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医药
当代中医药
《当代中医药》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最新中医药学术研究动态和临床运用新进展相关的论文,提倡学术争鸣,活跃中医药学术。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中医药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发展的交流平台。

ISSN: 3078-9389

《当代中医药》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气血交互于脉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下载:82 浏览:514
  • 刘建勋 陈进成 郭浩 任建勋 任钧国 李磊 《当代中医药》 2020年6期
  • 摘要:
    气血理论一直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焦点,气血失和是脏腑失调的病理反映,亦是许多疾病的基本病机。气血交互过程中,"脉"起到了重要的中介/纽带作用。气的生成与运行依赖于血,气血交会化生之所在于脉,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交互的中介,故提出"气血交互于脉"理论,诠释为"气以脉而帅血""血由脉而载气"。另外,将"脉"作为中医气血理论研究与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结合点,进一步探讨中医气血理论。以气虚血瘀证为例阐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变机制与气血失和的相互关系,深化对气虚血瘀证"气虚于脉则血瘀,血阻于脉则气虚,气血交互于脉,三者互为因果"的认识。
  • 温阳化饮方对不稳定型心绞痛阳虚饮停证患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反复心绞痛发作的影响 下载:71 浏览:511
  • 王宇杰1 杨振刚1 蒋文潇1 郭佳丽1 杨科1 陶均英1 许轶洲2 童国新2 周仕平1 《当代中医药》 2020年6期
  • 摘要:
    目的观察温阳化饮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阳虚饮停证患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反复心绞痛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不稳定型心绞痛阳虚饮停证且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仍有反复心绞痛发作患者32例,在维持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温阳化饮方加减口服治疗,每日1剂,共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平均每周心绞痛发作频率及平均每次持续时间,检测血浆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6分钟步行距离及中医症状积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平均每周心绞痛发作频率、平均每次持续时间明显下降,血浆NT-proBNP水平及中医症状积分亦降低(P <0. 01),6分钟步行距离、LVEF明显提高(P <0. 01)。结论温阳化饮方可显著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阳虚饮停证患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改善心功能及活动能力。
  • 散血明目片联合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对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视网膜厚度的影响 下载:88 浏览:502
  • 蒋鹏飞1 彭俊2 曾志成3 姚小磊2 沈志华4 陈向东2 彭清华1 《当代中医药》 2020年5期
  • 摘要:
    目的观察散血明目片联合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对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的疗效。方法 70例wAM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51眼)和对照组35例(50眼)。对照组予以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0.05ml治疗,每个月1次,共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口服散血明目片,每次2.4g,每日3次,共服用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电图(a波、b波振幅及潜伏时),超声检测两组患者眼部睫状后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及阻力指数(RI),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测两组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CMT)。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治疗后随访6个月的复发情况。结果与本组前一时间点比较,两组治疗1、2、3个月后BCVA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1、2、3个月两组患者BCVA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组内各时间点a波、b波振幅,RI、CMT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2、3个月a波、b波振幅及RI、C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除对照组治疗1个月PSV外,两组治疗1、2、3个月PSV、ED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3个月PSV及治疗1、2、3个月ED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组出现结膜充血1眼,对照组出现结膜充血2眼,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组复发4例(5眼),复发率为11.11%,对照组复发11例(15眼),复发率为34.09%,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散血明目片联合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治疗能促进wAMD患者视网膜渗出及出血的吸收,提高视力,对wAMD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 中西医综合治疗瘰疬病患者520例前瞻性队列研究 下载:76 浏览:494
  • 钱佳燕1 黄子慧2 余洋1 朱思洵1 高璐珏1 高敏行1 《当代中医药》 2020年5期
