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3:28

世纪中文出版社 ——“建设顶级中文期刊”为使命!期待与您同行......
请输入您想了解的内容!
截图后在输入框直接粘贴

请您为我的服务评分:

发送提交
土壤研究
土壤研究
《土壤研究》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相关领域(如植物营养科学、肥料科学、环境科学、国土资源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中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前沿问题综述与评论、问题讨论等。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该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499

《土壤研究》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不同砧木与接穗组合对盐胁迫下的马瑟兰葡萄幼苗离子分布的影响 下载:85 浏览:226
  • 袁军伟 李敏敏 刘长江 韩斌 尹勇刚 孙艳 贾楠 郭紫娟 赵胜建 《土壤研究》 2020年4期
  • 摘要:
    以耐盐的101-14、耐盐中等的贝达、盐敏感的188-08和5C为砧木,以马瑟兰为接穗进行嫁接,测定Na Cl胁迫下的马瑟兰嫁接苗及自根苗盐害指数以及根系、叶片中Cl-、Na+、K+、Ca2+、Mg2+等离子含量,探讨了不同砧穗组合酿酒葡萄品种马瑟兰幼苗离子吸收、分配和转运特性及其与耐盐性的关系。结果表明:70和100 mmol L-1NaCl处理后30 d,与101-14和贝达嫁接的马瑟兰叶片中Cl-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与188-08、5C嫁接的幼苗及自根苗叶片Cl-含量比对照均有显著的增加;当NaCl处理浓度增加到130和160 mmol L-1时,所有嫁接组合幼苗叶片中Cl-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随着NaCl处理浓度的增加,马瑟兰嫁接组合K+选择性运输系数(SK,Na)和Ca2+选择性运输系数(SCa,Na)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处理浓度为70 mmol L-1时所有嫁接组合SK,Na和SCa,Na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浓度增加至100 mmol L-1时马瑟兰/188-08和自根苗的SK,Na和SCa,Na显著低于对照,马瑟兰/5C的SCa,Na显著低于对照,浓度增加至130和160 mmol L-1时所有砧穗组合SK,Na和SCa,Na均显著低于对照。不同砧木嫁接的马瑟兰葡萄耐盐的阈值不同,耐盐性强的101-14和贝达嫁接的马瑟兰葡萄耐盐阈值均超过100 mmol L-1,显著高于耐盐性弱的188-08、5C嫁接苗及马瑟兰自根苗。在阈值范围内,马瑟兰嫁接组合K+、Ca2+选择性运输能力增强得以抵御盐害,一旦超过阈值,则K+、Ca2+选择性运输能力迅速下降。
  • 不同作物秸秆加工制成生物质炭的理化性质比较研究 下载:61 浏览:411
  • 侯建伟1 邢存芳2 邓小梅1 陈芬1 刘敏1 王祖华1 李泰君1 胡玉玲1 《土壤研究》 2020年4期
  • 摘要:
    为表征不同作物秸秆加工制成的生物质炭的理化性质差异,以玉米、水稻和油菜的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质炭,借鉴材料科学的方法,研究其形貌结构、表面特性和有机组分元素比等内容。结果表明:200℃→450℃作物秸秆样品失重量和失重速率最大,半纤维素和纤维素为主要燃失物质。玉米、水稻和油菜的秸秆生物质炭均为多孔结构,孔隙大小和形状各异。水稻秸秆炭的比表面积最大(2.65 m2g-1)、油菜秸秆炭次之(2.56 m2g-1)、玉米秸秆炭最小(1.84 m2g-1)。水稻、玉米、油菜秸秆炭的孔体积变化率分别在43 nm、62 nm、48 nm处达到峰值。油菜秸秆炭的H/C最小、为0.03,O/C和(O+N)/C最大、分别为1.15和1.19。因此,450℃更利于残留样品质量;生物质炭的孔隙结构决定其比表面积,油菜秸秆炭具有更强的芳香性、亲水性和极性。研究结果可为生物质炭的制取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滴灌施肥蔗田土壤氧化亚氮排放与反硝化酶活性的关系 下载:43 浏览:457
  • 龙鹏宇1,2,3 农梦玲1,2,3 白雪1,2,3 李伏生1,2,3 《土壤研究》 2020年4期
  • 摘要:
