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报
中国教育学报
《中国教育学报》系开放获取期刊,本刊围绕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和交流,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服务。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教育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发展的交流平台。

ISSN: 3078-9249

《中国教育学报》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 网络教育学习效果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下载:28 浏览:215
  • 亓俊国1 曹连喆2 白华3 《中国教育学报》 2020年12期
  • 摘要: 网络教育是高校面向成人学习者开展的的学历继续教育,学习者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其学习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该研究以北京M大学为个案,从学习者特征分析的视角出发,主要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不同特征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效应,对影响效应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由此提出了教学建议。研究发现:成人学习者的学习会受到自身个体以及社会实践因素的影响,学习者的先前特征会影响学习效果;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以及学习交流方式会显著影响学习效果,实时交互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效应最大;不同类型课程的学习效果影响因素有所不同,适宜的学习方式也不同。为此,高校应从学习者特征分析出发,让教学符合学生需求,强化教与学交互,构建全方位的学习评价体系,并通过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 教师培训;培训倦怠;培训效果 下载:27 浏览:219
  • 帅金伶 《中国教育学报》 2020年12期
  • 摘要: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长,高职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商务礼仪"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增强学生的求职竞争力。在课程教学中运用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对学生进行职业人格分析,其结果显示:ISTJ类型在高职生中占比最高。根据分析结果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可以提高他们的就业率及强化他们求职后的稳定性。人格类型理论在大学"商务礼仪"课程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推动教师创新教学方式,进行多元化教学。

  • 教师培训倦怠:症状、原因与对策分析 下载:30 浏览:317
  • 徐恩芹 《中国教育学报》 2020年11期
  • 摘要: 教师培训倦怠是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出现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其主要症状表现为不积极参与培训活动、做与培训无关的事情、迟到、早退乃至逃课。产生培训倦怠的主要原因在于有的校长对人员选派的规范性不足、部分培训相关者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培训效果评估单一、培训名目繁杂、培训内容与形式难以满足教师的需求。采取提高校长对教师培训的领导力、建立有效的培训沟通机制、完善培训评估体系、整合培训项目、基于教师需求动态调整培训内容和形式等措施,有助于消除教师培训倦怠,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

  •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实践 下载:39 浏览:336
  • 刘清昆 《中国教育学报》 2020年11期
  • 摘要: 现代化的教师培训既要做到对教师实践性知识创生机制的遵循又要做到与其所处的时代发展的适应,并呈现案例化、虚实融合、实践性等特质。现代化的教师培训需要在培训理念、统筹机制、实施机制等多个方面实现深层变革。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教师培训中心统筹指导区域教师的学习行为,通过建构案例式的交往体系、虚实相融的培训生境、适切的实施机制服务于教师的现代化。探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实践,弄清楚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支持其实践的知识创生机制,可以推进教师培训现代化的实现。

  • 初中思想品德骨干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研究 下载:28 浏览:210
  • 王琼 李崇爱 陈梦迁 《中国教育学报》 2020年12期
  • 摘要: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缩写为TPACK)是"互联网+"时代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活动的重要知识基础。研究以S市初中思想品德骨干教师为对象,构建了TPACK发展的微课设计项目。该项目设置了"案例分析—微课设计—微课制作—总结评价"四个环节和"相互讨论、自我提问、迭代设计"三条支撑性策略。研究对17名志愿者教师开展了为期4周项目学习实践,采用TPACK前后测、微课教学设计评价两种方法收集实验数据并运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初中思想品德骨干教师的TPACK框架整体水平还较低,虽然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法知识,但技术知识、教学法知识、专业知识的二维融合、三维融合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2)微课设计项目能显著提高TPACK四个复合维度水平。

  • 基于成人转化学习理论的教师培训方式改进策略 下载:26 浏览:208
  • 王姣姣1 武胜男2 《中国教育学报》 2020年12期
  • 摘要: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创新培训方式是提升教师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国家提出培训"提质增效"的背景下,本文以成人转化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证研究,反思并分析了当前教师培训方式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教师培训项目的整体运行模式,提出了综合使用任务驱动式、合作式、比较式、混合式的培训方式改进策略,以促进培训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培训的实效性。