  •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中西医抗结核联用方案治疗瘰疬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与后期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及疾病复发率的相关性。方法以2016年10月1日至2018年7月1日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瘰疬科接受抗结核治疗的瘰疬病患者520例构成随访队列。患者分别进入3个队列,西医抗结核治疗联合中医内治组(对照Ⅰ组)、西医抗结核治疗联合中医外治组(对照Ⅱ组)、西医抗结核治疗联合中医综合治疗组(综合治疗组)。比较各组患者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积分及淋巴结核最大横径,随访观察1年期间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的选择情况及疾病复发情况。结果纳入分析的病例共449例。治疗后各组中医证候积分及淋巴结核最大横径均有所降低(P<0.05),对照Ⅱ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Ⅰ组(P<0.01),综合治疗组的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Ⅱ组(P<0.01)。根据治疗后的有效情况(证候积分改善率≥70%)以及手术指征有139例患者选择抗结核非手术治疗,381例选择手术治疗,其中对照Ⅰ组纳入非手术治疗的患者29例,对照Ⅱ组纳入非手术治疗的患者38例,综合治疗组纳入非手术治疗的患者72例。入组患者失访率为8.85%(46/520),疾病总复发率为2.22%(10/449)。其中非手术治疗患者疾病复发率为2.24%(3/134),手术治疗患者复发率2.22%(7/315),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疾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抗结核联用能有效治疗瘰疬病,其中中医综合治疗联合抗结核西药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术复发率无明显相关性,但中医综合治疗联合抗结核西药能有效降低瘰疬病患者手术率。
  • 运用营卫气血理论辨治冠状动脉重度狭窄 下载:89 浏览:513
  • 杨雅倩1 谢盈彧2 王丽蓉1 朱亚萍1 张军平1 《当代中医药》 2020年5期
  • 摘要:
    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是冠心病的严重血管病变,主要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基于营卫气血理论认识冠状动脉狭窄进展规律,提出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属营卫失调、毒瘀阻络病变,治疗应从气血的运行与生成着手,调和营卫,维持气血运行,调和脉管内外稳态;益肾健脾,调节气血生成,平衡机体阴阳气血。祛痰逐瘀应贯穿治疗始终,立足斑块进展规律,先以活血解毒法阻抑斑块进展,后以软坚散结法消散斑块实邪。
  • 从“阳虚风动”探讨帕金森病异动症的辨治 下载:85 浏览:501
  • 陆艳 徐成成 唐莉莉 梁艳 赵杨 《当代中医药》 2020年5期
  • 摘要: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进展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晚期患者因服用左旋多巴所导致的异动症(LID)几乎不可避免。基于"阳虚风动"理论探讨LID的发病机制、特点以及症状,认为LID病位在肝、肾,与脾相关;病理性质以阳虚为主,与风、痰、瘀相关。由于脏腑阳气亏损,脉络空虚,经络、筋脉失温,导致肢体失任,内风由此而生。LID的治疗应以温肾养肝、温阳熄风为基本治则,在临床应用中可结合健脾、化痰、行瘀等灵活遣方用药。
  •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血糖波动模型大鼠胰腺组织生物钟相关基因与肠道菌群的影响 下载:75 浏览:499
  • 刘桠 张翕宇 康健 晁俊 高泓 王钧冬 谢春光 《当代中医药》 2020年4期
  • 摘要:
    目的探讨参芪复方对糖尿病血糖波动模型大鼠血糖稳态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30只自发性2型糖尿病GK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参芪复方组和西格列汀组,每组10只,均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建立血糖波动模型;10只Wistar大鼠设为正常组,予普通饲料喂养4周。造模成功后参芪复方组给予参芪复方浸膏1.44g/(kg·d)灌胃,西格列汀组给予西格列汀片悬液16mg/(kg·d)灌胃,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5ml/(kg·d)灌胃,均连续8周。大鼠尾静脉取血,测1日内8:00、10:00、14:00、16:00、18:00 5次血糖水平,计算一日血糖平均水平(M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的标准差(SDBG);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胰腺组织生物钟相关基因Id 2、Usp 2、CRY1、DBP mRNA表达;运用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各组大鼠肠道菌群属水平分布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MBG、SDBG升高,模型组和参芪复方组LAGE亦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芪复方组和西格列汀组大鼠MBG、SDBG、LAGE均降低(P<0.01),西格列汀组在降低SDBG、LAGE方面优于参芪复方组(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Usp 2、CRY1 mRNA表达及丁酸菌属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芪复方组和西格列汀组大鼠Id 2 mRNA表达降低,Usp2、CRY1 mRNA表达升高,拟杆菌属、丁酸菌属水平亦升高(P<0.05或P<0.01);各组DBP mRNA表达、布劳特氏菌属和罗氏菌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复方可能通过调节血糖波动模型大鼠胰腺组织生物钟相关基因的表达及肠道菌群菌属的分布,从而调节血糖稳态。
  • 从脾胃论治产后缺乳 下载:88 浏览:516
  • 郝艳方1 王春晖2 沈静1 刘恒1 樊英怡3 裴晓华2 《当代中医药》 2020年4期
  • 摘要:
    产后缺乳是产后的常见病,可发生于整个哺乳期,临证治疗宜从脾胃论治遣方用药。立足于脾胃生理功能及其与气血、乳汁的关系,辨产后缺乳脾气不升、脾虚湿盛和心脾两虚之证,分别治以健脾升清、化传精微,健脾化湿、化通乳汁,健脾养心、化补气血,分别以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和归脾汤治之,同时兼以调畅气机、活血化瘀、祛湿化痰之法治疗气滞、血瘀、痰湿等兼夹之证。
  • 百地枣合剂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β-catenin蛋白及GSK-3βmRNA表达的影响 下载:81 浏览:489
  • 翟晨旭1 钱占红2 张明锐2 季晓君2 任常胜2 《当代中医药》 2020年4期
  • 摘要:
