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拿来并接受:20世纪中叶以前滇剧的传承模式 下载:64 浏览:423

江捷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自元明以来,云南地区逐步加快了进入主流文化圈的步伐,为滇剧的出现开辟了一片较为开放的文化土壤。当然,到了清中叶滇剧渐渐成熟之时,其依然继承了这种开放的基因,无论是声腔、剧目,还是演员都可以兼收并蓄地代代传承。即便到了民国初年,即1910年代至1930年代,在地方意识不断加强的同时,滇剧艺术仍能在很多方面保有与外界学习对话的基本精神而不受时风左右,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至于在行业内外,人员的吸纳与接续也极力做到了灵活多样与资源最大化整合,并且通过专业与业余互存的方式加固了滇剧的民间基础、提升了滇剧的专业水准。不以地方中心主义自限,既能以云南地区为根基,又能不断地吸取着外来"营养",从而极大程度地丰富着自身的内涵——这就是20世纪中叶以前滇剧形成乃至发展中呈现出的开放的传承模式。

肿瘤疫苗临床研究评价及进展 下载:44 浏览:427

黄芸 高建鹏 王辉 《肿瘤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肿瘤疫苗是近年来肿瘤疾病的新兴治疗手段之一,其种类繁多,疗效显著,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肿瘤疫苗可分为全细胞疫苗、多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和单克隆抗体疫苗等类别。2011~2017年间有15个肿瘤疫苗类新药获批上市,实现了基础研发到临床应用的迈进,为肿瘤的治疗模式带来了令人振奋的变革。全文就近几年肿瘤疫苗领域的新药从分类、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方面作一综述。

秸秆生物炭对葡萄园土壤改良效应及葡萄品质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503

熊荟菁 张乃明 赵学通 包立 段红平 《中国土壤》 2018年4期

摘要:
云南是我国长江以南重要的酿酒葡萄产地,其以红壤为主的葡萄园土壤粘度高、酸性强、养分含量偏低,制约了其葡萄酒品质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研究以秸秆生物炭为改良材料,设计常规施肥、生物炭+常规施肥2个处理的三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生物炭对葡萄园土壤改良、葡萄产量、品质三个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秸秆生物炭能使葡萄园土壤容重降低9.40%,土壤含水量增加35.37%;(2)葡萄园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秸秆生物炭施用年份延长而逐年增加;(3)施用生物炭的第二年和第三年,葡萄产量分别增加了11.74%和20.07%;葡萄的总酸含量降低了6.30%和10.34%,总糖含量和糖酸比分别提高了6.29%和10.34%、13.51%和25.04%。可见将秸秆生物质炭应用于南方葡萄园土壤改良效果明显,具有一定推广前景。

肿瘤疫苗临床研究评价及进展 下载:20 浏览:294

黄芸 高建鹏 王辉 《肿瘤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肿瘤疫苗是近年来肿瘤疾病的新兴治疗手段之一,其种类繁多,疗效显著,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肿瘤疫苗可分为全细胞疫苗、多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和单克隆抗体疫苗等类别。2011~2017年间有15个肿瘤疫苗类新药获批上市,实现了基础研发到临床应用的迈进,为肿瘤的治疗模式带来了令人振奋的变革。全文就近几年肿瘤疫苗领域的新药从分类、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方面作一综述。

德昂族“水鼓乐舞”的符号化意象考察 下载:63 浏览:418

申波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水鼓是德昂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作为民俗仪式重要的精神内容,水鼓乐舞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德昂族自我文化认同和欲与天地相亲和的心理诉求,在特定时空环境中沉淀着德昂族与生活、习俗、行为共生共存的经验世界,是他们通过"艺术的手段"在时空的穿越中以"身体体验"孕育"他们的"文化的重要母题。对于无文字的边疆地区人口较少民族,鼓声所蕴含的象征性隐喻具有在现实领域沟通人际、在信仰领域沟通人神的功能。水鼓乐舞的存在作为一种空间图示,它不仅填充了空间本身,而且通过民族的观念、行为、情感影响着民族的听觉经验,展示了德昂族远古的文化记忆及其面向他者的民族文化表演。

直肠癌术后随访及常见并发症的影像学评估进展 下载:26 浏览:258

邓慧媛 许泽艳 廖承德 《肿瘤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直肠癌治疗的手术方式日趋繁多,术后解剖改变情况复杂,选择合理或最佳的影像学检查对直肠癌患者进行术后评估尤为重要。全文就接受不同手术方式的直肠癌患者术后随访、并发症及肿瘤复发的影像学特点及检查方法选择进行综述。