    对不同滴灌施肥处理下甘蔗不同生育期蔗田土壤氧化亚氮(N2O)排放通量和反硝化酶活性间关系进行了探讨。田间试验设2种滴灌灌水量水平和4种施肥量水平。2种灌水量水平分别为W0.6:180 m3hm-2和W1.0:300 m3hm-2。4种施肥量水平F1.0:N 250 kg hm-2,P2O5150 kg hm-2,K2O 200 kg hm-2;F0.9:施肥量是F1.0的90%;F1.1:施肥量是F1.0的110%;F1.2:施肥量是F1.0的120%。测定不同处理甘蔗4个生育期蔗田土壤N2O排放通量以及土壤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 R)和羟胺还原酶(Hy R)活性。结果表明:W0.6F1.2和W1.0F1.2处理甘蔗产量较高,分别为117.7 t hm-2和124.0 t hm-2。在分蘖期,所有处理土壤NR、Ni R和Hy R活性均达到最大值,其中W0.6F1.2和W1.0F1.2处理反硝化酶活性较高。采集土样当天蔗田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Ni R活性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72(r0.01=0.449,n=32),说明蔗田土壤Ni R活性显著影响N2O的排放通量。因此,W0.6F1.2处理,即滴灌灌水量为180 m3hm-2及施肥量为N 300 kg hm-2、P2O5180 kg hm-2和K2O 240 kg hm-2,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对蔗田N2O的减排也有积极意义。
  • 添加葡萄糖和胞外多糖条件下土壤细菌多样性与青枯病病原菌入侵关系研究 下载:55 浏览:247
  • 谷益安1,2,3 孙晨1,2,3 陈嘉欣1,2,3 刘雪1,2,3 董珂1,2,3 《土壤研究》 2020年4期
  • 摘要:
    微生物多样性、病原菌入侵及微生物群落物质利用的关系尚未系统阐明。本研究通过土壤悬液梯度稀释并外源添加方法构建不同多样性的微生物群落,借以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青枯病病原菌(青枯菌)入侵的关系,并通过添加低分子量葡萄糖和高分子量胞外多糖探索物质添加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病原菌入侵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悬液梯度稀释并外源添加方法能有效构建不同多样性的微生物群落。随着森林和菜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上升,青枯菌入侵成功率均逐渐降低。此外,添加葡萄糖至不同微生物多样性土壤中均能显著促进青枯菌的生长,而胞外多糖仅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较高时(即竞争较为激烈时)可体现对青枯菌生长的促进作用。综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病原菌入侵成功率呈负相关关系,这一关系受土壤微生物群落来源影响较小,物质添加能降低微生物多样性对病原菌入侵的抑制能力,但是该效应与碳源的性质有关。
  • 不同热解温度制备的水稻秸秆生物炭理化特性分析 下载:93 浏览:396
  • 徐亮1 王豹祥2 汪健2 卢剑3 于晓娜1 伍德洋4 叶协锋1 刘晓涵1 李雪利5 《土壤研究》 2020年4期
  • 摘要:
    以不同热解温度(100~800℃)制备的水稻秸秆生物炭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热解温度下制成的生物炭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热解温度为100~300℃制成的水稻秸秆生物炭呈弱酸性,400℃以上时呈碱性;水稻秸秆生物炭表面碱性含氧官能团数量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酸性含氧官能团则减少;水稻秸秆生物炭中的官能团C=C、C-O-C、-OH和-C=O在较高的热解温度下发生缔合或消除,促进了芳香基团的形成;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水稻秸秆生物炭的阳离子交换量(CEC)、比表面积、孔径、比孔容、氮气吸附量和颗粒表面的分型维数(D1)均先增加后降低,阳离子交换量(CEC)在300~500℃时、其它性状在400~600℃之间达到最大值;以不同热解温度制成的水稻秸秆生物炭颗粒的孔隙结构均以孔隙宽度2~50 nm的中孔为主。随热解温度的升高,水稻秸秆生物炭的产率逐渐降低;400~500℃炭化2 h,生物炭产率最高,其孔隙结构最为复杂,所以可以认为400~500℃是水稻秸秆炭化的最佳温度。
  • 黑木耳菌糠与牛粪共堆腐腐殖质组成的变化 下载:50 浏览:292
  • 王楠 刘兰 王语 雷琬莹 严婷 王帅 《土壤研究》 2020年3期
  • 摘要:
