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歧路复返与自我引渡——读《十月》“新女性写作专辑” 下载:52 浏览:347

罗雅琳 《文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十月》"新女性写作专辑"中的作品通过重新理解女性的城市境遇、书写浪漫女性的成熟过程,尝试使"新女性写作"实现"歧路复返"与"自我引渡"。"歧路复返"意味着女性写作者在刻意追求与主流文学的差异之后,重新尝试以新的方式切入主流议题。这要求作者首先理解性别问题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然后再将其还原到具体的社会语境中去。"自我引渡"意味着女性文学角色不再期待男性拯救者,而是在艰难的"涉渡"中实现自我肯定并完成自我教育。对于"新女性写作"的讨论,并非要将参差百态的文学作品塞入一个狭窄的概念,而是对目前文学状况的更高要求。

符号学视域下《地球最后的夜晚》的电影诗学建构 下载:63 浏览:377

金明 《当代艺术》 2019年11期

摘要:
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毕赣将故乡凯里凝滞成了爱情的最后幻域,并且以电影镜像重新开启自己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思考。电影是杂糅了现实记忆与虚构梦境的开放性文本,通过对罗纮武破碎生命经验的书写,对梦境乌托邦的呈现,揭示"真实域"的内在匮乏。《地球最后的夜晚》以一种女性主义镜像之思,逃逸出传统男性叙事的权威,对女性的身份、主体性、身体进行了想象性的建构,使其变奏出独特的美学特质,进而建构出充满性别愉悦的身体诗学。

香港电影的女性身体修辞——以李碧华小说改编电影为例 下载:37 浏览:292

杨森 《当代艺术》 2019年8期

摘要:
现代消费社会女性时常处于被观看的地位,因此不管是李碧华的原著,还是由其改编而成的几部电影(包括《青蛇》《潘金莲之前世今生》《满洲国妖艳——川岛芳子》),都能看到其间充斥大量的女性情欲的展演。这一方面是为了迎合商业需求,另一方面也以此翻转了男性视点。此时的女性身体不再是"不洁"与"淫荡"的代名词,更多的是一种身体的展示,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身体炫耀,其中也包含了强烈的女性身份的建构。同时在情欲之外,《胭脂扣》也包含了特殊历史时期港人的集体迷茫,身体/身份与时代政治产生了复杂而紧密的勾连。

意象·景观·符号:国产网络剧的身体“神话” 下载:64 浏览:359

胡琴1 徐广飞2 《当代艺术》 2020年12期

摘要:
国产网络剧的生成与以大众文化为主导,边缘文化、亚文化等互动共生的社会文化格局深度关联。开放包容的网络生态创生了丰富的网剧身体意象,并架构起以传统型、边缘型和跃迁型为核心的身体景观体系。该体系以"欲望化""全民性"和"多向度"的身体符号促成了网剧中的身体"神话"。而网剧中身体的"意象—景观—符号"生成路径,则成为进入网剧"身体"影像叙事与解码新世纪多元文化的有效端口。

狂欢化的身体修辞——《黑豹》中的身体书写与生命政治学 下载:65 浏览:355

林伟 《当代艺术》 2020年12期

摘要:
2018年备受赞誉的美国漫威科幻电影《黑豹》实践了"非裔未来主义"的宇宙观,将光怪陆离的科技意象和非洲元素结合起来,挑战了好莱坞的经典科幻叙事。与影片打造的非洲中心主义科幻未来景观相比,更具有文化颠覆和僭越精神的,是对黑人身体的影像化再现与重述。作为美国电影中重要的文化表征,黑人身体铭刻着多种权力话语的印痕。黑人身体包含的符号化的"黑人气质"在电影《黑豹》中得以体现;并且,通过狂欢化的身体修辞,电影也体现着黑人群体身体意识的觉醒和生命政治学的诉求。

身体·空间·色彩——印度电影中歌舞段落的视觉修辞 下载:274 浏览:278

李莉1,2 《当代艺术》 2019年3期

摘要:
歌舞是印度电影的重要构成部分,已成为其标识性的元素。歌舞段落中身体、空间、色彩的视觉修辞,承载了一定的叙事功能和文化表征,具体表现为彰显了东方的、民族的、舞蹈的身体,作为仪式表演性的空间和跨地域组接的移情空间,用以造势、叙情的色彩。歌舞段落以身体、空间、色彩的修辞,在电影中暗含了特殊涵义,表征了民族文化和意象。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期BMI变化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下载:71 浏览:328

