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枯草芽孢杆菌凝乳酶发酵生产条件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 下载:60 浏览:396

郑喆1 李柳1 赵笑1 曹永强2 余志坚2 陈超2 杨贞耐1,2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8年11期

摘要:
为了提高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所产凝乳酶的活力,利用响应面实验法对该菌株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其最佳发酵产酶条件为发酵时间26.76 h、发酵温度31.98℃、p H6.82、装液量40%(v/v)、接种量4%(v/v),在该条件下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生产的凝乳酶活性为456.72 SU/m L,接近理论预测值461.54 SU/m L。利用乙醇沉淀法对最佳发酵条件下生产的凝乳酶进行提取,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中沉淀的凝乳酶活性最高。进一步对提取的凝乳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该酶的最适温度为60℃,且有较强的低温热稳定性,在(40~55)℃范围内保持1 h酶活无显著损失,在60℃保持60 min后完全失活,最适p H为6.5,Ca2+能显著提高其凝乳活性,最大值为1.01×10~6 SU/g,Na+和K+的存在完全抑制其凝乳。

嬗变与复兴:一个母系文化村落的人类学考察——以丽江宁蒗县瓦拉别村为例 下载:49 浏览:348

王贤全1,2 石高峰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7期

摘要:
摩梭母系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在于家族的血统世系按母系计算,并相应形成了有效维系母系文化的一整套价值规约体系和传统习俗。正是摩梭母系家庭文化中蕴涵的和合、行止有理、上下有序、职责明确等一整套为村落共同体共享、遵守的价值体系,真正传承并实现了体恤孤弱、爱护老幼的独特家庭制度,总体上维持了家族和谐有序的氛围。摩梭人村落瓦拉别母系文化的个案研究表明,在社会发展和旅游业冲击背景下,母系文化虽然是当地摩梭人珍视的精神家园和依赖的精神寄托,但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挑战和机遇。母系文化要在当下获得生命力,应注重保护与传承摩梭母系文化中优秀的价值成分,这不仅需要来自政府层面的支持,更需要村民和村落自我意识的觉醒,即培育文化自觉。

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则下的全球气候博弈分析 下载:32 浏览:414

荆克迪1 师翠英2,3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3期

摘要:
国际气候谈判目前已经进行超过20年,随着国际政治体系、经济体系的不断变化,各国之间围绕气候问题的博弈也在不断进行。本文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出发,以全球环境谈判模型(IEAs)为基础,引入国家的"社会偏好"这一概念,从利己效用、公平效用和效率效用三个维度建立国家效用函数,从博弈论角度对国家的减排行为进行讨论与分析。研究结论显示:国家的社会偏好对国际气候合作有着显著影响,利己效用对合作减排产生不利影响,公平效用对合作减排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而效率效用对合作减排产生有利影响,参与减排的国家数量越多越有利于提升减排水平。另外,惩罚机制的存在可以有效遏制搭便车及偷懒行为,进而促进合作减排。最后,本文结合目前国际气候博弈格局分析中国的定位,对我国如何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和制定能源经济政策提出对策和建议。

文化镜像中的后现代人类学与中国人类学的认知论革命 下载:59 浏览:381

袁年兴1,2 彭旖旎3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后现代人类学的认知论问题长期被学界的方法论视角遮蔽。从他者的"文化之镜"到"镜中之我",后现代人类学并没有逃离与"他者"在双重想象中的僵化状态。处于世界话语体系边缘地带的中国人类学,从一开始就借助西方人类学的镜像符号在行动和参与中自我发现和自我关照。当代中国人类学以一种世界的眼光和人类整体性的认知立场,超越了西方人类学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以及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化镜像困境,这无疑开启了人类学的一种新境界——如何在人类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意义存在中,重构人类学为作为一门为人类社会谋福祉的学科本质。尤其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背景下,当代中国人类学无疑开启了世界人类学的新纪元。

