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正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以往依赖知识点切割和逐篇细致讲授的传统模式,虽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广泛涵盖,却常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及兴趣培养,难以充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此背景下,“大单元教学”概念适时提出,为小学语文教学引入了新的视角与架构。大单元教学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重新编排,更标志着教学理念的革新,其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侧重知识的综合与运用,力图通过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一、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特征
(一)整体性特征
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大单元教学模式植根于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深入洞察及教材内容的合理整合之中。其整体性特征在于,该模式超越了单一知识点或技能的孤立培养,转而注重将相关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诸要素紧密结合,构筑起一个完备且系统的学习架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视角不再拘泥于单一课文或知识点的阐释,而是提升至整个单元乃至学期层面,对教学内容实施全面规划与精心设计。此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与实际应用,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与综合素质。
(二)高效性
在常规教学框架下,教师倾向于依照教材编排逐节授课,此方式虽条理分明,却易导致教学陷入零碎化困境,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相比之下,大单元教学模式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教学流程的优化,显著增强了教学效果。在该模式下,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及认知层次,对教材内容灵活地进行精简、增补与调整,从而构建出更为紧凑、高效的教学计划。此外,大单元教学强调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与灵活性,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手段,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主动性,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效率。这种高效不仅反映在知识传授层面,更深刻体现在学生能力培养与素养提升的全方位进步上,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意义
(一)深化单元知识理解
创新教学策略中的大单元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整合相关联的知识点,以形成具备内部逻辑联系的知识模块,进而加深学生对单元内容的理解深度。传统教学模式下,知识点常被单独讲授,导致学生难以构建起全面的知识体系框架。相比之下,大单元教学模式突破了此限制,它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相互连接,架设起知识间的桥梁,使学生在学习进程中能够融会贯通,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其不仅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还激励他们对知识细节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最终达到对单元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持久记忆。
(二)构建完善知识体系
在学生学习进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有效整合所学知识,进而构建起个人的知识网络。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单元教学模式在促进知识深入理解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知识体系的建立。该模式指导下,教师会引领学生把新习得的知识与既有的知识经验相融合,以此形成知识间的逻辑纽带。这种纽带不仅局限于单个知识点间,更贯穿于不同单元乃至不同年级的知识联系之中。经历这样的教学流程,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构建起完备且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后续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大单元教学还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技能,使他们能够灵活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真正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
(三)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大单元教学模式,凭借其高效性与系统性,为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支撑。采用此模式,教师能够精准地规划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步骤,有效削减冗余的教学环节。同时,该模式着重于学生的积极投入与团队协作学习,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了更多互动交流的机会,进而点燃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此教学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还助力他们思维力与创新力的培育。在这样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显著提升,为其全面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三、基于小学语文大单元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新路径
(一)大单元整体规划,奠定语文课堂新基石
在教育的宽广领域内,大单元教学模式扮演着桥梁的角色,它横跨知识的浩瀚海洋与学生内心世界的彼岸。此模式不仅着重于内容的综合统整,更在于促进思维的深度拓展与能力的全面提升。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核心理念,“语文课程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与增进”,大单元的整体规划策略恰好为达成此目标提供了有效路径。它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或关键能力,巧妙地将多篇文章融合为一个系统的教学模块,进而效规避了知识点的零散分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精心设计一系列连贯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为语文课堂奠定新的坚实基础。以六年级下册首单元为例,该单元围绕“传统文化与节庆”这一核心,精心挑选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包括《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及《藏戏》四篇文本,旨在使学生深刻体会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沉浸于传统节日的氛围之中,同时增强其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的技能。以《北京的春节》为开篇,借助视频素材展现春节的传统习俗,激发学生的家乡春节记忆讨论,从而点燃学习兴趣,自然导入单元主题。继而,在《腊八粥》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文本细腻的叙述,鼓励学生动手尝试简易腊八粥的制作,亲身体验节日饮食文化,并练习细节描绘的写作技巧。进入《古诗词三首》的学习阶段,三首古诗分别从不同视角刻画了传统节日与民间传说,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剖析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节日背景,通过朗诵、创作现代诗歌等方式,深化对古诗词的理解与热爱。以《藏戏》作为单元的收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搜集藏族文化资料,制作电子报或PPT进行展示,此举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还锻炼了其信息整合与表达能力。单元学习结束后,组织一场“传统文化庆典”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表演与单元内容紧密相关的节目,如情景剧、诗词朗诵等,使所学知识得以融会贯通,真正实现知识的实践与应用。
