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中国近海捕捞机动渔船航次特征数据挖掘 下载:50 浏览:326

高明远1,2 张胜茂2 汤先峰2 樊伟2 范秀梅2 伍玉梅2 朱文斌3 《中国水产学报》 2021年1期

摘要:
为加强渔船进出港管理和捕捞渔获物监管,解决信息上报中主观性大,报告信息错误、虚假报告等问题,利用北斗船位数据记录渔船出海作业的时间、位置、航速、航向等信息,通过航次特征数据挖掘,分析了港口格网、岸线点与北斗船位终端记录轨迹的空间关系,提取到2.5万余艘渔船的39.98万个航次数据,并利用船位点球面距离累加计算航程,利用船位点到岸线点距离计算平均离岸距离,分析了中国近海渔船的航次特征。结果表明:渔船出港时间集中在每日8:00—17:59,进港时间集中在每日5:00—10:59和13:00—18:59;航次特征数据受大小潮、朔望日等影响较大,可划分为1~10d、11~15d、16~21d和22~30d等航次时长段;渔船的航次时长、航程和平均离岸距离均由江苏省向北、向南降低。研究表明,利用北斗船位数据提取航次具有速度快、实时性强的特点,是渔船管理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可为渔船进出港管理提供参考。

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不同滤料生物挂膜水处理效果及微生物群落分析 下载:57 浏览:415

章霞 徐志进 柳敏海 李伟业 殷小龙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为探究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不同滤料生物挂膜、微生物多样性和水处理效果间的关系,采用不同的滤料——电气石球(T)、聚乙烯环(PE)、聚苯乙烯泡沫滤珠(EPS)进行挂膜和养殖废水处理试验,并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对滤料表面和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48d的挂膜期间,电气石球组氨氮、亚硝酸盐消除时间较短,比聚苯乙烯泡沫滤珠组早4d,比聚乙烯环组早8d,在水处理效果试验过程中,48h内3种生物滤料对氨氮、亚硝酸盐的去除效率依次为电气石球>聚乙烯环>聚苯乙烯泡沫滤珠;细菌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分析显示,各组滤料循环水中相同门分类细菌丰富度较高的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其中,变形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均具有重要的脱氮功能;水体中和滤料表面的细菌群落组成分析显示,电气石球组水体中的变形杆菌门明显高于聚乙烯环组水体,电气石球组滤料中变形杆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明显高于聚乙烯环组和聚苯乙烯泡沫滤珠组。研究表明,通过综合比较挂膜时间、水处理效果和微生物多样性,各滤料的水处理效果为电气石球优于聚乙烯环和聚苯乙烯泡沫滤珠,各系统中均具有大量脱氮功能的变形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细菌且对水处理效果产生重要作用。

色温对斑马鱼趋光行为影响的研究 下载:54 浏览:387

邓青燕1 卢克祥1 钱卫国1,2 王伟杰1 戴明云1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为研究斑马鱼Danio rerio对不同色温光源的选择及趋光反应,采用了暖白光(3122K)、中性光(4021K)和冷白光(6567K)3种不同色温的光源,采用水平光梯度法,在实验室环境下研究了白色光源光照环境对体长2.5~3.5cm斑马鱼趋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斑马鱼对3种色温的瞬时反应强度为暖白光组(5s)>冷白光组(15s)>中性光组(25s);斑马鱼区域分布数量的变化规律表现为近光区较高、过渡区较低、弱光区较低、远光区较高的"U"形分布,3种色温情况下出现"U"形分布的时间分别为3、2、4min;短时间曝光(1min)内斑马鱼对3种色温光照环境的敏感程度为中性光组>冷白光组>暖白光组;长时间曝光(30min)内斑马鱼正趋光性最强,其中,暖白光组第30min时趋光指数为+0.127,中性光组第30min时为+0.04,冷白光组第25min时为+0.113,即暖白光组>冷白光组>中性光组。研究表明,斑马鱼对暖白光光照环境更为敏感,但相较于中性光和冷白光快速反应式的趋向性,暖白光的适应过程表现为缓慢的趋向性,且为稳定的正趋光性。