    目的探讨百地枣合剂治疗抑郁症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盐酸氟西汀组和百地枣合剂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慢性应激性刺激结合孤养29天建立抑郁症大鼠模型。实验第8天开始,百地枣合剂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浓度为0.7、1.4、2.8g/ml百地枣合剂,盐酸氟西汀组给予浓度为0.36mg/ml盐酸氟西汀混悬液,模型组和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各组按照1ml/100g体重灌胃,连续灌胃21天。分别于实验第0、7、29天各组大鼠进行旷场试验、糖水偏好实验,观察大鼠水平运动距离、站立次数,计算糖水偏好率;采用尼氏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并检测海马组织中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mRNA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结果实验第29天,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水平运动距离、站立次数降低,糖水偏好率下降,海马组织β-catenin蛋白表达降低、GSK-3βmRNA表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盐酸氟西汀组和百地枣合剂高剂量组大鼠水平运动距离、站立次数增加,糖水偏好率上升,海马组织β-catenin蛋白表达升高,GSK-3βmRNA降低(P<0.05或P<0.01)。百地枣合剂高剂量组大鼠糖水偏好率、海马组织β-catenin蛋白表达较百地枣合剂中、低剂量组升高(P<0.01)。结论百地枣合剂可改善抑郁大鼠行为,其机制可能与减少海马中GSK-3βmRNA、增加β-catenin表达有关,且以高剂量效果最佳。
  • 针刺“百会”穴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影响 下载:83 浏览:514
  • 傅淑平1 龚理2 李潇潇1 王亚玲1 袁璟1 卢圣锋1 《当代中医药》 2020年4期
  •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百会穴治疗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百会组,每组18只。模型组和百会组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阻断手术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结扎颈外动脉但不插线栓。缺血2h拔出线栓分别于再灌注1min、20h时,百会组给予"百会"穴电针刺激,每次30min,共2次,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仅用相同方式固定30min。用伊文氏蓝(EB)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血脑屏障致密性,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ELISA染色法检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缺血侧大脑组织HDACs亚型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缺血再灌注24h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组织中出现明显的梗死区域,EB渗出率及HDACs活性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DAC3)、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1(HDAC1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DAC2)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9(HDAC9)蛋白表达下降(P<0.05或P<0.01);而经电针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百会组EB渗出率、梗死体积、HDACs活性及HDAC3、HDAC6、HDAC11蛋白表达显著下降,HDAC1、HDAC2、HDAC9表达增高(P<0.05)。结论电针"百会"穴可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HDACs活性,逆向调节缺血再灌注损伤所导致的HDACs表达失衡状态,这可能是其抗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 岭南陈氏刺络放血联合二妙散口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30例临床观察 下载:93 浏览:515
  • 李秀娟1 陈秀华2 《当代中医药》 2020年4期
  • 摘要:
    目的观察岭南陈氏刺络放血联合二妙散口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患者随机分为岭南陈氏刺络放血组、二妙散组、岭南陈氏刺络放血联合二妙散组,每组30例。岭南陈氏刺络放血组选取疼痛局部及双侧病变所在经脉的郄穴刺络拔罐,隔日1次,共治疗3次;二妙散组给予二妙散口服,每日1剂,共6天;岭南陈氏刺络放血联合二妙散组予岭南陈氏刺络放血与二妙散口服联合治疗。治疗前后检测各组患者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UA)水平,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治疗后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ESR、CRP、UA水平及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岭南陈氏刺络放血联合二妙散组患者ESR、CRP、UA水平及VAS评分较岭南陈氏刺络放血组及二妙散组明显降低(P<0.05)。岭南陈氏刺络放血联合二妙散组临床疗效(90.0%)优于岭南陈氏刺络放血组(70.0%)和二妙散组(73.3%)(P<0.05)。结论岭南陈氏刺络放血联合二妙散口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疗效肯定,其较两种疗法单独使用效果更佳。
  • 基于药物剂量及作用的方剂核心用药配伍规律复杂网络算法的构建 下载:75 浏览:493
  • 马宁1 郝秀霞2 白金牛1 邢俊凤1 《当代中医药》 2020年3期
  • 摘要:
    利用复杂网络相关算法,结合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药物作用及剂量,构建一种基于药物剂量及作用的方剂核心用药配伍规律的新算法。通过构建方剂子网,根据方剂中药物作用及剂量确定核心药物及其权重;基于药物核心度权重构建中药方剂复杂网络模型;改进复杂网络标签传递算法对相关方剂的核心用药配伍规律进行挖掘。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产后中风方剂及用药为例,收集相关方剂143首,频次>20的药物16味,支持度>10、置信度>80的关联规则组合88个,构建包含74个节点、1245条边的产后中风治疗用药复杂网络模型,利用复杂网络算法发现药物聚类组合结果51个。通过分析研究发现,中医治疗产后中风用药以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补益气血为主,同时对改进的标签传递算法与传统的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比较,认为改进复杂网络标签传递算法可得出一些围绕核心药物的新颖且更有针对性的药物组合结果。
  • 毒邪学说与冠心病的证治探讨 下载:79 浏览:499
  • 芦瑞霞1 朱晓星2 张敏2 衷敬柏2 《当代中医药》 2020年3期
  • 摘要:
    "毒"在中医学中有多种含义,作为病因可分为内生之毒与外感之毒。毒在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冠心病之毒属于内生之毒,是伴随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是不稳定病灶形成的决定因素。冠心病之毒乃正气从瘀化毒,根据临床表现之不同可分为显毒与隐毒,前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而后者没有或仅有少量理化指标如高敏C反应蛋白的异常。扶正解毒是冠心病的基本治疗原则,临床应根据具体疾病并结合瘀、寒、热、痰等不同病理因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论治。
  • 中医体质与疾病相关性临床研究的方法学挑战和设计实施建议 下载:86 浏览:507