一种双歧杆菌发酵沙棘汁活菌饮料的研制 下载:75 浏览:481

刘国荣 邱爽 王落琳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8年5期

摘要:
以实验室自主筛选获得的一株益生功能优良且产抑菌活性细菌素的青春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BL-8为发酵菌株,以极具营养保健价值的沙棘为主要原料,研制双歧杆菌发酵沙棘活菌饮料。以活菌数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逐级优化及响应面优化试验对活菌饮料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确定其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蔗糖添加量12%、脱脂乳添加量9%、沙棘汁添加量30%、发酵时间29 h、接种量1%;在此条件下,产品活菌数可达(10.16±0.02)lg cfu/mL;货架期评价结果显示该活菌饮料在4℃下可贮藏21 d。同时,终产品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采用模糊数学七度标度法确定该活菌饮料综合感官得分为6.12,是一种容易被大众接受的饮料。

超高压处理对蛋白质功能特性的影响 下载:75 浏览:495

李明月1 杜钰1 姚晓玲1 陈小强1 谢建春2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8年4期

摘要:
超高压处理是食品加工的一种高新技术,处理后可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结构的改变对蛋白质的溶解性、凝胶性、起泡性、乳化性、蛋白酶的活性等功能性质有显著影响。在超高压的作用下食品中的维生素、色素、风味物质不被破坏,对食品的色泽和风味具有保护作用,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中学生欺凌受害对其内化问题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下载:36 浏览:369

谢家树1 梅里1,2 《心理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采用特拉华校园氛围量表、特拉华欺负受害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和广泛性焦虑量表对354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中学生感知的校园氛围与心理弹性在其欺凌受害与内化性问题间的中介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在控制中学生的性别、年级及父母文化水平后,欺凌受害能显著正向预测学生的内化性问题。(2)心理弹性在欺凌受害与内化性问题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中学生感知的校园氛围在欺凌受害以及心理弹性对内化性问题的影响中均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舞蹈人类学读书笔记 下载:57 浏览:382

吕艺生 《当代艺术》 2020年10期

摘要:
通过阅读有关艺术人类学的论著,梳理出舞蹈人类学的发展脉络和相关理论问题,特别是在人类学视角下认识什么才是本来意义的"真正的舞蹈",舞蹈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情趣,因而,学界除重视舞台表演性舞蹈外,也更要重视那些鲜活的带有原始痕迹的民间舞,以及现代城市民间舞、街舞和广场舞,加深认识"不是表演给人看的舞蹈"在人类学和舞蹈美育中的重要意义。

基于句法树的藏语最长名词短语识别 下载:43 浏览:366

龙从军1 刘汇丹2 周毛克3 《当代中文学刊》 2019年5期

摘要:
最长名词短语携带着丰富的句法和语义信息,经常与句法成分对应,在句子中充当一定的语义角色。最长名词短语识别在自然语言处理中占重要地位,是分析和理解句子结构、意义的基础。该文通过梳理不同概念的最长名词短语的含义,从句法树角度界定了藏语最长名词短语的基本概念;从句法树库中抽取6 038个句子,分析了最长名词短语的结构类型、边界特征和出现频次,最后采用序列标注模型和句法分析模型对最长名词短语进行识别。序列标注模型识别结果的正确率、召回率和F1值分别为87.14%、84.72%、85.92%。句法分析模型识别结果的正确率、召回率、F1值分别为85.02%、84.51%、84.76%。

