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藏传佛教寺院聚落空间形态及演变的量化分析——以色拉寺为例 下载:87 浏览:491

肖迦煜 黄凌江 《中国建筑》 2020年4期

摘要:
藏传佛教寺院是一种以僧侣聚居和信众朝拜为主要功能的传统聚落形式。作为一种具有宗教属性的特殊聚落,为更清晰地揭示藏传佛教寺院空间的结构特征和演变规律,该文以藏传佛教的典型寺院代表,西藏四大寺之一格鲁派寺院——色拉大乘寺为例,在已有定性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空间形态的量化和空间句法结合的量化解析方法,结合边界、重心等量化分析要素,对寺院的空间形态特征以及形态核心的分布进行定量的解析,发现藏传佛教寺院空间布局形态的一般规律,同时找出了在其整体空间形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起到实际影响作用的几个要素。

基于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的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以黄石市为例 下载:99 浏览:512

陈露莹1 杨红1 薄会丽2 王君3 《中国建筑》 2020年1期

摘要:
从区域视角研究农村地区人地系统脆弱性,是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该文以黄石市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2014年5个连续时间截面,采用熵值法、AHP层次分析法及专家打分法,从自然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三个方面分析黄石市农村居民点人地系统脆弱性。结果显示,黄石市农村地区的人地系统脆弱性矛盾较为突出,且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两个要素方面。依据分析结果,从不同方面提出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的方案:从规划时序方面,可将黄石市农村居民点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进行规划引导以降低脆弱性;从空间引导方面,可将黄石市农村居民点分为非脆弱型地区、单一脆弱型地区和综合脆弱型地区进行发展引导。

艺术介入策略下的乡村规划改造研究——以柳泉镇北村为例 下载:65 浏览:477

王栋 马晓珂 《中国建筑》 2019年9期

摘要:
在乡村转型与复兴的大背景下,乡村建设发展面临着巨大困境。该文试图以柳泉镇北村为研究对象,从推动产业发展与重塑乡村精神两方面,探讨艺术介入在当代乡村建设中的作用,为我国乡村建设的发展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复兴之路。

基于景观设计的海绵城市建设公众教育策略研究——以成都市活水公园为例 下载:68 浏览:481

杨青娟1 来雪文1 杜庆波2 《中国建筑》 2019年9期

摘要: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城市水问题,我国提出建设海绵城市应对相应挑战。公众教育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推动因素值得重视和研究。该文首先分析公众教育的重要性,并阐述景观设计作为公众教育途径的可行性,从景观体验的角度分析基于景观设计的公众教育内容以及实现公众教育的策略。该文进一步以著名的成都活水公园为例,阐述、分析结合海绵型公园改建和优化过程贯彻公众教育的策略。研究认为重要的海绵城市可持续雨洪管理景观建设项目应注重公众教育策略的运用,更好地推动海绵城市理念不断普及,从而有利于我国城市水资源问题的解决。

基于社会力模型的城市设计优化方法研究——以碧桂园·森林城市设计为例 下载:79 浏览:488

宋靖华 谢昕芹 《中国建筑》 2019年7期

摘要:
人的集群活动是城市更新和进化的根本驱动力,城市与其居住者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互惠互利的共生系统。通过在计算机上仿真模拟特定场景下人流的活动状况,自下而上地探索城市空间的合理性,得到更有效的设计方案。相比于其他自下而上的模拟方法,"社会力模型"聚焦于"人"这一对象本身,将人流运动以及彼此间的交互作用量化为具体数值,更准确地找到人流的活动规律。以碧桂园·森林城市的优化设计为例,在初步方案设计完成后,通过对场地内行人活动的模拟和分析,发现设计不合理之处并加以改进完善。修改后的模拟结果表明,最终方案的人群活动更加契合城市发展的需要。

基于本土模式语言探究新农居设计——以汉中市宁强县适应性农居设计为例 下载:77 浏览:489

何方 《中国建筑》 2019年6期

摘要:
该文简析了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理论在乡土建筑中利用的可行性,并运用其中的模式理念和模式语言方法对汉中市宁强县乡村的传统及当代建造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取出当地的本土模式语言。在之后对本地乡村新农居的设计创作中,试图探讨一种基于本土模式语言对建筑单体的空间布局、整体效果及细部营造进行整合设计的构想思路,使设计出来的新农居既延续了地方的传统特色,又适应当地人的生活发展需求。

乡村建设中“农业+”模式的研究与思考——以徐州市柳泉镇北村更新设计为例 下载:82 浏览:492

王栋 赵彤 《中国建筑》 2019年6期

摘要:
对于五千年农业文明的中国来说,农业是中国文化的集中展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乡村农业文明逐渐失去立足之地,从乡村更新的角度来看,需要重新发掘农业的多元价值。该文以徐州市柳泉镇北村更新设计为例,分析农业在乡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研究了"农业+"的乡村更新模式,为乡村更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基于心理评价甄选建筑配色方案方法初探——以徐州矿大学府新街为例 下载:81 浏览:499

孙良 何方 《中国建筑》 2019年5期

摘要:
针对建筑色彩配色方案多选一的问题,试图建立以色彩心理应用为主的评价方法。该文前期在对研究对象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立多个色彩配色方案,建立建筑色彩心理认知语义量表并对其赋值,之后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建筑色彩心理认知实验并记录相应数据。依据之前设立的参考值用数据分析软件缩小立面选择范围,最后通过对生理数据的提取分析,从而确定适宜的建筑色彩配色方案。

