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海龙Ⅲ”号ROV系统深海试验与应用研究 下载:48 浏览:497

任峰 张莹 张丽婷 孙元宏 孙嘉蔚 宋帅 《海洋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深海水下机器人主要用于深远海地质、矿物资源和生物调查研究,以及海洋石油工程服务等水下综合作业,能够实现深海近底高精度、长时间的定点取样作业及其他精细化调查。结合国内外深海ROV装备和技术发展现状,以新研发的6 000 m级"海龙Ⅲ"号ROV搭载"大洋一号"船执行的2018年南海综合海试和48航次为例,从深海试验流程和方法、浅水区功能测试、深水区功能测试、深海观测及取样功能测试等方面,详细阐述了ROV海上试验和应用作业过程,对作业水深、功率配置、水下运动能力、搭载能力等关键性能指标进行了试验验证。海上功能测试和试验性应用结果表明,"海龙Ⅲ"ROV各项性能指标满足设计要求,验证了系统在不同深度、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观测取样作业能力,创新了深水ROV作业方法手段,分析得出此类装备目前在国内发展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结合实际应用提出后期改进计划,以期为深海ROV的海试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南海北部海域油气资源调查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震源子波检测及模拟分析 下载:82 浏览:504

曾宪军 翟继锋 韦成龙 《海洋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在野外采集中考察气枪的稳定性以及室内进行确定性子波反褶积处理,都要求能够获得气枪阵列的实时远场子波。从震源子波检测方法出发,阐述了近场子波采集、幅值转换及记录流程,并列举出实测近场子波时需要考虑解决的问题;接着介绍了震源远场子波的获取方法和主要途径;震源近场子波及远场子波的实测方案,检测震源子波所需的仪器设备和采集技术方法。文中分析了气枪子波的气泡干扰问题,虚反射与后续气泡震荡间的关系以及吸收衰减对子波的影响,并根据实测远场子波,对齐氏和范氏两种气体模型进行了模拟效果对比,结果表明:采用范氏气体模型所模拟的子波与实际子波更为吻合,模拟出的气枪的子波波形、振幅大小、气泡周期上,与业界通用的Nucleus软件的模拟结果吻合较好,在后续的使用中将继续优化。

浅地层剖面系统在福建沿海海底沉船调查中的应用 下载:89 浏览:504

李海东1,2 胡毅2 许江2 林兆彬2 刘伯然2 王恒波2 郑江龙2 《海洋研究》 2021年1期

摘要:
海底沉船是水下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类型和存在形式,利用综合地球物理手段对福建平潭、莆田及福州海域的海底沉船进行了探测研究,并重点探讨了不同浅地层剖面系统及不同探测频率在不同埋藏状态的水下文物调查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浅地层剖面探测能够有效识别处于不同埋藏状态的沉船,尤其对探测埋藏海底面以下的沉船具有其他探测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探测频率的调节对目标物探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埋藏式的海底沉船低频信号探测效果较理想。

浮标平台对ADCP测流精度的影响分析 下载:84 浏览:109

姜凯1 米智楠1 王振峰2 金璐2 张伦伟3 《海洋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海洋资料浮标会对周围流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流速剖面数据的准确度。为了探究浮标平台对流场的扰动深度,借助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建立了数值水池,并对全尺度的浮标模型进行了不同流速下的仿真。仿真结果显示,浮标受到的流速阻力与模型试验结果相近。对浮标周围的速度场进行分析,发现浮标对流场的扰动是水平面圆柱绕流和竖直面梯形绕流的结合,会在浮标上游和下游形成流速减慢区,浮标中游两侧和下方形成流速加快区,流场呈现紊乱状态。浮标平台的扰动深度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增大,根据两种误差标准(1 cm/s误差和5%误差),计算了不同流速下的影响深度。该研究为ADCP的安装提供了指导,也为数据处理提供了依据,有利于提高ADCP的测流精度。

海底原位在线观测节点电能管理系统设计 下载:47 浏览:444

李超 李彦 朱锐 宋雨泽 杨磊 刘松堂 《海洋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为了保证海底原位在线观测节点安全、稳定运行,研制了一套电能管理系统,该系统由电能分配模块、节能控制模块、参数采集模块、控制模块、故障隔离模块、管理软件模块组成。方案设计中首次采用含有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的嵌入式控制器,实现远程供电和管理、运行状态实时监控以及突发故障快速隔离。文中重点介绍了电能管理系统参数采集、电能分配、节能控制以及故障隔离等模块的硬件和软件设计。观测节点在蓬莱海域成功布放后,在两个月的试验期内电能管理系统稳定运行。海试结果证明,电能管理系统达到了功能设计要求。

海底管道封堵技术适应性分析及应用 下载:64 浏览:506

任文江 《海洋研究》 2024年6期

摘要:
对于油气输送管道,因服役年限增长、早期设计材料或强度等级的不足等因素,对控制阀门的更换及失效管道的更换也越发频繁。某区域内增量导致海底管道外输压力增加至 98. 85 bar,平台侧立管段绝缘接头( 包括绝缘接头) 至清管器之间的管线和阀组原设计压力不能满足要求,需要进行更换。本文将进行海底管道封堵技术优选研究,确保在施工前完成更换管段内的降压及可燃气体置换或排放,并在管段更换后进行试压,从而满足更换管段要求。

海底管道施工方法分析 下载:75 浏览:529

李双石 《海洋研究》 2024年3期

摘要:
深水海底管道铺设由于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很难考虑的面面俱到二在海底管道的铺设施工中需要结合管道的特点以及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考虑,对施工的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寻找出最佳的铺设方案,提高施工的质量并降低施工的风险与成本。

