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全面优质护理服务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58 浏览:363

练素斌 王丹莹 《医学研究前沿》 2019年10期

摘要:
目的:探讨全面优质护理服务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4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全面优质护理服务干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SNAP-Ⅱ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5.42%)高于对照组(6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6.23±2.56)d,短于对照组的(25.21±2.5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NAP-Ⅱ评分低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3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应用全面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更好地促进患儿康复,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获得性锌缺乏皮炎的护理 下载:10 浏览:372

程晓英 樊小燕 王琴 罗飞翔 2018年11期

摘要:
总结了8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获得性锌缺乏皮炎的护理措施。护理要点包括:早期识别获得性锌缺乏皮炎特征性皮肤损害,防止原有皮肤损害进一步加重,预防新的皮肤损害出现;冲洗腔口周围皮肤损害创面、清除浆液性分泌物、预防创面感染;各类厚痂的处理是护理的难点,除鼻腔的厚痂外,其余厚痂均不主张积极清除;预防摩擦性脱发和甲板裂,揭除各类敷贴和粘胶时避免皮肤撕脱伤;做好保护性隔离措施,预防院内获得性感染。8例在锌摄入治疗9~19 d后皮肤损害完全愈合,治愈出院。

粪便人β-防御素检测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临床意义 下载:97 浏览:480

郭静 金娟 孙慧清 康文清 张耀东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2期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粪便人β-防御素1(HBD1)和人β-防御素2(HBD2)在疾病进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1例NEC早产儿(NEC组)以及38例排除NEC的早产儿(对照组)入院首日、确诊后2 d及出科当日的粪便标本,分析NEC组与对照组之间不同时间的肠道菌群紊乱发生率及粪便HBD1和HBD2含量的差异。结果 NEC组入院首日及确诊后的肠道菌群紊乱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EC组入院首日、确诊后及出院科当日的粪便HBD1、HBD2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NEC组重症患儿粪便HBD1和HBD2含量明显低于轻症患儿(P<0.05)。结论 NEC患儿粪便HBD1和HBD2含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或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NEC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酚妥拉明泵维持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效果观察 下载:201 浏览:1892

刘凯 《中国儿科杂志》 2024年8期

摘要:
探讨酚妥拉明泵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间收治的50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将其按照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酚妥拉明泵维持疗法。对比两组的治疗情况。结果:就腹胀消失、肠内营养恢复及大便改善时间看,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治疗总有效率看,对照组72%,观察组92%,两组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的炎症因子水平对比无差别,P>0.05。治疗后两组均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免疫指标水平对比无差别,P>0.05。治疗后两组均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疾病,应用酚妥拉明泵维持治疗有助于快速改善患儿症状,提高治疗有效性,并实现其炎症因子及免疫指标的改善,因此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相关研究进展 下载:236 浏览:3360

杨静文1 王乐2 《中国儿科杂志》 2023年3期

摘要: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新生儿期一种严重的胃肠道疾病,该病起病迅速,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已成为导致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深入探索NEC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积极的方式进行干预一直是新生儿科领域的热点和重点。本文介绍了NEC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治、并发症及预防的相关进展,以求进一步认识该病,在未来能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维生素D缺乏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相关性分析 下载:247 浏览:2602

郑雁芮 《中国儿科杂志》 2022年1期

摘要:
探究与分析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与维生素D的缺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抽取最近一年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215例早产儿为本次调查研究样本对象(胎龄小于36周)。以患儿是否产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为分组依据,将所有受调查样本分成两组,观察组为NEC组(11例),对照组为非NEC组(204例)。收集所有样本早产儿及其母亲的外周静脉血,并进行25-OHD水平检测,之后对比两组样本早产儿与其母亲血液中25-羟基维生素D的含量,确定早产儿患有NEC的影响因素。结果:对照组母婴血清中的25-OHD含量显然高于观察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母亲与婴儿之间的维生素D水平符合正相关性。两组早产婴儿维生素D的水平在不同层级的分布上均有统计学上的比较差异。NEC的影响因素可能与胎儿的胎龄、出生时候的体重,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长等有关。结论:母亲与早产婴儿体内血清中的较低25-OHD含量可能是导致婴儿发生NEC的重要影响因素,说明母体应在孕期补充足量的维生素D,以预防早产儿出现NEC。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