    黑木耳菌糠与牛粪是典型的农业废弃物,两者共堆腐是其资源化利用的最佳途径。本文采用室内培养法,将黑木耳菌糠与牛粪按照10∶0(Ⅰ)、9∶1(Ⅱ)、7∶3(Ⅲ)、5∶5(Ⅳ)、3∶7(Ⅴ)、1∶9(Ⅵ)和0∶10(Ⅶ)7个质量比混合进行为期90d的共堆腐试验,以水溶性物质(WSS)、胡敏酸(HA)、富里酸(FA)和胡敏素(Hu)的碳含量(CWSS、CHA、CFA、CHu)、HA碱溶液E4/E6以及腐殖化指数(CHA/CFA)为评价指标,筛选最佳原料菌糠、牛粪质量比。结果表明:(1)共堆腐中牛粪比例提高可相应增加堆肥的CWSS、CHA、HA碱溶液E4/E6以及CHA/CFA,使CHu有所降低;(2)随时间的延长,堆肥中的CWSS和CHu含量逐渐下降,Ⅰ、Ⅱ、Ⅳ、Ⅵ和Ⅶ处理堆肥的CHA含量先降低再大幅度提高,而Ⅲ和Ⅴ处理的CHA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变化。在各处理中,黑木耳菌糠与牛粪按照7∶3共堆腐更有利于堆肥中CHA的积累,堆肥中HA经历了"先降解再缩合,最终分子复杂程度增加"的过程,混料中黑木耳菌糠比例提高有利于HA分子的复杂化;(3)随堆腐时间延长,除Ⅲ处理的CHA/CFA逐渐增加外,其余各处理的CHA/CFA均表现为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结果堆腐试验结束时Ⅴ处理的增幅最大。综上,黑木耳菌糠与牛粪共堆腐,其原料质量比3∶7的腐熟效果最好。
  • 不同土壤管理与施肥模式对茶园土壤环境及茶叶产量的影响 下载:44 浏览:318
  • 金桂梅1 李昱航2 郑向群3 梁涛4 毛妍婷1 陈安强1 续勇波2 玉总5 平凤超2 雷宝坤1 《土壤研究》 2020年3期
  • 摘要:
    茶园大量施用化肥产生的土壤酸化及水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限制着茶产业的绿色生态发展。设置化肥减量、秸秆地表覆盖、活覆盖(以草控草)、以生物炭为主的土壤调理剂、有机肥等6种处理措施,研究了不同土壤管理与施肥模式对茶叶产量和茶园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以生物炭为主的土壤调理剂使茶叶产量增加,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基本肥力状况改善,同时使硝态氮(NN)、铵态氮(AN)土-水界面迁移数量减少,茶园径流中氮磷元素流失减轻,环境效益较好;氮肥的使用使土壤的pH值下降,引起茶园土壤酸化;免耕覆盖(秸秆地表覆盖、活覆盖)、施用有机肥和生物炭土壤调理剂均能提高土壤pH值,抑制土壤酸化;免耕覆盖在控制杂草方面效果比较明显,减少人工除草成本效益显著。另外,研究发现试验茶园径流水中磷素形态以可溶性总磷(DTP)为主,可溶性磷占总磷(TP)的70%~92%;土壤pH值随季节发生变化,7月升高,9月降低,11月再回升。因此,施用有机肥、免耕覆盖、以生物炭为主的土壤调理剂种植技术模式可以在不施用化肥的情况下提高茶叶产量、改善茶园土壤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可以替代传统的种植模式。
  • 绿肥配施有机肥改良新建红壤橘园的效果研究 下载:75 浏览:402
  • 吕晓菡1 章明奎2 严建立1 《土壤研究》 2020年3期
  • 摘要:
    为探索亚热带低丘新建果园土壤肥力快速提升方法,在浙西选择一新建红壤橘园,进行了为期2年的种植绿肥与联合施用有机肥的土壤培肥试验。试验设对照、双季绿肥、有机肥及双季绿肥+有机肥等4个处理,各处理化肥用量相同。试验结果表明,从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速效氮磷钾、酶活性及土壤容重和水稳定性团聚体等肥力指标的变化来看,培肥效果:双季绿肥+有机肥>有机肥>双季绿肥。在不施用有机肥的条件下,种植绿肥后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效磷、速效钾、水稳定性团聚体分别比对照增加13.14%、52.00%、27.08%、18.91%、20.25%,土壤容重下降2.90%,但增幅相对较小;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几乎没有变化。在种植绿肥的同时施用有机肥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效磷、速效钾、水稳定性团聚体,分别比对照增加94.46%、276.00%、94.41%、110.81%、86.27%,土壤容重下降9.42%;同时可明显增加土壤全磷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全磷、有效态硼、钼、铜、锌水平分别比对照增加27.27%、266.67%、72.73%、155.56%、168.18%。种植绿肥同时施用有机肥的紫云英和黑麦草生物量分别为种植绿肥的1.62~1.90和1.79~1.95倍。分析认为,由于新建红壤果园肥力低下,仅靠种植绿肥等生草技术对土壤肥力的提升有限;施用有机肥和种植绿肥方式相结合是新建红壤果园的快速培肥途径。
