、阅读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读书,并在墙上张贴读书情况一览表,和学生比赛读书。比如上学期我在班上开展了以“读书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活动,每晚学生阅读30分钟课外书,家长拍照片发到班级群里,同时,我也会随时拍下我读书的一些图片,和大家一起分享阅读的感受与快乐。每天下午,我会提前15分钟进班,每当学生看到我捧着书静静阅读时,他们也会被深深地感染,自觉地捧起了书。
最后还可以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在图书室借阅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图书的推荐与交流,建立起一个“好书交换站”。可以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交换、借阅工作,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同时,还要保证阅读时间,每周至少开设一节阅读指导课。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布置阅读作业。比如在寒假、暑假期间制定学生课外阅读的计划,规定阅读的数量。比如暑假可规定学生至少读两本课外书。
三、推荐读物,明确学生阅读方向。
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一个好朋友;反之,读书不加选择,去读一些不适合学生读的书,往往事与愿违,学生的阅读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带来不良影响,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能力。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
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小学生过早地阅读内容繁杂、语言艰深的书籍,不仅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有损健康,而且因为无法理解,会养成看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坏习惯。因此,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读物时,要注意适合学生实际水平。
2.推荐的书籍思想内容要正确健康,符合教育方针和时代的需要。小学生识别能力差,很多学生沉迷于卡通书、鬼怪故事等,读这类作品会让学生在一种只是寻求刺激的阅读过程中逐渐失去一颗静静读书的心,慢慢失去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我们老师一定要做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导者,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向学生推荐适合的读物,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水平有选择地阅读,明确阅读的目的,把准阅读的方向。在各类图书泛滥的今天,这点尤为重要。
3.推荐的书籍语言要生动活泼、规范。读物的语言文字应明白流畅、要规范,使小学生从小学会用普通话,减少方言、土语和不规范语言的影响。
4.题材要广泛,体裁要多样。小学生一般最喜爱阅读故事性强的战斗故事书,教师除了帮助学生选择这类书外,还应介绍和鼓励学生读历史、地理故事、游记和各种科普读物、科学文艺读物,从小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5.选择读物要配合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各科教学。对小学生来说,最好结合教材,指导课外阅读。比如结合记叙刘伯承、黄继光等英雄人物的课文,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革命回忆录、革命故事,让学生有选择地读一读。结合《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可以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有趣的童话故事。这样的有机结合,对课外阅读而言,有了指向;对课堂教学而言,有了良好的智力“背景”,这样互补互动,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
四、加强指导,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古语云:“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这句话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阅读的方法主要包括精读和泛读。精读方法的指导主要来自课内,从而使课外得益于课内。课外阅读的方法主要以泛读为主,泛读就是粗略地读、浏览性地读。如翻阅报刊可采用读版面,读标题,读导语的方法,快速了解内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材料。如果选择的是文情并茂的佳作,想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宜采用精读法,对文中精美的字、词、句、段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味,加以吸收。而精读方法的指导,则需要我们通过阅读指导课来进行指导。比如在讲三年级《春的消息》一课时,就重点指导学生学会批注这样的精读方式,让学生试着跟书中所描写的景物对话,跟春天对话,并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式,课下自己读读金波的其他文章书。这样学生在感受文字魅力的同时也能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使阅读质量得以提高。
五、指导学生学会做阅读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因此,在阅读时应要求学生注意圈点勾画以加深印象,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做阅读笔记是增强思想积累,丰富情感积累,增长知识积累,储备语言积累,加强技巧积累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办法。那么,怎样做阅读笔记呢?读书时,根据自己的读书目的和读物的内容而确定读书笔记的内容和形式。其各有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标记式:读书时,对书中重点需要注意的字、词、句、段、格言、警句,一些似懂非懂或对自己来说是新鲜的观点和材料,用不同记号或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来。
2、眉批、旁注式:它是把自己对某一处文章的评论或对文章某处内容的解释或心得,记在书上的一种笔记形式,这只限于在自己的书刊上,优点是简单易行,比标记更具体、更明确。
3、摘录书中内容:把书中或文章中最精彩的语句或者是与自己学习、工作有益的观点摘录下来,以帮助记忆并积累资料。
4、图标式:让学生仿照教师讲课时的板书设计形式,把文章结构、重点用图表的形式再现出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一问一答式:即略读文章时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列于笔记本上,通过进一步细读,加深理解内容,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而达到阅读的目的。
六、搭建平台,尽情品尝阅读乐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在阅读完了一些书籍后,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就会产生表达的需要和冲动,我们还应该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把读到、听到、看到的故事讲给同伴们听,把他们的阅读成果汇报给同伴们看,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实现了“内在”语言积累的“外化”。成果的汇报形式无疑是多样的,我的做法是:
1、书面作业练习。就读物内容出一道或几道练习题去做,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2、举办交流辩论会、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或成语连珠比赛等活动。
3、阅读笔记展览。对坚持写读书笔记的学生要给予肯定,把好的笔记在学生中传阅,以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从而增强阅读兴趣。
4、读物标图设计大赛。对文章的内容,故事情节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插图或封面,并举行展览进行评比,从而增强阅读兴趣。
5、手抄报展览。先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用版面的形式再现出来,然后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展览交流。以此来促使学生相互比较学习,达到共同进步。
6、读书方法交流,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有组织的让学生漫谈自己阅读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别人的阅读方法,从别人的展示中为自己指引阅读的方向,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指导小学生阅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们要将小学阅读教育开展的更生动,更能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使阅读教学更能促使学生增加对语言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找到开启阅读之门的钥匙,让他们进行科学有效的课外阅读。这样,孩子们才能爱上书籍,自觉地去经典的书籍海洋中尽情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