双齿围沙蚕的生活史 下载:66 浏览:401

何润端1 曹伏君1 朱国萍2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为系统了解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的生活史,通过人工培育方法观察了其胚胎和幼虫发育全过程,并通过解剖观察了卵的发生及正常个体变态为生殖态异沙蚕体的过程。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的受精卵采取螺旋型卵裂,形成实心囊胚,经原肠胚后发育为担轮幼虫、疣足幼虫、稚沙蚕和成体沙蚕;卵的发育在体腔内经历卵原细胞期、小生长初级卵母细胞期、大生长初级卵母细胞期和成熟初级卵母细胞期后排出体外,并在受精后进一步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卵细胞;当正常个体变态为异沙蚕体时,会发生体长明显缩短、腹部变白、眼睛变大和疣足变薄等变化,异沙蚕体繁殖后死亡;研究过程中还观察到幼虫循环系统的发生和红斑等现象。本研究结果可为全面掌握双齿围沙蚕的生活史及开展人工养殖业提供基础数据。

辽宁省海水养殖贝藻类碳汇能力评估 下载:50 浏览:387

于佐安1 谢玺1 朱守维2 杜尚昆2 李晓东3 李大成1 周遵春1 王庆志1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为了评估海水养殖贝藻类的碳汇能力或潜力,根据辽宁省近年来贝藻类养殖产量(2015、2016、2017年分别为271.28万t、284.46万t、281.50万t),参考贝藻类干组织中碳含量和干组织占总质量比例,从物质量评估和价值量评估两方面对2015—2017年辽宁省贝藻类养殖的碳汇能力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2015、2016、2017年辽宁省海水养殖贝藻类通过收获可以从海水中分别移除碳约27.95万t、27.51万t和27.86万t,平均每年移除碳约27.77万t,相当于101.82万t二氧化碳(CO2),减排这些CO2所需费用约1.60亿元。研究表明,辽宁省基于贝藻类养殖的碳汇渔业具有巨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春秋两季西大洋水库生态修复示范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下载:52 浏览:346

郭楠楠1,2 李丹丹2,3 陈曦2,3 齐延凯2,3 宋超2,3 范立民2,3 裘丽萍2,3 孟顺龙1,2,3 陈家长2,3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为了解西大洋水库示范区内春秋两季浮游植物种类、丰度和生物量变化,分别于2018年10月秋季及2019年5月春季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秋季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53属93种(含未鉴定种),生物量为30.34mg/L,浮游植物密度为4745.39×10~4cells/L;春季共鉴定出8门52属82种(含未鉴定种),生物量为1.19mg/L,浮游植物密度为367.52×10~4cells/L;春秋两季优势种更替较为明显,相似度仅为11.7%;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春、秋两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3.87、4.19,为典型的蓝-绿藻为主的群落结构;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春秋季节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与NH+4-N、SD和pH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水温(T)、Chl-a、CODMn、NO-3-N、NO-3-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表明,西大洋水库示范区浮游植物多样性较好,群落结构较稳定,修复工程对示范区内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有积极作用。

牙鲆“鲆优2号”不同养殖地点生长和存活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下载:77 浏览:492

李仰真1,2 杨英明1,2 刘洋1 卢昇1 吴垚磊1 赵玉柱1 马腾1 程向明3 程佳禹3 陈松林1,2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为比较牙鲆"鲆优2号"在不同养殖地区的生长和存活性能,实验利用连续多代对生长性状和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病性状遗传参数评估和基因组选择的结果筛选出的亲本,建立28个"鲆优2号"家系,在河北(Site 1)和山东(Site 2)进行对比养殖试验,利用混合线性动物模型对生长和存活性状进行了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Site 1和Site 2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5和1.2 g/d,养殖成活率分别为81.4%和82.2%,"鲆优2号"在两个养殖地点的生长和抗病性能均表现优异。不同养殖环境间收获体质量和存活性状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57 (<0.7)和0.82 (>0.7),说明不同养殖环境间收获体质量存在显著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但是不同养殖环境间存活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不显著。研究表明,牙鲆"鲆优2号"新品种在不同养殖地点的生长和存活性能均表现良好,为保证良好的推广效果,需要对牙鲆的制种方案进一步优化,针对不同的养殖地区进行"鲆优2号"苗种生产,或培育具有普适性的"鲆优2号"苗种,保证在不同养殖环境下的快速生长和高存活率优势。

