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苍南县革兰阳性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耐药性,为临床积极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6年1月—2017年12月苍南县第二人民医院分离的517株革兰阳性菌、苍南县第三人民医院分离的463株革兰阳性菌和苍南县人民医院分离的869株革兰阳性菌进行菌种鉴定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1 849株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718株(38.83%)、表皮葡萄球菌431株(23.31%)、溶血葡萄球菌240株(12.98%)、肺炎链球菌60株(3.24%)、无乳链球菌100株(5.41%)、粪肠球菌200株(10.82%)、屎肠球菌100株(5.41%)。71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481株(66.99%)。所有葡萄球菌均对替加环素和利奈唑胺敏感。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替加环素均敏感(100.0%),对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为2.0%。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及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为1.0%。肺炎链球菌对替加环素和万古霉素均敏感(100.0%)。结论苍南县革兰阳性细菌中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且MRSA高达66.99%,肠球菌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摘要: 目的通过对17种常用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FIT)的检测性能进行评估,探讨结直肠癌筛查假阳性率较高的原因。方法以模拟粪便为样本,配制14个不同浓度的检测样本。采用17种FIT对模拟粪便样本进行检测,编号1~15为定性FIT,编号16~17为定量FIT。由7名操作人员进行检测,并记录结果。2种定量FIT由其中2名操作人员采用Luminex200多功能流式点阵仪与OC-Sensor全自动便潜血分析仪进行检测,并记录结果。结果共收集1 666份样本进行检测,11种定性FIT试剂阳性率高于理论阳性率(P<0.005),16、17号定量FIT试剂阳性率与理论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6=0.43,P17=0.21),其粪便样本血红蛋白水平与理论浓度呈高度相关(r16=0.88,P<0.000 1;r17=0.92,P<0.000 1)。定性FIT的敏感性可达100.00%,且11种定性FIT的Kappa值均<0.40。16、17号定量FIT的敏感性均为86.21%,特异性分别为88.24%和97.06%,Kappa值分别为0.73、0.80。结论定性FIT成本低且操作方便,但缺乏对粪便取样量及稀释液的统一标准,实际阳性判断值低于预设阳性判断值,特异性低。定量FIT成本较高,但不易受人为主观判断影响,特异性相对较高。
摘要: 目的评估Sysmex XN血液分析仪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200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组)患者4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患者40例、化疗患者(CT组)60例、慢性肝病(CLD组)患者55例]以及体检健康者(健康对照组)50名,采用Sysmex XN血液分析仪检测其外周血血小板(PLT)及IPF%,用Graph Pad Prism 6软件比较各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IPF%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PF%在各组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ITP组、AA组、CT组及CLD组PLT计数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ITP组与AA组间以及CT组与CLD组间PLT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IPF%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AA组、CT组及CLD组(P<0.05),而AA组、CT组、CLD组及健康对照组之间IP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IPF%临界值为5.8%时,其鉴别诊断ITP与低增生性PLT减少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2%和86.8%,曲线下面积(AUC)为0.92。结论 Sysmex XN血液分析仪IPF%参数在鉴别高增生性及低增生性PLT减少症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摘要: 目的观察临床常用蛇毒类凝血酶(SVTLE)制剂对凝血指标的影响,为临床判断可能发生的出血风险作出提示。方法选取2017年1—10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泌尿外科患者102例(泌尿外科组)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患者80例(耳鼻喉科组)。泌尿外科组患者均为泌尿系统相关疾病术后使用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止血的患者,耳鼻喉科组均为突发性耳聋使用巴曲酶注射液改善微循环的患者。比较泌尿外科组与耳鼻喉科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变化。结果泌尿外科组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治疗后Fib水平较治疗前降低,FD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耳鼻喉科组巴曲酶注射液治疗后Fib水平较治疗前降低,FD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结论 SVTLE制剂可对Fib与FDP水平产生影响,应及时检测用药患者的凝血指标,观察其变化,避免因低纤维蛋白血症引起的出血。
摘要: 目的探讨基因芯片技术在分枝杆菌菌种鉴定和耐药性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抗酸染色镜检阳性的肺结核患者痰样本680例,同时采用基因芯片法和培养法进行菌种鉴定,对被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MTB)复合群的样本分别再采用以上2种方法检测MTB对利福平和异烟肼的耐药性。以培养法作为参考方法,评价基因芯片法菌种鉴定的符合率。以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基因芯片法MTB耐药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并比较其与金标准的一致性。结果基因芯片法检出31例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培养法检出32例NTM,符合率为96.88%。与药物敏感性试验相比,基因芯片法检测MTB对利福平耐药性的敏感性为89.81%,特异性为93.55%,符合率为92.80%,Kappa值为0.82,P>0.05;检测MTB对异烟肼耐药性的敏感性为83.06%,特异性为91.39%,符合率为89.48%,Kappa值为0.73,P>0.05。结论基因芯片法能够准确地筛选出NTM,在结核病诊断和耐药监测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与传统培养法及药物敏感性试验有很好的一致性,且更高效、快捷、安全,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