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气血交互于脉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下载:82 浏览:538

刘建勋 陈进成 郭浩 任建勋 任钧国 李磊 《当代中医药》 2020年6期

摘要:
气血理论一直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焦点,气血失和是脏腑失调的病理反映,亦是许多疾病的基本病机。气血交互过程中,"脉"起到了重要的中介/纽带作用。气的生成与运行依赖于血,气血交会化生之所在于脉,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交互的中介,故提出"气血交互于脉"理论,诠释为"气以脉而帅血""血由脉而载气"。另外,将"脉"作为中医气血理论研究与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结合点,进一步探讨中医气血理论。以气虚血瘀证为例阐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变机制与气血失和的相互关系,深化对气虚血瘀证"气虚于脉则血瘀,血阻于脉则气虚,气血交互于脉,三者互为因果"的认识。

HPLC-DAD-ELSD法同时测定牛膝中β-蜕皮甾酮、人参皂苷R0、竹节参皂苷Ⅳa的含量 下载:61 浏览:377

杨柳 姜海 苏晓琳 颜美玲 邢绪东 郭新月 侯阿娇 满文静 《中医研究杂志》 2019年10期

摘要: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DAD-ELSD)法同时测定牛膝中3种化合物β-蜕皮甾酮、人参皂苷R0、竹节参皂苷Ⅳa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 5 TC-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08%甲酸(A),水-2.5%异丙醇-0.08%甲酸(B)不同比例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9 mL/min,运行时间80 min,β-蜕皮甾酮采用DAD进行检测,检测波长为248 nm;人参皂苷R0和竹节参皂苷Ⅳa采用ELSD进行检测,漂移管温度为110℃,载气流速3.2 L/min。结果:β-蜕皮甾酮在0.001 9~0.096 3 mg/mL浓度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9);人参皂苷R0、竹节参皂苷Ⅳa分别在0.002 2~0.469 5 mg/mL和0.004 7~0.483 0 mg/mL浓度范围内浓度的对数与峰面积的对数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5,r2=0.999 4)。牛膝中三种化合物(β-蜕皮甾酮、人参皂苷R0、竹节参皂苷Ⅳa)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29%(RSD为2.14%)、99.13%(RSD为2.04%)和98.30%(RSD为2.11%)。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且稳定性、精密度、重复性良好,适用于牛膝中甾酮类和皂苷类成分的同时测定,也可用于牛膝药材的质量控制。

清肝凉血解毒汤对咪喹莫特诱导小鼠银屑病样模型皮损的干预作用 下载:86 浏览:537

刘正荣1,2 王燕2 赵京霞2 底婷婷2 李宁飞1,2 蒙玉娇1,2 翟春艳2,3 陈朝霞2 解欣然2 刘宇1、2 郭简宁1、2 郭肖瑶2、3 张璐2 王宁2 张蕾2 李萍1、2、3 《中国中医药》 2019年11期

摘要:
目的:观察清肝凉血解毒汤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的影响。方法:72只BALB/c雄性小鼠,背部刮毛,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C)、模型组(Model,M)、复方高、中、低剂量组(Q-H、Q-M、Q-L)和甲氨蝶呤组(MTX),5%咪喹莫特乳膏(IMQ)背部涂抹诱导皮肤银屑病样模型。采用银屑病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每日进行评分,光镜下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变化及表皮厚度;免疫组化法检测皮损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CD3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皮损中CD11c+树突状细胞、CGRP、NK1R表达情况;采用实时PCR技术检测皮损中IL-1β、IL-12、IL-23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皮损中NPY、SP蛋白表达情况。结果:M组小鼠皮损上鳞屑厚,浸润明显,红斑重;其余各组皮损均较M组轻。与C组相比,M组表皮厚度、PCNA、CD+3 T细胞及CD11c+细胞均明显增多(P<0.01);复方各剂量组与M组相比,表皮薄,PCNA、CD+3及CD11c+细胞表达个数均明显减少。M组与C组相比,CGRP、NK-1R、IL-1β、IL-12、IL-23mRNA表达均上调(P<0.05),而余组与M组相比,上述指标的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与C组相比,M组小鼠皮损中NPY的表达增高(P<0.05),MTX、Q-M、Q-L组表达量较M组低(P<0.05);M、MTX、Q-M、Q-L组皮损中SP的表达均呈增高趋势,但组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清肝凉血解毒汤可通过下调NK-1R、NPY、CGRP的表达水平改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降低表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减轻炎症细胞的浸润,减少皮肤中CD11c+树突状细胞数量,下调IL-1β、IL-12、IL-23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

