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河西”何在:政治地理变迁与河西范围演变 下载:78 浏览:332

董振华 毛曦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河西一词出现于先秦,春秋战国时期有了较为明确的范围所指。至秦汉时,河西所指范围扩大转移至今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魏晋南朝所指的河西范围与汉代相同,北朝所指的河西扩展至以黄河中游之西为主,包含汉代河西所指的三层含义。隋至唐代安史之乱前,河西重回汉代所指范围。此后直至民国,河西所指最终固化为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河西范围的演变,过程复杂且阶段性明显,与黄河形态及流域地形、政治地理变迁、历史文化传承、空间用语更替等密切相关,折射出中国地域概念演进的内在逻辑。

汉语基本复合名词短语语义关系知识库构建与识别 下载:35 浏览:220

张文敏 李华勇 邵艳秋 《中文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汉语复合名词短语因其使用范围广泛、结构独特、内部语义复杂的特点,一直是语言学分析和中文信息处理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国内关于复合名词短语的语言资源极其匮乏,且现有知识库只研究名名复合形式的短语,包含动词的复合名词短语的知识库构建仍处于空白阶段,同时现有的复合名词短语知识库大部分脱离了语境,没有句子级别的信息。针对这一现状,该文从多个领域搜集语料,建立了一套新的语义关系体系,标注构建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带有句子信息的基本复合名词语义关系知识库。该库的标注重点是标注句子中基本复合名词短语的边界以及短语内部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总共收录27 007条句子。该文对标注后的知识库做了详细的计量统计分析。最后基于标注得到的知识库,使用基线模型对基本复合名词短语进行了自动定界和语义分类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和未来可能的改进方向做了总结分析。

桩顶平整度对基桩低应变动测的影响 下载:84 浏览:5

邓汉国 《中国土木工程》 2018年5期

摘要:
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基桩低应变完整性动测过程。定性分析桩顶平整度对基桩完整性判断的影响,结果表明:桩顶不平整部位处于信号采集点和锤击点之间时,对入射信号振幅产生明显影响,对缺陷处反射波信号和桩底反射波信号几乎没影响,容易造成桩身缺陷程度的误判。

基于ATT-IndRNN-CNN的维吾尔语名词指代消解 下载:26 浏览:412

祁青山1 田生伟1 禹龙2 艾山·吾买尔2 《中文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ATT)、独立循环神经网络(independently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IndRNN)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结合的维吾尔语名词指代消解模型(ATT-IndRNN-CNN)。根据维吾尔语的语法和语义结构,提取17种规则和语义信息特征。利用注意力机制作为模型特征的选择组件计算特征与消解结果的关联度,结果分别输入IndRNN和CNN得到包含上下文信息的全局特征和局部特征,最后融合两类特征并使用softmax进行分类完成消解任务。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优于传统模型,准确率为87.23%,召回率为88.80%,F值为88.04%,由此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图像标题生成中的人物类名实体填充方法研究 下载:47 浏览:356

张家硕 洪宇 唐建 程梦 姚建民 《中文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得益于深度学习的发展和大规模图像标注数据集的出现,图像标题生成作为一种结合了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的综合任务得到了广泛关注。受到神经机器翻译任务的启发,前人将图像标题生成任务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翻译任务,即将一张图像视作源端的信息表述,通过编码解码过程,翻译为目标端的自然语言语句。因此,现有研究引入了端到端的神经网络模型,并取得了较好的生成效果。然而,图像标题生成研究依然面临许多挑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难点之一是解决确切性文字表述的问题。一条确切的标题往往是有形且具体的表述,例如"梅西主罚点球",而目前机器生成的标题则较为粗浅和单调,例如"一个人在踢球"。针对这一问题,该文尝试开展标题生成的有形化研究,并在前瞻性实验中聚焦于标题中人名实体的识别与填充。在技术层面,该文将机器自动生成的图像标题作为处理对象,去除其中抽象人名实体的名称(例如,一个人、男人和他等)或错误的称谓,并将由此形成的带有句法空缺的表述视作完型填空题目,从而引入了以Who问题为目标的阅读理解技术。具体地,该文利用R-NET阅读理解模型实现标题中人名实体的抽取与填充。此外,该文尝试基于图像所在文本的局部信息和外部链接的全局信息,对人名实体进行抽取。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提高了图像标题的生成质量,BLEU值相应提升了2.93%;实验结果也显示,利用全局信息有利于发现和填充正确的人名实体。

基于条件随机场的方志古籍别名自动抽取模型构建 下载:34 浏览:443

李娜 《中文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近年来,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迅速,为馆藏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利用提供了基础。该文以数字化的方志古籍为研究语料,在全文人工标注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物产别名的内外部特征,构建基于条件随机场的别名自动抽取模型,精确率达到了93.52%。实验结果表明,条件随机场模型能够较好的应用于方志类古籍内容挖掘,为数字图书馆资源利用提供借鉴。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下载:26 浏览:337

