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证据法体系化的法理阐释 下载:86 浏览:503

吴洪淇 《中国法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我国证据法规范与理论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证据规范欠缺体系性,理论话语来源复杂、彼此杂糅等现实困境。证据法理问题是证据法学的基础性问题,也是证据法学与法理学的交叉地带。系统反思证据法体系化的法理问题,可形成三个相对稳定的问题域:一是证据法的本体论问题,二是证据法的价值论问题,三是证据法的规范论问题;这些问题分别从不同层面系统界定了证据法的整体定位。通过对这三个问题域的梳理与整合,可以为理解与展望中国语境下证据法的现状和走向提供理论上的参照系。法理学的整体性视角和反思性理念,可以为证据法学科与规范体系提供整合平台。

论民事规训关系——基于福柯权力理论的一种阐释 下载:86 浏览:505

汪志刚 《中国法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民事规训关系是一种内含了以纪律的制定与执行作为其主要内容的规训权力的"非纯粹"民事法律关系,主要包括劳动、教育、住院医疗和亲权关系等。它们都具有存在上的稳定性和差序化、定型化的结构,是融人身与财产、支配与请求于一体的兼具功能上的私益性和生命治理性的身份关系。其生成的法理基础在于形式平等与实质不平等的分层实证化、自由向权威的妥协、法律与纪律的双重规范与协作。这些关系在形成秩序和生产驯顺而有用的生命时,也因其内含的权力的私利性、强制性和扩张性,权力作用的隐秘性、绵密性及其对个体的区别对待而隐含了对权利的潜在威胁,需要法律通过建基于弱者保护原则之上的各种分权制衡策略来更好地实现其调整,以保障被规训者不堕其自由平等主体之本性。

图像的框架分析法:一种全新的视角阐释图像——以二战93枚相关邮票为例 下载:72 浏览:369

郭美娟 《新闻传播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本文以Van Gorp的"框架包裹"理论和Kress and 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框架理论为理论基础,试图建立一种分析图像的框架模型,从而挖掘图像的深层意义;对图像的"框架包裹"三要素进行界定,分别为:"框架化装置"、"视觉语法装置"和"文化现象";文章的最后,本文以八个国家93枚二战相关的邮票为案例,对前文提出的图像框架展开分析,不仅可以分析图像的表层视觉符号的选择和突显,亦可进一步挖掘贯穿于图像中的深层涵义,探讨传者和观者之间的潜在互动。

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的学理阐释 下载:29 浏览:328

王树福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的学理阐释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伦理关切和边缘态势。在阶段划分上,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的学理阐释主要经历了1960—1989年和1990—2019年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总体呈现出比较明显地从相对繁盛到边缘弱化的宏观态势;在接受期待上,表现出以当代现实主义戏剧为核心研究对象,其中探讨人性、展现伦理的道德剧是研究焦点;在关注领域上,以戏剧文学研究为主,出现戏剧文学和剧场艺术研究的明显失衡;在思想诉求上,显示出从自我意识缺失到主体思想凸显的转型,其中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从普适性价值降格为地域性思想。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学理阐释的阶段性、伦理化与边缘化特色,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文化特点和民族个性密切相关,隐含着官方政治美学与大众消费美学、主流思想意识与多元思想意识等不同思想的融合与嬗变。

惊异发生器——多样的媒介思想 下载:32 浏览:286

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杨旖旎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8期

摘要:
本文首先梳理了思想史对人类社会中媒介技术根本意义的认识,同时认为在媒介研究日益成为人文社科研究前沿的条件下,需要对僵化的学科建制保持警惕,媒介研究应该是学科间性的。古典原子论思想引出一种非线性、非因果决定论的历史观,这与"事件""生成"等新近哲学思想相互阐发,帮助我们重新理解媒介的系谱学,新与旧交叠,重访历史上的新媒介,重新开启媒介研究曾经拥有过的那些紧张的、异位的可能性,视其为"惊异(即新的价值)的发生器"。本文随后梳理了作者从媒介历史研究转向媒介考古学的学术路径,带入"扩展了的阐释学""深层时间""变体学"等概念。

理解与阐释 传承与发展——中国世界民族音乐学会第六届年会述评 下载:92 浏览:517

严永福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中国世界民族音乐学会第六届年会于2017年12月1日至3日在南京艺术学院成功召开。本届年会融众多专家、中青年学者及青年学子的成果于一炉,其中有关世界民族音乐学的中国话语建构、跨境族群/跨文化视角下的民族音乐研究和区域民族音乐的个案研究属于本学术领域"理解与阐释"的层面,而世界民族音乐的教学与传承及"一带一路"构想下的世界民族音乐研究则是本领域"传承与发展"的层面,由此形成了世界民族音乐研究从观念到实践的两个维度。

谈谈阐释学中的几个常用概念 下载:60 浏览:433

陈嘉映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10期

摘要:
通常认为,被认知的东西是什么样子,跟我们怎样认知它无关。但文本这一类东西不是这样,对文本的认知既改变认知者也改变被认知者。近代阐释学发展出来的一些核心观念,例如文本解释的对话性质,须从这种双向牵连来理解。这些新观念拓展了阐释学的范围,加深了阐释学的内涵,但也带来了对相关概念的混淆和误用。在阐释学发展的当今阶段,应让阐释、对话、误读等等概念各归本己。