  • 生物菌肥与化肥配施对青椒生长、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下载:48 浏览:225
  • 阎世 江柴 文臣 王生武 《土壤研究》 2020年3期
  • 摘要:
    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生物菌肥对青椒生长、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田间试验于2018年在山西省长治市进行,共设不施肥(处理1)、施化肥(处理2,青椒座花座果期间隔7 d、4次施用复合肥,每次用量20 kg 667m-2)、施生物菌肥(处理3,青椒移栽定植时地力旺菌肥100倍液灌根,每次用量1 kg 667m-2;座花座果时叶面喷施地力旺菌肥80倍液4次,每次用量1 kg 667m-2,两次喷施间隔10 d)、施化肥+生物菌肥(处理4,青椒移栽定植时用地力旺菌肥100倍液灌根,每次用量1 kg 667m-2,青椒座花座果期施用复合肥4次,每次20 kg 667m-2,两次施肥隔7 d;同时叶面喷施地力旺菌肥80倍液4次,每次用量1 kg 667m-2,两次喷施间隔10 d)4个处理,于青椒不同生育时期调查其生长指标、产量指标、果实品质性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化肥、菌肥均能促进青椒生长、提高青椒产量并改善其品质,其中以化肥+生物菌肥处理效果最好。化肥+菌肥处理青椒的株高、茎粗、根长、地上部干物质重、单果重达95.55 cm、14.57 mm、2566 cm、45.365 g、180.5 g,果实V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达11.544 mg g-1、5.214%、1.698 mg g-1、2.254 mg g-1;均明显高于对照处理。化肥与菌肥配施还可以减少田间操作次数,降低经济成本,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 肥料及增效剂对黑土无机氮水解酶和大豆产量影响研究 下载:331 浏览:257
  • 周祎1 杨彦明1 郑海春2 刘景辉1 张博文1 李金龙3 刘靖煜1 《土壤研究》 2020年3期
  • 摘要:
    研究设化肥(CK,掺混肥200 kg hm-2)、无肥(WF,掺混肥0 kg hm-2)、化肥+增效剂(HZ,CK+增效剂20 kg hm-2)、秸秆+有机肥+化肥(JYH,秸秆7500 kg hm-2+有机肥30000 kg hm-2+CK)、秸秆+有机肥+化肥+增效剂(JYHZ,JYH+增效剂20 kg hm-2)5个处理,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秸秆、有机肥、化肥及增效剂对黑土含水量、无机氮含量、水解酶活性、大豆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豆苗期(VE)持续干旱、分枝期(V6)持续降雨条件下,各处理对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未产生显著影响,但JYH、JYHZ处理可导致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大豆盛花期(R2)至成熟期(R8),WF、HZ处理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JYH、JYHZ处理,秸秆、有机肥处理在保持表土水分方面劣势明显。(2)大豆生育前期(VE、V6、R2)CK、WF、HZ处理NH4+-N高于JYH、JYHZ处理,而R8期JYH、JYHZ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VE至R8期,秸秆、有机肥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NO3--N含量,增效剂可不同程度降低土壤NO3--N含量。(3)V6期,JYH、JYHZ处理0~4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CK、WF、HZ,配施增效剂可显著提高大豆V6期脲酶活性,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增效剂处理可显著提高鼓粒期、成熟期土壤蔗糖酶活性;秸秆、有机肥处理可提高大豆生育后期土壤蔗糖酶活性。(4)JYH、JYHZ处理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较CK提高4.72%、3.78%和6.08%、4.72%,生物产量与总荚数、总粒数、茎节数、株高呈负相关,但不显著。该研究为改善黑土耕层结构、降低农田化肥面源污染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 碳酸钙改性滑石施加量对土壤重金属铬的形态影响研究 下载:50 浏览:496
  • 林华1,2 王义安1,2 陈功宁1,2 KONG CHHUON3 《土壤研究》 2020年2期