林广和1 张绍武1,2 林鸿飞1 《中文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命名实体识别(NER)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一项基础任务,其性能的优劣极大地影响着关系抽取、语义角色标注等后续任务。传统的统计模型特征设计难度大、领域适应性差,一些神经网络模型则忽略了词本身所具有的形态学信息。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构建了一种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端到端模型(Finger-BiLSTM-CRF)来进行命名实体识别任务。该文首先提出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字符级词表示模型Finger来融合形态学信息和单词的字符信息,然后将Finger与BiLSTM-CRF模型联合进行实体识别,最终该方法以端到端、无任何特征工程的方式在CoNLL 2003数据集上取得了F1为91.09%的结果。实验表明,该文设计的Finger模型显著提升NER系统的召回率,从而使得模型的识别能力显著提升。

基于多策略的乌孜别克语名词词干识别研究 下载:56 浏览:365

艾孜海尔江1,2 祖力克尔江1,2 艾孜尔古丽1 玉素甫·艾白都拉1 《中文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乌孜别克语名词词干识别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基础研究,主要方法是从句子中提取名词词干,提高名词标注效率和准确性。该文首先陈述形态分析、形态特征对识别其词性的作用,然后讨论乌孜别克语的词类划分标准、名词的形态特征,乌孜别克语西尔里文转换拉丁文,乌孜别克语词汇翻译、标注技术,总结词缀歧义及消解规则。该文提出利用形态规则、词典、最大熵融合策略,设计现代乌孜别克语新词中名词词干识别算法,其中包括特征选择及参数估计、词内部特征、前后依存词特征等。最后以乌孜别克语网站文本作为验证对象,对名词词干进行统计与分析。

中文嵌套命名实体识别语料库的构建 下载:66 浏览:363

李雁群1,2 何云琪1,2 钱龙华1,2 周国栋1,2 《中文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嵌套命名实体含有丰富的实体和实体间语义关系,有助于提高信息抽取的效率。由于缺少统一的标准中文嵌套命名实体语料库,目前中文嵌套命名实体的研究工作难于比较。该文在已有命名实体语料的基础上采用半自动化方法构建了两个中文嵌套命名实体语料库。首先利用已有中文命名实体语料库中的标注信息自动地构造出尽可能多的嵌套命名实体,然后再进行手工调整以满足对中文嵌套实体的标注要求,从而构建高质量的中文嵌套命名实体识别语料库。语料内和跨语料嵌套实体识别的初步实验表明,中文嵌套命名实体识别仍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基于统计和词典方法相结合的韩汉双语语料库名词短语对齐 下载:61 浏览:405

凌天斌 毕玉德 《中文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韩汉双语语料库短语对齐对于基于实例的韩汉机器翻译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韩国语名词短语结构特点出发,在基于统计和基于词典的词对齐方法进行试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词对齐位置信息的韩汉双语语料库名词短语对齐方法。该方法通过基于统计的方法获得词对齐位置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基于词典方法的相似度计算进行词对齐校正;根据以上结果,该文通过韩国语名词短语左右边界规则抽取名词短语及其汉语译文,利用关联度度量方法进行过滤,实现名词短语对齐。实验结果表明,在较大规模语料库情况下,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短语对齐结果。

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实证研究——基于5省市1556名学生的调查 下载:32 浏览:306

何应林 《中国职业教育》 2020年8期

摘要:
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在以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处于"分离"状态,但二者被期待走向"融合"。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融合培养价值和活动持肯定看法,对融合培养目标以及企业和学生在融合培养中的作用有清楚认识;学生对融合培养条件不大满意;学校类型、专业、年级、性别、上大学前就读学校类型等因素对学生关于融合培养的看法有一定影响。基于调查结果,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实践提出了三点建议。

《太一生水》名字序列的意义生成 下载:53 浏览:407

叶平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11期

摘要:
《太一生水》存在一个以物之名字为中心的概念词语序列,"名""字"二字对文本解读至为关键。"名"与"字"依据有无的不同情形分为若干逻辑层次与意义层级,名字序列构建文本结构,名字的无有与物之生成以及生成之弱强、尊卑等相对应并依次展开。太一非名,实属强名;道亦非字,应为强字。名字从无到有,万物由生到成,名字的界限即生成的界限。只有从名字的有无出发,对名字定义以及名字关系进行分析,才能理解《太一生水》中万物生成的真正含义。

从“名”看《老子》的哲学突破 下载:65 浏览:450

周晓露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7期

摘要:
刑名新思潮对礼乐老传统的冲击和挑战动摇了周代政治的权力论证体系,新旧两套系统急需对权力-秩序体系进行重新诠释或建构,作为秩序建构的工具——"名"的问题就此提出。"名"可用来表征春秋中期以降的社会危机,对"名"问题的回应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诸子的"哲学突破"。从"无名"到"常名"揭示了《老子》对"道"的建构过程,即反对本质是"以智治国"的礼、法符号系统,并经由"无知"开启形上之"道"的建构。《老子》继承了"名"的秩序意义和"德"的话语,使"名"突破了作为权力符号的限制而成为一种普遍秩序,并将"德"的价值意味赋予"道",使之成为价值本体。至此,《老子》将西周以来"天命有德"的思想收束于"道",完成了对前"轴心时代"思想的继承式突破。