  • 罗辉1,2 王琦1 《当代中医药》 2020年3期
  • 摘要:
    中医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通过临床研究评价和验证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对于中医病因学和治疗学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从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视角,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各种特殊性和方法学挑战,包括体病相关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体病关系是易受混杂因素影响的"弱相关"、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增加了体病关系研究的难度。从研究设计类型、研究对象的纳入、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研究数据的处理等方面,阐述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应注意的事项并提出建议,为提高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方法学质量提供参考。
  • 四诊合参智能化发展现状及实现路径 下载:86 浏览:501
  • 赵文1,2 张佳3 徐佳君1,2 辛基梁1,2 周常恩1,2 李绍滋3 李灿东1,2 《当代中医药》 2020年2期
  • 摘要:
    为确保中医诊断的正确性,除了要求单诊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外,更重要的是四诊合参。中医四诊信息客观采集和分析系统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为开展四诊客观信息的融合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不同诊法设备分类标准不统一,信息来源存在差异,制约了四诊合参的融合。通过梳理近年来有关中医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脉诊等方面的智能化研究,结合四诊合参智能化研究尚处起步阶段的现状,提出尝试从多源数据融合角度,借助协同训练法、多核学习法、基于子空间学习法提升四诊合参的融合度及准确性,探寻四诊合参智能化的可能实现路径。
  • 三伏贴防治慢性心力衰竭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队列研究 下载:94 浏览:511
  • 刘宁 宋宪波 谭莉娜 王建明 朱志扬 曲争艳 《当代中医药》 2020年2期
  • 摘要:
    目的观察三伏贴对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纳入160例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CHF患者,对照组80例予常规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80例再加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从三伏第一天至出伏贴敷,隔日贴敷1次,每次贴敷4~6h,共20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及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存质量量表(MLHFQ)、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评价治疗后临床疗效;6个月后随访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分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与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三伏贴治疗、合并症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9.87%,对照组为72.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血浆NT-proBNP水平、MLHFQ评分明显降低,SF-36量表评分明显升高(P<0.01)。CHF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照组分别为再入院31.6%、急性心力衰竭21.5%、心源性死亡2.5%,治疗组分别为15.2%、7.6%、1.3%,治疗组再入院、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心血管事件相关因素分析显示,三伏贴治疗是CHF患者再入院和急性心力衰竭事件的相关因素(B=-0.955,B=-1.202),未发现心源性死亡的相关因素。结论三伏贴能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能够减少CHF患者的再入院及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 补肾启枢强心颗粒辅助治疗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40例临床观察 下载:86 浏览:515
  • 胡芳1 沈金峰2 邓鹏3 陈洪涛3 刘中勇3 《当代中医药》 2020年2期
  • 摘要:
    目的观察补肾启枢强心颗粒辅助西药治疗对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微炎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补肾启枢强心颗粒,每日1剂,早晚分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对患者微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反映心功能的指标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评估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微炎症指标[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最大流速(E峰)/舒张晚期最大流速(A峰)(E/A)。结果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hs-CRP与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79)。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均可改善微炎症状态,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TNF-α、IL-6、hs-CRP水平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均可以降低NT-proBNP及提高LVEF、E/A,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NT-proBNP降低及LVEF、E/A升高水平更明显(P<0.05)。结论补肾启枢强心颗粒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微炎症水平,从而改善患者心功能及临床症状。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当代中医药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593
访问量 110623
下载量 36258
总被引次数 421
影响因子 0.629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