  • 摘要:
    通过将碳酸钙与滑石按照摩尔比2∶1混合后,在马弗炉中1150℃焙烧2 h后得到改性滑石,然后利用XRD、FTIR和BET对其进行系统表征,最后通过土壤培育实验探讨碳酸钙改性滑石不同施加量(添加量分别为0%、0.5%、1%、2%、3%和4%)对土壤铬形态动态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碳酸钙改性滑石主要物相组成为Ca2Mg(Si2O7)和少量的Ca3Mg(SiO4)2,疏松多孔,平均孔径为18.809 nm,通过FTIR可以观测到明显的特征峰Si-O-Si,改性滑石有效硅含量高达19.09%。施加该材料在土壤中可以通过形成硅酸盐络合物来改变土壤铬的形态,有助于降低土壤中重金属铬的可交换态含量,最大降低幅度能够达到60%以上,并且对碳酸盐结合态有着明显的降低效果,但对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的影响不大,对于有机物结合态含量同样有着降低的效果。在第60天的时候,施加量为0.5%时,土壤中铬的残渣态含量增加了15%。过量的施加该材料会导致土壤的pH变成强碱性,因此适当的施加该材料有助于改变重金属铬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有助于降低铬的生物有效性,从而可以治理重金属污染。
  • 减氮配合增效剂和缓释肥对玉米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的影响 下载:27 浏览:404
  • 孙磊 王丽华 高中超 佟玉欣 张磊 常本超 王爽 郝小雨 《土壤研究》 2020年2期
  • 摘要:
    为了明确适宜的氮肥管理措施、减少旱地黑土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氮肥利用率,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减氮配合施用肥料增效剂和缓释常量氮肥对玉米田温室气体排放、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增效70%常量氮肥的平均N2O排放通量显著低于常量施肥;各试验处理均比常量施肥的平均CO2排放通量低;增效70%常量氮肥表现为吸收CH4,增效70%常量氮肥和增效常量氮肥较常量施肥和缓释常量氮肥处理明显降低N2O排放系数、全球变暖潜能值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增效常量氮肥较常量施肥处理增产2.5%,70%常量氮肥、增效70%常量氮肥和缓释常量氮肥分别较常量施肥处理减产7.23%、4.53%和5.87%。缓释常量氮肥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达36.70%,增效70%常量氮肥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27.28%,均明显高于常量施肥。在本实验条件下,减氮30%并添加氮定NMAX肥料增效剂在保证玉米产量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效果优于其他施肥措施,适合推广使用。
  • 喷施脱落酸对树番茄幼苗生理特性及镉吸收的影响 下载:56 浏览:412
  • 黄科文1 李嘉宇1 李祉钰1 刘宇佳1 卢玥阳1 张潇2 廖明安1 林立金3 《土壤研究》 2020年2期
  •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在镉条件下对树番茄幼苗地上部分喷施不同浓度(0、1、5、10、20μmol L-1)脱落酸后对其生理特性及镉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树番茄幼苗各部位的生物量及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均随喷施脱落酸浓度的升高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对照相比,喷施脱落酸在提高树番茄幼苗叶片POD及CAT活性的同时降低了其SOD活性。随着喷施脱落酸浓度的升高,树番茄幼苗根际土壤的pH及有效态镉含量分别表现出上升和下降的趋势。另外,喷施脱落酸后,树番茄幼苗各部位的镉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并随喷施脱落酸浓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其根系及地上部分的镉含量在喷施20μmol L-1脱落酸后分别较对照降低了26.44%及41.60%。喷施20μmol L-1脱落酸不仅使树番茄幼苗的生物量达到最大,还使其根、茎、叶的镉含量及转运系数均低于其他处理。综上,在镉条件下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以在促进树番茄幼苗生长的同时抑制其对镉的吸收。
