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我国村庄规划的法规制度冲突与应对策略研究 下载:69 浏览:430

周晓然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3期

摘要:
村庄规划的相关法规包括城乡规划行业内的法规体系和城乡规划行业以外的法规体系两部分。这些法规所确立的城乡规划管理制度、村民自治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在具体的村庄规划管理与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是村庄规划管理权与村民自治权的相互制约,二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决策与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的制度冲突,三是农村集体土地的收益权和使用管理权分离。文章系统梳理村庄规划相关的法规和制度,从法规视角剖析目前国内村庄规划中出现的管理与实施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基于现有的法律环境提出规划应对策略。

类型体验导向下的美丽乡村规划策略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佘村为例 下载:74 浏览:450

王乙涵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3期

摘要: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融合了体验经济理论的休闲旅游型乡村建设模式日益成熟。其通过对目标游客群体个性化体验需求的把握,挖掘乡村自然肌理、民俗文化等资源,设计出具有主动参与性、差异性、挑战性的体验模式,为游客带来参与农事活动的收获体验及回归田园的精神享受,也为乡村建设与振兴提供了新型路径。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佘村为例,通过村庄现状优势与挑战解析、国内外乡村营造案例借鉴,以类型体验为导向,提出"体验模式策划、社会组织重构、村民意识引导"三大乡村规划策略,并对策略具体空间落位进行概述。旨在以类型体验为发展路径,进行以农民为主体的行为疏导,运用政策和外部资本预先培植村庄自身活力,延续文脉基底,带动村庄差异化可持续性发展,实现乡村"生态的环境、适宜的产业、传统的文化、现代的生活",推动乡村振兴。

公众参与在乡村景观规划中的实践与意义——以贵州省铜仁市木黄镇凤仪村村庄规划为例 下载:73 浏览:457

彭程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2期

摘要:
自村庄规划法定化以来,规划工作重点大多聚焦于可建设的空间与设施,对于展现村庄完整风土人情的景观空间则缺乏重视,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颁布及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全面开展,乡村景观空间对于村庄文脉传承、产业发展的价值逐步得到重视,是重要的公众型资源。在村庄规划具体工作中,以多元主体为对象的公众参与帮助形成地方文化与外部思想融合的平台,对乡村景观保护与利用起到重要作用,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反馈机制。本文以贵州省铜仁市木黄镇凤仪村村庄规划为例,从参与主体、参与阶段和方式、参与结果三方面解析公众参与对于乡村景观规划实践的指导意义与不足之处,即:规划工作团队协同政府部门作为公众参与的重要组织方,承担宣传和引导工作;村民作为公众主体的核心,其参与有效地保留了地方特色景观,切实维护了地方文脉;就参与主体及结果而言,主体的多元度还须提升,可纳入游客、非政府组织和乡村产业相关团队,同时需要在村庄规划实施与评估反馈阶段继续跟进。

山地型旅游特色乡村用地整治规划方法研究 下载:74 浏览:497

徐佳芳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2期

摘要:
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选择山地型旅游特色乡村这一特定对象研究其用地整治规划方法,旨在得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首先提炼了山地型旅游特色乡村的特征及其现状用地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其用地整治规划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及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明确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建设强度和解决宅基地及土地使用权属流转问题。再从村域和村庄两个层面,提出山地型旅游特色乡村用地整治规划的难点:一是在村域层面,要以维护大地肌理和历史文脉为前提,统筹优化村域建设用地格局,重点通过凋敝村整治实现村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的效果;二是在村庄层面,从政策和技术两方面着手,通过村庄混合用地引导村庄用地整治规划,实现乡村土地的复合利用,并为村庄用地权属的确定提供规划量化指标,是引导村庄用地功能兼容和动态有机更新的方法尝试。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特色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乡村空间布局和特色建筑元素研究为例 下载:81 浏览:492