中国南海外海鸢乌贼灯光罩网渔业CPUE标准化研究 下载:84 浏览:406

谢恩阁1,2,3 周艳波1,3 冯菲1,3 吴洽儿1,2,3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为了利用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更好地评估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资源的丰度情况,掌握鸢乌贼的资源分布与时空因子及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采用R语言中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广义加性模型(GAM),结合时空因子及海洋环境因子对2013—2017年南海鸢乌贼的CPUE进行标准化研究,并评价各因子对CPUE的影响。结果表明:GLM模型分析显示,有7个变量对CPUE有重要影响,依次为月份、海表温度、海面高度、叶绿素a浓度、经度、年份和纬度;包含这7个因子的GAM模型的AIC值最小且模型最优,对CPUE偏差的解释率为36.68%,其中,高CPUE分别出现在3—5月份海表温度为26.0~30.5℃、海表面高度为0.60~0.75 m、叶绿素a浓度为0.06~0.13 mg/m3的海域内。研究表明,基于GLM模型和GAM模型对南海外海鸢乌贼灯光罩网渔业CPUE标准化研究,能够较好地反映鸢乌贼资源的丰度变化情况。

山东近海口虾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评估 下载:72 浏览:478

刘逸文1 张崇良1 刘淑德2 王四杰2 任一平1,3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为完善口虾蛄的基础生物学资料,并为口虾蛄资源的管理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本研究根据2016至2017年山东近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获得的口虾蛄体长、体质量数据,估算了口虾蛄的生长、死亡参数,构建了基于体长结构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PR)模型,研究口虾蛄的资源动态和管理策略。采集调查口虾蛄样品共5 028尾,体长—体质量关系的表达式为W=0.014 5L2.88,为负异速生长;使用ELEFAN方法估算出口虾蛄的渐进体长L∞为19.87 cm,生长速率K为0.62 a-1。口虾蛄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生长参数的季节振幅C为0.76,10月份生长最快,4月份生长最慢。通过体长转换的渔获曲线估算出口虾蛄的总死亡系数Z为3.24 a-1,根据不同方法估算自然死亡系数M的范围为0.75~1.27 a-1,捕捞死亡系数F的估算范围为1.96~2.49 a-1,开发率的均值为0.67。YPR模型结果显示,随着F增大,YPR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生物学参考点F0.1和Fmax的值分别为0.92a-1和1.88a-1。口虾蛄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的状态,应降低捕捞压力,同时调整开捕体长,以维持口虾蛄渔业资源量和渔获量。

条斑紫菜两个耐高温品系的耐低盐特性 下载:75 浏览:465

黄林彬1,2,3 黄文4 严兴洪1,2,3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以条斑紫菜两个耐高温品系(YZ-4和TM-18)为对象,以野生型品系(WT)做对照,分析其叶状体在高温、低盐胁迫下的生长和光系统Ⅱ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的数值,为筛选既耐高温又耐低盐的条斑紫菜抗逆品系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在适宜培养条件(温度18°C和盐度26)下,YZ-4和TM-18叶状体在50~85 d的生长速率快于WT,Fv/Fm和主要光合色素含量均高于WT,各品系的绝对生长率和Fv/Fm之间均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另外,WT叶状体在70 d左右开始形成精子囊时,绝对生长率和Fv/Fm明显下降。在高温胁迫下培养,各品系叶状体的Fv/Fm和绝对生长率均呈下降趋势,且胁迫的温度越高或时间越长,其降幅越大。在24°C高温胁迫35 d后,WT、YZ-4和TM-18的Fv/Fm分别下降了56.7%、43.2%和28.7%。在25°C高温胁迫15 d时,WT的生长完全停滞,而YZ-4和TM-18则分别保持0.51和0.84 cm/d的绝对生长率,说明二者确实是耐高温的。低盐胁迫对叶状体的影响与高温胁迫的类似,在盐度为9的低盐下培养35 d后,WT、YZ-4和TM-18的Fv/Fm降幅分别为46.2%、42.0%和32.0%,三者的绝对生长率分别为0.12、0.10和0.90 cm/d。另外,WT和YZ-4在盐度为5时生长受到明显影响,叶状体在15 d时颜色加深、卷曲变硬并腐烂,而TM-18在相同盐度下培养25 d也未腐烂,Fv/Fm仍高达初始值的72.8%。这表明TM-18在高温或低盐胁迫下的耐受性比WT和YZ-4的都强,其内在原因是叶状体Fv/Fm的降幅较小,间接说明Fv/Fm可作为条斑紫菜抗逆品系选育的新指标。

