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收获》刊载小说的数据性考察(1979—2018) 下载:48 浏览:391

战玉冰 《中国文学》 2019年7期

摘要:
本文采取大数据统计、分析以及NLP(自然语言处理)的方法(技术支持:谷臻故事工场),以《收获》复刊以来四十年(1979—2018)所刊载的小说为研究对象,意在从整体上分析《收获》新时期的办刊方针与编辑策略、作家群体的构成特点、刊载小说的风格题材及影视改编的相关规律。

《史记》十表、八书部分补正 下载:29 浏览:134

许蔚 《国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中华书局2013年出版《史记》点校本修订本,在1959年出版的旧版基础上作修订,质量无疑有很大提高。但修订本还存在提升的空间,还有补正之必要。本文是十《表》、八《书》部分的补正。

《一炁之妙·满江红》考述暨莫月鼎遗说辑证 下载:34 浏览:161

许蔚 《国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莫月鼎是江南地区著名的雷法宗师。他本人没有留下专门著述,仅有一些口诀、自述和诗词散见诸书。而这些零星的记述除是否可归于莫月鼎尚需要相应的论证,文本本身也存在一些差异和拼接,需要逐一讨论。

党争政治与宫廷阴谋——由墓志看长庆科场案内幕 下载:85 浏览:271

查屏球 《国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旧唐书》中关于长庆元年科场案的史料来源是《穆宗实录》,原出于杨汉公、郑朗等人之手,这些人都是事件的当事人,所录多受到自身立场影响,过度强调了举报者的不当性。段文昌、李绅因荐未果而上诉,李德裕、元稹因有私怨参与举证,虽属正常朝政公务,但处理方式却是前所未有的严厉,非他们所能为。由复试官白居易所叙看,复试的安排是很不正常的,是有意对及第者进行惩诫。利用新见墓志,可获知十多位覆落者更多信息。这次被覆落者中多人后来升至宰相等高职,多是成功的宦人,能力已得到证明;又,其时通关请托成风,初试及第不一定是作弊的结果。将卢公亮与乐辅政墓志结合起来看,卢墓志所说的"内庭臣"与乐墓志中"枢密是属"是有联系的。长庆科案是在穆宗即位阴谋下发生的,为钳制舆论而整肃科场是穆宗既定之策,因此,这场科场案也是这一政治事件在外廷的反应。

风景体验与现代主体的生成——论《倪焕之》 下载:46 浏览:332

高世蒙 ​ 《文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叶圣陶的长篇小说《倪焕之》叙写了怀抱教育改革理想的青年倪焕之在乡镇和城市间辗转流徙,从立志教育走向革命,却又最终幻灭的故事。倪焕之在"城镇—乡镇—上海"的漫游行迹中,空间中的位移正与他重要的成长转折点互为映照,现实的道路遂成为人生和心灵道路的暗喻。其中,风景体验在倪焕之的现代主体生成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对传统本土风景的隔膜和割裂将他带入变动不定的现代情境,经由对乡村劳作风景的审美化观看,倪焕之初步确立了弥合内部自我和外在世界的道路。此后,风景作为一种隐性的权力工具,不仅助推了作为叙事机制的时间的前进,还构成对个体直接且切身的询唤。而个体也通过对革命风景的深入体验和想象,最终导向了革命主体的内在性建构和个人主体的成长成熟。

相思寸寸灰——再论《玉梨魂》的文学史属性 下载:45 浏览:322

栾梅健 ​ 《文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玉梨魂》是民初一部影响广泛的言情小说。其主人公何梦霞与白梨娘发乎情而止乎礼的爱情故事,有的学者认为仍应归于传统封建道德范畴,也有的学者认为已达到个性解放的现代阶段。深究作者徐枕亚当时的创作处境与外在压力,尽管作为原型的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逾越了原有底线,然而,小说作品本身留给我们的依然是个"近代性"的典型文本。

文化取向与“五四”新文学译者“直译”主张的形成 下载:49 浏览:334

陶磊 ​ 《文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晚清至"五四"时期经历了中国翻译史上的文学翻译高潮,翻译手法大体经历了意译为主到直译为主的变化。以思想史的视角观察,这一变化主要由两方面促成:首先,新文学译者对中西文化的价值判断,形成了一套西优中劣、二元对立的论述模式。其次,新文学译者显示出一种"文化整体意识",即认为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两种对立的文化无法兼容。基于"西"优"中"劣和文化整体不可拆分的判断,新文学译者显示出全面西化的文化取向;反映到翻译上,就是注重与原文对等的"直译"。将"直译"树立为翻译基本规范的同时,新文学译者还使用"意译"来指称严复、林纾等晚清译者调和中西的翻译,并在"直译"和"意译"之间也建构了具有伦理色彩的价值对立。