汤群群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1期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闵行区乡村的发展历程的追溯,归纳出传统村镇的特色是自然环境、产业作物、历史人文、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反映到空间形态上,形成了向阳亲水的居住理念和质朴实用的审美情趣,最终演化为灵活自由的村落布局和绞圈房子、大院民居、商街民居等多种民居类型。这些民居进化出适应上海地域环境的乡土特色,影响了当代的乡土民居,有望在将来的乡村振兴过程中对传统乡村特色的传承提供支撑和引导。

历史文化价值导向下的盐官古镇保护策略研究 下载:59 浏览:344

麻冰冰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2期

摘要:
历史文化价值是历史城镇的文化精髓,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评估历史文化价值是编制历史城镇保护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通过对浙江省海宁市盐官古镇海潮文化、营城文化、名人文化和海盐文化四个方面价值的研究和文化遗存的挖掘,系统地论述了盐官古镇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格局风貌特色,并从维护自然历史环境、突出区域线性文化遗产、彰显古镇特色格局、延续传统风貌、保护文物古迹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六个方面制定了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的保护规划策略,以更好地保护盐官古镇,传承历史文脉。

广佛都市圈航空交通枢纽复合发展模式探索 下载:55 浏览:374

谢涵洲 《交通技术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近年来,都市圈融合发展的趋势打破了原有机场服务各自城市的发展格局,需要立足都市圈层面,建立航空交通枢纽复合发展模式。以往研究局限于旅客选择理论和机场自身密度等,因此尝试首先从都市圈范围和机场服务范围入手,界定都市圈内机场服务市场;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多个都市圈机场发展经验,将都市圈航空枢纽复合发展模式归纳为四种,并结合案例深入研究各类方法的适应性;最后立足于广佛都市圈实际情况,以实际客流需求为导向,比选分析四种发展模式的优劣势,探索研究适合广佛都市圈航空枢纽发展的模式,并对下一步广佛都市圈内机场规划建设提出建议。

县级工业城市的产城协调策略研究——以茌平县为例 下载:67 浏览:375

兰伟杰1 王斌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1期

摘要:
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县级工业城市经济飞速增长、城市空间迅速拓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同时,这类城市普遍存在工业用地低效、产城关系不协调、城市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当前城市越来越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以产城协调理念统领这类地区的未来发展。产城协调强调产城功能的和谐互促和产城空间的合理有序。这里的"产"既指产业空间,也指产业功能;"城"既指生活空间,也指居住和服务业功能。在产城协调的理念下,本文以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为例,提出规划应推动产业升级和服务业提升、加强产城隔离整合重构产城空间、并通过功能完善和特色塑造提升城市品质。

兼顾“刚性管控”与“弹性引导”的村庄整治策略探索——以恩施市五峰山片区村庄整治规划为例 下载:68 浏览:414

陈实1 耿虹2 王小莉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6期

摘要:
村庄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任务。本文基于湖北省恩施市五峰山片区村庄整治实践案例,针对民宅建设无序、生态环境破坏、产业类型单一、公共设施缺乏等现状问题,对应乡村振兴的目标,从生态优化、产业转型、生活提质、文化兴盛、治理增效等路径入手探讨"管控"与"引导"的刚柔兼顾问题。村庄整治不光要通过基于法理依据的刚性管控策略来落实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也应基于乡村社会的"人—人关系""人—地关系""人—房关系"和"人—产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复杂性,以及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独特的在地情景模式,通过以人为本的弹性引导策略来回应村民生活和生产的发展诉求,培养村庄自我造血能力、促进乡村文化风貌传承发展、引导村庄实现可持续发展。

迈向淘宝村3.0:乡村振兴的一条可行道路 下载:76 浏览:396

罗震东1,2 陈芳芳3 单建树4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5期

摘要:
让要素重新回流的淘宝村为乡村振兴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是乡村振兴的先锋,推动了一场新的自下而上的城镇化进程。淘宝村的发展与升级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也面临着乡村振兴的普遍挑战。文章全面分析淘宝村推动的乡村城镇化的特征与困境,明确指出淘宝村目前的升级困境就是淘宝村发展的"中等收入陷阱",而迈向淘宝村3.0就是跨越陷阱的过程,实现的路径就在于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和恰当的规划引导。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的乡村聚落韧性评价——以河南省汤阴县为例 下载:79 浏览:461

