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何其芳的自传性写作与自我检讨 下载:64 浏览:386

刘璐 《中国文学》 2019年8期

摘要:
何其芳写于延安的自传性诗歌充满了矛盾、分裂和自我检讨,这与他追求进步的意愿和解释自己的压力相关,也与抗战初期延安鲁艺同志亲密交往的文化环境和日常性生活检讨会的制度有直接关联,何其芳追求自我成长的内在逻辑与具有鲜明革命指向的延安文化逻辑之间不免微妙的偏离与彼此"错认"。正是超然的抒情方式和"青春情结"使他始终陷于"看风景"的结构中而与周遭世界相疏离,难以突破主体状态,也带来了主体的矛盾和苦恼。

《反正前后》:作为“论说体”的自传 下载:88 浏览:499

李斌 《文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郭沫若的自传作品是值得重视的研究对象。《反正前后》是一部风格特异的自传,它自觉突破学界关于自传作品文体规范的共识,引入"论说体"(Essay)因素,表达了思想转变之后的郭沫若对中国近代社会与革命的认识,以及对革命信仰和革命策略的重视,是郭沫若流亡日本后思想发展的最新体现。

并非耽美:郭沫若在新文学视域下的性/别意识 下载:63 浏览:336

郑绩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4期

摘要:
本文将郭沫若一生中所涉及的同性亲密交往的有关史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并阐述了郭沫若本人对此的态度与认识,同时进一步发掘了郭沫若自传中相关描写的潜文本,认为郭沫若在性/别上的自我认识与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发生是息息相关的。

挣扎与成长:教师自我身份认同的叙事探究 下载:51 浏览:241

付维维1,2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1期

摘要:
研究发现,教师的成长扎根于外部社会环境、政策之中,而职业选择的功利与盲目、个体多样化角色间的冲突、对教师生活世界的漠视等,是造成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主要因素。文章采用自传叙事的方式,借以自身生命历程中关键事件的阐述,历时性地呈现"我"从职前的先赋身份到教师身份获得,职后的身份适应与转变、身份冲突与挣扎、最终寻求自身完整与成长的身份认同历程。因此,对教师自我内心世界的关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源性基础,教师需要通过反思,利用叙事的方式,追求教学与生活的完整,建构自身的身份认同。

沙博理英文自传中的中国当代政治历史关键词翻译 下载:47 浏览:449

任东升1 郎希萌2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沙博理撰写的两部英文自传具有清晰的意向性,向英语读者讲述个人、家庭、职业的同时,描述亲历中国当代政治历史和国际局势的变化,其间多有无对应原文本的翻译痕迹,且不乏翻译首创甚至独创。本文探讨沙博理自传中的中国当代政治历史关键词翻译,以"三年困难时期"为例,尝试性归纳沙博理文化自译中的文化本位观和适度变通性原则。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