试论一种总体阐释学的任务 下载:59 浏览:436

孙周兴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10期

摘要:
阐释学/解释学(Hermeneutik)具有多重意义。当代阐释学可望在保持多元样态的基础上成为一种"总体阐释学"(Gesamt-Hermeneutik),它要在哲学与方法、科学与人文、艺术与哲学之间进行创造性综合,即它面临三项任务:首先,要在阐释学内部"平衡"作为哲学的阐释学与作为方法的阐释学;其次,要在阐释学外部"调解"作为科学(自然科学)方法的"说明"与作为哲学(人文科学)方法的"阐释";再次,更要以现象学的思想姿态,"持守""解构"与"建构"的二重差异化运动,开辟"艺术-哲学"或"诗-思""二重性"(Zwiefalt)创造之道。"总体阐释学"不是要重归同一性哲学传统,而是要以未来为基本定向,成为未来哲学的思想方式(广义方法论)。

自身意识与基础问题——论海德格尔对《精神现象学》之主旨的阐释 下载:65 浏览:410

张柯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海德格尔1930/31年对《精神现象学》的阐释在这部著作的效应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海德格尔极为重视其中的"自身意识"之思,认为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已经触及了作为形而上学之隐秘根据的"基础问题",对未来思想有着重要借鉴意义。海德格尔的阐释指明了"自身意识"的关键性,但这种阐释的基本意图和问题语境却长期没有得到深究,以至于这一阐释工作本身的深远意义还需一种适宜的澄清与照亮。

论林语堂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阐释 下载:65 浏览:409

肖百容 《中国文学》 2018年9期

摘要:
现代中国作家们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阐释尽管大多不成理论体系,却往往能抓住历史烟云里生动有趣的人事,构建别具一格的传统风貌。本文以林语堂为典案,通过分析其阐释传统的路径、话语体系以及人文情境,试图揭示其传统阐释的独到之处和价值意义。林语堂通过文化闲谈、故事讲述、未来想象等路径,操持启蒙主义、人文主义、生态主义等话语体系,阐发出了正统方式所无法揭橥的历史真相和人文识见。他的传统阐释是多元的、不固定的,这与现代多变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环境有关,也是人文阐释的魅力所在。影响林语堂传统阐释的既有时代、语境等共性因素,也有道德情境、生活情境以及生理情境等个性因素。

马克思回归历史具体的阐释原则 下载:47 浏览:242

李潇潇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11期

摘要:
黑格尔基于绝对精神自身演变的逻辑要求所提出的思想建构的准则,在马克思那里实现了基于唯物史观阐释原则的变革性飞跃,回归历史具体的基本内涵就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构建思想体系、阐释精神历史。回到马克思历史具体的阐释原则或可提供一种对于中国经验具有方法论高度的有效解释,这体现了唯物史观阐释原则的方法论价值,也体现了马克思科学思维方法的实践意义。在中国现实面前,一些西方观点是主观的不确定性在理论思维中的表现,通过理论思维框定中国道路,自然就偏离了中国道路基于自身特点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定义的实际过程。阐释体系的建构和创造,首要地取决于阐释原则的确定,为此要消除一直困惑西方阐释学的"理解与解释"的不确定性或因人而异的多元性。"三大体系"建设从哲学方法论上讲就是学术理论的阐释体系。

白羽的文学之路与中国武侠小说的现代化阐释 下载:69 浏览:477

汤哲声 《文学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由通俗文学创作转型为新文学创作的作家不是个别现象。由新文学创作转型为通俗文学创作大概只有白羽一人。他的文学之路的转型有着很多的无奈,体现出中国现代作家的一种生活形态。白羽在新文学的创作中并没有多大的成就,然而,他将新文学的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运用于中国武侠小说的创作之中,促进了中国武侠小说的现代化转型,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他的创作实践,也为中国类型小说如何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思路。

我国商事代理制度的内涵阐释及立法构想 下载:35 浏览:432

王建文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我国现行代理制度的规定未区分民事代理与商事代理,即商事代理同样适用的是民事代理制度。然而,现代商事代理已超越了传统民事代理的制度框架,故现行民事代理制度已无法适应现代商事代理的实践需求。即使是在商法典中对商事代理做了专门规定的大陆法系国家,现代商事代理实践也远远超越了有限的几种商事代理制度的规定,因而其制度规范同样不敷适用。因此,应在考察与分析大陆法系国家商事代理制度的基础上,阐释商事代理制度的内涵,探究商事代理法律关系的特殊性。在我国民法典编纂过程中,理论界与立法机关应认真梳理代理制度的理论体系,并基于现代市场经济中商事代理的运用实践,构建科学合理的商事代理制度,确认商事代理人不仅可代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而且可代为处理特定事务。

