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代偿程度对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 下载:89 浏览:526

王颖 郭培培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侧支循环代偿程度对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中心95例行介入治疗的AIS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以判断脑血管侧支循环代偿是否开放及其程度,分为无侧支循环开放组(35例)、一级侧支循环组(26例)、二级侧支循环组(22例)、三级侧支循环组(12例)。比较各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的差异。结果各组患者高脂血症、高血压、饮酒史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01、16.974、15.361、10.707,均P <0.05)。各组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685,P <0.05)。相比治疗前,无侧支循环开放组、一级侧支循环组、二级侧支循环组、三级侧支循环组患者治疗后1、3、12个月NIHSS评分均明显减少(F=36.867、25.476、21.063、30.253,均P <0.05);一级侧支循环组、二级侧支循环组、三级侧支循环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3、12个月NIHSS评分较无侧支循环开放组均明显减少(F=19.684、13.582、10.960、15.875,均P <0.05)。二级侧支循环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12个月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一级侧支循环组、三级侧支循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比无侧支循环开放组,一级侧支循环组、二级侧支循环组、三级侧支循环组治疗后6、12个月mRS评分均明显减少(F=11.681、14.766,均P<0.05);二级侧支循环组、三级侧支循环组治疗后6、12个月mRS评分较一级侧支循环组均明显减少(t=3.891、4.356、5.052、4.837,均P <0.05);二级侧支循环组治疗后6、12个月mRS评分较三级侧支循环组均明显减少(t=3.253、2.895,均P <0.05)。结论在行介入治疗的AIS患者中,有侧支循环形成者预后状况明显优于无侧支循环开放者,并且二级侧支循环形成者在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改善预后状况方面明显优于一级侧支循环和三级侧支循环形成者。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轻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 下载:63 浏览:506

吴慧君 王立敏 李倩贾 鸿宁 张丽华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目的分析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轻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发生、发病90天内复发率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80例轻度AIS患者并分为A、B组各90例。其中,A组给予拜阿司匹林治疗,B组给予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治疗时间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END发生、发病90天内复发率和NIHSS评分的情况。结果 B组患者END发生、发病90天内复发率均显著低于A组(P <0. 05);治疗后B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A组(P <0. 05)。结论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有利于促进轻度AIS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预防脑卒中进展性恶化,提高临床疗效。

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评估 下载:94 浏览:534

​董丽丽 张斌升 韩红星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脑卒中事件中缺血区域可通过动脉再通或侧支代偿实现血流再灌注。侧支循环代偿程度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与转归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临床工作中对侧支循环进行全面的评估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本文围绕侧支循环影像学评估技术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血管生成素1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 下载:86 浏览:515

黄信全 黄年平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脑病科,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检测患者入院第2天外周血中血管生成素1水平。按照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和预后不良组(3~6分)。ROC曲线被用于评估血管生成素1对预后不良诊断价值,观察血管生成素1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32例患者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组患者血糖、甘油三酯水平,合并心房颤动比例、脑卒中史、治疗前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血管生成素1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管生成素1诊断短期预后不良的最佳临界点为3.02 ng/mL,灵敏度为63.2%,特异度为78.4%。ROC曲线下面积为0.74。溶栓前血糖、甘油三酯、血管生成素1、治疗前NIH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OR=1.654、1.549、1.224、2.777,均P <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生成素1降低者预后不良,血管生成素1或可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

血压变异性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白质疏松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下载:88 浏览:510

金洁 郑建乐 潘学威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目的分析血压变异性对缺血性脑卒中(CIS)合并脑白质疏松(LA)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温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CIS患者178例,根据有无合并LA分为CIS+LA组118例及CIS组60例。对神经功能、认知功能、LA程度等进行评估;记录患者血压变异性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IS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显著低于CIS+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33%:66.10%,P <0.05),而在CIS+LA组患者中随着LA分级的增加,MoCA分值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IS+LA组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血压参数及血压变异性均显著高于C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收缩压血压变异系数(CV)是CIS+LA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3.27(1.95-5.47),P <0.05]。结论 CIS+LA患者较CIS患者存在更大的血压变异性和更多的认知功能障碍,收缩压CV是CIS+LA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左洛复联合尼麦角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神经因子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下载:91 浏览:514

何文绮 顾寒英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目的研究左洛复联合尼麦角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因子及炎症因子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8月上海瑞金医院卢湾分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左洛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麦角林治疗,治疗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检测血清中神经因子及炎症因子的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t=25.26,P <0.01);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ADL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t=-20.11,P <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显著上升,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上升更为显著(t=-23.60,-16.00,P <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t=44.98,65.90,70.43,P <0.01)。结论左洛复联合尼麦角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疗效显著,可能与改善血清神经因子和炎症因子有关。

内皮素系统多靶点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低灌注改善作用的研究进展 下载:94 浏览:513