廖思丽 罗智菊 何小梅 《诊断医学》 2020年4期

摘要:
目的观察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期BMI变化,并探讨BMI变化对妊娠结局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12月于我院进行产检及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1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依据孕期BMI增加情况分为低增加组、正常组和高增加组。观察三组产妇妊娠结局。结果高增加组巨大儿、剖宫产率和高血压发生率均高于低增加组、正常组(P<0.05);高增加组产程长于低增加组、正常组(P<0.05);低增加组低体重儿、早产儿、胎膜早破发生率均高于高增加组、正常组(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期BMI变化对妊娠结局有不同的影响,BMI增加幅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将孕期BMI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可减少不良妊娠结局。

身体姿势识别倒置效应量的连续性变化 下载:51 浏览:320

陶维东 陶晓丽 《心理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以生理机制上整体可能身体姿势、整体不可能身体姿势和碎片身体姿势作为材料,系统操纵两个角度差为零的身体姿势偏离其竖直状态的角度,对错误率和反应时进行线性拟合。结果发现:(1)整体可能身体姿势、整体不可能身体姿势的识别错误率和反应时与其偏离直立状态角度之间可以拟合显著的线性关系,而碎片身体姿势的识别错误率和反应时与其偏离直立状态角度之间无法拟合显著的线性关系;(2)整体身体姿势(可能身体姿势和不可能的身体姿势)识别均出现了显著的倒置效应,而碎片身体姿势识别未出现倒置效应。这些结果表明身体姿势识别倒置效应量的延续性依赖于整体布局加工。

身体动作与语义加工:具身隐喻的视角 下载:51 浏览:226

王继瑛1 叶浩生2 苏得权2 《心理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个体建立基于身体经验的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之间的隐喻联结是人类特有的认知方式。不管是具体概念还是抽象概念,只要有具身隐喻联结的概念,其语义的理解便会受到具身启动效应的影响。大脑在加工动词或者含动词的句子时,不仅激活了语言中枢和运动皮层,且大脑随着个体是否执行与语义相应的动作、抽象概念的熟悉程度和其文本背景是否符合等因素而激活不同的神经回路。本文将对以上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旨在从具身隐喻的视角为身体动作影响语义加工的神经机制模型提供初步的思路。

通过身体动作理解人与环境:具身的社会认知 下载:30 浏览:51

黎晓丹1 叶浩生2 丁道群3 《心理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近年来,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个体认知过程中的情境因素已逐渐成为具身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众多的具身认知研究开始探究何种情境才能有效地启动具身效应。个体的身体感知或者身体动作的变化会对其知觉、情绪等高级心理过程产生无意识的具身效应,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显示大脑的运动皮层在这一系列的高级心理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具身社会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旨在从认知神经机制的层面剖析身体动作如何影响个体对人与环境的理解和互动,以及从方法论的角度上思考目前具身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现状。

具身认知视角下幼儿教师“虐童”现象分析 下载:45 浏览:455

赵梦雅 《中国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具身认知作为一种全新的认知范式,揭示了传统认知的重要缺陷——忽视身体的参与性,从该角度分析幼儿教师"虐童"事件,突出虐童教师的"离身""替身"和"逃避性"的知行特点,目的是希望幼儿教师能够真正贯彻具身认知的"涉身性""体验性"和"环境构成性"原则,将认知看作一种基于身体且与环境互动的体验性活动,审视两者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解读幼儿教师"虐童"现象。

小学音乐教学中身体乐器的运用刍议 下载:351 浏览:3522

刘佳 《中国音乐学报》 2022年11期

摘要:
在小学阶段进行音乐教育主要是对于学生进行系列的音乐启蒙,要让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得到培养。在学生内心的深处,就必须要种下音乐鉴赏的种子,使学生可以获得全面发展,在之后的人生道路方面能够获得更多收获。音乐发展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贯穿于人类的起源以及进化。是随着人类的发展共同成长的一种非常宝贵的艺术,可以打破地域之间的差异以及语言之间的隔阂,也是人类释放自己情绪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在小学阶段,学生大多较为单纯,也非常天真,情趣很容易被带动起来,并且融入到音乐的世界当中。随着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利用身体乐器教学也已经逐渐成为了可以帮助学生调动积极性,并且让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方式。基于此,本文首先讨论了小学音乐教学中身体乐器的优势,其次,分析了小学音乐教学中身体乐器的具体操作,然后介绍了小学音乐教学中身体乐器的各项配合探索。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约束评估量表在手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77 浏览:445

应小琴 叶碧玲 吴洪涛 曾丽 《医学研究前沿》 2020年1期

摘要:
目的:探讨约束评估量表在手术后入住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科2017年1月1日-2018年7月30日术后患者共170例。按照收治时间分为两组,将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85例患者列入对照组,2018年1月1日-7月30日85例患者列入试验组。对照组患者入科后实施常规约束,试验组按照身体约束评估量表进行评估后约束。对比两组术后患者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约束具使用率、约束时间和约束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对约束使用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约束具使用率及约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约束时间短于对照组,对照组对身体约束满意度明显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身体约束评估量表可有效降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同时缩短患者约束时间,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小学音乐教学中“身体乐器”的应用 下载:327 浏览:1336