商周酒禁忌中的王权合法性考察——基于《酒诰》文本语境的经学阐释 下载:68 浏览:415

余治平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9期

摘要:
《尚书·酒诰》中,酒开始与王道必然性相连,被赋予了天命性质。酒禁忌的出现,意味着酒在政权更替中的负面作用第一次被凸显出来。其形成既有历史原因,也是一个政治哲学问题。殷商诸王正身敬法,不惮酒色,至纣王因纵酒荒淫而致政息国灭,留下千古骂名。殷王成德皆不崇饮与纣王沉湎于酒而引起人神共愤,形成鲜明对比,也引起后世反思。出于意识形态管理考虑,周公把殷灭周兴归因于对酒禁忌的违与遵,奉劝康叔不用"水监"而代之以"民监"。最终,君王为政当以民心为检验成败得失的标准,构成了以儒家为中心的王权合法性理论的民意基础。

戈夫曼与情境社会学:一种研究取向的阐释性论证 下载:23 浏览:373

王晴锋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8年9期

摘要:
欧文·戈夫曼的社会学将情境视为互动秩序的基本运作单元,情境是自成一体的社会事实,它本身构成分析的对象。情境具有外在性与强制性,共享的情境定义维持着现实的一致性,同时它亦是在面对面互动过程中生成的。框架分析阐明了行动者对日常经验的理解是如何被结构化的,调音和编造表明现实亦是正在进行中的主体间建构。关于戈夫曼的情境观通常存在两种阐释:结构主义和行动主义。前者认为戈夫曼持情境决定论的立场,情境是宏观的、非构成性的;后者认为情境是微观的、生成性的。事实上,戈夫曼并非情境主义者,情境中的个体通过互动生成权宜性的规范和意义阐释,意义和秩序源自促成性约定的承诺或运作共识;同时,经验、认知以及与身份相应的行为模式亦受情境外因素影响。

“诠释”还是“阐释”:通向真理的不同道路 下载:63 浏览:433

江怡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7期

摘要:
中国文字诠释学以"字本位"为特征,但其对意义的解释则需要借助解释主体介入原则和解释文本独立原则。如何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则是西方诠释学传统讨论的主要内容。根据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文字诠释应当以思想阐释为前提,而文学阐释则应以哲学阐释为根据。虽然二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别,但它们都可以被看作通向真理的不同道路。

阐释的普遍性 下载:92 浏览:410

张隆溪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7期

摘要:
钱锺书先生汇通中西,指出清代朴学与西方阐释学皆由文字训诂到文本理解,悟出理解与阐释是一"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之循环过程。本文笔者认为,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讲到篇章字句之关系,以"舞容回环"取譬,于此所谓"阐释循环"之概念便已初见端倪。中国传统中关于语言能否尽意、关于阐释之多元和读者之作用等等问题,均有诸多论述,可以为我们建立以中国话语为主干的现代阐释理论,提供丰富的资源。然而阐释学讨论语言、表达、理解和解释这类第一层次的基本问题,具有普遍性,我们完全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场,以中国传统的丰富资源和古典论述为基础,借鉴西方阐释学理论,作出既有自己特色、同时也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贡献。

中国古典阐释学的“河图洛书”模式 下载:65 浏览:480

刘成纪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6期

摘要:
在《"阐""诠"辨》一文中,张江提出建设当代中国阐释学的构想,这使中国传统有无自身阐释体系成为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古典阐释学虽然涉及古代经典的方方面面,但以儒家经学为主导。自西汉以降,《易经》被推为群经之首,相应也使河图洛书成为阐释原型。从中国文明史看,河图洛书作为一种诠释模式,既解释历史也被历史解释,具有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中国文明进程则表现为向这一述史模式不断回溯又不断放大其解释边界的过程。据此,抓住了河图洛书,也就抓住了中国古典阐释学体系的关键,同时也可以借此为中国人文科学的整体进展理出一条纵贯的轴线。

论刘岘对《阿Q正传》的图像阐释 下载:92 浏览:506

杨剑龙 《文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刘岘是鲁迅作品图像阐释的先驱,他得到鲁迅直接教诲和热情扶植。1934年,19岁的刘岘为鲁迅的《阿Q正传》插图二十幅,他按照鲁迅小说的情节摘录构思,以阿Q的命运与麻木心态构成插图的叙事线索,努力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在创作《阿Q正传》插图的阶段,刘岘受到诸多外国木刻家的影响,也从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有所传承和汲取。由于缺乏对于江南生活的了解,其艺术造诣还处在成长阶段,其稚气和缺憾难免,刘岘被誉为中国新兴木刻的先驱者。

阅读教育:生命意义的阐释 下载:92 浏览:514

罗文平 《中国教育探索》 2018年11期

摘要:
阅读是人的重要的生活方式,阅读教育对学生的阅读起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教育的意义不仅限于阅读本身,还有对生命意义的阐释。首先,阅读教育通过意义期待、理解生成和视域融合等环节,促进学生对文本生命意义的构建。其次,阅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从自我、社会和自然等维度探寻个体生命的意义。最后,阅读教育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师生与校外人群之间的交往互动,促进群体生命意义的整合。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