​史颖 何明利 徐州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已给患者的健康及其家庭、社会的经济造成了严重负担。及时有效地恢复脑血流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内皮素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现就内皮素及其受体在脑缺血后的相应变化,结合其信号通路中相应靶点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并提出一些可供进一步研究的新思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对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下载:82 浏览:515

徐波 吴明瑞 汪娟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对神经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141例采用阿替普酶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监测患者溶栓前、溶栓后2h、溶栓后4h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及血栓弹力图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7天、治疗14天及治疗28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选取30例健康对象作为对照组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静脉溶栓2h、4h后血栓弹力图指标的R值、K值较溶栓前均显著提高(P<0.05),Angle角、MA值在静脉溶栓2h、4h后较溶栓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R值、Angle角在静脉溶栓前、溶栓2h、溶栓4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K值、MA值在静脉溶栓前、溶栓2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静脉溶栓2h、4h后的PT、APTT较溶栓前均显著提高(P<0.05),FIB、D-D在静脉溶栓2h、4h后较溶栓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PT、APTT在静脉溶栓前、溶栓4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值、D-D值在静脉溶栓前、溶栓2h后、溶栓4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7天、治疗14天、治疗28天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显著效果,同时可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

平衡针配合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弛缓性偏瘫气虚血瘀型的临床观察 下载:71 浏览:463

林祥军 谷继亮 李野 马青山 赵丹 马金艳 《临床医学杂志》 2025年2期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平衡针配合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弛缓性偏瘫气虚血瘀型的治疗效果。方法:我们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采用随机分组法把病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一个疗程之后,观察两组的医治效果。结果:治疗组的医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的医治有效率为76.67%。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衡针配合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弛缓性偏瘫气虚血瘀型,疗效优于体针针刺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时间窗护理管理方法的研究 下载:37 浏览:1307

骆吉莉 《医学研究杂志》 2025年1期

摘要: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时间窗护理管理方法的应用作用。方法 选取2019.5-2020.5于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普通护理,观察组采用时间窗护理管理,对比观察两组的护理成效。结果 两组患者在进行溶栓前的NIHSS评分比较并无明显差距,经过统计学处理后,P>0.05。溶栓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护理干预后在溶栓后2h、24h后的NIHSS评分与对照组之间并无差异,P>0.05。在进行溶栓后7d以及3个月后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时间窗护理管理,能够改善患者溶栓后7d以及3个月后的神经功能情况,具有良好的临床护理意义。

川芎嗪拼合物对PC12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下载:82 浏览:513

​毛佩 毕思玲 王鹏龙 向虹 俊徐冰 任丽薇 雷海民 张宇忠 《中医研究杂志》 2018年12期

摘要:
探讨川芎嗪拼合物T-CA对CoCl2拟缺血模型PC12细胞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NGF诱导分化的拟缺血损伤PC12细胞,将其随机分为Normal组、Model组、T-CA组及Positive组。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OD值的变化,应用AO/EB荧光染色及DAPI染色法观察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的变化情况,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Bad和Bcl-xl阳性颗粒的表达,最后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NF-κB/P65和Caspase-8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Normal组及Positive组相比,经T-CA处理后的CoCl2拟缺血模型PC12细胞的活性明显增强(P<0.05或P<0.01);给药组中细胞数量增多,细胞形态较好,细胞突起生长正常、密集,坏死及凋亡的细胞减少;Bad阳性颗粒的表达明显减弱,而Bcl-xl阳性颗粒的表达明显增多;NF-κB/P65的表达量变化不明显,T-CA组Caspase-8的表达水平稍有升高,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Positive组Caspase-8的表达略有降低,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合物T-CA可能通过作用于细胞凋亡的非死亡受体途径,上调Bcl-xl蛋白表达和下调Bad蛋白表达来抑制PC12细胞凋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核心蛋白聚糖基因rs7441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痰瘀证、冠心病痰瘀证的遗传关联分析 下载:54 浏览:494

古联1,2 黄思芸2 李敏华2 李金鸿2 黎同顺2 龚林2 申婷婷1 《中国中医药》 2020年10期

摘要:
目的旨在探讨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 DCN)基因rs7441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IS)痰瘀证、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HD)痰瘀证的遗传关联。方法纳入IS痰瘀证患者、CHD痰瘀证患者、对照组各550例,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DCN基因mRNA外周血表达水平,采用Sequenom MassARRAY技术进行基因分型,通过PLINK、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DCN基因在IS痰瘀证患者、CHD痰瘀证患者外周血中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01)。②DCN基因外周血mRNA表达水平与IS痰瘀证患者的空腹血糖(FPG)、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HD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也显著相关(均P<0.050)。③DCN基因rs7441多态性与IS痰瘀证、CHD痰淤证的发生风险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0)。④DCN基因rs7441多态性与IS痰瘀证患者的血清载脂蛋白B(APO-B)(加性模型:Padj=0.006)、低密度脂蛋白(LDL)(加性模型:Padj=0.029)水平显著相关,rs7441多态性与CHD痰瘀证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显著关联(加性模型:Padj=0.018)。结论 DCN基因mRNA表达水平可能参与IS痰瘀证、CHD痰瘀证的发生,rs7441多态性可能影响IS痰瘀证患者的血脂代谢、CHD痰瘀证患者的凝血功能。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CT表现体会 下载:272 浏览:2347

