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洱源县村落“三生”空间格局演化与功能协调分析 下载:70 浏览:465

王涛1 李君2 陈长瑶3 《地理研究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以高原坝区洱源县为例,依据土地利用类型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2018年洱源县1 km网格内三生空间进行赋值,计算地均分值与协调度,通过核密度分析三生空间分布状态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生产空间地均高值区集中在东部平坝区和缓坡地带,与粮食作物产区基本协调一致,扩张大于缩减的速度。(2)生活空间地均高值区以东部平坝区为主,与城镇和农村用地基本吻合,扩张始终大于缩减的速度。(3)生态空间地均高值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和北部山地,部分在东部湖泊或湿地周边,扩张小于缩减的速度。(4)三生空间功能协调度与生活、生产空间基本一致,协调性逐年提升。

西南地区县域市民化需求人口分布格局演变 下载:80 浏览:478

唐林峰1 安佑志2 张凤太2 《地理研究进展》 2019年2期

摘要:
使用中国2000年、2010年县域人口统计年鉴,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将人口迁移数据及市民化数据空间图像化。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格局上,迁入人口的比重、市民化的需求人口均表现为省会城市>旅游型县市>资源型县市>其它县市的规律,且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经济指向性。(2)时空演变方面,2000~2010年西南地区市民化需求比重变化明显,省会城市需求依旧较大,同时其它县市市民化需求都有明显提升。(3)影响市民化需求人口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经济因素。本研究可以为西南地区人口政策制定、人口市民化趋势预测以及人口城市化方面的研究等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和借鉴。

淮海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转型耦合时空格局 下载:90 浏览:495

尹倩倩 仇方道 《地理研究进展》 2018年4期

摘要:
通过建立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转型之间的耦合模型,深入分析了2000~2015年淮海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转型耦合关系及时空异质性特征,发现:(1)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相对较高的区域沿京沪和东陇海铁路呈轴线分布;(2)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不同城市之间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3)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耦合协调状态沿"勉强协调→低度协调→中度协调→高度协调"线路逐次提高。空间上,呈以徐州为中心,沿京沪、陇海形成"+"字区域格局。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耦合协调度未体现出一致性且不同城市的差异性显著。

省域视角下中国汽车营地的空间格局及成因 下载:91 浏览:502

李敏 杨效忠 《地理研究进展》 2018年3期

摘要:
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为基本研究单元,以中国目前所建的307个汽车营地为研究样本,借助地理数学方法的空间分析手段和GIS空间分析工具,定量分析汽车营地的空间分布类型、分布均衡程度和分布密度,并揭示其空间格局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汽车营地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集聚型,且空间分布均衡性较低,区域差异性明显;(2)汽车营地的空间分布密度总体上呈现东密西疏的分布特征,形成了以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为主要集聚区,以泛长三角地区和蒙西地区为次级集聚区的空间分布格局;(3)影响中国汽车营地空间格局的因素主要有区域经济水平、人口分布状况、旅游资源禀赋、政策支持、区位交通条件、地形、水文和气候。

网络社交“差序格局”中大学生网络道德重塑 下载:65 浏览:462

陈列平 《中国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自媒体时代网络社交出现了明显的"圈层化"现象,由此呈现出具有典型网络社交特征的新型"差序格局"。"圈层化"现象和"差序格局"特征引发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人格异化、教育主客体间话语交互隔阂等问题,削弱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效。为此,文章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慎独"思想,分析如何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慎独自律"思想境界,增强网络道德责任意识,打破"圈层化"困境,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动权。

新传播格局下党报新闻评论创新策略研究 下载:48 浏览:477

岳燕云 《中国新闻传播》 2025年3期

摘要:
在新传播格局下,党报新闻评论在进行创新探究时需要做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导舆论,启迪读者;关注民生,贴近群众;强化评论专栏,加强品牌营造;改进写作手法,增加灵活性,以此来提升党报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力。

新发展格局下江苏高等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现状分析与路径探索 下载:36 浏览:387

苏昇 《国际教育论坛》 2025年4期

摘要:
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江苏作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沿阵地,凭借“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独特优势、“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发力和政府支持机制的深化与扩展,在推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仍面临教育对外开放参与者认知视野亟待升级、教育对外开放资源分布不均衡和教育对外开放合作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制约着江苏高等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提质增效。立足新发展格局,江苏高等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要用好江苏发展优势,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把好有关政策方向,完善教育对外开放合作机制;抓好教育质量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优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新育人格局下高校组织育人论略 下载:59 浏览:473

