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体育建筑可持续发展——对“体育场馆+”型体育小镇建设的思考 下载:14 浏览:158

肖辉 《中国城镇》 2019年7期

摘要:
文章在研究国内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背景基础上,重点分析"体育场馆+"型体育小镇的建设特点和发展情况,以及其建设意义和存在问题,探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体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体育小镇的建筑布局、设计和运营策略,以及"体育场馆+"型体育小镇规划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地方实践与政策完善——以绍兴为例 下载:57 浏览:371

刘健1 左妮莎1 周筱芳2,3 《中国城镇》 2020年6期

摘要: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国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各地根据国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规定,大力探索多元路径,政策实施成效显著,但各种问题也始终存在。本文基于浙江省绍兴市调研所获一手信息及文献研究,分析总结地方在落实中央政策过程中出现的土地出让周期偏短且价格多变削弱土地流转和长期投资的积极性、增减挂钩和点状供地试点政策细则不清导致可实施性不强、村民对政策认知不足导致政策推行效率低下、历史遗留及其衍生问题众多且难以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合理设置政策细则,有效保护农民权益,调动土地流转积极性;发挥规划统筹作用,依据规划确定指标,确保政策落地实施;加强政策宣传,鼓励规划参与,提高农民的政策认同;分类出台专项办法,分步骤解决历史遗留及其衍生问题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力图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地方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马斯洛理论在河南窑洞村落适老化改造中的应用研究——以石门村为例 下载:24 浏览:253

李刘蓓1 于冰清2 常利武1 《中国城镇》 2019年6期

摘要:
本文基于当前河南窑洞村落面临的问题,提出以适老化改造为驱动的乡村再生模式。在马斯洛理论的指导下,构建"需求分析"框架。以河南省登封市唐庄乡石门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法,对留守老人的内在需求进行分析,确定乡村适老化改造方向。从路网梳理、景观提升、空间整合及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乡村整体层面的适老化改造设计。设计方案直观反映了研究思路的可行性,对河南窑洞乡村的保护及乡村适老化建设的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南安侨乡民居的区域分布特征与保护策略研究 下载:56 浏览:353

屈思嘉 陈志宏 《中国城镇》 2020年5期

摘要:
基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和历史建筑普查数据,研究借助ArcGIS平台建立南安民居建筑数据库,从而实现对南安民居从微观(建筑类型)到宏观(空间分布)的比较与分析。研究认为,南安民居建筑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水陆交通、文化——侨乡文化三方面的影响。据此,研究将其中的侨乡民居系统划分为沿海保护区、沿江保护区、丘陵保护区、山地保护区,并分别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对侨乡民居进行区域性保护。

五泉模式,以农为本的回归 下载:61 浏览:454

段德罡 郑自程 杨茹 《中国城镇》 2018年6期

摘要:
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五泉镇是国家级特色小镇中为数不多以农业立镇的典型代表。作为独具特色的农科小镇,该镇农耕文化底蕴深厚,立足农业发展,依托科技资源实现了经济良好发展和城乡快速建设,并形成了"农业主导+环境优美+文化彰显+农科支撑+体制创新"的独具特色的"五泉模式"。通过分析总结"五泉模式"的成功经验,本文认为"以农为本"的特色小城镇发展应该挖掘自身特色资源,立足特色农业,带动镇域乡村发展,营造优美城乡环境,打造特色传统文化品牌,同时注重外部智力资源的引入和内部制度的创新,旨在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经验指导。

海南省各市县城镇化时空演进特征的主导因素与协调程度研究 下载:60 浏览:373

刘艺 《中国城镇》 2020年4期

摘要:
剖析城镇化内部结构,衡量人口、土地、产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能够深入理解城镇化发展历程与时空演化过程。文章系统分析海南省"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城镇化发展主导子系统、各子系统的静态和动态协调能力,以及不同时间各要素在各地理单元的离散程度,归纳海南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进行初步解释。研究发现:(1)海南省屡次承接国家和区域政策、重大项目工程,城镇化发展的"突变性"特点显著,但外部刺激对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人口非农就业水平发展未能形成有效的促进作用;(2)海南省各市县正经历"极化—扩散"的过程,海口、三亚"南北两极"特征显著,各市县城镇化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子系统协调程度的差异性逐步缩小;(3)旅游业和房地产迅速发展,土地城镇化成为海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模式,人口与土地、产业与土地的协调度不足。以期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对未来协调省域城镇发展与提高城镇化质量提供借鉴。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镇级医疗设施评估——以中山市西北组团为例 下载:64 浏览:385

师浩辰1 赵渺希2 王斐1 《中国城镇》 2020年4期

摘要:
目前,现有的医疗设施评估研究多从可达性或均等性单一视角开展,所用数据的精确度、时效性均不足,评估结果容易产生偏差甚至误导。对此,本文选取时效性较高的POI和手机信令数据,以分级分类的医疗设施可达范围的综合覆盖次数表征可达性强度,以可达性强度和居民空间分布的耦合情况表征均等性水平,从可达性和均等性两个角度对广东省中山市西北组团的镇级医疗设施展开综合评估。结果显示中山市西北组团的医疗设施可达性相对较好,服务范围覆盖较大;总体均等性较好,但局部仍存在医疗设施服务强度和居民分布数量不相匹配的现象。最后文章基于评估结果将研究单元划分了四类,并针对每一类提出对应的提升策略。

