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LVO)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影像学检查将2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前循环脑梗死组及后循环脑梗死组,进一步分为LVO亚组及非LVO亚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与前循环脑梗死组非LVO亚组比较,LVO亚组女性、心房纤颤、意识障碍、凝视、面瘫、上肢瘫痪、下肢瘫痪、感觉障碍、失语比率及NIHSS评分显著升高(均P<0.05),共济失调比率显著降低(P<0.05)。与后循环脑梗死组非LVO亚组比较,LVO亚组心房纤颤、意识障碍比率及NIHSS评分显著升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心房纤颤是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OR=0.498,95%CI:0.254~0.979;OR=2.484,95%CI:1.259~4.899),凝视、失语对预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有统计学意义(OR=4.487,95%CI:1.791~11.243;OR=5.113,95%CI:1.773~14.744)。结论女性、心房纤颤是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凝视、失语对预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有统计学意义。
摘要: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添加治疗Wilson病(WD)神经系统症状的疗效及对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有神经系统损害症状的WD患者随机分为谷胱甘肽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驱铜治疗和低铜饮食,谷胱甘肽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0.9~1.8 g/d),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分别行改良Young量表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检测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C)、丙二醇(MDA)、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及24 h尿铜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谷胱甘肽组及对照组改良Young量表评分及MDA、ALT、AST水平均降低(均P<0.05),TAC、24 h尿铜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谷胱甘肽组治疗前Young量表评分及TAC、MDA、24 h尿铜、ALT、AS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谷胱甘肽组治疗后改良Young量表评分及MDA、ALT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TAC、24 h尿铜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AS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可加强排铜效果,提高抗氧化应激水平,改善WD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安全性较高。
摘要: 评价不同抗抑郁药物对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月。使用Stata 14.2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本文最终纳入32个临床研究,共2 644例PSD患者。与安慰剂比较,帕罗西汀(MD=9.34,95%CI:4.39~14.29)、氟西汀(MD=8.63,95%CI:5.51~11.75)、丙米嗪(MD=9.41,95%CI:0.12~18.70)、去甲替林(MD=8.54,95%CI:4.14~12.94)、文拉法辛(MD=6.97,95%CI:2.04~11.90)、传统疗法(MD=6.40,95%CI:1.70~11.11)、依地普仑(MD=6.32,95%CI:1.91~10.73)降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舍曲林、黛力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帕罗西汀治疗PSD较氟西汀(MD=0.71,95%CI:-5.14~6.56)、丙米嗪(MD=0.07,95%CI:-9.38~9.25)、去甲替林(MD=0.80,95%CI:-5.82~7.42)、文拉法辛(MD=2.37,95%CI:-4.61~9.36)、传统疗法(MD=2.94,95%CI:-3.89~9.77)、依地普仑(MD=3.02,95%CI:-3.61~9.65)、舍曲林(MD=6.14,95%CI:-4.98~17.26)和黛力新(MD=6.37,95%CI:-2.11~14.86)存在优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抗抑郁药物对PSD治疗效果从优到差依次为帕罗西汀、氟西汀、丙米嗪、去甲替林、文拉法辛、传统疗法、依地普仑、舍曲林、黛力新。结论帕罗西汀、氟西汀、丙米嗪、去甲替林、文拉法辛、传统疗法、依地普仑均对PSD有疗效,其中帕罗西汀的疗效最优。
