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国的剪纸艺术源自远古,历经千百年风雨,已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彰显出我国居民的精神风貌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剪纸艺术最初起源于人们祛邪逐福、交流交往的需要,在漫长的岁月里,通过世代相传与发展,已经逐步成为了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引入中小学美术教育领域,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美学修养,还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扬提供有力支持。
1.非遗剪纸艺术的发展与现状
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汉代,当时纸初步形成,剪刻技术已存在,如汉代漆器上有金箔纸剪刻的立体动物花卉图案,体现“剪”之理念。但因材质易损,多数剪纸作品未能保存至今。目前,中国已知最早的剪纸实物是 1955 年新疆吐鲁番古墓出土的南北朝时期剪纸,呈团花式,题材有动物和植物,用于祭拜。唐朝时,剪纸技艺提升,采用剪刻与剪绘结合,丰富了造型领域,且使用场景多元化,主要用于祭祀礼仪。宋代后,造纸技术完善,剪纸艺术进一步发展,运用更广泛,样式自然生动,皮影戏、蓝印花布等民间艺术也融入剪纸元素。明清时期,剪纸艺术达巅峰,随着其他手工产业兴起,剪纸需求大增,甚至批量生产以满足市场。漫长岁月中,剪纸艺术影响全国,各地剪纸风格各异,北方剪纸朴实大方,南方剪纸精致细腻。2006 年起,各地特色剪纸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采取设立基金、组织课程和展览、建设博物馆和工作室、打造交流平台等措施保护、传承和发展剪纸文化。然而,当前非遗剪纸艺术面临传承难题,虽列入非遗项目,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下,这种地方特色浓郁的传统艺术仍难获主流消费者认同。
2.非遗剪纸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2.1 弘扬精神文化内涵
当前阶段,部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尚待提升。剪纸艺术作为中国独有的民族瑰宝,源远流长,紧密连接着中华悠久历史和民俗风情。融入课堂教学,既能让学生领略到中国传统手工艺之美,又能强化其对故土的热爱和文化自信心。由于非遗剪纸源于现实生活或经典传说,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传统美学观念,将其引入美术教育,无疑能为学生呈现中国民间艺术独特魅力,进一步传承优秀文化。
2.2 提升美术教育质量,拓展学习范畴
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当下,人们对美的追求持续攀升,美术教育也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议题。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对于未来美术专业道路的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部分教师所采用的西式教学体系,过度聚焦于素描、油画、摄影等技能的传授,却忽略了对传统美术的全面认知与知识传递。将这门非遗的剪纸艺术引入教室,可以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美妙,对校园里的传统美术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充,还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艺术教育课程资源,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2.3 保护与开发非遗剪纸技艺
非遗剪纸技艺主要通过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的方式延续至今。然而,这种传承方式需要传承者投入大量时间,精心雕琢工艺细节,并且掌握复杂的制作流程和精湛的技巧。但在执着坚守的背后,传承者由于受到生存环境的限制,对于新思想的短期适应性比较差,很难创造出具有新时期特征的新的作品,成为传统的民间剪纸技艺的发展瓶颈。中小学生朝气蓬勃,思想活跃,把非遗的剪纸艺术融入到中小学的美术教学之中,使学生们能够和非遗的文化有一个亲密的接触和体验,这对更好地继承和可持续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非遗剪纸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存在的问题
3.1 课程长期吸引力不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明显
在各类基础教学环节中,绝大多数小学生对于非遗剪纸艺术缺乏深入理解与认识,学生最初可能因为好奇心浓厚而表现出对这类课程的极大兴趣。然而,由于部分任课教师仍旧坚持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导致课程内容缺乏创新精神,时间一长,也就无法真正引起小学生们的持续关注与学习热情。作为一门充满历史韵味的艺术型课程,非遗剪纸艺术理应由青少年一代肩负起传承发扬的重责大任。为此,学校有责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部署符合实际需求的非遗剪纸艺术课程安排,并且积极举办各类线下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既能强化学生对非遗剪纸艺术的持久兴趣,又能激发学生对这一领域的热爱之情,进而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非遗剪纸艺术的传承工作中去。
3.2 创新性缺失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为了切实提升学生们的美术核心素养,我们必须高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现如今,尽管小学阶段的校本剪纸课程以及社团活动所涉及的剪纸课程均有所尝试,然而其中的教学模式普遍过于单一固化。大部分教师仍然以讲授、欣赏与模仿等方法为主导,对于如何发掘并引导学生发挥其创新思维显得略显不足,从而阻碍并削弱了学生对非遗剪纸艺术的学习兴趣。因此,学校可设立相关比赛促进创新氛围,提供多样化的社团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审美层次与实践能力。无论在美术课堂上进行剪纸教学,还是在社团活动中开展剪纸艺术项目,都应该始终贯穿美术核心素养观念,全力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3.3 非遗剪纸艺术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尽善尽美的体现
当前,无论是学校方面、家庭环境,亦或是学生个人,对于非遗剪纸艺术的认知与重视程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提升。要想做好非遗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扬,仅依靠那些从事传承工作的非遗传承人和少数怀揣热爱之心的剪纸爱好者,显然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虽说目前已有部分小学将非遗剪纸艺术纳入美术课程当中,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美术教育水平存在丞待提高之处,其教学模式更是相对保守,对非遗剪纸艺术的重视程度尚显不足,不仅相应活动组织稀少,甚至有些教师对非遗剪纸艺术的理解与掌握亦存在不足之处。故此,要想使非遗剪纸艺术能够得以广泛普及与传播,就必要加大社会层面的宣传推广力度,令广大家长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触与感受非遗剪纸艺术的魅力。