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诱导A549细胞自噬性死亡的研究 下载:92 浏览:542

陈雨诗 刘春英 王淳 《中国中医药》 2019年10期

摘要:
目的:研究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诱导人肺腺癌A549细胞自噬性死亡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含药血清,并干预A549细胞,分别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况、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电子显微镜观察凋亡小体、蛋白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能抑制A549细胞增殖并诱导A549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结论: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可诱导A549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

甘露消毒丹及其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黏膜免疫的影响 下载:91 浏览:546

刘光华1 杨慧2 王子3 韩波3 郝欧美3 吴振起3 《中国中医药》 2019年9期

摘要:
目的:观察甘露消毒丹(GXM)及其挥发油对流感病毒(IV)感染的BALB/c小鼠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以探讨其对黏膜免疫的影响。方法:SPF级BALB/c小鼠10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GXM灌胃组(C组)、GXM滴鼻组(D组)、GXM合用组(E组)、奥司他韦组(F组),每组18只。除A组动物外,其余5组均以流感病毒FM1-6-E2滴鼻制备感染模型。于造模后第3、7、10天采集标本,采用ELISA方法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及鼻咽冲洗液(NAIF)中sIgA、血清中IgA、IL-5、IL-6含量。结果:IV感染小鼠后,NAIF和BALF中sIgA含量降低;血清中IL-5、IL-6水平升高,而IgA含量降低。与B组比较,D、E组能够升高NAIF中sIgA含量,而C组在第10天升高明显(P<0.05),F组作用不明显(P>0.05);E组能够升高血清中IgA、BALF中sIgA含量,而C组、D组分别在第7天、第10天升高明显(P<0.05),F组作用不明显(P>0.05);C、E、F组能够降低IL-5、IL-6含量(P<0.05),而D组作用不明显(P>0.05)。结论:GXM挥发油可促进sIgA的分泌且起效迅速,GXM醇提物可升高IgA、sIgA含量,降低IL-5、IL-6含量,两种给药方式合用效果更佳。

洋金花叶小极性成分GC-MS分析 下载:480 浏览:506

​郭瑞1 刘艳2 杨炳友2 匡海学2 《中医研究杂志》 2018年12期

摘要:
研究洋金花叶石油醚萃取部位小极性物质的化学成分及含量。方法:洋金花干燥叶用95%乙醇冷浸,得到的浸膏经水分散后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进行萃取。得到的石油醚萃取部分通过正相硅胶柱层析,用二氯甲烷作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得到二氯甲烷的洗脱流分即为小极性成分。通过GC-MS技术对此小极性成分进行分析,并运用气相色谱峰面积百分比法确定其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洋金花叶石油醚部位共鉴定出了23个成分。结论:本方法适用于洋金花叶石油醚部位小极性成分分析,将为洋金花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基于Nrf2/HO-1/NF-κB信号通路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哮喘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 下载:31 浏览:1586

