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从诗歌文本到音乐文本——贾国平室内乐《天际风声》研究 下载:28 浏览:306

刘文敏 《中国音乐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天际风声》是贾国平在2002年创作的一首室内乐作品,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当代诗人海子的诗歌《九月》,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其节奏数列的构建与诗歌中意象符号的音响塑造两方面进行剖析,试图探寻作曲家的创作观念。

诗艺、时代与自我形象的演进——编年汇校视域下的穆旦前期诗歌研究 下载:67 浏览:403

易彬 《中国文学》 2020年10期

摘要:
穆旦是一位对写作反复进行修改的诗人——或可归入现代中国最勤于修改的作者之列。对于穆旦诗歌所展开的编年汇校工作,应和了日益兴盛的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知识理念和作家作品校勘,特别是汇校层面的工作实践。通过审定穆旦前期诗歌的编年问题,对其中繁复的异文进行细致校读,穆旦的个人写作史、文本演变史以及个人写作与时代语境的复杂关联均能得到充分的呈现。藉此,也可以见出作品编年与汇校所具有的效应远非仅仅止于一般层面的文献校勘,它能全面触及文献整理层面的一系列内容,也完全可能容纳更广泛的研究内涵,现代文学文献学本身也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方法,以文献学的视野观照现代文学研究,不仅能带动文本整理的精确化,亦将带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更新。

翻译诗歌对早期“朦胧诗”的影响 下载:57 浏览:340

贾鑫鑫 《中国文学》 2020年9期

摘要:
追究早期"朦胧诗"诗人怎样一步步从传统走向现代,不能不涉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外来翻译资源(公开出版的译诗集、内部发行图书和《译文》等外国文学译介杂志)对诗人创作的影响和启发。本文力图在文学史梳理和诗人创作演变的基础上,深入揭示早期"朦胧诗"诗人的艺术接受和风格转变过程,确切把握早期"朦胧诗"产生、发展的脉络,呈现这一诗潮的历史演变过程。

从诗刊看中国诗歌会的后续发展 下载:46 浏览:395

卢晓霞 《中国文学》 2019年10期

摘要:
中国诗歌会后期的主要刊物计有《时调》《五月》《行列》《春草集》《战歌》《诗创作》《中国诗坛》《新诗歌》八种。它们对于聚合该群诗人、推进抗战诗歌和革命诗歌的创作起了较大的推进作用。

朱自清的诗歌批评对瑞恰慈语义学的接受和转化 下载:62 浏览:378

刘佳慧 《中国文学》 2018年10期

摘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朱自清对如何借鉴瑞恰慈的语义学来解读中国新旧体诗展开了持续的探索。瑞恰慈的批评理论在中国学界广为传播和译介之际,朱自清主要吸收了瑞恰慈的语义学,并且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本文在梳理瑞恰慈语义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考察了朱自清对其积极借鉴的内在动因和外部背景,进而通过朱自清解诗诸作的前后对照,分析朱自清对瑞恰慈语义学的接受和转变。朱自清从30年代中期对瑞恰慈理论较为直接的借用,到西南联大时期,对语义学的局限性有了深入的反思,在仍然注重诗歌语言意义分析的基础上,为诗歌批评注入了更开阔的研究维度和文学史的眼光,同时广泛吸纳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中国诗论传统,以及文史考证之学,以融会中西、综合涵容的方式,为新旧体诗的精细解读树立了典范。

个人写作、时代语境与编者意愿——汇校视域下的穆旦晚年诗歌研究 下载:56 浏览:356

易彬 《中国文学》 2018年8期

摘要:
目前所见的穆旦晚年诗歌是个人写作、时代语境和编者意愿共同融合的一种奇妙混合物。本文运用文献学的汇校视域细察这种复杂的状况,既可见在"1976年"这一时间节点上,作家写作与时代语境、个人境况之间的特殊关联;也能凸显当代作家文献整理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之清理,如写作时间和异文的厘定以及作品整理者的相关意图的辨析。