摘要: 探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ADNFLE)的临床特征和EEG特点。方法收集14个ADNFLE家系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个家系共157名成员,现存49例患者,均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其中9个家系每代均有患者。男23例,女26例;发病年龄4~25岁,平均14.6岁。临床表现为偏转强直发作19例(38.78%),姿势性强直发作16例(32.65%),局灶自主神经发作7例(14.29%),过度运动4例(8.16%),一侧阵挛性运动8例(16.33%),全面性失神发作7例(14.29%),发声发作15例(30.61%),惊恐发作3例(6.12%),局灶扩展至双侧强直-阵挛发作(FBTCS)22例(44.90%)。有发作先兆27例(55.10%),发作时伴知觉损害者22例(44.90%)。夜间发作为主48例(97.96%),白天发作为主1例(2.04%)。12例先证者行24 h长程EEG监测显示,发作间期异常11例,双侧放电1例,单侧放电10例(额区6例,颞区4例);癫痫样放电10例,慢波3例。1例先证者监测到发作期EEG表现为突出背景的额区尖波、尖慢波及棘慢波。34例服用抗癫痫药物的患者中,32例(94.12%)疗效良好,2例(5.89%)调整多种抗癫痫药物后疗效仍不佳;15例患者未用药,均随年龄增长逐渐好转。结论 ADNFLE起病年龄小,有家族史,发作特点多表现为夜间成串、刻板且短暂发生的运动发作,神经系统查体及影像学表现多无异常,睡眠期EEG有时可见额区的癫痫样放电,卡马西平治疗多有效,预后良好。
摘要: 探讨我国良性家族性婴儿癫痫(BFIE)的临床特征及致病基因谱。方法收集10例BFIE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发现可疑致病性突变基因,并经Sanger测序验证基因突变来源。结果 10例患儿起病年龄2~14月龄(中位年龄为5月龄),表现为部分性发作或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6例患儿起病初期呈丛集性发作。9例予抗癫痫药物治疗,服药后发作易控制,1例未用抗癫痫药未再发作。随访8~18个月,均于2岁以内停止。10例患儿均有基因突变,9例为家族遗传性突变,1例为新生突变。6例PRRT2基因突变、2例SCN2A基因突变和2例KCNQ2基因突变。除1例PRRT2基因突变位点(c.439G>C)已报道,余9例为未报道的新突变。结论婴儿起病的BFIE多表现为部分性发作或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抗癫痫药物治疗多可短期控制;PRRT2、SCN2A、KCNQ2基因为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和方式多样。
摘要: 探讨帕金森病剂末现象(WO)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剂末现象-9项问卷(WOQ-9)评价149例PD患者有无WO。根据临床WO定义将WOQ-9(+)患者分为临床WO(+)组和临床WO(-)组。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发病年龄)、疾病概况(评估时疾病持续时间、疾病严重程度)及药物治疗概况[发病至启动左旋多巴(LD)的时间、LD治疗时间、LD起初剂量、LD终末剂量、是否联合应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结果与临床WO(-)组相比,临床WO(+)组发病年龄显著降低,疾病持续时间、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Ⅲ(UPDRSⅢ)评分、LD治疗时间、LD初始剂量及终末剂量均显著升高(均P<0.01)。两组患者性别、发病至启动LD的时间、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LD终末剂量、UPDRSⅢ评分为WO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UPDRSⅢ评分、LD终末剂量可较好预测WO的发生。UPDRSⅢ评分的准确性(曲线下面积0.913)及灵敏性(85.5%)最高,起病年龄的特异最高(97.7%)。随着LD治疗时间的延长,WO发生的风险随之增加(P=0.008)。发病年龄的早晚(分为早发型<50岁、晚发型≥50岁)与WO关联不大(P=0.565),而每日接受LD治疗剂量超过400 mg的PD患者WO发生风险显著增加(P<0.001)。结论在临床中应警惕发病年龄较低、UPDRSⅢ分值及LD终末剂量偏高的患者发生WO,根据个体特征进行个性化治疗则是降低运动并发症的最佳选择。
摘要: 探讨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N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临床表现为头痛的神经系统PN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患者表现为反复头痛发作3年。腰穿CSF检查示细胞数正常,蛋白轻度升高;头颅MRI示双侧丘脑异常信号,增强示双侧丘脑低信号。胸部CT示左肺上叶少许胸膜下肺大泡;PET-CT示左肺上叶(主动脉后方)高代谢结节。肿瘤标志物CA19-9、CA242、癌胚抗原水平升高。病理检查确诊为肺腺癌。本研究回顾性总结PNS相关文献报道,其常见临床表现为眩晕、复视、共济失调、斜视性眼阵挛-肌阵挛及脊髓炎。结论 PNS常见表现为眩晕、复视、共济失调、斜视性眼阵挛-肌阵挛及脊髓炎,以反复头痛为临床表现少见,可疑患者应行全身检查排除PNS。
摘要: 分析提高伽玛刀处方剂量对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影响。方法 60例接受伽玛刀治疗的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根据处方剂量分为普通剂量组(80~85 Gy)及提高剂量组(86~90 Gy)。根据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BNI)量表于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对患者疼痛缓解及面部麻木程度进行评分。结果提高剂量组开始起效时间、达到最佳稳定疗效时间显著早于普通剂量组(P=0.009,P=0.006)。与普通剂量组比较,提高剂量组疗效优异率显著升高(P=0.005),但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2)。与普通剂量组比较,提高剂量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BNI分级显著降低(P=0.002,P=0.045),12个月、24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7,P=0.148)。两组间面部麻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两组患者未发生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提高剂量组与普通剂量组疼痛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1)。结论提高伽玛刀治疗剂量至86~90 Gy可以更快、更高效的控制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疼痛发作,同时不会增加治疗相关的风险。