新发现林语堂笔名与佚文二十九篇考论——兼谈林语堂的汉译活动 下载:64 浏览:400

程桂婷 《中国文学》 2019年12期

摘要:
笔者新发现林语堂一个鲜为人知的笔名:予宰。林语堂用这一笔名在1940年至1941年间发表了27篇译介文章,所发刊物集中在上海的《天下事》《宇宙风:乙刊》与《国际间》三种。这些译文原著既有英文亦有德文,视野开阔,兴趣宽泛,虽多着眼于世界局势,但在文体上却堪称幽默轻快的小品文。这些译文也秉承了林语堂一贯的意译风格,行文简洁晓畅,实属汉语佳作。鉴于目前林语堂文集或全集被良莠不齐的他人汉译之作(林语堂英文原著)占据了绝大部分卷数的现象,林语堂本人的汉译之作更应受到关注。另外,笔者对林语堂笔名宰予及两篇佚文也略作考释。

试论后工业时代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人本化回归 下载:70 浏览:413

王春晓 张燕 张小凤 《中国职业教育》 2019年2期

摘要:
后工业时代的消费显示出个性化、定制化特征,由此引发企业生产项目化、规模小型化的适应性转变,人才能力要求的侧重点也转向复合性、创新性,这种转变在本质上回归了人的本性。在此背景之下,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也需要做出顺应性转变,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完整人"。

周瘦鹃译《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书名、初版时间考辨 下载:59 浏览:379

樊宇婷 《中国文学》 2019年3期

摘要:
周瘦鹃译作《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初版书名有《丛刻》和《丛刊》两说,初版时间有1917年2月和3月两说。通过考证,笔者认为该书初版发行时间应为1917年3月,初版版权页应署"丛刻"。该书再版时版权页被修改为"丛刊",是因受教育部颁发褒状及《教育公报》登载审核报的影响。由于不同目录著录时选取信息源不一致及附注信息不完整,该书初版题名差异未得以体现。基于此,笔者认为当民国图书主要著录项目的信息源不一致时,应将其差异标识清楚。

作为“传记文学”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下载:62 浏览:386

张一帆 《中国文学》 2019年2期

摘要:
作为新文学的文体家,废名在《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一书中有意实践了新文学历程中前所未见的、被其称为"传记文学"的特定文体。本文分析其对于诗、小说与散文三种文体的好恶;发掘其将格物过程孕于意境书写之中的写作手法,并将其命名为"格物的意境化";并且将本书定位在废名自身的伦理生活与中国文学传统之中,试图完整而深入地呈现本来渗透于作品肌理中的"传记文学"主张,彰显其文学与思想史意义。

沦陷区文学期刊研究的方法问题——以《万象》的全部笔名分析为例 下载:59 浏览:395

邱晓丹 《中国文学》 2018年11期

摘要:
《万象》(1941—1945)是民国时期上海一本重要的文艺杂志。本文全面系统梳理了《万象》全部44期杂志上共出现的662个笔名,试图通过考证他们的来源和去向,以打破过往研究将前后期《万象》分别看成"鸳蝶派"刊物和"新文艺"刊物的固化思维,揭示《万象》前后差异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了作者对文本生产、编辑工作和杂志名气的全面影响。由此,对以文本为对象的杂志主流研究方法提出商榷,提出应将杂志整个生产流程当作整体考量,采用尽可能大的标本,以减少误差。.

有名与无名之间——先秦儒道“和”的观念研究 下载:48 浏览:237

崔基勋 《国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和"作为先秦儒道核心观念,可分为"有名之和"与"无名之和"。先秦儒家重视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有名之和",讲究现象世界中彼此之和谐;道家则重视阴与阳、人与道之间的"无名之和",讲究复归于本根世界中"道"的状态。虽在有名与无名之间距离存在,但两家都试图化解其间的张力。儒家的模式为:从有名之分到有名之和,以有名之和达到天之一;道家的模式为:从阴阳之分到无名之和,以无名之和落实于具体的事物。虽路线不同,但有名与无名之间的"和"成为儒道都关注的问题。

热烈情绪与冷酷文章:鲁迅杂感文的名家论式与纵横声色 下载:63 浏览:385

仲济强 《中国文学》 2018年3期

摘要:
本文以章太炎持论本乎名家的主张为视角,来探究鲁迅杂感文的论式与修辞。在彰显鲁迅的文理与伦理的同时,试图指出,借鉴章太炎的名家论式与梁启超式的纵横论锋的鲁迅,是一个具有"理性的诚实"的更加清白的生成性的现代书写主体,不仅祛除了前现代的魅影,还对"我思"本身有更多反思。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