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POSS/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下载:86 浏览:433

高党鸽1,2 王平平1,2 吕斌1,2 马建中1,2 《新材料》 2019年3期

摘要:
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具有中空刚性的笼型或半笼型结构,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粒子,不仅综合了无机组分和有机组分的优点,还具有两者协同效应产生的新性能,成为分子结构设计中最具潜力的选择。当POSS以分子水平或纳米级聚集体较好地分散于聚合物基体中时,能有效提高材料的热性能、力学性能、磁性能、声学性能、表面性能等,使其在生物医学、催化剂、光学材料和介电材料等领域得到快速发展。POSS的制备方法对POSS/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影响巨大。早期POSS/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技术不成熟,主要以物理法为主。该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存在纳米粒子分散不均匀、易团聚的问题,从而影响材料的性能。近年来,研究者不仅关注POSS的结构对复合材料性质的影响,还在不断创新与研究合成技术。随着对POSS结构中Si原子上取代基和高分子链精确控制的实现,化学法制备POSS/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大提高了POSS与聚合物基体的相容性。研究者通过不同的化学法已经能够获得具有明确化学结构及各异官能基团的POSS/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采用核磁共振氢谱、飞行时间质谱、硅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广角X射线衍射等多种手段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同时还能将POSS以主链、侧链或端基的形式引入聚合物体系中,形成不同拓扑结构的POSS/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如接枝型结构、串珠型结构或星型结构等。化学法有利于充分发挥POSS的优异性能,大幅提高POSS/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效率,为进一步探究POSS/聚合物结构与功能复合材料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对POSS的分子结构、性能及POSS/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结构、制备方法等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POSS/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中包括共混法、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乳液聚合法、点击化学法、静电纺丝法等。针对POSS/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进一步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如何确保POSS在不同聚合物基体中的良好分散性仍然是首要解决的问题;采用更多的表征手段获得复合材料的相关信息,探究POSS上取代基反应程度与复合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对于更有效地发挥复合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维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下载:89 浏览:507

李勃天1,2 温幸1,3 唐黎明1 《应用化学学报》 2018年4期

摘要:
近年来,一维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因其独特的结构、优异的性能及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得到极大关注。由于无机相和聚合物相在纳米尺度的复合可显著提高材料的内在特性和功能,许多一维纳米复合材料在电子传输、光学特性、力学性能等方面表现优异,相关材料在电子器件、储能器件、光化学传感器、催化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本文基于一维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多种不同的结构形式,综述了三种最常用的制备方法,即模板合成法、静电纺丝法和一维组装法,分别介绍了各种制备方法的原理,并对其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颗粒填充型聚合物的导热性能与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下载:89 浏览:467

席翔 夏延秋 李晓鹤 冯欣 《新材料》 2018年11期

摘要:
采用蒙特卡罗可控空间分布算法,生成网链构型的三维代表体积单元(RVE)模型,数值研究了非均匀分布下不同组分氮化铝/石墨/银导热硅脂的导热性能。制备了氮化铝、氮化铝/石墨、氮化铝/石墨/银三种填料体系的导热硅脂,并测试所有样品的热导率和体积电阻率。采用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室温下导热硅脂在钢-钢摩擦副上的载流摩擦磨损性能进行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金属表面并利用能谱分析仪(EDS)对表面元素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导热填料形貌越丰富,硅脂中的导热网络越致密,氮化铝/石墨/银硅脂的最大热导率可达1.623 W/(m·K),可实现在较少填充量下获得较高热导率;氮化铝/石墨/银有限元模型模拟的结果更贴近实验测量值,可以用来预测球状/片状/棒状颗粒填充导热硅脂的导热性能;氮化铝/石墨/银导热硅脂的载流摩擦磨损性能最优,这归结于其导热性能和导电性能协同减轻电弧对金属表面的侵蚀。

