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双词语义增强的BTM主题模型研究 下载:46 浏览:362

王云云 张云华 《软件工程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针对目前短文本在BTM主题模型建模过程中存在的共现双词之间语义联系较弱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cw2vec词向量模型的改进BTM主题模型(cw2vec-BTM)。使用cw2vec模型来训练短文本语料得到词向量,并计算词向量相似度。然后通过设置采样阈值来改进BTM主题模型共现双词的采样方式,增加语义相关词语的被采样概率。实验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改进模型能有效地提高主题模型的主题凝聚度和KL散度。

导电织物制备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下载:83 浏览:424

马飞祥1,2 丁晨1 凌忠文3 袁伟1 孟秀清2 苏文明1 崔铮1 《新材料》 2020年2期

摘要:
织物面料由于其优异的柔韧性及透气吸水特性,越来越多地被选择为柔性电子器件的衬底材料,并被广泛应用于可穿戴电子领域。其中如何实现普通织物具有导电性,并满足弯曲、拉伸,甚至洗涤状态下仍然保持电学稳定性,是各种织物基可穿戴电子器件的基础。本文首先综述了当前制备导电织物的各种方法,并依次展开论述,总结各方法的优缺点,指出导电织物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实用性、舒适性、规模化、低成本等;最后对导电织物在柔性可穿戴电子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国内特大城市与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经验对北京乡村发展的启示——以上海、浙江为例 下载:25 浏览:263

肖萌 李书昀 《中国城镇》 2019年5期

摘要: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基本趋势,在城市化演进的过程中,协调的城乡关系是整个地区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郊区的乡村作为承载城市功能的战略腹地,其振兴和发展必然成为优化城市结构、提升城市能级、强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中共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围绕"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战略目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然而,与国内部分特大城市及发达地区相比,北京乡村在居民收入、产业发展、乡村文化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本文将通过对北京乡村发展现状、问题和差距的分析,以及对上海、浙江乡村振兴政策和经验的比较研究,为京郊乡村的振兴和发展提出策略建议。

柔性阻变存储材料与器件研究进展 下载:83 浏览:424

卢颖1,2,3 陈威林1,2,3 高双1,3 李润伟1,2,3,4 《新材料》 2020年1期

摘要:
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提出了迫切需求,而作为电子设备不可或缺的部分,存储器势必也需要向柔性化的方向发展。阻变存储器具有高速、低功耗、非易失、结构简单、选材广泛等特性,被视为未来柔性存储器的重要候选器件之一。在应变条件下,阻变存储器的薄膜开裂无疑会导致器件性能失效。因此,近年来除研究应变对材料性质和器件性能的影响外,研究人员主要从选择合适的阻变材料和优化器件制备工艺方面不断尝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幅提升了器件的柔韧性。为构建高性能的柔性阻变存储器,许多材料已被开发作为存储介质,包括无机、有机、有机-无机复合或杂化材料等。同时,金属、金属合金、碳/硅材料、氮化物、导电氧化物等已被尝试用作电极材料,聚酰亚胺(PI)、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等也已被尝试用作柔性衬底。此外,器件的制备起初主要采用全气相法,条件相对苛刻,通常需要高真空甚至高温环境。近年来的研究工作将气相-液相混合甚至是全液相法引入到柔性阻变存储器的制备工艺中,初步实现了器件的简单、低温和快速制备。本文归纳了柔性阻变存储器的研究进展,分别对器件材料(存储介质、电极和衬底)和制备工艺及性能进行了全面介绍,分析了器件的失效机理,并对本领域当前存在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X波段下产生涡旋电磁波的阵列天线设计 下载:60 浏览:362

