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华语电影中的生态文化景观建构 下载:61 浏览:418

李城1 刘迅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华语电影中的生态文化景观承载着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内涵,表征着世界范围内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经验"。其生态文化形象和景观呈现反映出我国社会文化和环境意识的不断变迁。华语电影中,形成了"破坏—灾难""创伤—逃离""寻找—回归""人类中心—生态中心"等四种"中国故事"的主要生态叙事模式,映射着我国生态文化发展的独立意识及多元传播态势,也彰显着新时期人与自然、社会及精神生态之间关系的再调整。未来华语电影的生态传播伦理应进行从物质传播伦理到精神传播伦理、从人类中心伦理到生命中心伦理、从区域环境伦理到全球生态伦理的转向。

先秦诸家学派的相关系数与特征词研究 下载:18 浏览:274

马创新1 梁社会2 陈小荷3 《中文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为了发现先秦诸家学派之间的相关度,找出能够代表各学派主题特征的特征词,该文首次对诸家学派之间的相关关系作量化考察,对诸家思想的主题特征作统计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儒家与道家之间的相关度最高,兵家与墨家之间的相关度最低,道家与其他各学派之间的相关系数的均值最大。该文还通过分析特定学派中各个词型与其他各学派中相同词型的等级之间差额大小,筛选出能够代表学派主题的特征词。

从高频词等级相关角度探析《红楼梦》作者 下载:56 浏览:338

马创新1 陈小荷2 《中文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该文提出一种"基于高频词等级相关度的方法"来探析存疑文献的作者信息,把各份语料中的词型均按照出现频次递减排列并确定等级,然后通过计算出语料之间高频词等级的相关度,来推断语料之间语言风格的相似度,并且把这种方法与"基于词型共现率的方法"和"基于词例共现率的方法"相比较。把《红楼梦》的120回均分为12份语料,使用"基于高频词等级相关度的方法"计算这12份语料两两之间的相关度。研究发现《红楼梦》的前8份语料两两之间相关度高,后4份语料两两之间相关度也高,而前8份语料与后4份语料这两部分语料之间相关度低。推断《红楼梦》前80回应是同一人所写,后40回应是另一人所写。

基于分形几何的甲骨文字形识别方法 下载:40 浏览:437

顾绍通 《中文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甲骨文是流行于我国古代商朝的成熟文字系统,本质上是一种平面图形,笔画和结构不是非常稳定。很多字形具有图画性质,难以区分明显的结构,难写难记。已有的编码输入方法受众面小,效率很低,使用受限。该文分析了甲骨文字形的分形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字形的重心建立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将甲骨文字形的平面图形划分为四个象限。利用分形几何的原理,通过计算字形以及各个象限的分形维数,将甲骨文字形形式化为一组分形描述码。再通过与甲骨文字形的分形特征库进行配准,从而识别甲骨文字形。实验结果显示,利用分形几何可以较好地识别甲骨文字形。

自媒体时代下公民媒介素养调查 下载:63 浏览:376

贾曜榕 《中国新闻传播》 2018年4期

摘要:
随着自媒体网络平台的兴起,自媒体慢慢变成人们可以自己讨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参加社会事务的一个共同的所在。然而在自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存在一些问题,提醒我们必须重视自媒体时代每个人的素养的要求。本文主要对公民媒体在社会上全面出现自媒体会遇到怎样的素质考验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对自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结合相关案例探讨自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升自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的必要性,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提升自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的策略。

多孔材料用于木材干燥过程中VOCs吸附的研究进展和探讨 下载:84 浏览:476

王霞1 安丽平1 张晓涛1,2 王喜明2 《新材料》 2018年2期

摘要:
木材干燥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有机挥发性气体(VOCs),这些气体对人体和环境都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加强对木材干燥过程中产生VOCs的释放过程、释放控制和吸附的研究,即寻求环保高效的吸附剂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总结活性碳、活性碳纤维、活性碳纳米纤维、分子筛和蒙脱石基介孔材料等对VOCs吸附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新型MOFs材料在木材干燥工业过程中释放VOCs的应用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小学科学与美术融合教学的实验研究 下载:268 浏览:2664

张时兴 《当代艺术》 2022年2期

摘要:
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完整的教育形式,是学生知行、求同、求异和求异的统一。在认知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儿童获得科学的认知教学知识,又可以使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情感地表现、实践、学校艺术教师应准确掌握科技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并坚决克服学术本位的偏向,在艺术教学中有机渗入科学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在普艺术创意展示的过程中引领校园关注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变化趋势,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论《艺术哲学》中假设的科学与艺术 下载:175 浏览:2092

刘佳文 《哲学研究进展》 2021年6期

摘要:
《艺术哲学》中第三编和第五编中提及了有关“拉辛和莎士比亚”的少量内容,前者将两个作家及其作品对立放置于种族基本性格的语境下讨论,后者则指向与前文近乎“相悖”的议题:杰出艺术作品“和谐”的同一性。本文从这一处矛盾出发,探寻丹纳的行文逻辑背后蕴藏的“美的本质”问题,对人性迟徊的悲观和时代赋予的科学理性在丹纳身上达成了某种自洽的统一。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