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多维度分析法的鲁迅三种文体比较研究 下载:29 浏览:271

范楚琳 刘颖 《中文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该文从鲁迅书信、小说和杂文中提取出376个语言特征,采用随机森林和k-means聚类算法筛选出58个能够对三种文体取得较好区别效果的特征。该文采用比伯的多维度分析法对这些语言特征进行因子分析,得到7个比较重要的因子。根据每个因子中具有显著负荷值的语言特征,该文将7个因子解释为4个能够体现文体在写作角度、叙述视角、形式、语言系统等方面差异的维度,以及3个能够体现文体存在某种特点的特征组合。书信和小说在互动性上相似,然而书信更具议论性、文言性和详细的写作特征,小说更具描写性、白话性和简短的写作特征;书信和杂文在议论性和详细的写作特征上相似,而书信互动性较强,杂文互动性较弱;小说和杂文则没有相似的维度。

体育伤害保障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下载:16 浏览:217

郑红波 《体育学报》 2020年9期

摘要: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伤害保障机制及保障措施的缺乏会让其教学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通过体育伤害保障机制的建设,可以推动体育教学模式创新,进而提高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质量。本文首先对体育伤害事故影响作出阐述,然后对高校体育伤害保障常见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此类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结合实际情况,对体育伤害保障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对业内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基于文体和词表的突发事件信息抽取研究 下载:39 浏览:397

邱奇志 周三三 刘长发 陈晖 《中文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非结构化数据的结构化任务是大数据环境下管理信息系统面临的新课题。该文从文体的角度研究自由文本的特性,提出了从Web新闻中抽取突发事件属性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分析研究了Web文本和新闻文体的特征,利用Google Word2Vec对领域专家构建的词表进行扩展,针对突发事件的不同属性制定了不同的抽取方法:采用词表实现事件分类,采用文体特征进行时间、事件摘要的抽取,采用文体和词表进行地点、伤亡情况和经济损失属性的抽取。实验表明,采用基于文体和词表方法在爬取的Web新闻语料库和公开语料库进行突发事件的属性进行抽取时,平均准确率分别为87.89%、91.29%,平均召回率分别为81.76%、87.91%,能满足应急管理需求。

方言、闲话与“贴着人物写”——从沈从文早期的拟曲创作说起 下载:59 浏览:436

刘媛 《中国文学》 2020年12期

摘要:
1920年代中期,初登文坛的沈从文发表了一系列具有文体试验性质的"练笔",这些早期作品呈现作者对新文化运动后文学思潮的接受,也蕴藏了不同于主流文化思路和文学叙事模式的文体之思。本文选取沈从文早期的拟曲作品为线索,考证他对方言文学、平民文学主张的呼应和独特理解,进而透视其从实感经验出发、"贴着人物写"的文体意识。

立象尽意与对照批判——《藤野先生》内外 下载:57 浏览:379

刘彬 《中国文学》 2020年5期

摘要:
本文从"怎么写"的视角重新审视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写了什么",认为幻灯片事件是鲁迅精心建构的"文学起源神话",其中蕴藏着鲁迅最基本的文学模式与精神结构,并反映了他"立象以尽意"的写作观念与技术。鲁迅惯有的校雠式思维使他在叙事中有意无意地大量使用对比手法,从而在《藤野先生》中构成了多重维度的对照批判。鲁迅的作品常在文体上出现"越轨的笔致",他从来不拘泥于文体,不惮于游走在各种规范之外,《藤野先生》是小说还是散文的争论反映了我们对鲁迅的文体观念认识不足。

