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刍议计算机信息技术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分析 下载:17 浏览:302

王春懿 《人工智能研究》 2025年1期

摘要:
如今,人工智能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人工智能与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大大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有鉴于此,本文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情况,阐述了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应用的主要优势和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并着重分析和探讨了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以期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智能化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人工智能助力心理学研究的应用场景 下载:16 浏览:281

黄诗雨1 陈广舜2 王誉璇2 黄宇诚2 莫子君2 林刚2 《人工智能研究》 2025年1期

摘要: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以及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技术也得到了高速发展,该项技术也为心理学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效应用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技术获得的生态化数据,可以进一步提升研究结果的内部效度以及外部效度。因此,本文将从心理测量、心理变量预测以及心理症状的识别与诊断等多个角度探究人工智能的应用方式,并提出具体的应用场景,为人工智能未来可以有效促进心理学研究发展提供思路。

人工智能时代农民工的职业专业化教育 下载:46 浏览:451

张新华 骆昌日 《中国教育学报》 2019年11期

摘要:
在人工智能时代,智能设备将会对农民工的就业产生巨大冲击。如果农民工不能适应人工智能大环境下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要求,他们将面临被"智能"设备替代的窘境。如何让农民工符合人工智能时代企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需求,是当前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本文结合数据分析对人工智能时代农民工职业专业化教育培训需求及对策进行探讨以期对未来农民工的就业有所帮助。

鲟鱼人工养殖病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控对策 下载:65 浏览:427

夏美 《农业研究进展》 2018年10期

摘要:
近年来,鲟鱼人工养殖在我国由南到北都非常流行。但是由于养殖者不注意科学地养殖方法,只注重经济利益,导致全国各地地养殖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病害。文章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了鲟鱼人工养殖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它们包括自然灾害、病害预防工作差、养殖密度不当等。从这些角度出发,找出减少鲟鱼病害的根本方法,对药物投放、安排养殖密度、改善养殖环境都有深入研究,以最少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解决鲟鱼人工养殖的病害问题。

人工智能视域下“五层三式”智慧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研究 下载:79 浏览:501

李克红 《中国教育学报》 2020年4期

摘要:
人工智能的出现给传统的会计处理理念、财务处理系统、财务管理流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时代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应将智商、情商与人工智能商数相结合、硬技能与软实力相结合、定型智慧与定量智能相结合,构建"五层三式"智慧财务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财务管理人才的专业基础能力、拓展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成为在复杂环境下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方案的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促进企业内在价值的提升。

人工养殖斑鰶不同月龄表型性状的主成分与判别分析 下载:62 浏览:461

平洪领1 张涛1 史会来1 付铁中2 何杰1 李彬1 卢斌1 俞学军1 《水产研究进展》 2024年5期

摘要:
为研究斑鰶不同月龄表型性状的生长规律和特征,及最佳生长季节各性状与月龄的关系。采用主成分和判别分析的方法对2、4、6和8月龄斑鰶的全长、体长、头长、躯干长、尾柄长、眼径、体高、尾柄高、体宽、眼间距和体重等11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斑鰶不同月龄各性状指标间呈现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各月龄的体重与全长、体长、体高和体宽的相关系数均较大,眼径和眼间距2个性状与其他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较小,8月龄各性状对体重的相关系数均小于2、4和6月龄。斑鰶不同月龄性状的主成分有所不同,各月龄第一主成分均以增重、增长的生长发育特性为主;第二主成分为2月龄指向体宽的发育情况,4、6和8月龄指向眼径发育情况;第三主成分为2和4月龄反映头部发育情况,6月龄反映眼径发育情况,8月龄反映体宽的发育情况。通过逐步判别分析法,剔除掉3个性状指标,建立各月龄的判别函数式,总的判别准确率为99.3%,2、4和8月龄的判别准确率达到100%。斑鰶2~8月龄的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017L2.929(R2=0.981)。研究表明,全长、体长、体高和体宽是影响斑鰶生长发育最重要的表型性状指标,建立了不同生长阶段的判别函数式,生长方式为等速生长(2~8月龄)。本研究为斑鰶的选择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测量指标。

人工智能与现代远程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下载:59 浏览:415

尹中玥 《中国教育学报》 2019年4期

摘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目前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鉴于此,需要在阐释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分析现代远程教育办学目的、特点的基础上,从"人工智能与现代远程教育相融合"的设想出发,强化人工智能与现代远程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并探索两者相融合的路径。探讨人工智能与现代远程教育融合的路径,旨在开拓人工智能与远程教育融合的新领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智能时代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特质与操作模型——对抗疫时期在线教学的思考 下载:84 浏览:500