林益平 于倩 吴湘杰 吴晓虞 《中国医学研究》 2025年2期

摘要:
目的: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对哮喘大鼠模型气道炎症的影响,探讨UC.MSCs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地塞米松组(D组),UC.MSCs静脉注射组(iv组)和UC.MSCs气管滴入组(it组)。建立哮喘大鼠模型,实验后观察肺组织炎症反应水平。ELISA检测肺组织中IL-6、IL-17和还原型GSH含量;免疫荧光检测NF-κB和NRf2的表达;qPCR检测肺组织 NQO1,HO-1的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肺组织炎症明显,AB-PAS染色显示杯状细胞明显增生,同时肺组织中 IL-6和IL-17含量显著升高(P < 0.001);NQO1和HO-1的mRNA表达显著下调(P < 0.001),还原型GSH含量显著降低(P < 0.001);NF-κB荧光密度增强,而NRf2的荧光密度减弱。而与模型组比较,iv组和it组的肺组织中 IL-6和IL-17含量显著降低(P < 0.01);NQO1和HO-1的mRNA表达显著上调(P < 0.01),还原型GSH含量显著增加(P < 0.001);NF-κB荧光密度减弱,而NRf2的荧光密度有所增强。结论:UC.MSCs两种给药方式均可有效改善哮喘大鼠气道炎症、氧化应激,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哮喘大鼠肺组织 NF-κB 水平,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有关。

川牛膝不同组分体内抗凝血活性研究 下载:83 浏览:506

​孟宪群1梁珊珊1赵奕1王秋红2匡海学1 《中医研究杂志》 2018年10期

摘要:
研究川牛膝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的粗多糖在体内的抗凝血活性。方法:用50%乙醇、20%乙醇、水为溶剂回流提取,乙醇醇沉,终浓度80%,沉淀出粗多糖,小鼠连续3 d灌胃给予高、中、低剂量川牛膝不同提取物沉淀的粗多糖,测定全凝血时间(CT)、出血时间(B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川牛膝水提粗多糖和20%乙醇提取粗多糖能显著延长CT、BT、APTT和TT,降低FIB值(P<0.05),而对PT无明显的影响。而50%乙醇提取粗多糖对CT、BT、PT、APTT、TT延长作用不明显,且FIB值无变化。结论:川牛膝水提取粗多糖具有显著的体内抗凝血活性。20%乙醇提取粗多糖对体内抗凝血活性不如水提取粗多糖。50%乙醇提取粗多糖在体内无明显抗凝血活性。多糖有可能是体内抗凝血的活性成分,并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发挥抗凝血作用,但是否是抗凝血的活性成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下载:150 浏览:1020

白玉良 《中国机械研究》 2025年1期

摘要:
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过程提出了更高要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本文旨在探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方案。通过应用CAD/CAM/CAE等技术辅助设计、巧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优化课程考核与评价以及理论基础与现代工程实践相结合等措施,以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竞争力的机械设计人才。

五神脏理论钩玄 下载:82 浏览:509

夏梦幻 王庆其 《当代中医药》 2019年10期

摘要:
从"五神脏"理论概念、现代解析两方面分别阐述五神脏的理论内涵及科学思想,探讨五神脏理论的现代心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机制。基于五神脏核心思想,提出"五神-五脏-五志"为五神脏信息反馈轴心。探索五神脏理论对构建中医心理学、中医心身医学的意义以及对临床辨治精神障碍类疾病、心身疾病的指导价值。

中医舌苔的口腔菌群基础及其与肠道菌群的联系 下载:76 浏览:514

徐天成 裴丽霞 陈璐 吴晓亮 耿昊 周俊灵 顾冬梅 孙建华 《当代中医药》 2019年9期

摘要:
舌诊是中医四诊中较为重要的部分,而舌苔所对应的口腔菌群变化或与肠道菌群改变具备特征性的对应关系。这种联系的基础在于口腔微生物借助血液或消化道在肠道定植,或通过免疫系统传递菌群代谢产物而实现。在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非消化系统疾病中同样存在,实质或是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的交流,并参与对宿主和微生物都有利的代谢过程。认为对舌苔-口腔菌群-肠道菌群联系的把握,体现了中医学整体思维的学科特点。系统而规范化的舌苔-菌群研究工作可能为中医诊断技术的客观化提供更丰富的素材。

