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中国高校长聘教师制度的战略选择与制度风险 下载:46 浏览:514

张端鸿 王晨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9期

摘要:
近些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将长聘教师制度改革作为一项核心发展战略。对八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调研发现,长聘教师制度改革在制度的合法性审查、导向功能、制定与调适、执行以及评估层面存在教师权益受损、学术功利化、利益多元化、资源配置失衡、评价标准异化的制度风险。为规避这些制度风险,我国高校长聘教师制度改革应做好制度移植与本土法治的平衡,借助有效的同行评议破除制度功利化风险,运用增量改革平衡新旧制度适用人群的利益冲突,在资源约束基本框架下推进制度实施,采用综合评价以阻止评估标准异化。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内容分析 下载:78 浏览:419

刘建清1 夏文波2 李晶晶3 《中国教育学报》 2018年12期

摘要:
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的整体内容和总体框架结构深入剖析,可以进一步推动对"国标"的研究、理解和把握,促进本科专业规范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对"国标"类型分布和内容总体框架结构进行归纳分析,以及从定位标准、内容标准、保障标准和评价标准四个要素对"国标"内容进行定性定量的统计分析,总结"国标"各要素特点和"国标"整体特点,可以促进人们更好地践行落实"国标",并逐步完善和健全"国标"。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何以构建——基于学科隐喻的视角 下载:42 浏览:493

解德渤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9期

摘要: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何以构建?这是40余年来高等教育学人孜孜以求的重大命题。在诸多学科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科隐喻的独特魅力。这种"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既是学科想象力的表征,也是迁移能力在学术活动中的特殊呈现。这类隐喻散见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角落。我们应理解和把握学科隐喻的取向、限度、路线以及语境等问题,积极创造反映时代诉求、具有本土意义的学科隐喻,以实现高等教育学从经验体系向理论体系的"跃迁",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变革提供理论武器。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我国高职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下载:69 浏览:514

李秀花1 陈思羽1 王新革2 《中国教育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为顺应我国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学资源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教师能力从信息技术应用向信息素养转变,发展动力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的"三大转变"要求,我国高职教育需要从教学大资源的利用途径、教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和师生"教"与"学"的协作共赢三个方面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之弊端,增强师生彼此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再造教学流程,重塑师生关系,构建"教学相长"的高职师生学习共同体,以推进新时代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实效。

云南省高职院校新任教师及转岗教师培训问题探索 下载:44 浏览:487

白柯晨1 范玉2 《中国教育学报》 2018年11期

摘要:
高职院校新任教师和转岗教师的培训既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发展和学生培养的需要。实践中,云南省高职院校新任教师及转岗教师的培训存在着一些问题: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形式有限、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和缺乏多样化考核评价形式等。对此,需要对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培训方式、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和考核评价形式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不断满足新任教师及转岗教师的现实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专业素质的提高。

“拔尖计划”学生成就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下载:55 浏览:286

李硕豪 王改改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11期

摘要:
对19所"拔尖计划"实施高校735名"拔尖计划"入选学生的成就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发现,"拔尖计划"入选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显著高于普通学生,尤其在求知欲维度上两者差异最大。"拔尖计划"入选学生对成功有强烈的期望,但也存在心理承受力弱、领导力不足和努力度不够的问题。担任学生干部可以显著提高"拔尖计划"入选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尤其对成长为精英科学家所需的领导力、适应性和求知欲等核心素质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远程高等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挑战 下载:80 浏览:507

刘志芳 《中国教育学报》 2018年10期

摘要:
目前我国远程高等教育办学主体之间受办学特点、学生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教学团队架构模式,通过研究网络教育学院、大规模在线课程平台(MOOCs)、开放大学等主要办学主体教学团队建设的最新进展,可以看出我国远程高等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发展面临着理论研究不足、发展极不平衡以及团队建设受办学成本制约等挑战,未来我国远程高等教育教学团队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线上与线下团队的有机融合,并不断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高等继续教育档案资源建设的意义、现状与途径 下载:24 浏览:268

程素平 《中国教育学报》 2018年10期

摘要:
档案资源建设是高等继续教育管理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具有提供决策参考、维护办学秩序和师生权益,促进高等教育文化积累传承的意义。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高等继续教育建设应完善档案资源体系、丰富档案资源内涵,尤其要加强数字档案资源的建设。

政策情境、组织行动逻辑与个人行为选择——四十年来项目制的政策效应与高校组织变迁 下载:65 浏览:499

阎光才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11期

摘要:
40年来我国注重效率的项目制宏观政策取向,具有行政科层与市场竞争双重逻辑嵌套的特征,它推动了高校内部组织结构与制度的快速变迁,使得高校基于指标生产的组织特征愈加凸显,进而影响到微观层面个体的工作动机与行为。当前有必要反思这一政策取向所带来的相关效应,减少政府过多项目发包,还原项目的资源本质并回归学术组织本性。

公共教育投入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机制分析与差异研究 下载:74 浏览:502

何宗樾1 宋旭光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10期

摘要: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探讨公共教育投入影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公共教育投入改善个体教育获得主要通过提升教育预期收益、改善个体教育预期以及增加教育供给三种路径来实现。具体而言,公共教育投入改善了各个收入阶层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促进了人力资本积累,且在现行教育政策下,教育部门能够在改善教育预期、扩大教育供给等诸多方面有效干预个体的教育决策。