区域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下载:65 浏览:324

刘东 贺舒显 《中国经济》 2019年9期

摘要:
本文运用极值熵值法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以2000-2016年可获得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分别对云南省科技投入-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纵向研究、横向对比和内部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文章指出,要从拓宽认识视野、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经济增加质量等方面着手,提高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

5G时代下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应用——以云南兰坪县为例 下载:67 浏览:411

黄茜蕊 杨舒然 徐俊 程先锋 《国际科技论坛》 2020年2期

摘要:
目前,地质灾害监测依托监测仪器,对变形、位移、裂缝等各种灾前现象进行监测,还涉及降水、气温等气象要素的监测,过去依赖人工简易监测的方法已经逐步被仪器监测替代,现在更多是在卫星遥感的辅助下,针对地面、地下、水面、水下直接观测与仪器台网监测,其未来发展趋势是更为丰富的监测内容,更高的监测能力,更好的信息处理分析以及更迅速的预警能力。当前5G时代的逐步推进,物联网的未来发展必将给地质灾害监测提供新的机遇与挑战。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的中国画创作研究 下载:92 浏览:510

罗江1,2,3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新时期以来,从2013年2月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美术艺委会成立,到2018年"七彩云南""天山南北——中国美术作品展""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等展览的成功举办,围绕"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这一命题,中国美术家协会展开并推进民族美术发展新面貌和新特点的多项工作,"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也成为新时代以来美术发展的关键词。云南是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但一直以来关注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理论研究者较少。中国画作为云南的代表绘画表现形式之一,是云南美术创作的重要体现。基于此,文章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的中国画创作作为对象,以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发展为时间顺序,对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的中国画创作进行历史梳理和呈现。

艺术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 下载:93 浏览:509

李世武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艺术人类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现代和后现代三个时期。当代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固然应当批判古典时期的艺术进化论和现代时期受西方现代美学束缚的误区,同时应当继承古典人类学家确立的文化整体观、世界意识及跨文化比较的意识,避免走向地方主义的琐碎化叙事;应当继承现代时期的田野民族志方法,以艺术民族志为建构理论的基石。此外,注重书面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研究的互动,注重文化翻译的准确性,注重与其他学科保持对话,警惕和批判西方美学理论的话语殖民和形形色色的"中心主义",也是当代艺术人类学方法的建设内容。

从书面叙述到影像叙述的文本变化特征——以电影《背靠背脸对脸》的改编为例 下载:94 浏览:513

司达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以中国电影史中的经典小说改编案例《背靠背脸对脸》为个案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总结出从书面叙事到电影叙事的改编过程中,因叙事时间的差异性而造成的文本变化特征。在针对中短篇小说的电影改编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叙事时间悖论:即电影本该扩展小说内容,以延长叙事时间,然而其视觉形象直观性呈现的时间却又往往比文字叙事时间更短。而解决此悖论的方法,在于将改编重点立足于人物性格塑造的丰富性之上。改编的有效手段包括让矛盾冲突升级、强化人物性格、精简角色数量及提供高辨识度的视听体验等。小说家和电影导演对于故事主题、精神内涵表达的统一性,在书面叙事向电影叙事转换的过程中,起到了路标的作用。

“地方化”语境中的“象脚鼓”乐器家族释义 下载:95 浏览:510

申波 冯国蕊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南传佛教区域的象脚鼓乐器家族作为同一文化圈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以富有象征意味的形制和音响表达,折射出人们与神灵沟通、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心理寄托。其在现实中沟通人际、在信仰领域沟通人神的音响逻辑,为同一信仰、不同族群的人们提供了同一性的"形式"表达。象脚鼓具有传播文化学"他感宣示"性质,共同的信仰、仪式、声音行为三位一体,构成南传佛教文化圈信仰特征。象脚鼓作为一种"地方化"的身体文化,信仰成为其传播与传承的内在张力,认同成为人们通过象脚鼓音乐实现价值取向与审美创造的外在标识。

现代中国戏剧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 下载:92 浏览:508

吴戈1,2,3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现代中国戏剧的发展处在"西学东渐"的客观历史背景下,也处在"寻找良方,求变图存"的主观意愿当中,所以一开始就站在文化发展关系节点上的"传统性与现代化""民族性与国际化"就成为现代中国戏剧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传统性与现代化是一定时间维度上的文化发展问题,民族性与国际化是一个空间领域里的文化关系问题。时间维度上的中国戏剧发展有守成中的嬗变,空间关系上的中国戏剧与外国戏剧有交流中的自我意识觉醒和自我定位的要求,而这种嬗变、觉醒和要求又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下彰显的。