谭一静1 王大江2 池科承3 田黎明4 陈胜良5 《医学研究杂志》 2021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CT表现。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48例疑似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所有患者均采取CT检查与X线检查,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分析检查效果。结果:CT检查诊断准确率是97.92%,X线检查是85.42%,CT检查比X线检查高(P<0.05)。结论:CT检查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不仅能够清楚的显示病变位置、病情严重程度,且能够为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值得临床采纳、推广。

中药有效成分及配伍抗缺血性脑损伤诱导的神经血管单元损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下载:81 浏览:480

韦克克 张琛 王雅婷 朱慧渊 《中国中医药》 2019年2期

摘要: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是指在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一种病理现象,是包含了神经元损伤、血-脑屏障破坏、胶质细胞损伤、血管损伤等的综合体。随着神经血管单元(NVU)概念的提出,CIRI在临床治疗和试验研究上也从单一结构走过渡到了整体。旨在对以往文献的整理、分类、汇总、归纳等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对中药有效成分在CIRI引起的NVU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以期吸取以往研究的经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延续性护理干预的应用进展 下载:157 浏览:1676

韩肖肖 孟龙腾 田鲁明 《老龄研究进展》 2024年11期

摘要:
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已成为老年群体中极具威胁的常见脑血管问题,并且数据显示这种疾病的发病和致残率还在不断攀升,据预测,2030年,60岁及以上患者将超过3亿,其中绝大多数将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鉴于此,针对这一老年群体的风险因素进行监测和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显得尤为关键。在我国,针对该病种的延续性护理已成为医疗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医院护理的延续,而且是对患者长期健康管理的一种重要补充。近年来,这种延续性护理方案日益受到临床专家的关注和认可,本文将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延续性护理方面的最新应用进展,以提供更好的患者照护和管理。

介入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下载:40 浏览:437

熊严全 戚靖羚 周航 余云湖 《中国医学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介入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溶栓治疗,试验组给予介入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肢体功能评分升高,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有效提升治疗有效率,促进其血管再通,改善神经功能受损情况,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亚低温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下载:31 浏览:338

付新成 吴阳坤 《中国医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目的观察亚低温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HIE患儿分为观察组(42例,亚低温+m NGF疗法)和对照组(42例,亚低温疗法)。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PT、NBNA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ESR、FIB、S100B、NSE、MB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和mNGF联合治疗能改善HIE患儿的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促进患儿预后恢复。

蛋白质组学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诊断作用 下载:65 浏览:778

蓝锦云 《诊断医学》 2025年3期

摘要:
围生期窒息和新生儿脑损伤仍然是影响新生儿生存质量的原因之一,其可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和死亡。目前主要结合临床数据、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学的方法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进行诊断和预测预后。传统的生物标志物在多因素疾病中运用受限。基于生物学的“组学”方法--蛋白质组学技术可能有助于识别脑损伤相关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预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严重程度。本文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生理病理过程、蛋白质组学技术及生物标志物作一综述,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中医药综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下载:61 浏览:604

杨柳 《中国中医药》 2025年2期

摘要:
判定中医药综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与经济性;方法:将试验患者随机分配在试验组与对照组中,通过基础康复治疗与中医药综合治疗的差异性判定实际效果,而后借助评分标准,确定实际疗效与经济损耗;结果:试验组在疗效与经济性方面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药综合治疗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平台,使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神经缺损问题得以解决。

华法林、低分子肝素序贯疗法对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经济学评价 下载:26 浏览:285

冯贞贞 《中国医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目的探讨华法林、低分子肝素(LMWH)序贯疗法对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并评价其经济学价值。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1组(40例,华法林抗凝+常规治疗)、对照2组(40例,LMWH抗凝+常规治疗)及研究组(40例,华法林、LMWH序贯疗法+常规治疗)。比较三组凝血指标、抗凝费用及出血率。结果治疗后,三组的PT及APTT均升高,D-D及FIB水平均降低,且对照2组和研究组优于对照1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2组的抗凝费用均高于对照1组,且对照2组高于研究组。对照2组和研究组的总出血率均低于对照1组(P<0.05)。结论对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给予华法林、LMWH序贯疗法的效果和安全性均与LMWH治疗相近,均优于华法林,但是华法林的费用较低。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