陈凯泉1 沙俊宏2 郑湛飞1 姜永玲3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9期

摘要:
人工智能正在掀起智能教学系统建设与应用的热潮,这对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化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体现为知识学习与整合、技术应用、课堂实施能力、情感态度、教学意识和教学设计能力六个一级维度上对应的27项特征。人工智能驱动教师的教学在备课、媒体使用、内容呈现、测验练习、作业批阅、考试、学生评价和个性化辅导八个方面转型升级。人工智能视域下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操作模型主要包含资源集成中心、智能教学空间和数据处理中心三个功能模块,并由此形成了教学基本环节、数据融入及沉浸式体验三个阶段性回路。在态度、意识和人工智能技术认知等层面,人工智能要求教师具备与技术、智能环境相适应的非操作性教学胜任能力。

近十年国内“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下载:58 浏览:399

徐凤婷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如何与教育深度融合备受关注。为更清晰地把握国内近十年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发展状况,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2010—2019年中国知网(CNKI)的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的345篇样本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表明近十年国内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研究集中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的研究关注度较低。基于关键词共现图谱对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形成"人工智能+教育"的四个热点研究主题:技术应用、智能环境、教育体系、学习路径。基于LLR聚类方法,对聚类的时间跨度、节点连线及样本文献进行分析,形成三个研究演进趋势,分别是人工智能的教育形态、智慧教育的学习探索、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

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极边扁咽齿鱼群体遗传研究 下载:15 浏览:249

杨濯羽1 杜岩岩1 卡伟1 焦文龙1 王太1 张艳萍1 达虎2 《中国水产学报》 2024年5期

摘要:
极边扁咽齿鱼是黄河上游特有的裂腹鱼类,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其野生数量急剧下降,近年来通过增殖放流的方式为野生资源量进行补充。为评价增殖放流过程中人工繁育群体对野生群体的种质资源的影响,笔者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序列来探究极边扁咽齿鱼野生和养殖的4个群体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及遗传结构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4个群体均表现出了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50±0.011)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0987±0.00041),并且野生群体的单倍型数目、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均高于人工繁育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野生群体与人工繁育群体之间已产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中性检验表明,2个野生群体可能经历过种群扩张事件。研究结果表明,极边扁咽齿鱼人工繁育群体可能受到亲本数量有限、人工选择等影响,遗传多样性略有降低,有必要定期开展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估,并采用科学的人工繁育方法,丰富极边扁咽齿鱼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五心”理念 下载:56 浏览:391

龚超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发布以来,中国人工智能中小学教育工作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积极探索如何开展人工智能课程设置与教育工作。人工智能课程由于具有内容难度较大、交叉学科较多、知识更新较快等特征,对教授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认为,从事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教师只有做到定心、大心、专心、虚心和用心,才能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推向更高的层次。

国内外教育人工智能研究热点之对比——基于CiteSpace的文献共词分析 下载:73 浏览:435

文欣月 周琴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7期

摘要:
伴随着科技的腾飞,智能化浪潮席卷而来。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教育将面临新一轮变革,并最终迎来发展新纪元。以"教育人工智能"和"Educ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为主要关键词,时间节点选定为2014—2018,分别在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并将筛选后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图表分析,归纳出国内外教育人工智能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技术支撑、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四个方面。通过对概念、技术、应用、发展四个层面的对比分析,揭示出国内外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差异,以期为我国教育人工智能的纵深发展提供思路。

“人—技”共谋: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型与定位——基于技术社会学的视角 下载:53 浏览:408

王磊 张睿珂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为开启智能化教育、促进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以及推动教师角色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以人工智能的技术扩散与智能化教育为切入点,运用技术社会学的"人—技"关系理论分析教育工作者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关系并探究人工智能驱动下教育者角色转变的逻辑起因,剖析人工智能在教育活动中的工具性价值。再以教育技术革新的历时态分析,描摹"技术排斥""技术排挤"和"技术依赖"三个阶段人工智能与高校教育者角色转变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人—技"共谋下的教育体系与教育能力现代化目标。

投喂冰鱼和人工配合饲料的中华绒螯蟹肌肉风味品质比较 下载:40 浏览:270

熊玮 戴永军 刘文斌 郭慧星 华皓坤 杜婉婷 邱语菡 蒋广震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4期