  • 移动APP课程付费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成人在职学生的视角 下载:26 浏览:214
  • 岳俊芳 孙道金 《中国教育学报》 2020年11期
  • 摘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探索成人在职学生APP课程付费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借鉴和利用优质社会移动资源、促进成人在职学生移动学习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价值感知理论,构建成人在职学生付费APP课程采纳影响因素模型,以中国人民大学成人在职学生为对象开展问卷调查,采用SPSS AMOS 24.0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订。结果表明,课程描述、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和社会影响均显著正向影响付费意愿;感知风险对付费意愿产生负向影响,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建议从提高课程易用性、建立学习激励与传播推广机制、精美描述APP课程促进学习采纳等方面提升移动学习的绩效。

  •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混合研修的需求研究 下载:24 浏览:214
  • 卢子洲 廖康平 朱文晓 《中国教育学报》 2020年11期
  • 摘要: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技术在课堂变革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转型具有重大意义。调查发现,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意识较高,但信息技术应用停留在PPT呈现教学信息水平上,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程度不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研修学习的能力也有待提升。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具备较强的参训意愿,并且对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形式、师资和考核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根据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现状和培训需求分析的结果,建议培训方案的制定要以教师需求为依据,合理选择培训内容;以促进学习为宗旨,重视培训模式创新;以教师发展为目的,遴选多元化培训师资;以生成成果为导向,科学设计考核方案。

  • 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中的影响力提升研究 下载:95 浏览:457
  • 吴红梅 《中国教育学报》 2019年7期
  • 摘要: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辅导员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力直接决定其工作成效。本文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调查分析了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中影响力弱化的现象和原因。提出提升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影响力的路径:学校需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和指导,辅导员需要自觉追求成为大学生"引路人",凸显"师"的权威和影响力;提升职业指导能力,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在实践中将就业价值取向引导工作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积淀实践智慧,在与大学生对话交往中提升对其就业价值取向的影响力。

  • 依托学分银行推进政行企校合作的可行性分析——以欣禾职教集团为例 下载:27 浏览:230
  • 陈戍1,2 《中国教育学报》 2020年11期
  • 摘要: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在职业教育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深度融合、合作共赢、共建共享"为原则,建立以"政府主导、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同发展"的多方合作方式。创新实施"学分银行+合作平台+校企合作"的组织架构,探索政行企校的合作机制,搭建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合作平台,以推进项目案例为主要抓手,充分利用学分银行"立交桥"的作用,有助于推动区域各类教育形式的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打通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互认的阻碍,促使产教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从而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当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 职业院校校本网络课程:存在问题、价值取向与实施路径 下载:28 浏览:233
  • 李海 《中国教育学报》 2020年10期
  • 摘要: 职业院校校本网络课程存在作用弱化、建设"库"化、管理淡化、育人虚化和功能单一等问题,职业院校应基于知识本身的特点顺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基于职业核心能力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此,职业院校应从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特点的视角出发,采取相应的策略,构建一体化线上线下课程,按共建共享智能化思路建设校本网络课程。管理上建立校本网络课程制度,坚持多元、开放化发展的原则。校本网络课程不仅培智更应育人,应构建全方位立体化育人体系,同时拓展网络课程的功能,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素质之目的。

  • 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的战略研究——基于PEST-SWOT环境分析 下载:29 浏览:238
  • 姚霞1 陈斌2 《中国教育学报》 2020年10期
  • 摘要: 针对退役士兵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我国政府妥善安置国防资源,提高人力资本收益,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PEST-SWOT模型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组织所处的环境,探寻并选择该组织最佳战略组合。基于PEST-SWOT分析模型,对影响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的因素展开分析,分别从扩张型、扭转型、多元化与防守型等战略方向来构建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有助于帮助退役军人实现从部队到社会的顺利过渡。

  • 高等职业院校机电专业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 下载:30 浏览:285
  • 郭新城1 谷京凤2 曲卫东1 刘艳涛1 张吉海1 康绍森1 《中国教育学报》 2020年10期
  • 摘要: 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体现教学管理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三个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从专业学习兴趣、自我规划能力以及生活状态评价三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专业学习兴趣、自我规划能力和生活状态因子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三个不同年级机电专业学生学习状态之间差异极显著,对学校而言需更加重视大二学生的管理工作。基于此,高职院校可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采取差异化管理措施,这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