顾磊1 顾易帆2 熊德平3 周守利2 《无线电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随着无线通信应用的飞速发展,频谱资源日益紧张,射频频谱资源已日趋香农极限。为解决这个问题,无线通信中引入了携有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OAM)的涡旋电磁波,以有效提高频谱利用率。微带天线阵技术是产生涡旋电磁波常用的方法之一,以同轴馈电的矩形微带天线为阵元,设计了阵元数目分别为6,8,12的3种环形阵列天线,来产生携带有轨道角动量的涡旋电磁波。分析了不同轨道角动量模式数下,涡旋电磁波辐射能量和最大增益辐射角度变化情况。利用Ansoft HFSS仿真软件,在中心频率10 GHz处,比较了阵元数目对电磁波的涡旋特性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更多数量的天线阵列产生的涡旋电磁波涡旋性能更好。

创业失败是否影响再创业的风险感知行为?——基于认知偏差的研究 下载:39 浏览:245

杨隽萍 肖梦云 于青青 《当代管理》 2020年6期

摘要:
整合企业失败理论与社会认知理论,构建了创业失败成本、认知偏差与再创业风险感知关系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层次回归模型与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创业者的再创业风险感知受其创业失败成本、过度自信和乐观偏见的正向影响;在创业失败成本影响再创业风险感知的路径中,创业者过度自信和乐观偏见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研究拓展了社会认知理论的应用领域,进一步丰富了创业管理理论,并从实践视角,有效地提高创业者再创业活动的风险感知水平,对创业扶持有着重要启示。

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视角下郊野单元控规地位作用及管控重点探索 下载:32 浏览:335

石华 高慧智 王瑒 《中国城镇》 2019年3期

摘要:
本文基于空间规划体系梳理,认为在"市级主导"或"市—县协同"模式空间规划体系下,郊野单元控规均可作为城市开发边界(集中建设区)外的基层单元空间规划纳入法定空间规划体系。空间规划传导的核心是对应本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管权"明确向下传导的路径机制。空间规划传导要素可按照目标指标、空间底线、设施配套三类统筹组织,构建"主体功能区—空间管制区—用途分区—用地分类"由粗到细的空间表达体系,并运用规则管控、名录管控、规模管控、结构管控、边界管控、形态管控等不同方式实现刚弹结合、逐级深化的管控目标。按照上述思路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大径山区域进行了郊野单元控规探索,通过明确郊野单元空间管控重点、管控方式,推进城市开发边界外郊野地区实现全域精细化管控。

美丽城镇建设的体检模式及纠偏机制研究 下载:53 浏览:365

张美亮1 王剑笠2 易海军3 《中国城镇》 2020年3期

摘要:
美丽城镇是浙江省小城镇建设的新时代主题,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全领域行动。地方实践需要破除以往达标创建的思维定势、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编制实施方案可以对照省级层面三类三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但需落实社会主体参与的体检模式,尤其是共性指标要坚持问题导向,个性指标应强调目标向导,满意度指标主要着眼结果导向。安排建设项目需要考虑空间产权分散、利益主体多元等现实约束,重点关注目标设置动态化、项目选择合约化、要素配置市场化、绩效评估社会化等规划管理转型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两大主体对行政决策的纠偏能力。

基于空间逻辑视角的传统村落空间修复研究——以浙江省雅治街村为例 下载:66 浏览:383

张志敏1 孔斌2 《中国城镇》 2020年1期

摘要:
传统村落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反映了特定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凝结成空间逻辑成为村落空间演变的基本规律,是传统村落内在价值的重要构成之一。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空间逻辑正面临严峻挑战,村落空间也因此日渐衰败并走向异化。本文以空间逻辑的视角,结合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赤岸镇雅治街村案例提出了传统村落空间修复的策略与方法,可以为进一步认识传统村落空间内在逻辑及传统村落空间修复提供一定借鉴。

慢生活理念下的海滨乡村景观更新——以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黄沙村为例 下载:362 浏览:427