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药抗肿瘤机制的相关性探讨 下载:81 浏览:501

濮文渊1 汪志霞2 周春祥1 孙松娴1 《当代中医药》 2019年9期

摘要:
肠道菌群失调不仅影响肠道恶性肿瘤、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而且与乳腺癌、肺癌、肝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也密切相关。基于中医药多途径多靶点的抗肿瘤机制,认为调节肠道微生态或许是中药或复方发挥抗肿瘤效应的重要一环。通过查阅文献,归纳并总结部分既能调节肠道微生态又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及中药复方,希冀为中医药抗肿瘤研究提供新思路。

中药密蒙花离子导入对干眼患者泪液白细胞介素6、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下载:71 浏览:495

曾志成1,2 彭俊1 姚小磊1 彭清华3 《当代中医药》 2019年8期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密蒙花离子导入治疗干眼的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120眼)干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60眼)和对照组(30例60眼)。观察组予以中药密蒙花离子导入和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对照组仅予以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干眼症状问卷评分、基础泪液分泌(Schirmer-Ⅰ)、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染色评分和泪液白细胞介素6(IL-6)、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表达,治疗4周后评价临床疗效,随访3个月观察干眼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 33%,对照组为80. 00%,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1)。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干眼症状问卷评分、Schirmer-Ⅰ、BUT、角膜染色评分和泪液IL-6、ICAM-1表达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 <0. 05或P <0. 01)。随访3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14. 81%,低于对照组的39. 2%(P <0. 05)。结论中药密蒙花通过离子导入眼表组织,可消除或缓解干眼患者症状,降低复发率,抑制IL-6和ICAM-1炎症因子表达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疏肝健脾活血方对肝星状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共培养体系中VEGF/VEGFR表达的影响 下载:75 浏览:483

鲁军 周凝 黄棪 夏雪皎 张俊杰 《当代中医药》 2019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方逆转肝纤维化进程中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分离正常大鼠肝星状细胞(HSC)、肝窦内皮细胞(LSEC)和肝纤维化模型大鼠LSEC,利用慢病毒转染得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过表达HSC。实验分为6组,1)正常HSC组:正常大鼠HSC空白血清培养; 2)正常组:正常大鼠HSC及正常LSEC空白血清共培养; 3)模型组:正常大鼠HSC及模型大鼠LSEC空白血清共培养; 4)过表达组:VEGF过表达HSC及模型大鼠LSEC空白血清共培养; 5)模型加中药组:正常大鼠HSC及模型大鼠LSEC 10%含药血清共培养; 6)过表达加中药组:VEGF过表达HSC及模型大鼠LSEC10%含药血清共培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LSEC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CD31及血友病因子(vWF)蛋白表达,HSC中胶原Ⅳ、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VEGFR-2)蛋白表达;采用PCR法检测各组HSC中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VEGFR-1)及VEGFR-2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及过表达组CD31及vWF蛋白表达升高(P <0. 01),而模型加中药组较模型组CD31及v WF蛋白表达降低(P <0. 01);与正常HSC组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及过表达组中胶原Ⅳ、VEGF蛋白表达升高(P <0. 05),而模型加中药组较模型组VEGF、VEGFR-2蛋白表达降低(P <0. 05);与正常HSC组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及过表达组VEGF mRNA表达升高(P <0. 01);模型加中药组VEGF mRNA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 <0. 05)。结论疏肝健脾活血方可能通过下调VEGF、VEGFR-2蛋白表达,进而抑制VEGF信号通路,恢复LSEC窗孔结构,从而逆转肝窦毛细血管化。