  • 生物炭复配矿物质钝化修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研究 下载:17 浏览:367
  • 李飞跃1,2 沈皖豫1 吴旋1 胡丽1 王伟1 汪建飞1,2 《土壤研究》 2020年2期
  • 摘要:
    选取稻壳生物炭、木屑生物炭、羟基磷灰石及蒙脱石作为钝化材料,按钝化剂5:土壤100的重量比添加到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通过测定土壤重金属形态变化,研究了钝化材料修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效果及其机理。结果表明:生物炭和矿物质均能有效固定土壤中重金属,其中羟基磷灰石的钝化效果最好,对土壤镉、铜和铅的固定化率分别为76.24%、74.26%和98.13%。蒙脱石的钝化效果最差。添加钝化剂后土壤重金属中的酸可提取态和可还原态向着更加稳定的可氧化态和残渣态转化,土壤重金属活性态比例下降。生物炭复配矿物质处理对土壤重金属的钝化效果介于单一生物炭处理和单一矿物质处理之间。此外,生物炭及矿物质均能有效地提高土壤pH,pH可能是影响土壤修复效果的关键因素。
  • 膨润土、褐煤及其混合添加对铅、镉复合污染土壤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下载:36 浏览:442
  • 化党领1 朱利楠1 赵永芹1 杨秋云2 张静静1 杨金康1 《土壤研究》 2020年2期
  • 摘要:
    为研究膨润土与褐煤对铅镉复合污染土壤重金属形态变化的影响,以河南济源某铅冶炼企业周边重金属污染土壤为研究材料,将膨润土(S)、褐煤(P)按1.5%、3.0%、5.0%单独添加和两者混合添加,进行60天的室内培养后,用BCR连续提取法,研究了添加不同含量的膨润土和褐煤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中Pb、Cd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添加褐煤能显著降低土壤中Pb、Cd的有效态含量,褐煤添加量5.0%时土壤中铅和镉弱酸提取态含量分别降低了42.60%和25.20%。单一添加膨润土能显著降低土壤中Pb的有效态含量,而对Cd的有效态含量影响不明显。膨润土5.0%和褐煤(1.5%、3.0%、5.0%)混合处理土壤中铅的弱酸提取态含量降幅达44.50%~46.00%,铅的残渣态含量增幅达30.90%~66.80%。褐煤5.0%和膨润土(1.5%、3.0%、5.0%)的混合添加使土壤中镉的弱酸提取态含量降低、降幅达21.70%~26.00%,镉的残渣态含量增幅达81.60%~110.9%。褐煤单一施用对复合污染土壤中Pb、Cd的钝化效果整体优于膨润土,两者配施的修复效果优于其中一种单一施用的效果,且因配施比例而异。
  • 准东红沙泉矿区重金属生态风险缓冲区分析 下载:24 浏览:242
  • 袁婷婷1,2 王志强1,2 汪溪远1 马玉1,2 韩勇3 张子光3 《土壤研究》 2020年1期
  • 摘要:
    矿产资源开发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调查准东煤田的红沙泉煤矿及其周边公路两侧表层土壤(0~20 cm)中七种重金属镉(Cd)、汞(Hg)、砷(As)、铬(Cr)、铜(Cu)、锌(Zn)、铅(Pb)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使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矿产开发造成的潜在生态风险,并使用缓冲区分析法进一步划分了风险等级。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中重金属Cd和As处于重度污染,含量分别超标100%和93%。重金属Hg和Zn处于轻微污染水平,其余重金属未超标;(2)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从红沙泉矿区沿公路至雀仁乡方向0~30 km内均处于重金属污染影响的敏感区域。单一因子风险指数均超出最高等级,因此存在很高的潜在生态危险;(3)缓冲区分析说明以红沙泉矿区为中心,根据距离可划分成四个缓冲区,其生态风险按大小排序为Ⅱ>Ⅰ>Ⅳ>Ⅲ。上述方法对类似的研究具有借鉴价值,也为当地政府制定污染防治预案提供了参考。
  • Cu污染对弹尾目跳虫超显微结构影响的初步研究 下载:40 浏览:380
  • 李晓勇1 柯欣2,3 廖剑宇1 《土壤研究》 2020年1期
  • 摘要:
    土壤重金属生态毒理学研究已成为当今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土壤弹尾目跳虫作为土壤模式生物,在土壤生态毒理学和生态环境评估研究中已被广泛应用。研究通过跳虫(F. candida)的标准土壤实验,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初步观察到暴露于土壤中高Cu浓度(1000,3000μg g-1)下的跳虫细胞微绒毛变形、部分线粒体扩大变形并出现囊泡化现象,这可能会导致细胞组织新陈代谢功能减弱进而影响跳虫的生理行为;同时,在高Cu暴露浓度下跳虫细胞内A型颗粒物大量存在,且其环边逐渐减少、变得模糊,这说明Cu的存在可能使A型颗粒物的结构和成分发生变化并变为储存Cu的重要细胞器。