周必大唱酬胡铨诗歌及心态论略 下载:49 浏览:255

顾宝林 《国学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周必大、胡铨,同属庐陵籍的南宋杰出士人,周是晚辈曾任南宋宰相,胡为前贤称名抗金英雄,乾道淳熙年间,两人曾多次共聚庐陵和杭州,前后有近达十五年的交往情谊。诗歌是他们唱酬来往互诉心曲的重要依凭和见证,多有浓郁的士人闲居生活色彩。以周必大唱和诗文为例,他对乡贤胡铨多有称扬和美誉,诗中的思想心态前后表现并不如一,大致具备由通达乐观过渡到焦虑颓唐,最后上升至昂扬积极这三个变化特点。在胡铨影响下,周必大和其侄胡季怀等人也有较多的诗文交谊。以诗文为谋,以政治进退和个人生活为念,是周必大同胡铨诗歌来往的一大特色,以此亦见南宋前期士人的生活状况。

道、佛与中古诗歌的“尘”意 下载:69 浏览:429

陈斯怀 《国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老庄、道教、佛教常以"尘"喻指无足轻重之物,用"尘"象征世俗社会,将世间的纷扰和人的情欲等拟喻为"尘"。它们在魏晋南北朝的流行,推动了由"尘"构成的各种词语和意象在诗歌中的大量运用,既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丰富,又拓展了诗歌的情志内涵。主要表现为:道教题材的诗歌好以"尘"入诗;诗歌在抒发与老庄、道教相关的情理时常用到"尘";佛教僧人、信徒以及佛教题材的诗常引"尘"入诗。道家、道教、佛教与魏晋南北朝诗交汇互动,在中国思想史和诗歌史上形成一个充满喻意的"尘"的世界。

“听众”的错位与诗歌大众化的内部危机——以延安诗朗诵运动(1938—1940)为中心 下载:52 浏览:356

刘欣玥 《文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1938—1940年在延安兴起的诗朗诵运动,与这门"声音艺术"服务于抗战宣传、群众动员的特殊效果密切相关。在大众化的诗学构想里,延安为诗朗诵提供了为工农群众创作并获得其直接检验的机会;但正是在现场反馈与实际互动之中,这场运动暴露出其内在的矛盾和危机。围绕柯仲平《边区自卫军》演出的评价,延安诗朗诵的"听众"构成呈现出暧昧的错位:其中固然有对于"大众"的想象与召唤,却也实际存在着普通群众与"超级听众"的分野。"听众"角色的引入与辨析,有助于我们对这场大众化实践的试验性质、历史评价、挫败与调整展开更进一步的认识与讨论。

七月派诗歌的语象生成 下载:53 浏览:341

王昌忠 《文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七月诗派是中国新诗史上典型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用人民能够理解、接受的书面语言"主观"地表述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认识论意义和审美价值相结合的现实生活形象,是七月派诗歌语象的基本构造特征。七月派诗歌的语象生成落实于语象采集和语象运作两方面。七月派诗人"突入"战斗生活、"拥抱"受难家国、"结合"抗争民众,在亲身体验、感受、认知中采集有血有肉、可触可摸的生活形象。在运作上,七月派诗歌主要是本原化、写实性地处理诗歌语象的,同时也适度、有效采纳了象征化方式。

唯识论与废名的诗歌 下载:84 浏览:484

张吉兵 《文学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佛学影响废名的是唯识论,而不是禅宗。唯识论思想观念深刻地影响了废名的诗歌创作。废名诗营构的是一种独特的"合内外之界"的"心像"性诗境。唯识论观深刻地影响了废名诗歌的观照方式,废名诗歌最突出的特征是其示现性的艺术表现方式,不同于再现或表现的艺术表现方式。废名诗歌中那类具有浓郁的玄佛色彩的诗歌表现的是他对于非虚非实的存在本质的体认和证悟。基于这种观念,废名表达了对于人生流连而不执著的态度。

新世纪诗歌对现实的“发明”与“重塑” 下载:81 浏览:500

罗小凤 《文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一直以来,诗歌"重返现实"或"介入现实"等呼声反复成为学界热点。时至新世纪,随着各种新媒体全面介入社会各个领域,"现实"的内涵与外延已发生明显迁移,导致诗与现实的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在当下新媒体语境下,由于媒介即现实,进入诗中的"现实"不过是"现实"本体的镜像,无法真正呈现,亦无法重返和"介入",诗人只能调整其与现实的关系状态,对现实进行"再塑","发明"新的现实,建构诗与现实的新型关系。