  • 疫情防控背景下老年大学开展在线教学的实践探索——以广州老年开放大学为例 下载:31 浏览:272
  • 张国杰 孙朝霞 《中国教育学报》 2020年10期
  • 摘要: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广州老年开放大学针对老年人的身心特点,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迅速成立线上教学工作小组、主动推送线上学习资源、有序开展直播与微信群授课、优化线上整体教学环境、创新组织线上学习活动等。这些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和弥补了当前老年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管理者对信息化教育的不重视、教学方式单一、线上优质资源缺乏、线上教学环境欠优和学员线上学习能力不足等。通过实践,以期探究出老年教育大规模开展线上教学的可行性、必要性,为老年教育走向智慧教育摸索出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 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建设初探——基于健康养老视域 下载:27 浏览:255
  • 陈颖妍 方文清 陈宇宏 《中国教育学报》 2020年10期
  • 摘要: 社区老年教育作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探讨其课程的建设对满足社区健康养老的需要,推进社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分为生理保健、心理保健、休闲娱乐、生存生活技能四类。为满足社区健康养老需要,基于健康养老的视角,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建设应坚持以健康养老为本位,丰富课程内容和改进教学方式,加强课程管理和保障,做到:重视老年团体的建设、专业课程管理团队的培养以及课程信息的传播;注重充实师资队伍、加强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建设、创建社区服务银行。

  • 基于流行文化背景下的成人非正式学习 下载:75 浏览:417
  • 汪栅 《中国教育学报》 2019年12期
  • 摘要: 流行文化作为一种影响社会成员价值观取向的文化,其运行机制与成人非正式学习的碎片性一致,其文化内容迎合了成人学习的需求,是一种主导成人非正式学习过程的重要方面。流行文化曲折的时间结构,可以使成人个体在一段时间内吸收内化同样的文化信息,形成隐形的学习共享机制。其自由而独立的本质特征,能够提升成人对个人学习的控制感,解放成人被压抑的求知欲。另外,借助流行文化符号这一抽象事物,可以让成人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达成经验上的同一性认同。分析和认识在流行文化背景下成人学习的"应然状态",是对成人非正式学习研究领域的重要补充和理论延伸。

  • “学生作为课程共同创造者”理念的应用实践——基于“实用英语”课程的设计研究 下载:29 浏览:299
  • 杨蕾 《中国教育学报》 2020年9期
  • 摘要: 研究者将某电大2016级42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实用英语"课程中分三个阶段研究学生作为课程共同创造者参与课程设计的过程。研究者按学生参与方式分为设计团队、问卷调查、课堂协商、在线讨论、反思周记、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这七类,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据此对课程做相应调整。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均赞同"学生作为课程共同创造者"这一理念,认为可促进反思和改善学习体验,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成长;学生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和课程设计经验的缺乏造成学生参与课程创造的效果欠佳;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的方式有待改进和拓宽;课程赋权度有待提高。

  • 关于习近平教师终身学习论述的研究与思考 下载:68 浏览:458
  • 刘珺珺 《中国教育学报》 2019年11期
  •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充分认识到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教育和学习的重要论述,形成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其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终身学习思想,并分别对党员干部、教师、青少年和广大职工提出了新时代终身学习的新要求,尤其重视广大教师的终身学习。因为在终身学习思想推进的进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终身学习也影响整个教育的发展。然而,在当今社会中,许多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精神,满足于当下,在自己的岗位上停滞不前。因此,学习习近平关于教师终身学习的论述十分必要。

  • 高职扩招“生源结构多样化”的新解读——基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视角 下载:85 浏览:424
  • 李珺 《中国教育学报》 2019年11期
  • 摘要: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高职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将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列入生源范畴,从学习型社会视角来看待这一战略举措,其意义不只局限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和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矛盾,而是从更深、更高层面将其视为是公民学习权的保障,是国家对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权益的保护。同时它也打破了教育与社会的围墙,使教育主动面向社会,这是对传统职业教育和社会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和创举。生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将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内容组织、教学方法和培养方式等各方面提出新的挑战,高职将迎来一系列颠覆性的变革。从学习型社会这个视角或许可以为高职深化改革提供思路与方法。

[1/31]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教育学报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712
访问量 196521
下载量 78123
总被引次数
影响因子 1.192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