大连典型滩涂养殖区沉积物中抗生素协同重金属和环境因素对抗性基因分布的影响 下载:66 浏览:335

刘萱1 赵慧敏1 王华2 刘璐2,3 王诗慧2 孙琦2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4期

摘要:
集约化水产养殖区是水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重要储存库。为探究养殖区抗生素、重金属和环境因素对ARGs分布的影响,以大连皮口典型滩涂养殖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于2016年3、6、9、11月考察了沉积物中15种ARGs和2种整合子的存在和丰度,以及抗生素、重金属和环境理化特征对ARGs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ARGs和2种整合子在滩涂养殖区沉积物中普遍存在,其浓度范围的对数[lg(copies/g)]为1.57~5.94,其中qnrA、qnrB、qnrS、sul1、sul2、floR和fexA是检出的优势ARGs;滩涂养殖区沉积物年季的pH、盐度、总氮、总磷、总氨氮和总有机碳含量分别为8.10~8.69、25.1~26.7、8.602~10.580、0.335~0.482、1.659~1.792、16.447~16.666g/kg,铜、锌、铬、镉、铅和汞浓度范围分别为16.456~23.509、60.141~93.478、1.140~1.740、0.120~0.143、23.274~27.075、0.019~0.037mg/kg;沉积物中共检出抗生素15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是检出的最优势类型,其中6种FQs全部检出,检出总浓度范围为4.682~78.368ng/g;皮尔森相关性分析显示,抗生素对ARGs的存在和分布起到直接或间接筛选作用,重金属Cu和Zn与ARGs的丰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pH、盐度、Cr和Pb与ARGs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抗生素协同重金属和环境因素的联合筛选是养殖区沉积物中ARGs存在和分布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抗生素抗性基因qnrS和sul1可作为示踪滩涂养殖环境中ARGs的污染指示基因。

刺参多功能表皮生长因子6(megf6)cDNA克隆及在肠再生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下载:71 浏览:402

陈雷1,2 姚锋1 唐爽1 郭良勇3 王珊2 方蕾2 秦玉雪2 尹增强2 侯林1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4期

摘要:
为了探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多功能表皮生长因子6(multipl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6)的生物学信息和功能,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体质量为(92.0±4.0)g的成体刺参megf6基因(Aj-megf6)cDNA全长序列,并分析了该基因的信息学特征及其在肠再生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刺参megf6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为5665bp,共编码了1604个氨基酸,具有37个EGF样结构域;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2500,理论等电点为4.74,该蛋白具有信号肽,为分泌蛋白,属于亲水性、非跨膜蛋白,共有53个磷酸化位点,分别为23个Ser位点、12个Thr位点、18个Tyr位点;MEGF6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发现,刺参MEGF6与其他物种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38.59%~49.07%,其中与紫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purpuratus的一致性最高,为49.07%,其次为长棘海星Acanthaster planci(48.71%);基于MEGF6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刺参与紫球海胆、长棘海星聚为一支,该结果符合刺参的分类和进化地位,MEGF家族成员间比对分析显示,MEGF家族成员间具有一定的分化;实时定量PCR (qPCR)结果显示,在刺参肠再生过程中megf6 mRNA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再生6d时的表达量达到峰值,为对照组的126.47倍,再生18d时降至正常水平。研究表明,刺参megf6基因的表达与刺参肠管形态的变化趋势相一致,推断megf6可能在刺参肠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同动物饵料对YY超雄黄颡鱼性腺发育的影响 下载:77 浏览:490