岳俞余1 高璟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3期

摘要: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应对我国乡村聚落环境污染、经济衰退、人口流失、社会结构瓦解等问题,实现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下乡村振兴的迫切目标。本研究通过对韧性理念及乡村聚落韧性的研究,以适应性循环理论为基础,提出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的乡村聚落韧性的实证分析框架。文章以河南省汤阴县非城镇建设区内的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构建汤阴县乡村聚落社会生态系统发展演变的评价体系,通过对汤阴县5个典型乡村聚落30年来各个关键指标的演变趋势研究,判断乡村聚落各个子系统的发展演变阶段与路径,研究外部干扰下汤阴县乡村聚落韧性特征和相对韧性值,从而提出韧性乡村聚落的培育策略。

上海电源结构优化策略研究 下载:22 浏览:242

李秀财1 陈永刚2 曹俊波1 夏凉3 黄平3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目前上海负荷峰谷差日益增大,市外来电规模增加及新能源优先消纳等问题要求上海电源装机具有较强的调峰灵活性。该文系统地分析了上海用电负荷特性,并从增强调峰灵活性角度出发,对上海电源结构优化策略和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未来上海市内电源装机建设应以建设增加燃气机组,提高灵活调峰性能为主。上海缺口容量的燃机替代燃煤机组方案策略包括退役煤机原址建设燃机,以及城市外围规划燃机电源点。现有小型煤机中,石洞口发电厂具备原址燃机替代条件。金山、青浦、嘉定、浦东4个区域适宜新增燃机替代燃煤机组。

基于非正规性视角的城镇郊区集市管理策略研究——以北京市青云店镇百年大集为例 下载:83 浏览:475

张忠国1,2 夏美玲1 屈永超3 王良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期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乡非正规性现象因逐步成为塑造城市空间和形态的重要力量引起学界关注,但是关于城乡非正规性现象的研究仍受限于相对独立存在的城市片区(城中村、棚户区等),研究视角多是基于正规性规划角度,研究方法多以定性分析为主。鉴于此,本文聚焦城乡结合部地区的非正规性现象,以北京市大兴区青云店镇百年大集为研究对象,从非正规性视角出发,通过对村民、赶集人群和集市管理者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分析集市的非正规性内涵及使用特征,研究城镇郊区集市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粘合度量化模型,根据评价因子权重和运算结果,针对城镇郊区集市的痛点和难点提出了改善空间设施水平、建立多方协作机制、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和制定管理规章制度等管理策略,以此希望对城乡结合部地区非正规性现象的研究提供有益补充和借鉴。

产业融合发展下苏南乡村空间转型研究——以无锡市为例 下载:62 浏览:396

章国琴1 段进2 刘红杰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2期

摘要: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产业增效、乡村繁荣和村民增收的"产村共荣"。在此目标下,面对机遇和挑战,在产业融合带动下江苏省无锡市乡村从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到空间环境均展现转型生机,形成新型农业推动下的环境优化型、工业升级引导下的分离与集中型和三产发展促进的特色塑造型三种具有产业特色的乡村空间转型模式,并针对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阻碍乡村整体提升的瓶颈:因产业开发预评估的不足、产业融合体运作低效导致的产业融合发展虎头蛇尾和因政策引导保护不力产生的产业融合发展离村化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策略。

人居环境改善在村庄建设中的探索——以玉树八吉村为例 下载:59 浏览:364

赵晅1 何佳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1期

摘要:
文章通过对人居环境学理论的研究,结合玉树八吉村灾后重建项目实例,介绍该项目特色为:在保护人居背景的前提下,体现人居活动的文化特色,通过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这三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人居建设,提升农村整体人居环境;总结出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分别通过以下途径:保护资源环境,体现生态文明;挖掘地域特色,传承历史文化;运用新技术,解决发展问题。