电场诱导碳纳米管在聚合物中定向有序排列的研究进展 下载:89 浏览:463

董怀斌 李长青 邹霞辉 《新材料》 2018年9期

摘要:
碳纳米管特殊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使之成为复合材料增强的首选填料,综述了电场条件下碳纳米管在聚合物中有序排列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电场类型、碳纳米管表面官能化、加电时间、碳纳米管尺寸和含量等因素对电场诱导碳纳米管有序排列的影响,讨论了定向有序排列的碳纳米管对复合材料的力学、电学和热学等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碳纳米管定向排列机理以及碳纳米管定向程度的表征方法。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作用研究进展 下载:88 浏览:465

吴英柯1 马建中2 鲍艳2 《新材料》 2018年9期

摘要:
将聚合物与纳米粒子复合制备性能优异的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是近20年来科学界的研究热点,其中聚合物与纳米粒子间的界面作用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起着关键性作用。从界面结构、力学性能、热性能及计算机仿真模拟等方面综述了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研究进展,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含辣素衍生结构单体及其聚合物的合成、抑菌与抑藻性能 下载:87 浏览:475

张晓春 于良民 姜晓辉 《新材料》 2018年7期

摘要:
以取代芳烃和N-羟甲基丙烯酰胺为原料,采用傅克烷基化反应合成了四种含辣素衍生结构单体:4-羟基-2-甲基-5-甲硫基苄基丙烯酰胺(A)、2-羟基-4-丙烯酰胺甲基-5-甲硫基-6-甲基苄基丙烯酰胺(B)、3-丙烯酰胺甲基-2-羟基苯甲酰胺(C)和1-丙烯酰胺甲基-2-萘酚(D),并通过红外光谱(IR)和核磁氢谱(1 H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D对两种受试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活性最高,最小抑菌浓度均可达到0.187 5mg/mL,且D对两种受试藻(三角褐指藻和新月菱形藻)的抑制活性也最高。以四种化合物为功能单体合成出树脂,树脂对受试藻均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含化合物D的树脂的抑制活性最高,72h后抑制率均可达到50%以上。

二维情况下两组分带电囊泡形变耦合相分离的理论模拟研究 下载:42 浏览:333

段华 李剑锋 张红东 《现代物理学报》 2019年1期

摘要:
结合离散空间变分方法和耗散动力学研究了二维两组分带电囊泡的形变耦合相分离,系统地考察了囊泡带电量组分含量、带电组分的电荷密度、两组分间的相容性和温度等因素对形变耦合相分离动力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电荷引入可增加不同组分间的表观相溶性.当温度较高时,静电相互作用可直接抑制囊泡相分离,避免了同种组分的团聚;当温度较低时,静电相互作用则可明显增加分相相区数目,使其呈微观相分离,从而避免了同种组分大范围的团聚.

聚合物注塑成型充模阶段流动取向分子机理研究 下载:87 浏览:489

喻选 辛勇 《新材料》 2018年4期

摘要:
以聚碳酸酯(PC)为研究材料,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对三维周期性边界条件下PC流动取向过程中分子链团迁移性能和形态演化进行了研究,与实验结果对比得到充模流动阶段聚合物分子链团的流动取向机制。分子链团均方位移表明流动取向过程实质上是分子链团的空间构象协调变形的结果,虽然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分子链团均方位移迅速增大、非键合能急剧减小,但分子链基本分子结构却仍然保持不变。同时,在取向过程中无规缠绕的分子链团一方面由于剪切拉伸作用沿流动方向排布,另一方面分子链团之间因发生解缠结而趋于相互分散。注塑实验结果表明,制品双折射率随注射速率的增加而增大,并沿流动方向递减,且取向方向上的拉伸性能随取向度的增加也有所提高,这与模拟结果中聚合物分子链取向机理一致。

基于高弹性聚合物全息传感器的位移响应特性研究 下载:12 浏览:430

焦新莹 王蕊 王保华 刘鸿鹏 《传感器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目前的光子学传感器很难对聚合物弹性形变与位移做出传感响应。为了改善光子传感器的缺陷,研制了基于高弹性聚合物的全息传感器,并对传感器在拉力作用下的微形变与相应的微位移传感响应进行了表征。获得了微位移与光栅衍射光谱间的定量线性关系。证实波长红移的主要诱因是全息光栅间距的增大。多次反复测试结果证实了全息位移传感器的可逆性。