摘要: 研究Diminazene(DIZE)对慢性脑低灌注(CCH)大鼠脑内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建立CCH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CH组、CCH+低剂量DIZE组(2 mg/kg)、CCH+高剂量DIZE组(10 mg/kg)。ELISA检测大鼠脑组织IL-1β、IL-12、IL-6、TNF-α、血管紧张素(Ang)-(1-7)的变化;PCR检测Mas受体(MasR)变化;通过比色试剂盒检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活性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CCH组脑组织IL-1β、IL-12、IL-6、TNF-α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ACE2活性、MasR mRNA、Ang-(1-7)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与CCH组相比,低剂量及高剂量DIZE组ACE2活性、MasR mRNA、Ang-(1-7)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低剂量及高剂量DIZE组炎症因子IL-6、IL-12、TNF-α水平及高剂量DIZE组IL-1β显著降低(均P<0.05)。除IL-12外,上述变化呈剂量依赖性,仅高剂量DIZE能够使炎症因子IL-1β降低(P<0.05)。结论 Diminazene可能通过激活脑内ACE2-Ang-(1-7)-MasR轴降低CCH大鼠脑内的炎症反应。
摘要: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92例行头颅MRI检查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Fazekas评分量表将合并脑白质疏松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轻度组27例,中度组96例,重度组69例。收集3组患者包括血清胱抑素C水平在内的各项临床资料。结果年龄、三酰甘油、肌酐等在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胱抑素C水平是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OR=4.669,P=0.042);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371,P=0.000)。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升高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独立相关。
摘要: 采用表面EMG(sEMG)法,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不同功能状态下小腿三头肌的sEMG变化。方法选取30例脑卒中恢复期存在小腿三头肌痉挛的偏瘫患者,分别采集患者在踝关节被动背屈牵伸过程中,伸膝位和屈膝位的健患侧内外腓肠肌以及比目鱼肌的sEMG信号,以及患者在行走5个步行周期时健患侧内外腓肠肌及比目鱼肌的sEMG信号。并对sEMG的均方根振幅(RMS)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在踝关节被动背屈牵伸过程中:患侧内外腓肠肌的RMS值伸膝位明显高于屈膝位(均P<0.05),比目鱼肌无明显差异;同体位下内外腓肠肌以及比目鱼肌的RMS值患侧显著高于健侧(均P<0.05);伸膝位时患侧内侧腓肠肌的RMS值最高。(2)在步行运动过程中:支撑相时,健侧内外腓肠肌的RMS值高于患侧(P<0.01),比目鱼肌无差异;摆动相时,健侧内外腓肠肌以及比目鱼肌的RMS值高于患侧(均P<0.01)。支撑相时,比目鱼肌贡献度患侧高于健侧(P<0.05),而外侧腓肠肌的贡献度健侧高于患侧(P<0.05)。结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在踝关节被动背屈牵伸时,腓肠肌是偏瘫患者小腿三头肌痉挛的主要因素。步行时,患侧比目鱼肌取代正常跖屈时腓肠肌成为主要步行推动肌群。
摘要: 观察普萘洛尔缓解单硝酸异山梨酯引起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使用单硝酸异山梨酯引起头痛的62例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实验组服用普萘洛尔,对照组服用维生素B1。评估两组治疗前后头痛症状记分表、视觉模拟评分(VAS)、睡眠质量评分(QS)和TCD改善率和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无患者终止、脱落,均完成治疗。服用普萘洛尔的患者有效率(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77.42%),同时在起效及痊愈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进行干预前两组受试者在头痛的VAS评分、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睡眠质量及TCD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干预后同一组受试者的VAS评分、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睡眠质量及TCD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的低血压、心力衰竭、畏寒、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结论普萘洛尔可以有效缓解单硝酸异山梨酯引起的头痛。