“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话剧的坚守与突围 下载:95 浏览:511

杨军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回顾云南现代话剧运动和当代话剧发展的100多年历程,从20世纪之交风起云涌的社会改良运动,到抗战烽火中蓬勃的爱国救亡,云南话剧从来都是"边地"与"前沿"的共生体。在今天"一带一路"的文化建设之路上,云南地理和文化的特殊区位使其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凸显,历史再次给云南话剧开启了"看世界"的新视角和新高度,"坚守与突围"成为云南话剧在新时代光荣的双重使命。

坚守云南民族饮食特点发展云南饮食文化 下载:68 浏览:410

文洪睿 李博伟 《国际科技论坛》 2019年7期

摘要:
云南是多民族聚居省份,各民族在饮食上具有突出的民族特点,云南民族饮食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本文着力于云南各民族饮食调查,总结出各民族饮食中的"多样性"、"怪异性"的特点,指出了云南民族饮食特点是云南民族饮食文化发展的关键,挖掘整理云南少数民族饮食的非物质和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传承云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有效途径又是发展云南饮食经济的关键因素。

基于CNN-CorrNet网络的汉缅平行句对抽取方法 下载:40 浏览:275

毛存礼1,2 吴霞1,2 朱俊国1,2 余正涛1,2 李云龙1,2 王振晗1,2 《中文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构建双语平行语料库是提升低资源语言机器翻译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该文提出了基于CNN-CorrNet网络的汉缅平行句对抽取方法。具体而言,该文首先利用BERT得到汉语、缅语词向量表征,并将汉语、缅语两种语言句子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句子表征,以捕捉句子重要特征信息;然后为了保证两种语言跨语言表征的最大相关性,利用已有的汉缅平行句对作为约束条件,使用CorrNet(相关神经网络)将汉缅的句子表征投影到公共语义空间;最后计算公共语义空间中汉语、缅语句子距离,并根据距离判断汉—缅双语句子是否为平行句子。实验结果表明,相比最大熵模型、孪生网络模型,该文提出的方法F1值分别提升了13.3%、5.1%。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体传播的新方法——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 下载:53 浏览:405

李颖1 唐磊2 《中国新闻传播》 2020年8期

摘要:
近几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类"节目以精美的制作、有趣的文物故事令观众耳目一新、叹为观止。中央电视台系列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改变以往文博类电视节目惯用的讲述方式,以5分钟的微纪录片为载体,融合新媒体平台,以轻松、萌趣、生动,"俘获"了一大批年轻观众。"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这是每集节目片头语的第一句,既像来自于国宝的召唤,又是传者与受者之间一份很特别的约定。

融入分类词典的汉越混合网络神经机器翻译集外词处理方法 下载:63 浏览:455

车万金1,2 余正涛1,2 郭军军1,2 文永华1,2 于志强1,2 《中文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在神经机器翻译中,因词表受限导致的集外词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系统的准确性。对于训练语料较少的资源稀缺型语言的神经机器翻译,这种问题表现得更为严重。近几年,受到外部知识融入的启发,该文在RNNSearch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融入分类词典的汉越混合网络神经机器翻译集外词处理方法。对于给定的源语言句子,扫描分类词典以确定候选短语句对并标签标记,解码端利用词级组件和短语组件的混合解码网络,很好地生成单词集外词和短语集外词的翻译,从而改善汉越神经机器翻译的性能。在汉越、英越和蒙汉翻译实验上表明,该方法显著提高了准确率,对于资源稀缺型语言的神经机器翻译性能有一定的提升。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工作法治化对策研究——以云南省德宏州为例 下载:69 浏览:375

施俊文 《国际科技论坛》 2018年3期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上强调,宗教事务应依法管理,努力提高宗教工作的法治化水平。这是对我国宗教工作提出的指导性意见,是处理当前宗教问题的现实需要。德宏州是云南省的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宗教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少年儿童举重运动员的选材探讨 下载:10 浏览:129

肖庆波 《体育学报》 2020年2期

摘要:
举重项目自1984年奥运会以来,都是中国代表团争金夺银重要的项目之一,而能够保持如此优越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在对举重运动员进行选材的过程中比较科学和严谨,择优选取少年儿童运动员,从小培养。本文针对少年男子举重运动员的选材进行分析,为满足举重运动员的培养和选拔,提前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为州市业余举重运动员的选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