熊阳1 王帅1 郭稳杰1 徐江2 陈丽慧2 刘汉勤2 梅洁1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通过比较近10年YY超雄黄颡鱼的生产和养殖记录,发现仅近几年投喂过水蚯蚓的YY超雄黄颡鱼性腺出现问题。实验设定4组不同饵料(丰年虫、浮游动物、红虫和水蚯蚓)连续投喂YY黄颡鱼鱼苗20 d(11~30日龄),选择60日龄统计各组YY超雄黄颡鱼的存活率、体长和体质量。水蚯蚓组YY超雄黄颡鱼的体长和体质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丰年虫组YY超雄黄颡鱼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解剖观察60日龄和1年龄YY黄颡鱼的性腺结构并统计1年龄YY超雄鱼的受精率,结果显示,水蚯蚓组YY超雄黄颡鱼的性腺有75%为兼性性腺(精巢和卵巢均存在),25%为无精小叶的精巢,且1年龄的YY黄颡鱼受精率仅为36.70%±4.05%,并显著低于其他3组,而其他3组性腺发育和受精率均正常。为研究水蚯蚓引起YY黄颡鱼雌性化具体原因,实验测量4种不同动物饵料的雌二醇含量,发现雌二醇含量均较低,推测YY超雄黄颡鱼雌性化的原因可能是水蚯蚓富集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导致。研究表明,在YY超雄黄颡鱼大规格苗种培育过程中,早期应投喂浮游动物或红虫,不宜投喂水蚯蚓。

大口黑鲈致死性结节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组织病理学观察 下载:80 浏览:489

何晟毓1,2 魏文燕3 刘韬1 杨倩1 谢恒1 何琦瑶1 汪开毓1,2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2018年4月四川邛崃地区某养殖场大口黑鲈感染致死性结节病,死亡率高达80%。为明确病因,通过常规微生物分离、鉴定,从患病鱼皮肤溃疡灶、鱼鳔腔积液和肝脏组织中分离到同一株优势菌,命名为HSY-NS02。经菌体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和抗酸染色镜检、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序列扩增及系统发育分析和特异性PCR扩增,确定该菌为诺卡氏菌。进一步对健康大口黑鲈进行分离菌的人工感染实验以确定其致病性,结果显示,人工感染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且从人工感染鱼体中再次分离到相同菌。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皮肤溃疡灶、心脏、肝脏、脾脏、肾脏和鳃发生不同程度的慢性炎性肉芽肿病变,其中脾脏病变最为严重。对菌株HSY-NS02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庆大霉素、新霉素和制霉菌素3种药物敏感,对其他18种药物耐受,呈多重耐药性。

患腹水病牙鲆病原菌分离、鉴定及病原菌的特性 下载:71 浏览:492

尚琨1,2,3 曲凌云1,2 王玉芬4 王斌3 赵涵5 高萍1,2 刘欣6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为确定引起河北北戴河地区养殖牙鲆患腹水病死亡的病原,本实验从患腹水病牙鲆体内分离到3株优势菌,对分离株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序列比对来确定分离株的生物学地位,进一步通过毒力基因(toxR、vhhA、vhhB)鉴定及组织病理学分析其病理特征,并通过人工回感实验分析分离株毒性。结果显示,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RNA序列比对,确定此次从患病牙鲆中分离到的3株菌株均为哈维氏弧菌;经鉴定,3株分离株毒力基因(toxR、vhhA、vhhB)结果均为阳性,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显示,该分离株对牙鲆多器官(肠、肾脏、脾脏和肝脏)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呈全身性感染;人工回感实验显示,菌株BDHYPFS-Y1G对牙鲆的半致死浓度为LD50=5.88×106 CFU/mL,低于自然状态毒性;药敏实验表明,3株分离株均对呋喃妥因高度敏感。本实验确认了此次牙鲆腹水病的病原菌,并初步研究了病原菌致病性以及药物敏感性,以期为牙鲆工厂化养殖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罗非鱼湖病毒核蛋白的克隆表达、抗体制备及其组织分布 下载:73 浏览:491