新型聚合物凝胶全息传感器及其溶液pH值响应特性 下载:12 浏览:375

杜睿1 于丹1 王施婵2 刘丽丽1 顾永俊1 孟祥开1 《传感器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基于聚合物全息体光栅的环境传感装置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传感现象显著、响应性能优异,近些年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记录于光致聚合物内的全息体光栅在外部环境改变时,能够引起光栅衍射光谱特征的显著变化,并将随之导致光谱峰值波长的偏移,从而应用全息光栅传感环境特征成为可能。然而基于丙烯酰胺光致聚合物的全息传感器由水溶性材料制成,因此对水溶液及其特征传感无法实现。为此研制了一种新型聚合物凝胶材料,该材料适用于对水溶液的传感。将其放置于水中,通过交联功能化单体,能够响应溶液酸碱度。实验测试了不同pH值情况下传感器的光谱偏移特征,并测试了不同厚度聚合物材料传感响应时间。最后全息溶液传感器的可逆性也得到了实验证实。实验结果为深入分析传感器的传感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同时为改善全息传感器实用能力提供了重要手段。

基于不同长度烷基侧链的s-四嗪基聚合物合成及性能研究 下载:43 浏览:479

刘海路1,2 彭栗妮2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12期

摘要:
:以s-四嗪作为拉电子结构单元(A),以二氟取代四噻吩衍生物作为推电子结构单元(D),并分别以2-己基癸烷基,2-辛基十二烷基,2-癸基十四烷基作为侧链,设计并合成了三种D-A型聚合物光伏材料P(Tet-T16)、P(Tet-T20)和P(Tet-T24)。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最短烷基链的聚合物P(Tet-T16)表现出最弱的分子间π-π堆砌,而具有合适长度烷基侧链(2-辛基十二烷基)的聚合物P(Tet-T20)具有最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最有规律的分子堆砌,这更有利于载流子的传输。因此,基于P(Tet-T20)/PC71BM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表现出最佳光伏性能(PCE=5.10%)。同时,由于三种聚合物的HOMO能级都低于-5.56 eV,三种富勒烯PSCs器件的开路电压(Voc)均高于1.00 V,其中,基于P(Tet-T24)的PSC表现出1.04 V的高Voc值,这是目前报道的以s-四嗪基聚合物作为给体材料的PSCs中的最高Voc值。但过低HOMO能级与高性能非富勒烯受体的HOMO能级不匹配,限制了其在非富勒烯PSCs中的应用。

我国建筑防腐工程发展概述 下载:65 浏览:442

付长春 叶林 董成 《建筑技术学报》 2018年12期

摘要:
材料防腐破坏对工程造成的危害已越来越引起重视,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腐蚀与防护科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材料和工艺方面对建筑防腐进行分析。目前我国防腐材料正向高性能、高效率、低污染方向前行。

异山梨醇基生物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 下载:66 浏览:323

申小龙1,2 王自庆1,2 王庆印1 王公应1,2 《石油科学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异山梨醇(IS)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基化工中间体,具有刚性分子结构和手性化学结构等特点以及无毒无害的优点,作为功能性聚合单体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或改性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关注。介绍了IS的结构特点和制备方法,综述了IS在聚醚、聚酯、聚氨酯、聚酰胺和聚碳酸酯等功能高分子材料合成和改性领域的研究进展。降低IS的生产成本以及开发合成IS基聚合物高效催化剂等新技术是实现规模化制备和应用的关键。