重塑传统与刘醒龙长篇小说创作新趋向——从《蟠虺》到《黄冈秘卷》 下载:47 浏览:362

李遇春 《文学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刘醒龙在近年来相继推出了长篇小说力作《蟠虺》和《黄冈秘卷》,其中透露出作家试图重塑中国传统文化人格和古代文学文体的艺术新趋向。在重塑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过程中,无论是《蟠虺》中的"青铜"人格还是《黄冈秘卷》中的"组织"人格,作家都将笔触对准它们各自的现代人格重塑过程中所遭遇到的文化心理冲突乃至人格结构失衡,甚至是生理不适与调适。而在重塑中国古代文学文体的过程中,这两部长篇小说都在吸纳西方现代小说技法的同时格外注重转化中国古典小说的野史杂传传统,坚持以史传体为宗,并佐以博物和搜神两大叙事功能强化其杂史或野史特色。此外还通过文体互渗途径,将传统的诗古文辞纳入当代小说文体,继续沿着"大(杂)文学"或"大(杂)文体"传统的回归方向迈进。

韦素园与高晓岚的“两地书”——《痕六篇》原型探微 下载:72 浏览:475

柳冬妩 《文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现代作家韦素园的女友高晓岚,是陈独秀夫人高大众、高贤萃的堂妹,1925年赴美留学。韦素园的散文诗《痕六篇》之二《"窄狭"》、之三《端午节的邀请》,分别书写了"我"与黎沙、少年与爱华的爱情。把《痕六篇》与高晓岚的一组诗歌进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黎沙与爱华的原型均是高晓岚。黎沙的原型是以高晓岚为主,可以说是用化名写他们的爱情经历。但在《端午节的邀请》中,原型人物的本事材料进入散文诗后大致得到了保留,但同时经过了必要的删减、增添和重组。周作人关于韦素园作品的提醒,对于我们今天讨论文学虚构与非虚构问题,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说中的文体互渗现象 下载:85 浏览:491

王爱军 《文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小说文体互渗现象主要表现为传记、速写、报告、评书等去诗意化文体向现代小说的渗透,构成了独特的叙述范式:单一叙述视点、封闭式结构、大众化语言。其不仅映现了此一时期的主体情怀,而且烛照了特殊时期的社会内容,即单一叙述视点凸显了时代意识,封闭式结构昭示了必然性信念,大众化语言彰显了教化功能。此为创作主体与生活客体确立共存关系的一种特别状态,标识了中国现代小说文体互渗发展变迁的规律化和本质性内容:从五四时期的"诗性"维度逐渐向三四十年代的"合理性"社会图式的位移。

“十七年”对特写的推崇及其引发的难题 下载:89 浏览:503

吕东亮 《文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出于及时反映现实的政治功利需要,"十七年"文学批评界对于特写的推崇是一贯的,这抬高了特写的文学地位,促进了特写文体的独立化,对特写艺术质量的提高则成为批评界的要求。批评家们所要求的特写在艺术上的提高方向是小说化,而小说化又势必导致特写文体独立性的消解。面对这一难题,"十七年"批评家们对于特写的虚构性问题的讨论几经反复,仍旧没有得出具有确定性的结论。这一难题所呈现的文学的形式困境在十七年是具有普遍性的。

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与创新途径 下载:33 浏览:308

木斯塔帕·卡克木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5年1期

摘要:
新时代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愿景、坚定文化自信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满足了群众对文化和娱乐的双重诉求,对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分析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探讨其新特点,并从构建完善的群众文化活动诉求机制、打造健全的群众文化活动参与机制、建立系统的群众文化活动管理机制、建立多元的群众文化活动推广机制等方面,提出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

基于读写循环的文体写作理论与实践研究 下载:38 浏览:462

刘许1 朱明坤2 《教育实践与创新》 2019年10期

摘要: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重难点,鉴于当下写作教学中读写让人堪忧的现状,从文体研究出发,探索基于读写循环的文体写作的读写规律,以期打通阅读与写作的思维通道,宏观层面落实读写循环文体写作序列、微观层面重视语篇阅读的结构分析,适性、智性贯通文体写作,特别打磨议论文七段式结构。

写作教学从散文诗中汲取营养的几点启示——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二首》为例 下载:49 浏览:353