苏国茂 秦真东 李嘉波 周萌 莫金凤 张凯 梁日深 吴灶和 赵丽娟 林蠡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近年来罗非鱼湖病毒(TiLV)在多个国家流行,对世界罗非鱼养殖业造成严重威胁。中国是罗非鱼第一养殖大国,尽管我国大陆还没有TiLV的正式报道,鉴于吉富罗非鱼是我国重要的罗非鱼养殖品种,其对TiLV的感染特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采用TiLV对吉富罗非鱼进行人工感染,随后在肝脏组织中克隆和测定了TiLV第6片段基因。罗非鱼湖病毒第6片段基因cDNA全长1 044 bp,开放读码框(ORF)为954 bp,编码317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36.38 ku;5′非编码区(NCR)为19 bp,3′非编码区(NCR)为972 bp。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蛋白属于TiLV核蛋白(NP)。随后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和提纯了GST融合NP蛋白,在新西兰大白兔上制备了多克隆抗体。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抗体效价为1∶51 200,且抗体可特异性识别感染组织中的病毒NP蛋白。对吉富罗非鱼不同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发现肝脏组织坏死并形成合胞体,脾脏部分细胞出现空泡、坏死,含铁血黄素增多,头肾细胞坏死,鳃丝上皮细胞明显解离脱落,鳃小片黏连,脑组织细胞肿大。通过蛋白印迹法(WB)和免疫组化(IHC)对人工感染TiLV的吉富罗非鱼不同组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NP蛋白在肝脏、脑、体肾和头肾等组织中均有表达,以肝脏组织中表达量最高。为了解吉富罗非鱼对TiLV的免疫反应,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测定免疫因子TNF-α和TGF-β在主要免疫器官脾脏和头肾组织中的表达。研究表明,在感染早期(感染后12~24 h),病毒可显著抑制TNF-α和TGF-β在脾脏和头肾中的表达,可能通过抑制宿主这些免疫因子来促进病毒自身早期的复制。本研究将为进一步解读TiLV的致病机理及其高效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三疣梭子蟹C-型凝集素CTL5基因的克隆及在病原刺激下的免疫应答 下载:51 浏览:388

阎德平1,2 吕建建3,2 题兴斌2 张文1,2 张云滨2 宋柳2 刘萍3,2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为明确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C-型凝集素CTL5的结构和功能,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RACE)技术克隆获得三疣梭子蟹C-型凝集素CTL5基因(PtCTL5)的cDNA全长。结果表明:PtCTL5基因全长为1026bp,包含732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了243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6000,为半乳糖结合型凝集素;Blast分析显示,PtCTL5氨基酸序列与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 CTL的一致性最高,为41.84%;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PtCTL5与已发表的三疣梭子蟹的另4种C-型凝集素亲缘关系较远;胚胎及幼体不同发育时期的定量分析表明,PtCTL5在溞状幼体Ⅲ期表达量最高,在胚胎发育的心跳期表达量最低;组织表达分析显示,PtCTL5在血细胞中的表达量最高,肝胰腺中次之;人工注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后,PtCTL5在血细胞和肝胰腺中的表达量均于72h时达到峰值;而注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后,PtCTL5在血细胞和肝胰腺中的表达量分别于72、12h达到峰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C-型凝集素在三疣梭子蟹先天免疫中具有一定的功能,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解析三疣梭子蟹免疫应答机制提供参考。

中国明对虾calcineurin B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竞争行为中作用的初探 下载:73 浏览:461