葛类作物的古代种植利用和现代价值 下载:59 浏览:368

杨庭硕1,2 杨秋萍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6期

摘要:
中国是葛类植物的原产地。华夏先民付出了巨大的劳力和智力的投入,成功地驯化了这一作物,并积淀起了丰富的知识和植葛用葛的成套技术,使这种作物在先秦时代大放异彩,成了关系民众生活的关键农作物,并支持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繁荣。但秦统一全国后,随着疆域的扩大和多民族的共存,要实现全国性税赋制度的统一,中央王朝逐步将粟和麦定位为国家统一的征税主粮,规定桑、丝、麻作为税赋征收的主要纤维产品。葛类植物的产品由于不能满足国家统一税赋征收的需要,在中原地区被逐步淘汰,葛的社会身价也随之跌落,流变为半野化生长的蛮荒作物,仅仅是在边远的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还在一定程度地种植和利用。时至今日,时代巨变,葛这种作物的优势可以得到发扬光大,其不足和局限也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加以化解。为此,发掘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不仅可以推动这一产业的恢复,还可以实现现代意义上的转型和创新,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傣族传统稻作农业生产体系的生态人类学考察 下载:51 浏览:344

张海超1 雷廷加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6期

摘要:
20世纪50年代之前,傣族地区仍有大量土地荒芜,本地文化并不鼓励无节制地对森林进行开发。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方面,傣族更依赖田地自身的修复能力,一年只种一季粮食,主要通过休耕来实现地力的自然恢复。傣族地区虽然建有相对完善的水利设施,但都以引水为主,并没有建设可以扩大灌溉面积的水库。当面临短期缺水的情况时,将秧苗临时寄养在地势较低的小块土地上,雨季到来后再将它们挪到已得到灌溉的大片田地中;傣族的水稻生产体系投入人力较少,土地只是浅耕,不施肥,也没有除草等田间管理活动,与东亚汉族地区的农作实践差别显著。以往的研究过于关注单位面积的稻米产量,认为当地农业生产"落后",但考虑到人力物力的较少投入,傣族传统稻作可以说是一种高效、理性的生产方式。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态之维——基于罗马俱乐部研究报告的反思与展望 下载:49 浏览:397

裴士军 徐朝旭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新时代提出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罗马俱乐部作为国际知名的学术团体,曾提出构建"世界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极为契合。基于罗马俱乐部研究报告的反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绝不能仅仅落实在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层面的国际合作,立足生态层面的全球行动同样刻不容缓。人类应当树立生态思维,从传统物质主义的幸福观转向追求生态幸福的价值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世界观与价值观基础。此外,生态维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必将实现人际、国际乃至人与其他生命形式间共享、共赢与共荣的"生命共同体"的形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意蕴 下载:47 浏览:376

李学林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习近平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生性;坚持永恒发展的观点,倡导用新观念解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推崇儒家大同思想,提倡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的价值观。具有丰富哲学意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产生,顺应了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趋势。

价值观的力量——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表达 下载:67 浏览:458

孙伟平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8期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共同价值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它彰显着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维度,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人类共同价值是反映全人类的根本利益、世界各国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共同价值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它们蕴含着变革中国、治理世界的系统的"中国方案",描绘了一幅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的完整图景。

海外华文小说中的抗战叙事 下载:83 浏览:500

朱旭 《文学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以《南京安魂曲》《沙捞越战事》《劳燕》为代表的海外华文小说,承接"十七年"时期抗战叙事的"小传统",又将中国的抗日战争置于整个反法西斯战场来思考,站在全人类的高度疾斥战争的毁灭性。沟通英雄形象的传统要素与现代精神,塑造出指向当下的英雄主义式人物,使得英雄人物形象既展现民族品格、精神,又是人类精神谱系的重要注解。在叙事形式上,突破了中国当代战争小说叙事形式的陈规,展现出新的可能性。海外华文小说中对中国抗战的叙写,不仅从国家、民族利益的价值进行审美观照,更是从人类自身的价值体系去理解和认识,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丰富且良性的互动,呈现出当代抗战小说新的叙述可能性。