摘要:
为推动人工配合饲料在蟹养殖业中的使用,以体质量为(5.33±0.79)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比较了投喂冰鱼(TFG)和人工配合饲料(FDG)的中华绒螯蟹肌肉风味品质差异,并采用配对比较试验对蟹肉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与TFG组蟹相比,FDG组蟹的腥味较少,且味道更加鲜美、气味浓郁宜人;两组中华绒螯蟹肌肉中17种游离氨基酸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蟹肌肉中的5′-肌苷酸钠和5′-鸟苷酸钠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FDG组蟹的5′-腺苷酸钠(AMP)和鲜味当量(EUC)含量较TFG组显著升高(P<0.05);FDG组蟹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著降低(P<0.05),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TFG组蟹相比,FDG组蟹肌肉中的醛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酮和含氮化合物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FDG组蟹肌肉中的脂氧合酶(LOX)活性及其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TFG组。研究表明,人工配合饲料可提升蟹肉风味,提高其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AMP和EUC含量,更符合消费者对食物健康与鲜味的需求。

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自然发病与人工注射感染草鱼的病理症状和病毒分布研究 下载:73 浏览:443

杨玲1,2,3 苏建国1,2,3 《水产研究进展》 2022年3期

摘要:
为了探究自然发病和人工注射感染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GCRV-Ⅱ型)草鱼的临床症状、病理特征和病毒分布的区别,实验采用临床剖检、组织病理学观察、分子生物学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等检测方法开展实验,通过对自然发病和人工注射感染草鱼的临床症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患病草鱼的眼眶、鳃盖、口腔、腹部、鳍条基部、肠道、肌肉出现明显的点状出血,且后者的出血情况比前者更为严重;比较组织病理切片,发现草鱼感染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和红细胞充盈现象,其中,人工注射感染草鱼的肠道、肌肉和肝胰脏的病变程度更为严重,呈现出较为严重的组织内出血和病变,而自然发病草鱼的鳃和脾脏的病变程度更为严重,鳃呈现出较为严重的充血和炎症增生物,脾脏出现大面积含铁血黄素沉积块病灶。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GCRV在不同的组织中均有分布,头肾在两种感染方式的患病草鱼中的病毒量都比较高,人工注射感染草鱼的肝胰脏、肠道和肌肉的病毒量较高,自然发病草鱼的中肾、鳃和脾脏的病毒量较高。因此,在人工注射感染时,肝胰脏、肠道和肌肉可能是GCRV入侵的主要靶器官,而在自然发病时,鳃可能是GCRV入侵的主要靶器官,病毒聚集靶器官都是头肾,头肾是GCRV的“病毒库”。本研究有助于深入解析GCRV的发病机制和草鱼的免疫响应,同时为草鱼出血病的防治和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

麦哲伦扇贝养殖生物学及增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下载:44 浏览:293

陈微1,2 谢玺1 滕炜鸣1 于佐安1 刘项峰1 常亚青2 王庆志1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1期

摘要:
麦哲伦扇贝(Placopectenma gellanicus Gmelin)是北大西洋重要的大型深海经济贝类。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持续影响和日益增加的市场需求,世界范围内麦哲伦扇贝的自然资源量呈下降趋势,其资源保护与开发、繁殖生物学与增养殖技术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麦哲伦扇贝自2005年引入中国以来,已在苗种人工繁育方面取得一定突破,鉴于该扇贝具有成为海水增养殖新品种的潜力,本文综述了麦哲伦扇贝的生物学特性、人工繁育与增养殖技术、生理生态学与遗传学等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并从建立绿色增养殖新模式、保护现有种群种质资源、培育优质抗逆新品种和推动贝类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开发渔业新品种、促进中国海水增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宽口裂腹鱼的人工催产、胚胎发育及早期仔鱼发育观察 下载:49 浏览:306

夏子惠 赵贺 邱梦 聂竹兰 陈克迅 李学涛 秦晓芳 魏杰 《中国水产学报》 2022年6期

摘要:
为实现宽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eurystomus的人工养殖和资源增殖,2019年在新疆克孜勒河进行了该鱼(亲鱼体质量93.26~317.22g)的人工繁殖试验,研究了宽口裂腹鱼人工繁殖、胚胎发育及早期仔鱼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催产药物和水温条件对宽口裂腹鱼催产效果和孵化率有显著性影响,最适催产药物组合为鱼脑垂体(PG)10.27mg/k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300.00IU/kg+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A2(LHRH-A2)19.41μg/kg,最适孵化水温为16.0~17.0℃;宽口裂腹鱼繁殖期主要集中在4月下旬—5月中旬,受精卵吸水后卵径为(3.43±0.11)mm,历经胚盘、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出膜7个阶段;受精至仔鱼孵出共经过145h48min,总积温为2 364.80℃·h;初孵仔鱼全长为(8.03±0.15)mm,出膜480h后卵黄囊被完全吸收,此时全长为(20.17±0.96)mm。研究表明,通过人为控制温度和催产药物种类、剂量,可实现宽口裂腹鱼规模化人工繁殖。