摘要: 探讨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I (ApoA-I)、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Lp)(a)、ApoB/ApoA-I、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与脑白质病变(WML)的关系。方法纳入WML患者106例及对照组80例,根据Fazekas法将WML组分为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比较WML组与对照组之间临床资料、血脂及胆红素的水平的差异;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各血脂指标、胆红素与WML的关系;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血脂指标、胆红素与WML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WML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既往卒中的比例均明显升高(均P<0.05),WML组血清TG浓度明显升高,HDL、ApoA-I、TBIL、DBIL、IBIL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HDL(OR=1.49,95%CI:1.02~2.16;P=0.044)、ApoA-I(OR=1.78,95%CI:1.25~2.64;P<0.001)、TBIL(OR=0.45,95%CI:0.22~0.63;P=0.007)、DBIL(OR=0.43,95%CI:0.24~0.82;P=0.034)、IBIL(OR=0.51,95%CI:0.31~0.73;P=0.008)是WML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HDL、ApoA-I、TBIL、DBIL、IBIL水平与WML严重程度相关(均P<0.05)。结论血清HDL、ApoA-I、TBIL、DBIL、IBIL可能是WML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WML严重程度相关。
摘要: 研究不同狭窄程度的颈动脉窦部支架置入时,采用不同直径球囊逐步扩张,观察颈动脉窦反应特点,并探讨相关应对策略。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和南京脑科医院自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行颈动脉窦部支架置入术患者172例,按照颈动脉狭窄程度分A(90%~99%)28例、B(80%~89%)62例、C(70%~79%)82例共3组,观察分析不同狭窄程度患者在用相同直径球囊扩张以及3组患者分别在用不同直径球囊进行预扩、先扩及后扩时血压、心率、意识状态及窦部反应变化。结果狭窄程度越重,采用相同直径球囊扩张时,颈动脉窦反应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先扩较后扩颈动脉窦反应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直径球囊扩张,小直径球囊较大直径球囊颈动脉窦反应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次全闭塞预扩主要是助于保护伞通过,小球囊扩张安全性大于大球囊,先扩优于后扩,血压心率波动小,可以减少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发生,减少手术并发症。
摘要: 探讨低浓度对比剂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MRA及灌注成像(PW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临床怀疑卒中且需做MRA及PWI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浓度组(20例,对比剂浓度0.5 mmol/ml)和低浓度组(20例,对比剂浓度0.25 mmol/ml)。比较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评分、信号差异及缺血半暗带情况,并以DSA为金标准,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狭窄程度。结果低浓度组与常规浓度组间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5±0.64)vs.(3.85±0.67);t=-0.483,P=0.632]。低浓度组颈总动脉分叉处信号强度(SI)(1198.30±43.52)低于常规浓度组(1222.95±54.47),信噪比(SNR)(201.85±28.71)、对比噪声比(CNR)(197.95±24.53)稍高于低浓度组[(191.15±16.58),(180.80±22.4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浓度组大脑中动脉起始处SI(1535.70±69.97)、SNR(230.25±16.86)、CNR(211.05±21.13)均低于常规浓度组[(1543.61±93.38),(307.85±15.82),(279.10±14.94)],两组间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SNR、CNR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浓度组CE-MRA诊断动脉狭窄的准确率为94.92%,低浓度组CE-MRA诊断动脉狭窄的准确率为94.34%。两组DSC-PWI诊断缺血半暗带观察者间一致性均较好(k=0.87;k=0.86)。结论低浓度对比剂CE-MRA和PWI扫描在不影响图像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可降低对比剂注入量、减少对患者的损害,是一种可行的急性脑卒中的MRI扫描方案。
摘要: 观察癫痫发作时皮肤电导(EDA)的变化与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的匹配性。方法采用Empatica E4传感器收集EDA、肢体运动等多项外周参数,选取每周均有GTCs发作的成年癫痫患者手腕佩戴E4腕表设备时同步进行24 h视频EEG(VEEG)监测。结果 61例成年癫痫患者接受24 h VEEG检查,共监测到9次GTCs发作,均有EDA升高。与无GTCs发作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监测到30次部分性发作,EDA无明显变化。肢体运动增快可见于多种发作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DA与GTCs发作有高度一致性,可作为对GTCs发作报警的可穿戴设备重要参数之一。