刘彦 张静 林昊炅 《中国城镇》 2018年2期

摘要:
效率和速度裹挟着人们不断奔波,让生活节奏慢下来的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乡野,回归生活的本质。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黄沙村规划实践结合乡村现状与发展,村民参与设计,在整体景观格局构建、公共开敞空间设计、建筑空间与风格引导、景观风貌要素更新等方面对景观环境进行更新,以改良乡村环境、丰富乡村产业类型、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同时凝练出一套体现海岛乡村文化的村民公约,以人文力量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特色小镇的特色塑造研究——以杭州云谷小镇为例 下载:67 浏览:350

杨晓光 赵佩佩 江勇 刘彦 《中国城镇》 2018年1期

摘要:
特色小镇的培育和创建已经从浙江推广到全国范围。本文基于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通过业态、生态、文态、形态"四态融合"的方式塑造新型特色小镇,充分彰显小镇特色。其中,业态特色是基础,生态特色是本底、文态特色是灵魂、形态特色是载体。文章还结合杭州云谷小镇案例,具体介绍了如何在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中展现"四态"特色,塑造适应新兴产业生长、集聚的新空间、新载体。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特色小镇带动思路与路径研究——以开化桐村镇为例 下载:77 浏览:451

倪毅 罗成书 《中国城镇》 2018年1期

摘要: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目的在于解决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如何将中央战略决策落实到具体实践,是当前所需关注重点。本文通过对比特色小镇发展理念和乡村振兴目标任务,提出特色小镇可以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龙头和载体,并选取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桐村镇为案例,在对其文化底蕴深入挖掘的基础上,打造以"桐花"为主题的特色小镇,并以此为核心,发展链式产业,建设乡村联盟,形成点状拉动和网状突破的格局,从而实现桐村镇的整体振兴,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提供发展思路和具体的实践经验。

基于STM32的开关电源模块并联供电系统 下载:46 浏览:397

厉俊 郑佳蕙 《软件工程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本设计以STM32单片机为主控元件产生PWM脉冲,双向DC/DC电路为核心电路,利用以IR2103芯片为主的驱动电路控制双向DC/DC电路中场效应管的开关。电路采用闭环反馈控制,高精度的INA282作为采样电路核心芯片输出反馈信号,单片机根据反馈信号对PWM做出调整,对并联供电系统的输出电流电压进行稳定的步进调整,从而实现稳压输出及电流的不同比例分配。该系统的输出误差和负载调整率低,具有过流保护功能,经测试系统能输出稳定直流电压8V,电流误差绝对值小于2%,供电效率达到70%以上。

基于组合式仪器平台和Simulink的半实物仿真系统研究 下载:49 浏览:390

高宁 李晓明 《软件工程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由于商业半实物仿真平台往往需要配合专用硬件使用,通用性较差、价格高昂,且国内半实物仿真平台较少,难以满足半实物仿真技术的学习教学需求。因此,本文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组合式仪器平台和Simulink的半实物仿真系统,通过分析RTW代码生成过程,实现Simulink模型的实时性扩展。并通过编写脚本文件,自动生成可在组合式仪器平台上运行的半实物仿真应用。实例运行表明,该半实物仿真平台具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和通用性。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设计 下载:51 浏览:378

孙卓晟1 彭来湖1 倪利明2 胡旭东1 《软件工程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由于目前C/S架构的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动力环境监控系统模块之间耦合度高,开发调试工作量大。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设计方案。通过3dsMax进行设备建模,并用Photoshop构建贴图;在Unity3D上导入模型和贴图搭建虚拟机房场景;使用Qt开发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程序,并通过TCP/IP协议实现虚拟场景与客户端控制界面的交互;最终完成整个系统的开发。经测试表明:设计方案能够降低系统各部分的耦合度,减少开发调试的工作量。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一些参考。