智能鱼类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 下载:47 浏览:330

李然1 杨玉婷1 张志强2 刘鹰2,3 黄健隆1 李浩淼1 《中国水产学报》 2022年5期

摘要:
为构建智能鱼类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鱼类信息的高效准确检索,针对鱼类数据库信息量大、高并发等特点,基于MongoDB研发了智能鱼类信息共享平台。平台数据库设计了16张表,涵盖了鱼名、生态、形态等多种信息,使用SpringBoot结构的Java一体式框架和集成人工智能识鱼模块,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实现图片识鱼;利用MongoDB的BinaryJSON实现松散数据结构的管理,使用Spring的MongoTemplate服务进行MongoDB数据库操作,采用阿里云提供的云服务器平台,以及Nginx反向代理和SpringBoot内置的Tomcat服务器组合完成网络部署。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构建的平台数据库实现了鱼类信息的科学性、可追溯性及实用性,系统较好地降低了架构的耦合度,提高了程序的可维护性;系统实现了海量数据存储和高并发访问的需求;构建的智能鱼类信息共享平台,可提供基于纲目、地域、形态、鱼汛、有无鳞片等多种检索入口,图片识鱼准确率达到92.67%;用户可通过上传鱼的文本、图片,查询或识别该鱼的相关信息;还可在地图中根据鱼所处的位置搜索鱼的详细信息,满足了多样化的检索需求;平台信息开放,实现了优质鱼类资源共享。研究表明,构建的智能鱼类信息共享平台,信息丰富、使用便捷,能有效地解决鱼类海量数据存储和访问效率问题。

两种破膜方式结合导乐陪伴分娩对分娩方式与新生儿结局的影响 下载:75 浏览:409

曾碧兰 刘丽群 曾新梅 邹秀香 《中国护理学报》 2019年1期

摘要:
探讨两种破膜方式结合导乐陪伴分娩对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接收的产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人工破膜结合导乐陪伴分娩,观察组采取自然破膜结合导乐陪伴分娩。比较两组产妇各产程时间、产后2 h出血量、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情况及新生儿产瘤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第一、二与三产程及产后2 h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剖宫产率明显较对照组低(P <0. 05);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羊水污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新生儿产瘤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 <0. 05)。结论在导乐陪伴分娩基础上于产程进入活跃期实施人工破膜未对产程产生影响,却提高剖宫产率,增加新生儿产瘤发生风险。故不建议在正常产程活跃期实施人工破膜。

日本海神蛤人工繁殖及早期生长发育 下载:72 浏览:500

霍忠明 赵雯 肖友翔 车宗豪 刘括 闫喜武 《水产研究进展》 2021年4期

摘要:
为探究日本海神蛤规模化人工苗种繁育的可行性,在国内首次开展了日本海神蛤人工繁殖及早期生长发育研究。结果显示,日本海神蛤繁殖盛期为5月和10月,单次产卵量为300~500万粒/个,卵径为75~85μm。春季人工将水温升至18.6~19°C,6~9日龄和15~18日龄幼虫生长缓慢,壳长生长速率仅为1~3μm/d。其他各日龄幼虫壳长生长速率为9~15μm/d。日本海神蛤变态后再经过30~40 d培育,平均壳长可达(4.94±0.93) mm,稚贝壳长生长速率为50~167μm/d,平均苗种产量为2 695粒/m3。秋季水温17.4~13.2°C条件下,日本海神蛤幼虫相对春季生长发育较慢,经过148 d的培育,稚贝平均壳长可达(2.88±0.47) mm,平均苗种产量为6 666粒/m3,再经室外池塘中间育成后生长为平均壳长(13.22±2.39) mm的幼贝。通过比较发现,在我国北方秋季可培育出适于底播养殖的大规格苗种,且培育成本较低。本研究为我国日本海神蛤苗种繁育、高效养殖及资源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