摘要: 探讨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测定338例AIS患者(AIS组)和103例排除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的血清sdLDL水平。AIS组患者根据临床常用的TOAST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并根据有无sdLDL异常进行分组,90 d后采用mRS评分评价患者的预后。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IS组异常sdLDL发生率较对照明显增高,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LAA)亚组异常sdLDL所占比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AIS组内,sdLDL异常亚组中男性、高血压和冠心病比率,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水平及90 d mRS评分、90 d 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sdLDL正常亚组(均P<0.05)。与预后良好组患者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中男性、异常sdLDL所占比率明显偏高(均P<0.05),但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房纤颤及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所占的比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0.82,P<0.05)、冠心病(OR=1.25,P<0.05)和sdLDL(OR=1.10,P<0.05)与预后不良显著相关。结论血清sdLDL与AIS具有相关性,主要与LAA型卒中密切相关,并且可能是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对sdLDL异常者进一步行AIS风险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上意义。
摘要: 报道6例抗GABA B型(GABAB)受体脑炎,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例诊断为抗GABAB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和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结果 6例抗GABAB受体脑炎患者为4例男性,2例女性,中位年龄64岁。6例患者均以癫痫为首发症状,其他临床表现包括意识障碍、精神行为异常、高级智能下降。头颅MRI可见边缘叶异常信号。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钠异常及自身抗体阳性。CSF可见白细胞计数及蛋白计数轻或中度升高,所有患者均在血液及CSF中检测到抗GABAB受体抗体。1例患者合并CSF抗HU抗体阳性;2例患者在病情加重时再次进行了血及CSF抗GABAB受体抗体检测,其中1例抗体滴度升高,另1例较前降低。6例患者均接受了免疫治疗,其中5例病情好转。结论抗GABAB受体脑炎以耐药性癫痫为主要临床表现,EEG和头颅MRI对其诊断有指导意义。其中部分患者可合并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对于可能患有此类疾病患者,必须进行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查。一旦确诊抗GABAB受体脑炎,应立即启动免疫治疗。抗体滴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摘要: 回顾性分析青年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探讨高分辨MRI(HR-MRI)血管壁成像对青年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病因的诊断。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缺血性青年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病程14 d内进行HR-MRI扫描的80例患者(实验组),以及同期内行CTA检查,而未行HR-MRI或DSA检查的189例患者(对照组)。对两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实验组中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52例(65.00%),动脉夹层12例(15.00%),血管炎性病变7例(8.75%),烟雾病8例(10.00%),病因不明1例(1.25%)。对照组中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146例(77.20%),动脉夹层10例(5.30%),血管炎性病变4例(2.10%),烟雾病25例(13.20%),病因不明4例(2.10%),实验组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断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夹层、血管炎性病变诊断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烟雾病、病因不明的诊断率虽然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R-MRI血管壁成像在青年卒中颅内动脉狭窄病因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能提高病因诊断的准确率。
摘要: 研究伴意识障碍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急诊血管不同再通方案的疗效比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选取112例进行早期血管再通治疗的伴意识障碍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静脉溶栓组、直接介入组和桥接治疗组,分析相关病理因素,观察90 d mRS评分和不良事件。结果伴意识障碍的AIS患者约80%存在颅脑大血管闭塞。静脉溶栓组和桥接治疗组总体预后良好率(20.8%, 15/72)低于直接介入组(32.5%, 13/40)(P<0.05)。三组患者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率和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IS合并意识障碍的主要病理因素是颅脑大血管闭塞,早期血管再通方案适宜选择直接血管内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