  • 土壤质量与功能:从科学到实践——2019年荷兰瓦赫宁根土壤会议综述 下载:68 浏览:430
  • 吴克宁1,2 杨淇钧1 陈家赢3 吴金凤4 《土壤研究》 2020年1期
  • 摘要:
    第4届瓦赫宁根土壤会议于2019年8月27日至30日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召开,有来自世界各国的300余名科研工作者参加。此次会议在"认识土壤功能"主题框架下,按土壤质量研究的基本逻辑,设置了土壤功能与社会、衡量土壤功能的创新方法、跨尺度的土壤功能建模与制图、土壤功能协同与权衡等4个议题,从土壤功能的视角,展示了以欧洲研究团队成果为主的土壤质量研究最新进展。本文对其内容与组织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得到了以下思考与启示:(1)土壤功能分解与表达已成为土壤质量研究的热点问题;(2)应重视模型与专家系统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综合运用;(3)工作坊、大师课等新型学术会议办会形式值得借鉴与发展。
  • 鄱阳湖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SQGs和AVS-SEM模型法 下载:70 浏览:203
  • 袁少芬 弓晓峰 江良 章绍康 《土壤研究》 2020年1期
  • 摘要: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体环境有着重大影响。2018年测定了鄱阳湖表层沉积物中Cd、Zn、Cu、Pb的含量,并采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s)和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同步可提取态金属(SEM)模型法评价了其生态风险。研究发现:鄱阳湖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Cu、Pb、Zn、Cd的平均值分别是其背景值的1.58、1.18、1.30、8.87倍;AVS浓度范围为0.101~0.887μmol g-1,平均值为0.278μmol g-1;而SEM浓度范围为0.281~2.170μmol g-1,平均值为0.803μmol g-1。依据沉积物基准法计算,重金属风险值为0.15~0.23,表明具有一定的风险毒性;[SEM-AVS]模型法评价结果表明也具有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但若用考虑有机碳的修正模型[SEM-AVS]/foc评价结果则其无生态风险;相对而言,整个湖区风险较高的地点为三江口(S11、S12)和饶河口(S16、S17)。
  • 耕地健康产能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下载:47 浏览:366
  • 张小丹1,2 吴克宁1,2 杨淇钧1,2 李晓亮1,2 《土壤研究》 2020年1期
  • 摘要:
    耕地健康产能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大多数研究只针对于土壤健康、土壤质量和耕地产能的某一方面展开,将耕地健康和耕地产能结合起来的研究较少,对耕地健康产能的认识也不够全面。本文采用文献回顾法,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耕地产能和耕地健康相关的概念和指标,界定了耕地健康产能的内涵,并从气候、土壤、技术水平、生产环境、作物安全性、生产弹性6个方面构建了耕地健康产能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评价思路。本文建议今后应进一步研究指标定量分析和获取方法,探索不同尺度、不同区域耕地健康产能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加强对耕地健康产能的监测,识别限制健康产能的因子,为耕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持。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土壤研究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69
访问量 178952
下载量 60598
总被引次数 708
影响因子 1.206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