王欣琪 《语文教学与创新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散文诗具有短小化的篇幅设置、叙事化的散文内容、诗歌化的抒情语言、象征化的寓意表达等特点,其融合了散文和诗歌文体的部分特征,属于吸纳两种文体特色而存在的文体。正是这种介乎散文与诗歌的特性,为读写结合提供了契机,对于写作教学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分析散文诗的独特之处,能给予教师写作教学以新的启示。

论新世纪写作课程重建运动 下载:65 浏览:398

荣维东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9期

摘要:
新世纪以来,我国写作教育领域正发生着一场"课程重建运动",一批新生代学者、写作课程与教学论博士致力于构建全新的写作观、学术话语、理论体系和教学范式。这场"课程重建运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写作课程取向由注重"文章写作"和"作者表达"向重视"交际语境"和"语篇功能"转变;写作教学由注重传统的"三大文体写作"向注重"多类型语篇写作"转变;写作教育理论与教学范式面临转型,写作课程标准、写作教学内容、写作教学策略与实践路径等都与过去迥然不同。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梳理近二十年来写作课程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以达到辨明方向、创新发展的目的,并借以对我国写作课程改革提出具体建议:树立新的写作课程理念,研制科学的、专业的写作课程标准,探索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开展跨学科写作研究,鼓励新媒体写作,探索新的写作评价方式。

会挽雕弓图利器,破马长枪定乾坤——从阅卷角度看高考作文等次的提高 下载:68 浏览:387

王方 《语文教学与创新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高考作文等次是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综合考量结构、字迹和文面等多种因素来评定的。要想使高考作文斩获高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审题和立意、拟题与结构布局、开头与结尾、语言与内容、文体与字迹文面等诸多方面着力打造。

通过2017年福州中考作文题谈作文教学 下载:79 浏览:441

林逸宁 《语文教学与创新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福建中考作文题大多贴近生活,切合实际。通过分析2017年福州考生中考作文,归纳出学生写作中的难点大体涉及到审题、素材运用、文体选择三个方面。以2017年福建中考作文题目为例,旨在通过对此作文题目的解读和深度分析,寻找出作文教学的方向及应对策略,以期对提高学生写作有所帮助。

古诗词的有效教学策略 下载:77 浏览:395

张艳霞 《语文教学与创新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古诗词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标要求的重要学习内容。为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雅兴、修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积淀其文化底蕴,可以通过诵读、歌唱、角色扮演、多媒体教学、绘画、仿写、比赛、考级等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展开诗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

功能文体学视域下动物小说翻译的文体风格再现 下载:89 浏览:500

徐德荣 王圣哲 《中国海洋学报》 2018年1期

摘要:
动物小说的翻译并非简单地还原语义,更重要的是文体风格的再现。本文以功能文体学为理据,认为动物小说的文体风格是在以一定叙述视角展现自然背景下的动物生存斗争和动物与人矛盾关系的过程中,由功能显耀的语言集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特质的统一体。译者应以语言凸显功能,功能凝聚思想、情感和审美特质为出发点,具体语篇具体分析,切实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文体风格。

探究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 下载:102 浏览:2437

田秀玲 《当代艺术》 2024年2期

摘要:
中国画不仅表达物体的基本形态和形象,还表达物体本身所蕴含的气质。尤其是留白艺术的应用,则会使最终作品充满意蕴,更加耐人寻味。留白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有利于营造画面的空间感,充分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所以对其进行探究极为必要。

民族语文翻译工作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探析 下载:184 浏览:2365

努尔别克·夏依多力 《中国文学》 2021年5期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三方面的叙述来对民族语文翻译工作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行探析,首先简述了现阶段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重要性,随后分析了现阶段民族语文翻译工作在文化发展中的策略应用最后结束语部分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之我见 下载:284 浏览:2530

徐洪静 《中国艺术研究》 2021年12期

摘要:
通过提出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两个问题,提出群众文化艺术音乐创作的相关途径:以历史为书写背景,创造时代旋律;以心灵为指引,唱出百味人生;传承文化,颂扬民族精神;以艺术为哲思,追求生命的意义。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