孙犁1,2 卢霞2,3 孔杰2,3 孟宪红2,3 闫允君2,3 李波波1,2 仲伟鹏2 陈宝龙2,3 曹宝祥2,3 罗坤2,3 栾生2,3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中国明对虾在养殖中表现出较强的竞争行为,对其生长性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然而,到目前为止其发生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N)是高度保守的Ca2+/钙调蛋白(calmodulin, CaM)依赖性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由催化亚基(CNA)和调节亚基(CN-B)组成,是参与许多重要生理过程的多功能蛋白质。CNB在Ca2+/CaM的介导下主要在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前期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筛选出的与中国明对虾竞争行为相关的候选基因中包括CNB基因。为了进一步明确CNB在中国明对虾竞争过程中的作用,实验通过RACE技术克隆了中国明对虾CNB基因(FcCN-B)的全长cDNA序列,并利用Real-time PCR技术分析了其在高竞争能力组(HCG)和低竞争能力组(LCG)组间不同组织(神经节、心脏、胃、肝胰腺和肠)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FcCN-B的cDNA全长序列为2 867 bp,包括95 bp的5′非编码区(UTR),540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和2 232 bp的3′UTR,其中ORF中具有4个保守的EF-hand Ca2+结合结构域。蛋白质同源性分析显示,FcCN-B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具有较高的同源性(78.8%~93.8%),其中最高的是中华绒螯蟹(93.8%)和黑腹果蝇(90.5%);系统进化关系分析显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分别独立为一支,且中国明对虾与中华绒螯蟹单独聚为一支,之后与黑腹果蝇聚类关系最近,提示FcCN-B在中国明对虾中可能具有与其在中华绒螯蟹和果蝇中相类似的功能。Real-time PCR定量结果显示,FcCN-B在HCG组的神经节中的表达极显著高于LCG组,而其在HCG组的心脏中的表达极显著低于LCG组。研究结果表明,calcineurin B基因在中国明对虾的竞争行为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将为解析中国明对虾竞争行为的分子机制奠定重要的基础。

硫氰酸红霉素原位杀藻的生态学效应 下载:47 浏览:342

王雪莹1 毕相东1 董少杰1 尤宏争2 刘克明2 戴伟1 李宛津1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为明确杀藻剂作用下生态围隔内蓝藻及微囊藻丰度、底泥微囊藻毒素(MCs)含量及关键水化学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在蓝藻水华暴发期的淡水鱼类养殖尾水循环渠中,开展了硫氰酸红霉素原位杀藻的生态学效应研究。试验设置4个浓度(0.25、0.5、1、2mg/L)的硫氰酸红霉素处理组和1个未添加硫氰酸红霉素的对照组,每组设3个平行,试验共进行10d。结果表明:硫氰酸红霉素对生态围隔内蓝藻及微囊藻具有强烈的抑杀效应,试验结束时对蓝藻及微囊藻抑杀率均达99%以上;硫氰酸红霉素作用过程中生态围隔内底泥MCs含量呈现明显的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最高值出现在第2天,MC-RR含量为2.58μg/g,MC-LR含量为3.39μg/g;使用硫氰酸红霉素应急抑杀蓝藻后,水体中NO2--N、NO3--N、NH4+-N及CODMn含量短时间内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其中尤以NH4+-N与CODMn含量升高较为明显。综合考虑杀藻效果、底泥中MCs储积量及关键水化学指标变化规律,建议养殖生产中使用≤0.25mg/L硫氰酸红霉素应急杀灭蓝藻,并在抑杀蓝藻后及时增氧、泼洒解毒剂及微生态制剂。

浮式水槽养殖大口黑鲈对湖泊水环境及其容量的影响 下载:36 浏览:393

刘剑羽1 任文强2 王恒林1 张丽1 周彦锋3 徐航涛4 尤洋1,3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浮式水槽是近年来在湖泊中新兴的养鱼设施,为了评价浮式水槽在养殖活动中对湖湾截流而成的小型湖泊内水环境的影响,选取小型湖泊中浮式水槽(玻璃钢材质,规格为25.0m×5.0m×2.5m)内外共6个代表性位点,于2018年6、8、10月监测大口黑鲈的3个生长阶段(苗种、幼鱼、成鱼)中水质和底质的时空差异,并应用沃伦威德(Vollenweider)、狄龙(Dillio)、合田健(Hetian)3种水质模型估算出总磷(TP)的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养殖活动期间,水槽内外水质基本维持在Ⅱ类或Ⅲ类水质;浮式水槽的截污装置对高锰酸盐指数(CODMn)的拦截效果最为明显,对TP的拦截效果仅次于CODMn,而对总氮(TN)和总氨氮(NH3-N)的拦截效果相对于TP和CODMn不明显;6、8、10月TP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56.93、60.12、-28.01kg/a。研究表明,总体上浮式水槽的存在会导致水环境容量下降和水槽下游底质中氮磷的沉积,但对湖体水质等级影响不大。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