4.非遗剪纸艺术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4.1 构建剪纸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在小学阶段,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这一点在美术教育中也是一样。我们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环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对剪纸的热情,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剪纸不仅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非常优秀的群众文化。在多媒体演示部分,我们可以收集到一些民间的剪纸,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起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浓厚兴趣,促进他们了解和把握剪纸的技法和表达方法。通过对不同题材的剪纸作品进行设计,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创设生动的课堂气氛,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促进剪纸艺术的发展。在上课前,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先欣赏一部关于我们的外交活动,包括彭丽媛把中国的剪纸送给哥斯达黎加国立儿童医院的故事。这一举措不仅能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剪纸的传承性元素,还能为美术课堂增添热闹的氛围。为了更好地搭建剪纸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教学场景的布置上,可以在教室中张贴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或者摆放一些剪纸工艺品,让学生在进入教室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剪纸艺术的魅力。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关于剪纸艺术的纪录片或者动画,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剪纸的历史、文化和制作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剪纸比赛或者展览,让学生在竞争和展示中提高自己的剪纸水平和兴趣。总之,搭建剪纸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是提高小学剪纸艺术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营造充满趣味的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民间剪纸作品,开展各种主题的剪纸创作活动,以及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加热爱剪纸艺术,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4.2 推动剪纸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开发剪纸与美术课程的紧密联系,既包括美术老师根据古诗词和童谣创作剪纸作品,又包括根据剪纸作品再创作诗歌和童谣。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体现出多元化教学评价的思想。设立因势利导的活动课程,通过剪纸教学与活动场景的结合,提升教学的吸引力。例如,学生创作的《廉政文化剪纸》《五水治理剪纸》以及《美术教师为党的十九大送礼》等作品,都是很好的案例。学校剪纸俱乐部建议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剪纸活动,通过让学生们亲手制作剪纸,表达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这无疑是小学美术教学融入生活教育理念的典范。经过不断努力,学生们对于剪纸的理解变得越来越深入,对它的喜爱也日益增加。为此,美术教师应当举办大型剪纸艺术展活动。例如,为了展示剪纸艺术的魅力,每月设置一次剪纸艺术特色活动周,各个班级可以自行展示其独特的方式,如个人、班级、学校、网络、实地以及互动等多元的展示模式。
4.3更新美术教学理念,深刻认识民间剪纸艺术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往往偏重于涂抹绘画、作品鉴赏与创作等单一形式,这无疑局限了课堂教学体系的多元性,同时也对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产生一定程度上的限制效应。而将剪纸艺术有机地融入美术教学领域,则能够赋予课堂体系更为丰富的内涵,释放出小学生的思维活力,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获得全面成长。因此,民间剪纸艺术与现代美术教育的融合应注重其灵活性与有效性的统一,从中寻求独立教学与综合性教学的完美结合,以此来深度挖掘和调动小学生对于美术学科的浓厚兴趣和热情,进一步实现将民间美术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成功引入课堂教学当中。剪纸艺术所体现的无穷魅力在于,凭借着一把小小的剪刀和一张薄薄的纸张,我们便能塑造出一个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美妙世界。若将这样一门极富潜力和魅力的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入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之中,不仅可以全面提升学生们的观察力、创造力以及审美水平,还能够逐步培育并强化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具体来讲,剪纸并非单纯的手工艺技艺,它更承载着厚重的民间文化底蕴。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积极倡导和加强剪纸艺术的有效渗透,无疑既丰富了美术课程体系,又推动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稳步提高。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模式和方法,尽可能地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引导小学生去深入体验和感知剪纸文化的独特魅力;再者,不论是在教室内、展览展台乃至学校走廊设置师生亲手制作的剪纸作品,抑或运用富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剪纸方式进行详细解读,都有助于唤起学生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认同感。
4.4利用兴趣开展美术剪纸教学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践步骤和方法应由简单模式开始。首先使学生了解剪刀以便掌握其使用方法,亲身领略剪刀与纸张结合产生的魅力。教师需信任并激励学生冒险尝试,唤起学习热心,使学生享受到成就感与劳作乐趣。期间,以生动的方式教学生剪纸,如以受欢迎的题材引导学生剪出发自内心的图像,课堂分享背后的故事与情感,促使学生深度参与其中。同时,强调剪纸基础知识如恰当解释基本图形,适度安排剪纸练习。待学生确立剪纸基础知识后,接着,对剪纸的历史、背景、现状和艺术价值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美术老师可以从剪纸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图案、技法等方面来让同学们对剪纸艺术有所了解。在实际操作中,通过一种激励的方式来激励同学们积极地参加到这一活动中来,将他们的想象和绘图能力相融合,使学生的创造性思想和实际操作的技能得到充分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的创作能力和美术素质不断提高。采用一套全面的评分系统对班级进行评定,将剪纸评定纳入到正规评定中,并在学校一级设置魔手奖、创意奖等奖项,使同学们对剪纸的热情得到切实的提高。为了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加强他们的剪纸艺术,我们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一些创新。
结束语
保护与传承非遗剪纸艺术,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进程,拥有强大的演变能力。唯有把现代生活和现代审美观融入到作品当中,非遗剪纸艺术才能够实现稳定持续的发展。把剪纸艺术融入到学校的艺术教学中,不仅可以促进民族艺术的普及,还可以让老师、老师们感受到中华的博大精深,从而对非遗文化进行主动的继承与发扬。剪纸艺术的继承,并不局限于使用工具,而是强调了它对当代社会的美化功能和对传统技术的创造性发展。因此,将剪纸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进行,对促进大学生特有的审美理念与文化自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促进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益华,钱卫军,邵美珍,等.中学民间美术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C]//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五卷).北京中教智创信息技术研究院,2017:228-236.
[2]肖琳,家莱.艺术家莱洛的涂鸦艺术之路[J].公共艺术,2017(1):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