浅议结构主义建筑的空间特性——以凡·艾克的阿姆斯特丹孤儿院设计为例 下载:84 浏览:509

张扬1 徐聪2,3 《中国建筑》 2019年4期

摘要:
该文通过对二战以后结构主义建筑理论及其空间模式的研究,并对以荷兰建筑师凡艾克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建筑作品阿姆斯特丹孤儿院建筑作品的分析,得出了结构主义建筑空间的三种空间特性:理性、诗意、多义性,并引发了对结构主义建筑理论及其设计方法在建筑创作中的思考。

便携光学测量技术在西藏建筑遗产记录中的应用与讨论 下载:98 浏览:522

孙政1 曹永康2 张莹莹3 《中国建筑》 2019年1期

摘要:
近年来光学测量技术在国内外建筑遗产记录中有广泛应用,但设备便携性是制约其用于偏远地区的重要因素。首先总结了当前四种主要的便携光学测量技术,之后结合两处西藏建筑遗产的案例,介绍了摄影测量与全景相机视频测量的应用,并讨论了测量成果的质量和图学表达的问题。

中国传统元素在白酒电视广告中的运用研究 下载:165 浏览:2685

高菊兰 赵浩 《中国教育研究》 2022年12期

摘要:
随着国潮风的兴起,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将电视受众熟悉的中国传统元素运用于白酒电视广告,能够提升广告对于受众​的吸引力,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与共鸣,进而实现广告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玉溪市城市湿地资源保护与修复规划研究 下载:95 浏览:500

谷永丽 《农业研究进展》 2019年11期

摘要:
文章以玉溪城市湿地资源保护与修复规划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现状湿地资源的基础上,探讨玉溪市湿地保护与修复的空间格局,分析玉溪湿地生态核、湿地生态节点、湿地生态廊道等方面的规划策略和实施措施,促进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

地方高校师范生教育转型的误区与方向 下载:64 浏览:339

戴红宇 《国际教育论坛》 2018年2期

摘要:
在从封闭式的师范教育到开放式的教师教育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地方高校面临着进退维谷的发展困境,师范生教育的办学效益和专属性下降。而在其转型过程中,又出现了师范教育消亡论和教师资格证书导向的两种误区。地方高校应当正视师范教育的发展困境和转型误区,紧扣开放化、专业化和精致化的转型方向:构建起开放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根据师范生教育的特性采取有别于学科教育的培养模式、推动师范生教育的凝聚化发展。通过改进师范生培养模式、优化师范生培养过程,以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养成为成果导向,实现地方高校师范生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从而更好地契合地方高校的应用型转变、更好地提升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

高职书法教学:传承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 下载:76 浏览:925

李秋云 《国学研究》 2024年6期

摘要: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书法,希望能够通过学习书法来传承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本文将探讨书法教学的意义、目标和方法,以期为广大学子提供有益的指导。

浅析家具设计中材料的感觉特性 下载:77 浏览:640

童焱强 《材料科学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不仅仅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还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以至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了许多。对于之前的人们来说,平时的生活只要能够不饿肚子就可以,而现在人们已经可以填饱肚子,于是更加追求精神享受,对居住条件的要求更高。现如今,我国的建筑行业正在不断发展,建筑水平逐步提升,越来越多高档建筑拔地而起,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内部构造的设计都在尝试满足人们的需求,给人们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下载:108 浏览:2124

逯林科 《当代艺术》 2024年1期

摘要:
艺术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艺术设计需求,面对诸多的机遇和挑战,艺术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需要更加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但是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设计上仍然面临诸多问题,艺术人才的培养和艺术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情况,所以当前必须要加强艺术专业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观察能力,更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更加专业的艺术设计知识。

艺术设计学科实践教学的改革与转型实践 下载:144 浏览:2470

逯林科 《当代艺术》 2023年5期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这一门学科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可以说与人们的生活变得密切相关。我们都知道艺术设计这一门学科中有着实践性高,实用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内容教学,而且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之中也意识到了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性,但是却无法有效的去扭转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形式,导致无法去实现提高艺术设计水平的教学目的。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艺术设计学科的实践教学的改革和转型实践进行探讨,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从创新能力培养谈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下载:143 浏览:2651

黄书平 《当代艺术》 2023年5期

摘要:
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设计人才,高校教育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技能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当前我国的艺术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我国设计人才的培养。近几年,艺术设计在我国蓬勃发展,实现了设计作品的转型,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仍然单一,缺乏创新。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进行改革是当前艺术教育行业发展的必然。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及改革 下载:264 浏览:2258

曹献馥 《中国艺术研究》 2023年12期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进入全球化阶段,国家提出文化自信,显著加大了对文化艺术的关注度,众多高校纷纷积极响应增设了更多的艺术课程,重在强化输送更具创新素养的人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应尽快改革当前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探讨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途径,不断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学以致用的方式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学科交叉语境下艺术类学科体系建设的多维式发展 下载:236 浏览:2321

赵喆 《中国艺术研究》 2023年6期

摘要:
随着全国各艺术类高校办学层次争相提升,研究生招生数量大规模发展,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居于当前教育环境之下至关重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学科体系建设水平,学科建设水平作为学校教学水平的标志,影响高校内部专业建设发展,亦是重要的外部学术环境。此形势之下各高校纷纷谋求教学形式的转变,各艺术类高校对其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革图易虑。本文旨在探讨如何突破艺术类高校普遍缺乏科技与传统学术环境支撑的境况进行学术交流与传播、研究生专业培养、科研课题基地建设、完成学科体系建设转型。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