健脾养血解毒方通过调节Treg/Th17免疫平衡改善脾虚-银屑病复合模型小鼠银屑病样皮损 下载:80 浏览:537

翟春艳1,2 底婷婷2 王燕2 蒙玉娇2,3 李宁飞2,3 刘正荣2,3 郭肖瑶1,2 刘宇2,3 郭简宁2,3 李萍2 《中国中医药》 2019年4期

摘要:
目的:建立脾虚银屑病样小鼠模型,观察健脾养血解毒方对其银屑病样皮损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首先采用苦寒泻下结合营养限制法建立脾虚小鼠模型,持续15 d后检测验证,将脾虚小鼠随机分为单纯脾虚组(脾虚-Ctr)、脾虚银屑病样组(脾虚-IMQ)、阳性对照组(脾虚-MTX)和健脾养血解毒方高、中、低剂量组(JPYXJD-H,M,L),采用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样模型。观察各组小鼠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每日拍照记录;治疗后第6天取材,计算脾脏及淋巴结指数;光镜下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变化及表皮层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损中PCNA和CD3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淋巴结中Treg和Th17细胞数量; RT-PCR技术检测皮损中IL-17A、IL-23、FOXP3、ROR-γt等相关基因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STAT3、PPAR-γ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小鼠相比,脾虚组表观指征异常明显,血清中D-木糖含量明显降低(P<0.05)。(2)与脾虚-Ctr组相比,脾虚-IMQ组小鼠皮损PASI评分及表皮厚度明显增加,皮损部位PCNA、CD3阳性个数显著增多,IL-17、IL-23、ROR-γt和IFN-γ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明显升高,pSTAT蛋白表达升高而PPAR-γ蛋白表达降低的趋势明显。JPYXJD-H、M、L组与其相比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JPYXJD-L组最为显著。结论:健脾养血解毒方在传统理血解毒的基础上强调健脾治法,并依此增加健脾药的使用,从而发挥对脾虚证-银屑病复合模型小鼠皮损的干预作用,通过PPAR-γ/pSTAT3通路调节Treg/Th17之间的免疫平衡可能是其有效作用机制之一。

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下载:82 浏览:512

赵君1,2 张允岭3 支英杰1 赵晖4 廖星1 于丹丹1 《当代中医药》 2019年5期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内外8个电子数据库及ClinicalTrials临床注册系统,纳入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ACI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 1. 0评价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对最终纳入研究的[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总有效率、死亡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GRADE系统对关键结局指标证据质量和等级推荐进行分级。结果共纳入30项研究,其方法学质量普遍偏低。Meta分析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灯盏花素注射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优于常规西药治疗[RRCSS=1. 28,95%CI (1. 22,1. 34),P <0. 001;RRNIHSS=1. 16,95%CI(1. 07,1. 25),P <0. 03];灯盏花素注射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优于维脑路通联合常规西药治疗[RR=1. 36,95%CI (1. 26,1. 45),P <0. 001]。在死亡率方面,灯盏花素注射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在14天(急性期)的死亡率低于常规西药治疗[RR=0. 31,95%CI (0. 10,0. 93),P=0. 04]。GRADE系统显示总有效率及死亡率的证据级别为低级别,推荐强度为弱推荐。灯盏花素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面部潮红、轻度头晕,患者均耐受,不影响治疗。结论灯盏花素注射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ACI有一定的疗效,能降低14天死亡率,且不良反应较小。但纳入研究质量不高,尚需更多设计严谨、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以增加证据强度。

针刺联合三阶梯药物止痛法治疗癌性疼痛40例临床观察 下载:87 浏览:522

惠建荣1,2 张楠3 李熳4 庞苗苗5 赵娴1 裴建6 傅勤慧6 刘保延7 王院春2 《当代中医药》 2019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三阶梯药物止痛法治疗癌性疼痛(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病理学确诊的住院癌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南用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阿是穴(在疼痛范围内≤2个穴位)、合谷穴(双侧)、大椎穴、大杼穴(双侧)、阳陵泉穴(双侧)、太冲穴(双侧),每日针刺1次,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评分(NRS)、镇痛起效和缓解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情况、首日与全程等效吗啡消耗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镇痛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镇痛缓解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82. 5%,对照组为57. 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治疗全程等效吗啡消耗量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出现恶心、呕吐、乏力、便秘及头晕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针刺联合三阶梯药物止痛疗法较单纯三阶梯药物止痛法能提高癌性疼痛的疗效,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并可减少吗啡用量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五苓散要药“桂枝”在五苓散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保护中的作用 下载:89 浏览:504

