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自2007年实施以来,相关研究经历了兴起阶段(2007-2012年)和深化阶段(2013-2017年),主要关注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职业认同等方面的问题,对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成效、现实困境及解决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完善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的顶层设计、保障地方政府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有效落实、促进社会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推动我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8年,随着《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和《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的出台,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发生了改变,"免费师范生"这一称谓也随之成为历史,同时教育部等五部门明确要求"推进地方积极开展师范生公费教育工作。"因此,针对师范生公费教育提出以下研究思路:(1)继续探讨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制度设计及法律规范等宏观层面的问题;(2)探索高等院校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和继续教育模式等中观层面的问题;(3)注重公费师范生个体与群体在校学习状况和就业后职业发展等微观层面的研究;(4)促进研究机构间的合作,构建立体化研究协作机制。
摘要: 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旨在探讨影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人口学因素,为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高校教师呈中度职业倦怠且职业倦怠的发生率偏高;(2)人口学特征中的性别和婚姻因素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3)职称因素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节效应显著;(4)年龄因素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呈现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的趋势;(5)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其他研究特征因素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1)减轻高校教师工作负荷,关注高校教师身心健康;(2)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3)关心高校教师的家庭生活;(4)公平地给予高校教师进修机会;(5)平衡"教学"与"科研"的业绩比重,制定科学合理的职称晋级评定标准。
摘要: 对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探讨,一直以来都是教师研究中的热点议题。各种教师专业发展取向所表现出来的弊端日益凸显,尤其是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有逐步"偏离文化"的趋势,因此对文化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究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认为,教师知识来源于教师所处的"教育生态"背景,教师专业身份的获得依附于其所处的"教育文化生态",教师专业发展处在特定的文化生态中,是整体性发展与文化双向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
摘要: 以文化生态学作为理论出发点,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通过考察少数民族教师教育的实际状况,探讨了文化生态学作为指导少数民族教师教育理论基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研究分析了少数民族教师教育实践在人与文化、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四重关系上所呈现的文化功能偏失等问题,阐明了少数民族的教师教育应该朝着培育文化生态方向发展的观点。其具体路径包括: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从"政策性补充"转向"文化性生成";教师教育机制的改进从顶层设计为主导转向顶层与基层相结合;教师教育资源的建设从专业资源的引进和接纳转向文化生态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教师教学研究从专业技能型转向文化反思型。
摘要: 为了防止学生在"普通物理学"课堂上出现"习惯性学习""思维止步"的恶性循环,提出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并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SU)"普通物理学"课程为例,阐述了美国高校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实施现状、实施程序以及师生对该教学模式的评价。借鉴美国高校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我国高校的相关公共课程可通过进一步革新教学模式、转换师生角色、强化教学反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