吴学兵 陈燕玲 《中国教育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组织育人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探索,高校育人过程表征为显性与隐性、规范性与灵活性、养成性与示范性等特征,在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效果上有其独特的价值。高校教育者要构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育人责任体系,充分发挥组织文化在育人中的导向作用,借助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组织机制等提升他们的主体性,最大化地提升组织育人功效,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旅游城市餐饮业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以桂林市为例 下载:87 浏览:501

黄淑娟1 李启瑄1 车磊2 《中国建筑》 2019年4期

摘要:
在获取互联网"大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核密度、相关分析对桂林市域餐饮业空间格局进行辨识,并从住宿、道路交通、旅游景点、购物、娱乐、旅游人群六个方面研究其餐饮业空间格局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桂林市餐饮业整体呈现"一主一副多中心"的空间格局。从价格和口碑来看,主城区服务能力较好,阳朔县较差,其他各县均需提升。购物设施对餐饮业空间集聚影响较小,其余要素均与餐饮设施空间集聚具有显著相关的关系,在不同尺度空间范围内其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福州长乐市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演化发展 下载:98 浏览:514

曾庆怡 关瑞明 《中国建筑》 2019年1期

摘要:
经过演化形成的城市空间形态有着稳定性和适应性,能够适应当地独特的环境,探索城市建设的经验与智慧,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通过对福建省长乐市城市空间形态特征的研究,对比其城市形态演化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征,总结长乐从古代至现代城市建设的智慧和经验,对长乐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进行反思,并提出对未来长乐城市发展的启示,以期为长乐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及今后的城市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优化设计,改进练习课的格局——以苏教版五年级“解方程”练习课教学为例 下载:59 浏览:490

张晖 《数学教学与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预设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措施,更是诱发新的生成的核心要素所在。特别是在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教学中,优化设计就成重中之重的因素。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灵活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前热身活动,以帮助学生梳理;并通过合适的展示策略,帮助学生进行应有的学习回忆与分享,从而让练习课充满情趣,更洋溢着智慧。

让美术教学更有“格局” ——小学美术欣赏课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策略研究 下载:196 浏览:1585

张星宇 《中国教育研究》 2023年1期

摘要:
近年来,伴随着整个一线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众多学科都开启了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模式,在这场改革之中,我深有体会的是,在美术学科的这场改革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的理念和认知,有不少教师一直以来都是采用传统的刻板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的人性化的开展,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等方面都会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我对教学现状的考察和调研,我发现多数时候我们教育过程中最大的遗憾就是缺乏了时代感,让教育缺少了使命感。基于此,我结合以今年党的二十大精神为背景,在日常的美术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渗透,本文从四个方面开展小学美术欣赏课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实践:挖掘教材素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名家名作,诠释爱国主义教育;追溯美术历史,接纳爱国主义教育;迎合文化活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时空分布格局 下载:73 浏览:504

吴湘香1 王银平2 张燕1 吴凡1 魏念1 杨海乐1 沈丽1 朱挺兵1 茹辉军1 刘凯2 段辛斌1 倪朝辉1 李云峰1 《水产研究进展》 2023年3期

摘要:
浮游动物是河流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截至目前,尚缺乏对长江干流宏观尺度浮游动物的全面调查。本研究于2018—2019年,在长江干流约5000km江段设置51个调查站位,并于每年鱼类繁殖期(3—6月)、育肥期(8—10月)和越冬期(11—1月)各开展1次调查,系统调查分析了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时空分布格局。结果显示,(1)种类:长江干流浮游动物共187种,其中原生动物56种、轮虫59种、枝角类34种、桡足类38种;三峡库区是浮游动物种类数最丰富的水域(87种),其余分别为金沙江(59种)、长江上游(68种)、长江中游(54种)、长江下游(56种)。鱼类繁殖期是浮游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季节,分别为金沙江(45种)、长江上游(56种)、三峡库区(47种)、长江中游(41种)、长江下游(32种)。(2)密度:长江干流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1.12~644.40个/L,中游、下游密度显著高于上游;密度高值一般出现在繁殖期,低值一般出现在鱼类育肥期。(3)生物量: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生物量范围为231.78×10-5~45 638.57×10-5mg/L,中游、下游和金沙江明显高于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4)优势种:主要包括原生动物恩茨筒壳虫、淡水麻铃虫、普通表壳虫,轮虫类萼花臂尾轮虫、针簇多肢轮虫,桡足类广布中剑水蚤、特异荡镖水蚤,无节幼体等。研究表明,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呈现典型河流特征,种类和数量较贫乏,群落以轮虫和原生动物等小型个体为主,河流中、下游丰度高于上游,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规律。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水生态管理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农业种植玉米的增效技术研究 下载:76 浏览:815