张倩霞 陈少丽 文小平 都广礼 《当代中医药》 2019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五苓散"要药"桂枝在五苓散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损伤保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尾静脉注射盐酸阿霉素(3 mg/kg)两次复制SD大鼠肾损伤模型,造模成功的6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贝那普利组、五苓散组、五苓散去桂枝组、五苓散去桂枝加桂皮醛组,每组12只;另选取健康SD大鼠12只设为正常组。贝那普利组给予浓度为1. 2 mg/ml的盐酸贝那普利片溶液灌胃,五苓散组给予浓度为1. 6 mg/ml五苓散溶液灌胃,五苓散去桂枝组给予浓度为1. 4 mg/ml五苓散去桂枝溶液灌胃,五苓散去桂枝加桂皮醛组给予浓度为1. 403 mg/ml五苓散去桂枝加桂皮醛溶液(其中桂皮醛的终浓度为3 mg/ml)灌胃。各组按照10 ml/kg剂量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共28天。末次给药后记录大鼠24 h尿量,检测大鼠尿蛋白含量,血浆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以及血浆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大鼠肾脏组织HE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24 h尿量降低,尿蛋白含量及血浆肌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MDA、GSH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P <0. 05或P <0. 01),病理可见肾小球硬化,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肿胀,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与模型组比较,五苓散组、五苓散去桂枝组、五苓散去桂枝加桂皮醛组均可降低大鼠24 h尿蛋白含量,升高血浆SOD活力(P <0. 05或P <0. 01),改善肾脏病理变化;且五苓散去桂枝加桂皮醛组亦降低血浆肌酐、MDA、GSH含量,提高24 h尿量(P <0. 05或P <0. 01),肾脏病理改善更明显。结论桂皮醛可能是五苓散"要药"桂枝的主要活性成分,其抗阿霉素肾病大鼠肾损伤的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有关。

从“气血流通”探析通补理论 下载:86 浏览:514

吴振起1 王贵帮2 王雪峰1 刘光华3 《中国中医药》 2018年11期

摘要:
"通补"理论追溯于内经"六腑以通为用",经后世医家发挥,通补理论思想可见于各朝代。通补之法义在寓通于补,以通为补,以补为通,其根本在于气血之流通。人之生理与病理状态皆与气血之盛衰和运行息息相关,气血之流通与脏腑和经络相辅相成,亦是治病之关键,通过内外之治,使气血调和,畅流于经络,恢复脏腑之司,可达阴平阳秘之效。从气血生理功能和病理机要探析通补理论和气血流通之关系。

基于本体的脾脏象理论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下载:79 浏览:537

崔家鹏 王彩霞 袁东超 秦微 杨茗茜 倪菲 《中国中医药》 2018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本体技术构建脾脏象理论知识体系的方法。方法:以脾脏象理论相关古籍、中医权威辞书、高校教材等为本体构建素材。经脾脏象理论术语的初筛、合并、分类、复筛,确立领域概念1315个;以扎根理论为指导,采用人工知识抽取方法,构建脾脏象理论语义关系21 558条。利用本体构建工具protégé构建脾脏象理论知识图谱。结果:研制出基于脾脏象理论的52种语义关系;绘制出脾脏象理论生理体系、病理体系、诊疗体系、"脾主运化""脾主统血"等知识本体图谱,构建了脏象理论知识体系。结论:利用本体技术构建中医脾脏象理论体系,有助于脾脏象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本体可在中医领域推广应用。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