张磊 《当代音乐研究》 2023年5期

摘要:
近些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很快,特别是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新课程教学思想逐渐对许多教育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并对课程的教学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创新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的方法与手段,对于提高身体乐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际运用,将有着非常重大的地位与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围绕小学音乐课程进行研究,从身体乐器在小学音乐课程中的实际使用功能着手,从嘴巴、手、脚等人体部位研究分析小学音乐课程中对身体乐器的实际运用,力求推动学生音乐水平的提高,为体现学校音乐教育功能,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打下了良好的铺垫。

以具身认知理论指导小学科学教学—基于全国小学科学优质课《相貌各异的我们》的分析 下载:66 浏览:506

邹兰 何善亮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具身认知是认知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可以为人类学习行为研究提供新视野。具身认知理论强调,人的心智植根于身体,身体植根于情境,个体的认知是心智、身体与环境交互协同作用的结果。从具身认知理论视角分析小学科学教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进而鼓励学生参与科学学习,在参与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ICU患者身体约束循证护理审查指标的制订及障碍因素分析 下载:12 浏览:427

曹锐1 胡芬1 朱小平2 靳英辉3 王玲4 程晓琳5 邓澜1 丁新波1 曹峥1 马晶1 肖萌1 2019年10期

摘要:
开展ICU成人患者规范化身体约束的循证护理,制订护理质量审查指标,并分析循证护理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和促进因素。方法以Johns Hopkins循证护理实践模式为理论指导,组建团队,系统检索、评价并汇总证据,确立审查指标及审查方法,逐条进行质量审查,并根据审查指标及基线审查结果分析障碍因素及促进因素,制订行动策略。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3条最佳证据,依据最佳证据制订了12条质量审查指标,障碍因素主要为系统层面流程和工具缺乏、实践者层面护士知信行水平不高等。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并结合临床专业人员的判断,制订的质量审查指标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可为循证护理奠定基础。

个性化随访对室间隔缺损术后患儿生活质量与身体意象的影响 下载:82 浏览:391

陈海燕 江文婷 《中国护理学报》 2019年8期

摘要:
探讨个性化随访对室间隔缺损术后患儿生活质量和身体意象的影响效果,并为这类特殊患儿的临床照护积累循证经验。方法选取我院心胸外科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82例室间隔缺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护理照护,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个案管理的个性化随访。两组患儿在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末接受由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生活质量评定表、身体意象量表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儿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干预后身体意象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室间隔缺损患儿,实施基于个案管理的个性化随访方案护理能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且能改善身体意象,值得推广应用。

个性化随访对室间隔缺损术后患儿生活质量与身体意象的影响 下载:26 浏览:189

陈海燕 江文婷 《临床医学杂志》 2019年8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个性化随访对室间隔缺损术后患儿生活质量和身体意象的影响效果,并为这类特殊患儿的临床照护积累循证经验。方法选取我院心胸外科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82例室间隔缺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护理照护,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个案管理的个性化随访。两组患儿在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末接受由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生活质量评定表、身体意象量表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儿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干预后身体意象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室间隔缺损患儿,实施基于个案管理的个性化随访方案护理能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且能改善身体意象,值得推广应用。

衰老的身体存在与社会意义——“医养结合”的问题化叙述 下载:87 浏览:472

胡婕婷 《老龄研究进展》 2018年4期

摘要:
基于社会活动和社会撤离理论,通过对医学理论、社会文化及老年人自身对于衰老的不同叙述进行梳理。基于2016年5月在北京市西城区Q社区的观察和访谈资料,分析现有的医养结合制度设计和服务实践中所暗含的社会意义及其作用方式,并进一步探讨关于医养结合的制度设计和服务实践如何影响和塑造了老年人自身的身份认同。

后疫情线上体育锻炼中韵律操练习对身体素质影响的浅析 下载:45 浏览:492

李玉霞 《中国体育科学》 2025年4期

摘要:
为回应我国"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在疫情时期体育教学开展的重要目的是希望让学生在居家时期内就能自主体育锻炼,保持健康体魄,提高抵抗性,同时掌握体育运动与健康方面的基础知识。而线上体育课程则主要是以韵律操的形式开展健康教育:老师透过网络发布有关体育运动与健康方面的理论录像,学生完成体育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操练作业;学生提交视频教学作业、老师透过观看学生韵律操的动作展示,来确定学生对韵律操的掌握情况,老师需要采用互动式话题讨论、提交视频作业、韵律操打卡等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必要的身体运动练习。在后疫情线上运动课程中开展韵律操活动的运用,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具有很大的意义。所以,在本文中根据韵律操的自身价值以及其在线上运动课中的运用情况加以了分析研究。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