冶炉与矿硐之关系:清代矿厂运作的一个侧面 下载:23 浏览:469

温春来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8年1期

摘要:
清代的矿厂大都由若干独立的硐组成,并非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的企业。厂在生产上虽没有意义,但在管理上却有着实际的内涵,本质上是一个管理单位。与现代矿业经济中的开采与冶炼分离不同,同一个清代矿山的众多矿硐,虽然是各自独立的,但某个矿硐与某个冶炼坊却可能是同一资本在投资、管理,矿厂由此常常兼具开采与冶炼之功能,开采、冶炼在事实与观念上均被视为一体,并且在运输成本与官方管理两个因素的作用下,矿硐与冶炉毗邻成为矿业中的主要模式。官府的矿税征收原则,大体上与炉、硐关系相应,只针对最终产品而不涉及矿砂以及相应的开采工作。

百兽率舞——2000年以来的欧美电影动物形象研究 下载:96 浏览:339

刘昌奇 《当代艺术》 2018年4期

摘要:
当代欧美电影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动物形象。已有的研究仅仅将动物视为一种影视生产题材,及当前生态危机的客观反映,这掩盖了这一文艺现象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更妨碍了对其背后的动物与动物性、主体与主体性、欲望生产与生态伦理等问题的深入思考。首先,在视觉奇观主导生产的后现代电影中,动物作为非理性的本能和欲望的象征,是人们"挣脱理性的牢笼"的重要视觉对象。第二,当代欧美电影中的动物形象呈现出"动物的人化"和"人的动物化"的倾向,人与动物不再界限分明,人类的动物性和动物的主体性得到了肯定。第三,当代欧美电影展现了一幅人、动物和机器互融共生的美好景观,体现了现代人"重回万物一体之境"的生态理想,但它们也是一种技术的魅影与资本的幻术,其视觉生产只是不断地满足人们的感官欲望,而这恰恰是违背生态伦理的。

内隐多效性选择的ERP证据 下载:42 浏览:235

蔡荣华1 钟毅平1 范伟1,2 张文洁1 《心理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内隐多效性选择及其神经机制。被试的任务是认真观看配对的纯色图片刺激,并进行分类按键反应。实验结果发现,在P2上,积极启动刺激比对照刺激激发了更大的P2波幅;对比对照刺激,积极启动刺激在左脑、大脑中部和后脑诱发了更大的P2波幅,其中右脑的效应最大。在N2上,积极启动刺激比对照刺激激发了更小的N2波幅;对比对照刺激,积极启动刺激在左脑、大脑中部和后脑诱发了更小的N2波幅,其中右脑的效应最大。在P3上,积极启动刺激比对照刺激激发了更大的P3波幅;对比对照刺激,积极启动刺激在左脑、大脑中部和后脑诱发了更大的P3波幅,其中右脑的效应最大。研究结果表明当外显目标与内隐目标同时被呈现时,被试趋向于做多效性选择,这可能表明无意识信息加工具有相当大的权重。且右后部脑区可能是加工多效性刺激的核心和关键区域,P3成分可能反应了内隐多效性选择的精细加工过程,能够作为内隐多效性选择的有效的ERPs指标。

通过身体动作理解人与环境:具身的社会认知 下载:30 浏览:61

黎晓丹1 叶浩生2 丁道群3 《心理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近年来,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个体认知过程中的情境因素已逐渐成为具身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众多的具身认知研究开始探究何种情境才能有效地启动具身效应。个体的身体感知或者身体动作的变化会对其知觉、情绪等高级心理过程产生无意识的具身效应,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显示大脑的运动皮层在这一系列的高级心理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具身社会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旨在从认知神经机制的层面剖析身体动作如何影响个体对人与环境的理解和互动,以及从方法论的角度上思考目前具身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现状。

黄龙景区人类活动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 下载:58 浏览:445

唐淑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18年12期

摘要:
水是形成黄龙钙华景观的首要条件,其中水质是钙华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通过对黄龙景区内的水环境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发现黄龙区内的水质变化与人类活动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尤其在对比了转花泉群、二次转化泉中的溶解氧及生化需氧量浓度变化情况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后,进一步说明了人类活动对景区水环境质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并分析了水环境质量对钙华景观质量造成的影响。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