(二)大单元情境导入,点燃学习热情之火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教育领域被无数次验证。大单元教学中的情境引入策略,正是植根于此原则,通过构建贴近学生日常、充满吸引力的学习场景,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其对知识探索的热情火花。情境引入不仅能够快速聚焦学生注意力,还能促使学生在具体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加速知识的吸收与转化过程。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利用多媒体资源、网络工具等创造鲜活情境,成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途径。
以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探索外国文学名著之旅”为例,该单元精选了《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骑鹅旅行记(节选)》、《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三篇文本,旨在引领学生通过阅读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冒险历程与成长主题。单元启动时,教师可精心选择一段探险影片片段作为情境开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好奇心,随后抛出问题:“假如你身处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你将如何求生?”以此为切入点,自然过渡到《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的学习,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探寻答案,并学习鲁滨逊的坚毅与才智。随后,通过设计“全球探险地图路线”的互动游戏,巧妙融合《骑鹅旅行记(节选)》《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让学生在游戏中追随主人公的足迹,亲历不同地域的冒险之旅。每段旅程结束后,组织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探讨主人公的成长轨迹,以及这些故事给予个人的启示。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外国文学的理解,可策划“跨文化交流日”,邀请具有海外生活背景的家长或教师分享亲身经历,或通过网络平台与海外学校进行实时文化交流,使学生在真实互动中领略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宽其国际视野。最终,激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一部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并撰写读书心得或制作读书分享视频,作为单元学习的收尾,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持续探索,不断进步。
(三)大单元问题导向,引领深度思维之航程
在教育宽广的海洋中,问题犹如指引航向的明灯,照亮学生思维的深邃角落。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时,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策略显得尤为关键,它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又能推动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挖掘与理解。借助周密构思的问题序列,引领学生逐步穿透文本表层,发掘其背后的深刻意蕴,进而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技能。此教学策略着重于激励学生主动思索,而非单纯的知识接收,使语文课堂转变为学生思想交流与成长的平台。
例如: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围绕“时间”主线,《匆匆》与《那个星期天》两篇文章,共同构筑了“时间感知与情感体验”的大单元框架。在单元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以“你是否感受到了时间的存在?”这一开放性提问作为单元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对时间流逝的个人体验与反思。在《匆匆》的学习中,通过指导学生寻找文中描绘时间流逝的句子,例如“洗手之际,时光悄然从水盆中溜走”,使学生领悟到朱自清对时间流逝的细腻描绘,并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生活,创作一首关于时间的小诗,以深化对时间流逝的感知。进入《那个星期天》的学习后,提出“为何等待中的时间显得如此漫长?”这一核心议题,引导学生剖析文中“我”在等待母亲带自己外出的过程中的心理波动,通过内心独白式的角色扮演(区别于传统的小组合作模式),使学生深入体会“我”的内心世界,理解时间在不同情境下的主观感受差异。紧接着,安排一次“时间对话”活动,让学生成对分享自己生活中等待的经历及其感受,进一步探讨时间感知与个人情感的内在联系。在单元教学的尾声,整合两篇课文的学习收获,指导学生撰写一篇以《我与时间的对话》为题的短文,要求融入个人经历,展现对时间的新颖见解。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问题,带领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由感性认识逐步提升至理性分析,最终达成对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深刻理解与个性化阐述。
(四)大单元互动合作,编织知识共享之网络
在知识瀚海之内,互动与合作犹如一张隐形的纽带,将零散的知识点彼此串联,构筑起宏伟的知识殿堂。大单元教学模式下的互动合作,其范畴超越了单纯的学生间交流,涵盖了师生间深刻的对话,以及文本、作者、读者间多维度的互动关系。通过营造一个开放且包容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交流观点,携手攻克难题,此举既能加速知识的共享与深化,又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此类课堂中,每位学生既是知识的贡献者,亦是收获者,共同织就一张覆盖全班的知识网。
以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为例,该单元聚焦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探索”的主题,精心挑选了《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和《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课程伊始,以“传统与现代,何方更引你向往?”为引子,激发学生的初步思考与讨论,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定基调。在《竹节人》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分组搜集传统玩具的相关信息,动手制作简易竹节人,并在班级展示,同时分享制作中的趣闻,借助实物展示与故事讲述,使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后,转入《宇宙生命之谜》的学习,此时引导学生设想:“假如竹节人拥有生命,它将如何审视宇宙的奥秘?”这一充满想象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跨学科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究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及人类对宇宙的探求,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余同学则提问或补充,促进班级内部的知识共享与思维激荡。最终,以《故宫博物院》为纽带,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组织一场“虚拟导览”活动。学生分组筹备,每组负责故宫的一个特定区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制作PPT或短视频,向全班介绍该区域的历史渊源、建筑特点及文化价值。此活动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还锻炼了他们的信息筛选、整合能力,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技巧。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学、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学生在互动中交换思想,在合作中共享知识,共同编织出一张多彩的知识网络,实现了知识的深度掌握与个性化发展。
四、结语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与现代教育理念及新时代教育趋势相契合。教师在构思与实施大单元教学活动时,需紧跟教育动态,不断更新自身教育观念,并依据语文学科特性和教学目标,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持续优化。从某种意义上,大单元教学的核心在于系统整合教学内容,通过以单元为基本单元构建教学体系与内容框架,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局性思维,实现整体效能超越部分简单相加的目标,从而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逐步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李素平.大单元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项目化教学研究[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4(09):58-59.
[2]刘苑.“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思路[J].甘肃教育,2024(17):107-110+119.
[3]李福涛.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例析[J].语文世界,2024(2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