废名的晚年心态与《废名小说选》 下载:58 浏览:379

刘新林 《文学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废名小说选》是废名生前唯一一部小说选集,它呈现了废名晚年作为文艺"志愿兵"和文学家两种形象的交织。作为文艺"志愿兵",废名试图通过选择篇目和修改语言来修正过去的形象,但文学家的自觉又使修改不彻底。由于重视乡土题材和语言经验,最终使选本呈现出淳朴、自然、健康的美和富有青春朝气的文学风貌。这影响了此后的作品选本和作家研究。

“紫姑”信仰在清代戏剧中的呈现——以承应戏《紫姑占福》、杂剧《紫姑神》为例 下载:63 浏览:278

王者贤 《当代艺术》 2019年4期

摘要:
"紫姑","厕神"名号,中国古代民间俗神之一。"紫姑"信仰主要由上元节的迎祭仪式体现,在清代风土志中记载纷纭,亦有文人书写。承应戏《紫姑占福》、陈栋杂剧《紫姑神》在对以往记载和形塑有所接受的基础上,借戏剧形式呈现紫姑故事:前者在仪典戏的框架下,侧重表现千祥云集的"草率"仪式;后者以满蕴同情的手笔,侧重塑造紫姑由人至神的丰盈形象。信仰民俗的行为原则得以形象展示,戏剧与民俗之关系值得进一步思考。

追赶文学风潮的时髦人——重论《啼笑因缘》的文学史意义 下载:96 浏览:496

栾梅健 《文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1930年代红极一时的张恨水长篇小说《啼笑因缘》,以往论者往往从大众趣味加以理解。本文认为《啼笑因缘》是我国多角恋叙写模式的重要开创者。小说中对"五四"时过于浪漫的爱情幻想的否定,以及关于锄强扶弱、除暴安良的武侠描写,都走在了当时文学新潮的前列,在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彼裘绂于何有,嗟大恋之所存——《坟》的编集出版及其他 下载:89 浏览:493

郜元宝 ​ 《文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通常认为鲁迅1926年11月编定《坟》,这是指《题记》《写在〈坟〉后面》而言,此前鲁迅对《坟》的编集已有长期酝酿,最迟于1926年6月确定选目,并很可能在1926年8月离京之前交稿。《坟》的编集遇到如何处理杂文与论文、文言和白话、早期"少作"与当下创作的关系问题,这包含了鲁迅早前"提倡文艺运动"到"五四"落潮后离京南下进入文学生涯新阶段的思想变迁,也决定了《坟》在《鲁迅全集》中的特殊地位。鲁迅自觉有必要继《呐喊自序》之后,借《坟》的出版来梳理和总结他二十年来的文学活动。这项工作牵涉问题甚多,故序跋一再迁延,《坟》也因此成了鲁迅手定文集中出版节奏最慢的一部书。

叙事与创作立场:批判性视角下的《无伤时代》——兼论台湾“新/后乡土”文学话语 下载:75 浏览:442

吴天舟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3期

摘要:
台湾作家童伟格通常被划归入"新/后乡土"文学的系谱,本文试图将其从此文学史框架中解放出来,借由对于长篇小说《无伤时代》叙事线索的复建,给出破译童伟格书写密码的一个不同于前行研究的批判性视角,既而在对童伟格创作立场检视的基础上,探讨镶嵌于"新/后乡土"话语内部的时代缺陷,并最终求索超克时弊的可能路径。

鸳蝴派杂志《民众生活》与袁牧之的佚剧《米田共》 下载:63 浏览:493

杨新宇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2期

摘要:
袁牧之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天才编导,他的舞台出身和话剧创作为他后来的电影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学界对他的话剧作品的研究,尚不充分。据潘孑农回忆,他曾创作过话剧《粪》,不过"后来未见发表"。其实1931年的《民众生活》上曾刊登过一篇未署名的剧本《米田共》,可确定即袁牧之作品,但这样一部剧名不雅的左翼作品,何以发表在一份鸳蝴派杂志上,也颇耐人寻味。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