样品中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的最新应用进展 下载:14 浏览:164

赵楠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11期

摘要:
现代样品体系一般复杂,采用一般的分析方法对其分离富集难度较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高选择性使其在复杂体系样品的净化富集中具有很强的应用潜力,本文对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固相萃取剂及其在色谱样品前处理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和展望,主要包括分子印迹中空纤维萃取、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萃取、分子印迹整体柱萃取、分子印迹膜萃取、搅拌棒吸附萃取、磁性材料萃取等技术,同时总结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在食品分析、环境分析以及药物与生物分析等方面的应用进展。

驱油用聚合物溶液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下载:77 浏览:242

孙秀芝 《石油科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对驱油聚合物水溶液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结果表明,配制聚合物时转速控制在500 r/min;Fe2+与Fe3+对聚合物黏度影响大;聚合物通过多孔介质时,渗透率越小剪切降解越严重;p H为9时,聚合物黏度最高。为油田配注聚丙烯酰胺水溶液的参数优化提供参考和依据,对提高聚合物驱的效果和效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驱油用聚合物溶液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下载:59 浏览:327

孙秀芝 《电网技术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对驱油聚合物水溶液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结果表明,配制聚合物时转速控制在500 r/min;Fe2+与Fe3+对聚合物黏度影响大;聚合物通过多孔介质时,渗透率越小剪切降解越严重;p H为9时,聚合物黏度最高。为油田配注聚丙烯酰胺水溶液的参数优化提供参考和依据,对提高聚合物驱的效果和效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渤海油田在线调剖乳液聚合物凝胶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240 浏览:287

黄小凤 黄照 孟科全 《石油科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在线调剖技术已在渤海油田推广应用。针对在线调剖设备及注入工艺的特点,开发在线调剖凝胶体系。通过室内实验,确定体系由乳液聚合物和酚醛树脂交联剂组成,溶液黏度极低,成胶时间2~5 d,成胶强度为(2~10)×104m Pa·s,凝胶具有较好的耐温抗盐性能,岩心模型封堵率可达98.7%。该体系在Q油田P9井应用,明显改善吸水剖面,效果明显。

功能化树枝状聚合物处理综合电镀废水的研究 下载:57 浏览:421

伍春柔 张冰如 《环境科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合成了一种新型树枝状聚合物TE-6CSSNa,并对比氢氧化钠(NaOH)和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SDD),重点考察pH和投加量对实际电镀废水中Cu和Ni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H和投加量都对重金属的去除有较大影响。随着pH或投加量的增加,Cu和Ni残留浓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废水中ρ(Cu)=6.82 mg/L、ρ(Ni)=64.36 mg/L,单独使用NaOH或SDD时,出水都无法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0-2008)表3中Cu和Ni特别排放限值要求(Cu<0.3 mg/L,Ni<0.1 mg/L),而采用TE-6CSSNa处理废水,在pH=8.6、投加量为275 mg/L、反应5 min、静置30 min时,残留Ni浓度远低于表3的排放限值,残留Cu浓度甚至低于检出限,说明TE-6CSSNa处理效果明显优于NaOH和SDD,具有重大的实用意义。

TPO防水卷材在地下综合管廊中的应用 下载:73 浏览:425

张旭光 《建筑技术学报》 2018年10期

摘要:
TPO热塑性聚烯烃防水卷材防水性能优异,在地下综合管廊底板采用预铺反粘工艺,侧墙和顶板采用防水灰浆与卷材双道设防,防水效果可靠,可减少管廊全生命周期的渗漏风险,降低管廊维护费用。

通过微波引发合成磁性印迹聚合物并用于水中2-氨基-4-硝基酚的分离富集 下载:46 浏览:378

曹芹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8年8期

摘要:
磁性印迹聚合物合成采用微波引发。以2-氨基-4-硝基酚作为模板分子,磁性硅灰石作为支架材料,合成表面印迹聚合物,所得聚合物在水溶液中对模板2-氨基-4-硝基酚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识别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考察了印迹聚合物的选择性,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对水溶液中痕量的2-氨基-4-硝基酚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识别和富集效果。此方法合成的印迹聚合物可被用于环境水样中痕量2-氨基-4-硝基酚的富集及分离。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