“新工人诗歌”的意义、限度及可能性 下载:65 浏览:256

娄燕京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5期

摘要:
"新工人诗歌"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学产物,在凝聚和展示新工人诗人及其所属阶层的经验和感受方面具有社会学和美学的双重意义。本文以《我的诗篇:当代工人诗典藏》一书为核心,从正反两方面对"新工人诗歌"进行分析:一方面是"新工人诗歌"之于当代先锋诗歌的方法论意义,主要体现在新工人诗人作为一种回心式主体及其所涉及的诗歌政治性这一诗学传统;另一方面则是"新工人诗歌"本身的美学争议,即"工人诗歌"对于先锋诗歌形式律令的暖昧性纠缠及其作为一种陌生化文本在商品化的接受现实中的尴尬处境,以及在此前提下,"诗歌转变为行动"的可能性。

抒情经验与生产美学——《我的诗篇》及工人诗歌相关问题 下载:36 浏览:354

周驰觐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5期

摘要:
秦晓宇编选的《我的诗篇》出版后的引起了较大争议,围绕这一文化事件的批评多从文化批评角度出发,而容易忽视对诗集本身的美学层面的讨论。本文希望将讨论的重点放在诗集本身的复杂形态,通过结合历史上工人写作在国际视野下集体抒情的面向以及当代文学史内部新诗大众化运动的线索,为今天新工人诗歌超越风景化的苦难展示,转变为更具表征性的新工人阶级美学提供一点参考。

抒情的中国:普实克论中国诗歌 下载:36 浏览:436

陈国球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3期

摘要:
华语地区学者对捷克斯洛伐克汉学家普实克的认识,主要在于其现代文学研究。然而,普实克的研究业绩远超于此。他的学术视野非常宽广,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可谓别有会心;其认知基础一方面源于他的布拉格结构主义的理论素养,更重要的影响来自他和诗人马提修斯合作以捷克语译写中国古今诗歌的经验。本文析述普实克为《中国古代诗歌》(合订本)撰写的跋文,以揭示普实克之"抒情中国论"的观念和理据。

音乐教学与诗歌课堂相互渗透的策略分析 下载:312 浏览:3139

刘轲 许春瑶 戴源 曹岩 《中国音乐学报》 2022年11期

摘要:
课堂情境是一真实生动的教学环境,容易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音乐相较于文字抒情性、感染力极强,能带来非常直接、生动的听觉感受和审美体验,特别长于营造氛围,使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本文旨在重新探索诗词与音乐结合的途径,将音乐教学融入诗词教学,力求重拾诗词的音韵载体,借助音乐进一步理解和丰富中国古代诗词的内涵。

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六Poems单元读写课例 下载:83 浏览:498

苏丽平1 师恩伦2 《教育实践与创新》 2018年11期

摘要:
<正>一、课例背景2017年11月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了以"基于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为主题的高中英语优质课网络评选活动。活动以将选手集中同一网络录播室赛课、专家评委异地评课、观摩教师赛后网络观摩的方式进行。本课例为网络录播室参赛课例之一,时长40分钟,教学内容为人教版《英语》选修六第二单元Poems,"读和写"(Reading and writing)部分。执教教师为邯郸市第二中学南校区师恩伦

如何赏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形象 下载:73 浏览:471

贲永昌1 冯德芳2 《教育实践与创新》 2018年6期

摘要:
诗歌是以诗中的形象来反映世界的,精确的说,就是以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心世界的。对诗歌的形象和意象的鉴赏,是近几年高考中常见的题型,鉴于此,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意象和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关键所在。

自古多情空余恨——从四个维度解读《氓》 下载:67 浏览:429

余芳 《教育实践与创新》 2018年5期

摘要:
高中语文苏教版新编必修四教材中选入的《诗经·卫风·氓》,可以从反复品读,再现诗境;咀嚼字词,体味情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深入拓展,理解思想这四个维度展开并组织课堂教学。

自能语文:以点线面的方法引导理科生鉴赏诗歌 下载:39 浏览:309

孙玉红 《语文教学与创新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在选课走班模式下的语文学习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理科学生大多存在读不懂诗歌,或不会鉴赏诗歌的问题。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尝试用"意象点——脉络线——情感面"的方法引领理科生鉴赏诗歌。用相对明快的步骤、简洁的分析、干练的术语引领理科生读懂诗歌。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