突出质量内涵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下载:55 浏览:384

吴斌1 陈翔2 范太华3 《中国教育学报》 2018年8期

摘要:
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必须重视对质量内涵的研究,针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内涵存在的主要问题,参照《职业教育法》、兼顾《高等教育法》提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内涵标准,在此基础上确定改革的思路与目标,从制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构建高效教务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基于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和函授站考核评估机制等方面进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综合改革实践。

我国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面临的困境与实践路径探析 下载:478 浏览:498

黄小灵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9期

摘要: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持续发展,我国涌现出一批坚持公益办学、具有一定办学影响力、拥有稳定办学规模的优质民办高校。在当前推进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这批民办高校逐步确立了追求高水平发展的目标,但办学定位模糊、体制机制创新力不足、高层次师资队伍薄弱以及办学经费短缺等困境制约了其高水平发展。对此,民办高校在实现高水平发展过程中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在精准设计办学定位、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教师管理制度以及集聚多方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承德市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的供需现状与对策研究 下载:85 浏览:490

宋秀丽 《中国教育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为深入了解承德市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服务供需现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随机选取承德市不同辖区的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缺乏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对心理咨询的认可度不高,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场地设施有限,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不够理想。以此为基础,从链接社会资源、树立心理健康新理念、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加强机构建设和人员队伍培养以及构建心理健康云服务平台等方面给出建议与对策。

美国大学治理理念、结构和功能 下载:68 浏览:472

别敦荣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9期

摘要:
美国大学治理是在大学自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美国大学治理中,联邦政府扮演了"无为而治"的角色,州立法机关和政府主要通过法律和财政支持调节大学办学,州政府本身并不直接管理大学。美国大学奉行分享治理理念,外行治理、专家治理和共同体治理三位一体,在董事会、校长行政团队和教授会构成的治理结构中,董事会总揽全局,校长行政团队全面负责大学经营与日常运行,教授会承担学术决策、学术评议等事务,"三驾马车"目标一致、相互作用。美国大学依靠治理体系维护了自治地位,保护了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成就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卓越。

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部的历史考察 下载:57 浏览:6455

郑刚 徐丹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8期

摘要:
高等教育部是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设置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在20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部承担领导全国高等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的职能。高等教育部推动了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起条块分明的管理体制和校、系、教研室三级联动的组织体系;领导了两次院系调整的实施,扭转了高校区域分布不均、系科设置错乱的状况;推进了高校教学改革开展,建立起社会主义教学制度;将中等职业纳入管理体系,弥补了工业建设对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高等教育部的改革经验与兴废曲折,折射出政治经济因素与教育规律的联动关系,反映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资源分配问题。

学习素养视域下的大学教学改革 下载:49 浏览:518

洪志忠1 别敦荣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7期

摘要:
高等教育普及化对大学生学习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学习素养是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所养成的适应学习需要且能迁移至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品质,具有持久性、可迁移性和集成性。当前我国大学教学存在片面的教师中心、浅表性学习、功利化教学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学习素养的养成。大学教学改革要重视提高大学生学习素养,重视为不教而教、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养而教、为大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培养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中国西部高等教育百年变迁的逻辑进路与审思 下载:42 浏览:471

陈鹏 李威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7期

摘要:
从清末兴学至今,中国西部高等教育历经百年变迁。从民国初年学区制构想的初步尝试、抗日战争时期文军西征的因势利导、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的理性设计,到21世纪初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战略考量,西部高等教育始终遵循"政治论"高等教育发展逻辑,国家干预在西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国家在西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定位,西部高等教育的内生性发展,西部高等教育与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性,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内生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问题等,都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致贫理论视阈下高等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基于CHNS2015数据库的分析 下载:36 浏览:438

赵红霞 王文凤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7期

摘要:
本研究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的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和转换矩阵分析,揭示了我国城乡贫困代际传递和教育流动性的现状,以及高等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我国贫困结构的主体正由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贫困代际传递的城乡差异明显;贫困代际传递家庭子辈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低,教育代际向上流动性较弱;高等教育具有促进代际收入分配公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高等教育扶贫应从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构建多元帮扶体系;提升受教育意愿,增设地方特色专业;普及高等教育,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等方面着手。

在哪里延续科研之路——理工科博士生就业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81 浏览:510

徐贞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12期

摘要:
本文基于35所研究生院高校1906名理工科博士生的调查数据,结合对35名博士的访谈,分析了理工科博士生就业偏好的总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理工科博士生的就业偏好总体呈多元化趋势,个体呈动态变化特征;七成博士生期望在北上广深及东部城市工作,就业选择最看重行业前景、职业发展空间和薪酬福利;性别、读博动机、学术发表情况、期望工作城市、父亲职业等因素对理工科博士生的就业偏好有显著影响;婚姻状况、导师及指导情况、母亲职业等因素则影响不显著。

日本殖民时期的台湾高等教育 下载:49 浏览:516

汤晓蒙 刘晖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7期

摘要:
台湾高等教育起源于1918年日本殖民者建立的台湾总督府医学校医学专门部,其产生涉及日本对台殖民政策的转变、向南侵略的更大企图和台湾学制系统自身生长逻辑等因素。日本殖民者最终建立起包括1所大学、5所专门学校和3所高等师范学校在内的殖民地高等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存续27年,呈现出显著的殖民地教育和南侵政策工具等特征。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