日本战后乡村规划建设的政策演进及启示——经济社会变迁的视角 下载:69 浏览:389

丁奇1 刘玲2 张立3,4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1期

摘要:
乡村规划建设政策通常是基于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解决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制定的,呈现出阶段性特点。本文从经济社会变迁的视角,对战后日本乡村规划建设的政策演变进行梳理,将战后日本的乡村建设政策演变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以促进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时期,二是初建乡村规划建设体系的时期,三是明晰城乡定位、重塑乡村魅力的时期。进而讨论对中国乡村规划建设的若干启示,包括注重地域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重视产业发展的支撑、注重综合性和公众参与等。

“精明收缩”导向下新型镇村发展模式探讨——以武汉汪集街为例 下载:75 浏览:410

李彦群1 耿虹2 高鹏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0期

摘要:
高速发展的城镇化推动乡村资源要素不断向城市集中。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致使农村出现空心化、老龄化、抛荒化等收缩现象。汪集街作为武汉市近郊农业强镇,传统内源式发展的镇村模式无法满足城镇转型发展需求,正面临着镇村失衡(城镇扩张缓慢、农村急剧收缩)、资源外流、产业乏力、生态破裂等问题。本文在深入研究汪集当前镇村发展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居民意愿,基于"精明收缩"理论,探讨一种城镇特色化、村庄社区化、产村单元化、生态景观化的"小"镇"大"村式镇村发展模式,即不再摊大饼式地追求镇区快速扩张,强调镇区做精产业、做细服务、做特品牌;农村社区化、产业化、职能化,"一村一品",实现社区产住一体,从而推动外出劳动力回流,实现村民就地城镇化。以满足城镇增加自身引力、承接下沉产业、实现乡村"精明收缩"的发展需求。

“景村融合”视角下传统村落更新的空间策略探索——以钟腾榜眼府文化景区概念规划设计为例 下载:70 浏览:390

黄源成1,2 许少亮3 陶勇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8期

摘要: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当今国内学术界与工程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基于"景村融合"的发展理念,钟腾榜眼府文化景区的建设目标旨在保护原有村落的基础上推动其良好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在解读福建省漳州市钟腾村场所基础上,基于历史脉络、环境背景与旅游发展的背景思考,从文化传承、环境适应与功能更新三大路径入手,探索并总结了传统村落更新的可持续性空间规划策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型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转型策略——以山东省阳谷县高庙王镇为例 下载:75 浏览:392

卢道典1 陆嘉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7期

摘要:
我国中西部地区广泛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农业型小城镇,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发展专业特色镇。本文以山东省聊城市高庙王镇为研究案例,调研发现该镇具有建成区规模小、城镇化缓慢、产业层次低、镇村均衡布局等典型特征。从小城镇特色化发展来看,高庙王镇面临特色山水及历史文化资源不足、加工制造业基础过于薄弱、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乡镇财力较弱等明显不足,制约了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议高庙王镇选择立足"本地化、绿色化、智慧化、服务化、精细化"的特色化发展路径,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空间体系,打造全覆盖、多元化、差异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延长辣椒特色产业链,激发内生制度动力,促进高庙王镇从依托辣椒种植产业转向全面特色化发展。

基于需求导向的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以黄山市歙县为例 下载:78 浏览:458

卓佳1 冯新刚2 张文成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4期

摘要:
村镇公共服务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更与广大村镇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息息相关。本文通过总结我国已有的村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模式与问题,提出了基于公众参与需求导向下的村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技术路线,并实际运用到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的村镇建设规划实践中,提出了我国村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优化模式:加强村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法规和标准的修订,建立城乡统筹的村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技术路线,强化政府主导的村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优化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空间规划体系,建立村镇公共服务规划实施评价与修订体系等,以期为我国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提供借鉴。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