小城镇工业用地空间绩效研究——以中山XL镇为例 下载:36 浏览:379

景涛 刘玉亭 程娟 《中国城镇》 2019年3期

摘要:
文章以新时期小城镇工业用地的有效利用为目标,结合用地条件及所承载的企业,进行空间绩效评价,探索在"产业—空间"相互作用的微观视角下小城镇工业用地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研究采用熵值TOPSIS法对案例城镇工业用地的空间绩效进行计算,并解释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案例城镇存在着"外部规模、内部规模、片区均质和滞后松散"四种不同的工业用地使用类型;透过熵权值的比较分析,发现产业聚集度、产业关联度与产业规模是案例城镇工业用地空间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结合产业的转型升级探讨工业用地有效利用的针对性措施,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空间结构提供有力支撑。

陕南小城镇安置社区地域适应性评价模型与应用研究 下载:46 浏览:344

李伟1 陈大鹏2 向远林3 《中国城镇》 2018年4期

摘要:
2011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对陕南三市深受自然灾害和贫穷困扰的240万群众实施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的建设成为了搬迁中的重心工作之一。本文以陕南小城镇安置社区为研究对象,建立地域适应性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因子权重并综合各层因子评价标准的判断得出结果。通过分析评价结果,为社区策划与设计提供思路与建议。本研究初步构建一套基于陕南小城镇安置社区的评价标准,以促进安置社区的建设,并帮助居民提高其对社区实际策划、设计、管理的认知。

基于AHP的城市边缘区医疗卫生设施服务评价——以呼和浩特市榆林镇为例 下载:56 浏览:360

郭丽霞1 张新敏2 《中国城镇》 2020年3期

摘要: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人口、经济、用地和建成环境等均有别于城市或乡村,公共服务环境更为复杂,设施配置不均、建设标准缺失、服务资源浪费与缺位等现象同时存在。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边缘区榆林镇为例,将可服务于该地区的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医疗卫生设施作为研究对象,从居民角度出发,以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GIS空间分析为基础,以层次分析法构建基础建设、设施规模、服务能力和外部环境为指标的医疗卫生设施评价体系,解析影响其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要素,提出以满足居民需求为目的的城市边缘区医疗卫生设施差异化配置、保障机制等建议。

基于AHP的城市边缘区医疗卫生设施服务评价——以呼和浩特市榆林镇为例 下载:56 浏览:360

郭丽霞1 张新敏2 《中国城镇》 2020年2期

摘要: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人口、经济、用地和建成环境等均有别于城市或乡村,公共服务环境更为复杂,设施配置不均、建设标准缺失、服务资源浪费与缺位等现象同时存在。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边缘区榆林镇为例,将可服务于该地区的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医疗卫生设施作为研究对象,从居民角度出发,以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GIS空间分析为基础,以层次分析法构建基础建设、设施规模、服务能力和外部环境为指标的医疗卫生设施评价体系,解析影响其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要素,提出以满足居民需求为目的的城市边缘区医疗卫生设施差异化配置、保障机制等建议。

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下载:11 浏览:123

赵永琪 田银生 《中国城镇》 2019年1期

摘要: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特征受自然、人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贵州省213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10.4、GeoDa等相关技术平台,采集多种数据信息,阐释了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地形起伏度、海拔高程等自然环境因素,距中心城市距离、人口密度、贫困人口发生率、经济发展水平等人文经济条件上探索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及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新时期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几点建议。

文化线路视角下的乡村整体活化策略探讨——以陇南北茶马古道平洛镇三村为例 下载:21 浏览:222

孟祥武1,2 包涵2 叶明晖2 《中国城镇》 2019年1期

摘要:
快速城市化导致我国的乡村问题日趋多样而严重,如何让村落走出时下发展的困境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文化线路保护为线索,通过选取甘肃省陇南域内北茶马古道沿线与周边的传统村落作为调研样本,从文化旅游圈与特色产业链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新的乡村活化模式策略的研究,并重点选取一处典型区域提出区域性整体活化模式的策略。旨在通过对于"非典型"的村落形成集群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索性研究,为村落活化模式提供一种新思路。

陕西省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对乡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下载:65 浏览:364

马琰 雷振东 屈雯 《中国城镇》 2020年2期

摘要:
本文基于陕西省"粮食基本自给"生产目标,利用2002-2017年陕西省区县单元统计数据,分2002—2007年、2007—2012年、2012—2017年三期,基于ArcGIS空间分级法研究陕西省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地区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及时空演变特征;运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研究不同时期各区域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及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研究结论为:陕西省粮食生产异化特征明显;扩大关中地区粮食种植面积将缓解陕西粮食安全与陕北、陕南生态安全矛盾;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空间形态整合将促进农业现代化条件下关中地区耕地从分散破碎转向集中连片。

