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

中国农业

《中国农业》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农牧业各个学科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区域综合开发和软科学方面的文章。本刊面向全球,反映农业科学研究新成果、前沿动态,以推动农业科研、教育和生产的发展。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农业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发展的交流平台。
ISSN: 3079-9147 (Online) ISSN: 3008-0223 (Print)
qikan22@ccnpub.com
(邮箱投稿时,请说明投稿期刊名)

《中国农业》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纳米Fe微肥对小麦增产效果的影响 下载:0 浏览:31
摘要:

为探索纳米Fe微肥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性状的影响,筛选高效新材料,挖掘小麦增产潜力,特在酒泉市肃州区开展本试验。试验通过纳米Fe微肥拌种、叶面喷施等方法,研究单质金属纳米粉体材料纳米Fe微肥在小麦增产上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纳米Fe微肥应用在小麦上,在物候期方面能不同程度减少小麦后期无效分蘖,促进小麦成熟,在提高成穗率,增加千粒重,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等经济性状方面的同时促进小麦增产增效,与不施纳米Fe微肥相比,采用拌种+分蘖喷施+抽穗喷施增产效果明显,亩增产42.98㎏,增产率6.89%。


黄土高原沟壑区日极端温度空间插值方法比较 下载:23 浏览:286
摘要:

以白于山区吴起、志丹两县2022年4月15日—5月1日108个气象站的日极端温度为基础数据,采用随机森林(RF)、投影寻踪(PPR)、神经网络回归(BP)三种机器学习方法,对日极端温度进行了空间插值,并与反距离权重(IDW)、普通克里金(OK)以及多元线性回归(MLR)等传统的插值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日最高温度的6种插值方法比较,MAE排序为RF<OK<MLR<BP <PPR <IDW, RMSE排序为RF <OK<MLR<BP < IDW < PPR;日最低温度6种方法的 MAE排序为BP<RF<PPR<MLR<IDW<OK, RMSE排序为RF < BP <PPR<MLR<IDW<OK。机器学习进行温度插值的精度明显高于IDW和OK,也高于MLR;在三种机器学习方法中,RF表现最好,PPR和BP较差;日最高温度RF插值绝对误差在1℃左右,而日最低温度RF计算温度与实测温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通过一元线性方程订正后可明显降低插值误差,将误差降至1℃以内。


黄平县一碗水乡太子参主要病虫害调查与控防措施 下载:21 浏览:272
摘要:

文章介绍了作者在2018年至2020年,选择一碗水乡7个村30个村民组66户太子参种植户建立观察点,根据气候、季节、土质变化等跟踪调查太子参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查明了太子参主要病虫害种类;2021至2023年,作者通过探索培育无毒种苗、土壤消毒、土地轮作、种子消毒、药物预防等综合性防控措施,在66户太子参观察点试验、观察太子参主要病虫害防控效果,实践证明对太子参主要病虫害的防控效果非常明显。


古浪县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实践与成效分析 下载:25 浏览:377
摘要:

盐碱化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难题。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8亿公顷[1],近年来,每2~3年就召开一次国际盐渍化论坛讨论土壤盐渍化、灌溉、气候等相关问题及对策。200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盐渍化论坛,2008年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了第二届国际盐渍化论坛,2010年在西班牙瓦伦西亚召开全球盐渍化与气候变化论坛,可见土壤盐渍化的严重性及开发利用盐碱地的紧迫性。中国是世界盐碱地分布面积最广的国家之一,盐碱地面积约为 9.913×10 7 hm2[2],主要分布于西北干旱区(如新疆、甘肃)、黄淮海平原、东北松嫩平原及滨海地区(如江苏、山东)。学术界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沟通不畅也制约盐碱地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3] 。古浪县地处腾格里沙漠以南,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盐渍化问题尤为突出,全县现有盐碱耕地15766公顷,主要分布在新堡、干城、海子滩、黄花滩、直滩等黄灌区,尤其是黄花滩移民区 7600公顷耕地 pH 值检测数据为 8.0-9.6,盐碱化程度较高。古浪县为破解这一困境,制定并开展古浪县盐碱耕地综合治理项目。开展实施,按照盐碱化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类试点区域,建立以增施有机肥、冲施调理剂和化学调理肥料、绿肥还田、秸秆还田、大水洗盐为主的盐碱耕地综合治理试点,通过科学规划、多元技术集成和严格管理,探索盐碱地改良新模式。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下载:287 浏览:3054
摘要:
玉米和大豆作物的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主要是针对两种作物之间距离科学合理的调整,同时针对两种作物特点利用,逐渐形成镶嵌结构,在提高农作物整体经济效益同时,加强土壤的使用效率。所以,需相关部门与工作人员提高重视程度,针对玉米和大豆作物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全面分析,明确其中的原理和优势以及操作流程,确保能够在作物种植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玉米和大豆作物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全面分析与研究,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有机肥料对农田土壤质量提升与作物产量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2228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有机肥料在提升农田土壤质量和增加作物产量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比分析施用有机肥料与常规化肥的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状况,发现有机肥料能够显著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从而促进作物根系发展和营养吸收,最终实现作物产量的增加。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肥料不仅能够提升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土壤的自我修复能力,还能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有机肥料应用现状、土壤质量与作物产量的挑战以及有机肥料的改良策略与成效进行详细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玉米规模化种植农艺与机械技术分析 下载:86 浏览:2281
摘要:
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先进玉米种植农艺和机械技术的结合,
能够在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当下,降低劳动成本,提升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基于此,文章通过分析玉米规模化种植农艺与机械技术融合应用的优势,重点对基于融合视角玉米规模化种植农艺与机械技术应用策略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水稻精准施肥技术在提高产量中的运用 下载:85 浏览:2339
摘要:
随着社会快速进步及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状况日益紧张。稻作作为主食之一,其产量稳定与否对全球粮食供应起关键作用,从而确保稻米产量已成农业发展的重大议题。然而,传统施肥模式已无法满足水稻生长需求,过度施肥不仅降低肥料利用率,还可能导致环境污染。本文将探讨水稻精准施肥技术在提高产量中的应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策略探究 下载:84 浏览:2228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确保粮食安全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小麦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的优化和病虫害的防治策略对于提高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当前小麦种植中所采用的先进技术,以及如何有效应对和控制小麦生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病虫害问题。通过分析现有的研究和实践案例,本文旨在为农业工作者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以期达到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的目标。
水稻再生稻种植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措施 下载:71 浏览:2264
摘要:
水稻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到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经济收入。再生稻作为一种高效的水稻种植模式,具有“种一茬收获两回”的特点,即在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率,也为农民带来了更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再生稻的种植过程中,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是确保产量的关键。本文将详细探讨水稻再生稻种植的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措施,以期为再生稻的种植提供有益的参考。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增产技术 下载:74 浏览:2519
摘要: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能够在保证玉米的产量不变的同时增加大豆种植面积,2022年农业农村部已在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推广该技术,有望实现“不减产,连作一季”的目标,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进行分析,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增产技术,以期为广大种植户提供一些帮助。
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验证试验 下载:78 浏览:2405
摘要: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试验表明,测土配方施肥与传统习惯施肥相比,成穗率、禾苗分蘖较高,肥料成本投入较少,产投比较高。施用量为N 11.5 Kg、P2O5 3.8 Kg、K2O 9.2 Kg的配比相比农户传统习惯施肥,产投比较高,建议进一步推广应用。
玉米种植中减肥增效技术应用措施研究 下载:75 浏览:2338
摘要:
玉米作为全球重要粮食农作物之一,无论是人食用还是作动物饲料或工业材料,其种植规模都在逐步增大,对农业生态环境构成了新的挑战。为了追求高产量,过度依赖化学药剂和肥料,甚至引发了土壤侵蚀、水源污染及生态系统受损等问题。由此揭开水肥药消耗与加大农药施用量的恶性循环。为此,本文提出了玉米减肥增效技术,包括秸秆还田、有机肥增施以及防治病虫害等策略,尤其着重探讨不同生长期玉米减肥增效的重点。结果显示,科学有效的农事管理能提升玉米产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降低水肥药消耗,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从而实现玉米种植的高效与环保。
探究玉米种植中土肥管理技术的应用 下载:77 浏览:2185
摘要:
玉米种植中的土肥管理技术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的土壤检测与分析,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与化肥的平衡施用、土壤改良和养分循环利用等措施,能够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精准农业技术、智能化管理系统和生态友好型肥料的推广,将进一步提升土肥管理的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精准农业在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中的应用与发展 下载:73 浏览:2213
摘要:
精准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管理模式,依托信息技术,通过精准监测和管理农田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精准农业技术在马铃薯种植中的应用,包括土壤分析与管理、种植过程优化、病虫害防治及收获时机的确定。文章分析了精准农业在马铃薯种植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如高成本、技术复杂性和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培训力度和完善基础设施等对策。最后,展望了精准农业在马铃薯种植中的未来发展前景,认为其将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并实现可持续农业目标。
如何提高烟草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下载:81 浏览:2400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提高烟草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以优化烟草生产流程,提升烟草产质量。通过详细分析土壤改良与地块选择、品种的优选优育、土地平整工作、种苗移栽与管理以及烟草生长期间的优化管理等关键环节,继而提出了一系列实用的技术以及管理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助于烟农提高烟草生产的科学性,还能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挑战,确保烟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精准农业技术的玉米种植管理与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 下载:83 浏览:2319
摘要:
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和资源紧缺,农业生产面临重大挑战。玉米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提升对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然而,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存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及病虫害防控不足等问题。因此,研究并运用精准农业技术,实现玉米种植管理的精细化和病虫害防控的绿色化,已成为农业领域的重要课题。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防控技术要点 下载:72 浏览:2196
摘要:
在我国,大豆和玉米都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大豆玉米带状连作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病虫害问题,只有不断提高种植技术水平,才能避免病虫害问题对农作物造成的不良影响,才能根据种植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病虫害类型进行科学的分析,提高农作物的种植质量,从而推动产业经济的发展。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就是要在发现病虫害后,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此外,要注重农业、生物和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控技术的运用,并辅以化学防治技术,以提高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试论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及技术推广 下载:71 浏览:2428
摘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与质量的关注日益增加,对绿色食品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人民日常饮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既能提高小麦产量,又能保证粮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小麦生产过程中,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关部门应积极推广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并加强宣传工作,使其得到有效的推广。文章阐述了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价值,分析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措施,以及其田间管理技术的推广策略,供相关人员参考。
烟叶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预测与防治技术研究 下载:76 浏览:2227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烟叶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预测与防治技术。烟叶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因此,准确预测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烟叶生产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概述了烟叶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预测的重要性及常用方法,进而详细阐述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四种主要的烟叶病虫害防治技术。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烟叶种植者提供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指导,提高烟叶生产的整体效益。
[1/25]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