网购情境中产品图片文字量对用户认知决策的影响 下载:47 浏览:344

叶许红 葛东波 《管理与科学》 2020年12期

摘要:
基于S-O-R理论,从文字量的视角探索网购情境中产品图片文字特征对用户注意的影响作用,并继而影响用户的购买意愿,其中进一步考虑了网购产品不同类型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产品图片的文字量能够显著影响用户的注意;(2)产品类型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与体验型产品的图片相比,搜索型产品的图片中更多的文字量能够引起用户更多的注意;(3)注意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图片文字信息通过影响用户的注意继而影响其购买意愿。

基于强化学习协同训练的命名实体识别方法 下载:51 浏览:393

程钟慧1 陈珂1,2 陈刚1,2 徐世泽3 傅丁莉3 《软件工程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命名实体识别是一项从非结构化大数据集中抽取有意义的实体的技术。命名实体识别技术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例如从轨道交通列车产生的海量运行控制日志中抽取日期、列车、站台等实体信息进行进阶数据分析。近年来,基于学习的方法成为主流,然而这些算法严重依赖人工标注,训练集较小时会出现过拟合现象,无法达到预期的泛化效果。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协同训练框架,在少量标注数据的情况下,无须人工参与,利用大量无标注数据自动提升模型性能。在两种不同领域的语料上进行实验,模型F1值均提升10%,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通用性。同时,与传统的协同训练方法进行对比,本文方法F1值高于其他方法5%,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更加智能。

激光辅助冷喷涂制备高硬度材料涂层的研究进展 下载:91 浏览:459

杨理京1 李争显1 黄春良1 王培1 姚建华2 《新材料》 2018年10期

摘要:
冷喷涂是一种新型的低温固态涂层制备技术,在制备温度敏感、相变敏感、氧化敏感材料涂层方面表现出突出的优势。但单纯冷喷涂技术无法沉积高硬度材料,这极大地限制了冷喷涂的应用范围,为了解决该问题,激光技术被引入冷喷涂沉积过程中同步软化喷涂颗粒与基板,这不仅能使高硬度材料实现有效沉积,还能提高冷喷涂涂层的沉积效率、致密度和结合强度等,拓宽冷喷涂沉积材料的选择范围。阐述了激光辅助冷喷涂技术的原理、特点和优势,综述了该技术在沉积制备高硬度金属及金属基耐磨复合涂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多功能超润湿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 下载:93 浏览:496

詹晓力 金碧玉 张庆华 陈丰秋 《应用化学学报》 2018年1期

摘要:
仿生超润湿材料是指类似自然界中生命体具有的特殊浸润界面性质的一类材料。近20年来,研究人员通过模仿自然,揭示了一系列超润湿界面材料的构建机理,设计制备了多种仿生超润湿材料,并将这些具有特殊表面浸润性能的材料拓展应用到了国防、军工、航空航天、建筑、农业、医疗、海洋防污等众多领域。本文首先介绍表面润湿现象的基础理论,接着从仿生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以仿荷叶、鱼鳞、沙漠甲虫、猪笼草为代表的几种拥有不同表面浸润性能的材料,并总结了这几种材料的仿生设计原理、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以及所面临的问题。综述了近年来仿生超润湿材料在防污抗菌、防雾防霜防覆冰、油水分离等方面的应用进展,最后展望了仿生超润湿材料的发展方向。

RAFT乳液聚合 下载:98 浏览:502

项青 罗英武 《应用化学学报》 2018年1期

摘要:
高分子材料性能追本朔源主要由分子链微结构决定。以RAFT聚合为代表的"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结合了传统自由基聚合和活性阴离子聚合各自的优点,提供了一种有效调控聚合物分子链微结构的聚合方法。RAFT乳液聚合作为"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中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聚合方法,在过去二十年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RAFT乳液聚合乳液失稳机理、聚合动力学、链结构的可控性等方面的进展。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通过RAFT乳液聚合这一可控制备聚合物新材料的平台制备得到的新型嵌段共聚物、梯度共聚物,并展望了RAFT乳液聚合在高分子合成材料领域的应用前景。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