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村落空间建设指导——以陕西省扶风县为例 下载:57 浏览:389

申媛1 雷会霞2 《中国城镇》 2018年3期

摘要:
乡村旅游近年来逐渐兴起并蓬勃发展,然而现阶段无论是村落个体还是区域乡村空间体系,都在快速发展建设中呈现出严重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乡村旅游在发展中产生的空间体系建设不足、空间建设管理无序、设施建设不当的问题,提出基于乡村旅游空间体系的乡村旅游用地与乡村旅游设施两方面的空间建设指导。其中,乡村旅游空间体系的建立基于全域旅游的视角,并以旅游村落等级与职能的协调作为其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乡村旅游用地与乡村旅游设施是结合已有的乡村旅游研究基础与乡村旅游空间体系建设需求而进行的归纳总结与梳理。最后以全域旅游示范地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为例进行实践探索,以期推动扶风县乡村空间体系营建,并为全域旅游目的地旅游乡村的空间建设指导提供参考。

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村的可持续旅游研究 下载:23 浏览:242

董英俊 《中国城镇》 2019年1期

摘要: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部的西递村拥有保存完好的三百多幢皖南古民居建筑,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其中还蕴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近年来西递旅游呈现下滑态势的现象,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梳理了西递发展可持续旅游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提出当前旅游模式下的问题,并就如何将古民居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天然资源有机结合进行了分析。通过走访当地村民和参考村志等方法,结合村情就旅游与文化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以及发展可持续旅游的途径与前景。

小城镇空间意象的构成要素和认知特征初探——以烟台市为例 下载:67 浏览:383

何熠琳1 张立1,2 李仁熙3 《中国城镇》 2020年2期

摘要:
凯文·林奇开创的城市空间意象分析体系应用广泛,但乡镇层面的空间意象研究尚需拓展。本文采用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以烟台市7个镇为例,采集了105份认知地图,尝试探析小城镇空间意象的构成要素和认知特征。研究表明:(1)小城镇空间的认知构成要素以道路和地标为主,区域、边界、节点不显著,道路、地标的频次差异与路网密度、地标功能相关;(2)城镇居民认知范围在村庄—镇区—镇域内混合,且受到镇区规模等因素的影响;(3)认知类型中"以路径为主导的序列型感知"的比例高,同时低等级认知类型占比更高;(4)居民认知"正向"以南北向为主,与方格路网和主街朝向有关。集体认知的分析显示,开发项目、新区建设等对小城镇居民的空间认知结构产生影响,并归纳得到小城镇空间意象的三种类型:镇村融合型、镇村独立型和飞地开发型。希冀本文对小城镇空间意象的阐释,能为我国的小城镇风貌建设、空间规划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基于“缝·补”策略的岭南乡村生活空间景观营造实践——以广东省云浮市斗带村为例 下载:24 浏览:254

卢素英1,2 赵则海2 《中国城镇》 2019年1期

摘要:
"缝·补"策略是针对乡村生活空间环境现状,通过整合现有废弃地、闲置空间、废旧资源等发挥其"乡土、经济、集约"的特点,实现"本土营造,一村一品"的乡村风貌。文章以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斗带村生活空间的景观改造实践为例,系统梳理了斗带村的环境特征、生活空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村庄闲置资源现状,以及村民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等乡土特征,提出适用于该村"本土特色景观"的"缝·补"策略,从空间整合、废旧资源再利用两个方面着手,对村落中原本割裂、无序、杂乱的闲置节点进行重构。改造后的斗带村生活空间景观考虑了村民记忆中的生活烙印,再现了原汁原味的独特村庄景观,保留了浓郁的岭南乡村特色。

基于公众参与的都市区周边小城镇旧城更新规划策略研究——以新郑市龙湖镇为例 下载:66 浏览:452

贾海发1 邵磊1,2 《中国城镇》 2018年2期

摘要:
在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大都市区周边小城镇作为大城市功能外溢的重要承接地,将逐步实现从小城镇向都市区功能组团的转变。在进行此类小城镇的旧城更新规划时,需更加突出人居环境的宜居性,重视过分依赖大都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问题。本文以河南省新郑市龙湖镇为例,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旧城更新的规划策略和实施对策,以期对龙湖镇的规划管理和实施提供有效指导,并对类似小城镇的旧城更新提供规划方法和内容上的借鉴和参考。

基于社会生态低冲击视角的乡村振兴路径——以山西省河曲县五花城堡村为例 下载:61 浏览:380

任凯 《中国城镇》 2020年1期

摘要:
过去单纯依赖城市资本驱动的乡村振兴对乡村社会生态的冲击较为严重,而社会生态低冲击视角可以从物质空间、社会秩序、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助力乡村实现复兴。在社会生态低冲击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内涵在于从广义生态链中寻求可持续振兴路径,并且依托高度自治化的优势构建乡村社会生态系统,包括物质空间建设中的格局—过程—机理营造模式、被动城市化作用下的状态—响应—适应机制,以及文化生态的暴露—融合—创造体系。本文以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巡镇镇五花城堡村为典型案例进行实证,认为其振兴路径符合社会生态低冲击视角的发展路径。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