张丽英 《农业研究进展》 2024年8期

摘要:
本文将围绕农业种植玉米的增效技术开展分析讨论,阐述我国玉米种植现状,以及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包括采取高效套种技术、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模式、推动玉米种植全程机械化模式发展、采取科学的施肥技术、利用灌溉设备控制植株需水管理、增强病虫害管理,以此提升玉米种植的效益,助力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我国沿海城市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的时空动态演变格局研究 下载:73 浏览:488

杨杨 《中国海洋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近岸海域水质污染是陆域经济社会活动对海洋环境负外部性的集中呈现,是过度利用海洋环境容量与忽视海洋自净能力的体现。本研究以"时间和空间"为切入点,按照"过程-格局-机理"的分析框架,分析56个沿海城市近岸海域环境污染时空动态演变格局的形成及发展过程,甄别不同区域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的关键影响因素,探讨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的路径选择。从时间过程上看,变异系数揭示出56个沿海城市近岸海域污染差异较为显著。从空间格局上看,空间自相关系数表明沿海城市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程度与地理相邻城市具有正向的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关系,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从核心影响因素来看,局部变量"人均第二工业产值"、"人均第三工业产值"、"人均工业污水排放量"和"人均城市污水排放量"的回归系数并不是区域内的某种"平均",而是在56个沿海城市各不相同,表现出了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

浅议煤炭企业构建“大党建”“大宣传”“大融合” 党建工作新格局的方法和途径 下载:83 浏览:918

秦蕾 《煤炭技术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煤炭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是促进煤炭企业优化政治生态软环境、促使企业健康发展、解决企业发展矛盾、敦促企业落实社会责任的根基。探索新时代下,煤炭企业构建“大党建”“大宣传”“大融合”的方法,以构建党建工作新格局,提升党建工作实效性,无疑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价值。因此,笔者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研究成果进行说明,以供参考。

烟台市依托社区网格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问题研究 下载:174 浏览:1697

耿向亮 《交叉科学研究》 2024年5期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中指出要“完善网格化管理”。网格化管理实质上是行政力量向基层延伸、社会治理和服务中心向基层下移,其优势在于管理的精细化和服务的精准化。本文旨在以推进精细化治理为目标,明确本地区在社区网格化治理中存在的不足,了解清楚现状,精准发现问题、识别问题;其次,结合社会治理与网格化治理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结归纳产生问题的原因,精准解析问题;最后,立足于本地实情,借鉴吸收国内外其它地方社区网格化治理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探索解决问题的现实路径,致力于构建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

基于耕地进出平衡的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下载:100 浏览:770

张小芳 《中国土壤》 2024年4期

摘要:
耕地进出平衡不仅是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机制,也是推动土地利用方式转型、提升土地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聚焦基于耕地进出平衡的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变化,通过分析耕地进出平衡机制与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耕地进出平衡在维护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文章以耕地进出平衡与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变化两大理论体系为基础,剖析耕地进出平衡机制的运行效果、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变化特征与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耕地进出平衡视角下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策略。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中地区土地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及优化研究 下载:308 浏览:3136

张国荣 《土壤研究》 2022年9期

摘要:
研究发现,关中地区土地生态安全格局存在一定程度的脆弱性和不平衡性。农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占据了大部分土地面积,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丧失和破坏。同时,部分区域的土地质量较差,存在土壤侵蚀和水资源污染等问题,进一步削弱了土地的生态安全性。通过识别和优化关中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格局,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陕南山区农田土壤养分空间格局与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下载:293 浏览:3040

王建文 《土壤研究》 2022年6期

摘要:
本文详细分析了陕南山区农田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的关联,探讨了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关键养分元素分布以及时间动态。通过构建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应用,进一步利用GIS技术进行了地力评价,文章验证了评价结果的精确性和实用性。通过综合分析和地力评估,文中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策略,以促进陕南山区农田土壤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