海底不平整度分析及预处理流程 下载:56 浏览:497

马晓琳 谌明 刘彬杰 《海洋研究》 2024年3期

摘要:
海底管道的铺设是海底油气传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一般海底不平整度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考虑铺设残余张力、外部均布荷载、埋设土壤称重以及局部压块称重。为了确定海底不平整度评定结果与残余层张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残余层张力的敏感度分析,以选择合理的残余层张力进行海底不平整度评定分析,同时也要考虑土壤参数的敏感性。最后以孟加拉单点系泊项目海底铺管作业预处理施工流程为例,对其工作流程进行了一定的描述和技术与现场施工工作的管理进行了总结。

浅谈海洋水文观测的应用 下载:85 浏览:475

赵新博 赵浩 《海洋研究》 2024年2期

摘要:
海洋水文观测主要目的为了解工程海域潮位变化、潮流、水体含沙量和海底底质特征等,为设计提供基础资料。本文结合工程实例,详细介绍海洋水文观测的应用。

海底玄武岩中次生组分HCl溶解实验研究 下载:53 浏览:350

陈燕平 卜文瑞 朱爱美 张辉 张俊 崔菁菁 《海洋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次生组分沉淀是海底岩石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次生组分去除是减少次生组分干扰、获取海底岩石高质量数据的关键.选择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MK海山相对新鲜的玄武岩作为研究对象,经研磨、均一化后将粉末样品分为49份,其中48份分别以0.25,0.50,1.00,1.50,2.00,2.50 mol/L六种浓度的足量HCl溶解0.5,1,2,4,8,16,32和64 h后,选取溶解残渣测定主要氧化物和特征微量元素质量分数,确定HCl溶解法在去除次生组分的同时不会对海底新鲜玄武岩中原生组分造成影响的HCl浓度-时间组合.结果表明,在HCl浓度为1.00~2.50 mol/L,溶解时间为0.5~2 h的12种HCl浓度-时间组合均可保证海底玄武岩中原生组分的安全,并可有效去除次生组分.综合海底蚀变玄武岩次生组分去除实验研究,推荐使用1.00~2.00 mol/L HCl,溶解时间在0.5~1 h的实验方案.

多波束声学底质分类研究进展与展望 下载:78 浏览:447

唐秋华1 纪雪1 丁继胜2 周兴华2 李杰2 《海洋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多波束勘测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新一代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技术.多波束测深系统不但可以获取高精度的水深地形数据,而且可以同时获取高分辨率的海底反向散射强度数据.随着多波束测深技术的革新和应用,其声学底质探测功能得到不断的挖掘和推广,基于多波束反向散射强度数据,并结合一定数量的传统底质取样数据对海底底质分类,工作效率高且获取的资料连续 、丰富,为海底底质类型划分提供了一种迅速可靠的方法,是传统海底底质取样和沉积物分类的有益补充.主要论述了国内外多波束海底底质分类技术的研究现状,梳理了多波束底质分类各环节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分析了该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目前典型的多波束底质探测设备及底质分类软件,展望了多波束底质分类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光电复合海底电缆的关键电学参数分析 下载:119 浏览:1889

徐竞赟 《光电子进展》 2025年2期

摘要:
本研究深入分析光电复合海底电缆的关键电学参数,揭示其在现代通信和能源传输中的核心作用及潜在挑战。研究内容涵盖了有限元分析法基本思想,构建光电复合海底电缆有限元模型,针对电缆的电容特性、每相充电电流计算,以及缆芯交流电阻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着眼于我国光电复合海底电缆的研发进程和“四网融合”技术发展方向,从而为光电复合海底电缆生产与发展奠定基础。

光纤通信原理在海底光缆传输系统中的应用 下载:139 浏览:2256

王茜祎 《光电子进展》 2024年10期

摘要:
光纤通信技术在海底光缆传输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海底光缆传输系统利用光纤的高带宽和低衰减特性,实现远距离、高速率的数据传输,该系统通过光纤放大器、光中继站和先进的调制解调技术,确保信号在长距离传输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文中探讨了光纤通信原理在海底光缆传输系统中的应用,分析了关键技术、优化策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提高海底光缆传输效率提供理论支持。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自然电位观测方式研究 下载:96 浏览:495

汪建军1,2 陶春辉1,2,3 王华军4 邓显明1,2 熊威1,2,3 李泽1,2 《海洋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利用海洋自然电位法可以探测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体的位置和轮廓。在调查过程中,可以进行水平观测和垂直观测,本文对这两种观测方式的探测效果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垂直观测异常大,对矿体的横向分辨率高。但在进行垂直观测时,电极离底低,工作风险大。所以在实际调查过程中,需要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观测方式。另外,在实际测量过程中,电极对会偏离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将导致异常结果发生变化,因此在数据资料处理与解释过程中要注意。本文可以为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自然电位调查提供参考。

复杂海洋地质对海底光缆工程的影响研究 下载:89 浏览:875

卢胜强 于凌宇 《中国海洋学报》 2024年2期

摘要:
海底光缆以其速率高、容量大、可靠性高、抗干扰性强、传输质量优良、保密性能好等优点,已经取代了海底通信电缆和卫星通信,成为跨越海洋的国际通信传输的首选手段。海底光缆在大陆与岛屿之间、岛屿与岛屿之间、沿海城市之间和跨洋国际间的通信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全球信息传输容量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为了满足全球信息传输容量增长的需求,须提高海底光缆传输通信容量,一方面,可以采用衰减性能更优的超低损耗、大有效截面的G.654光纤代替传统海底光缆中的G.652光纤,提高单根光纤通信容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海底光缆中的光纤芯数,使一根海底光缆具有更多的光纤芯数,从而获得更高的传输容量。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