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中学课堂教学中的歧视现象及其实质与根源探析 下载:50 浏览:421

李再纯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中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歧视现象,极大地影响到教育公平,也扭曲了教育的育人本质;课堂歧视的实质就是偏见,即教师存有认知偏见,情感偏好与动机偏私;根源在于教育一元价值观与功利主义取向。

基于新开发微卫星标记评价番红砗磲两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近缘种通用性检测 下载:82 浏览:487

高红梅1 马海涛2 喻子牛2 张跃环2 肖述2 黄飘逸1 彭建军1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采用磁珠富集和PCR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得到番红砗磲的19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利用新开发微卫星标记对西沙群岛2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七连屿海域野生群体和永兴岛海域野生群体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11.105、11.895,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6.274、6.173,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776、0.788,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分别为0.730、0.744,发现2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都处于高度多态水平,说明其有效群体大小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Bonferroni校正后,在2个群体中各有4个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另外分析了这些引物在近缘种中的通用性情况,发现鳞砗磲中有7对微卫星引物具有通用性,6对具有多态性;无鳞砗磲中有3对微卫星引物具有通用性,1对具有多态性;诺瓦砗磲中有5对微卫星引物具有通用性,5对具有多态性;长砗磲中有9对微卫星引物具有通用性,8对具有多态性;砗蚝中有2对引物具有通用性,2对具有多态性。

中国南海外海鸢乌贼灯光罩网渔业CPUE标准化研究 下载:84 浏览:404

谢恩阁1,2,3 周艳波1,3 冯菲1,3 吴洽儿1,2,3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为了利用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更好地评估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资源的丰度情况,掌握鸢乌贼的资源分布与时空因子及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采用R语言中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广义加性模型(GAM),结合时空因子及海洋环境因子对2013—2017年南海鸢乌贼的CPUE进行标准化研究,并评价各因子对CPUE的影响。结果表明:GLM模型分析显示,有7个变量对CPUE有重要影响,依次为月份、海表温度、海面高度、叶绿素a浓度、经度、年份和纬度;包含这7个因子的GAM模型的AIC值最小且模型最优,对CPUE偏差的解释率为36.68%,其中,高CPUE分别出现在3—5月份海表温度为26.0~30.5℃、海表面高度为0.60~0.75 m、叶绿素a浓度为0.06~0.13 mg/m3的海域内。研究表明,基于GLM模型和GAM模型对南海外海鸢乌贼灯光罩网渔业CPUE标准化研究,能够较好地反映鸢乌贼资源的丰度变化情况。

深凹壳型香港牡蛎选育群体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下载:79 浏览:491

莫日馆1,2 肖述1 秦艳平1,2 张跃环1 马海涛 1喻子牛1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为了培育壳型和生长性状优良的深凹壳型香港牡蛎新品系,以广东台山镇海湾野生香港牡蛎天然采苗的2龄养殖群体为基础群体,以壳型指数D为指标,按照10%留种率和1.755选择强度,利用截头法进行深凹壳型香港牡蛎的群体选育;分析了幼虫期、中间培养期、养成后期的选择反应、遗传获得和现实遗传力等遗传参数。结果发现,选择组的壳高和壳型指数D均大于对照组,遗传参数估算值随着个体的增大而增加。幼虫期,壳高的平均选择反应、平均遗传获得、平均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363±0.167、1.678%±0.416%、0.207±0.095,中间培养期分别0.639±0.115、7.618%±2.666%、0.364±0.065,养成后期分别为0.668±0.179、8.861%±3.072%、0.381±0.102。养成后期,壳型指数D的平均选择反应、平均遗传获得、平均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748±0.066、9.090%±0.565%、0.426±0.038。研究结果为培育深凹壳型、生长性能良好的香港牡蛎优良品种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珍珠贝外套膜酶解产物促进小鼠皮肤创伤愈合作用研究 下载:84 浏览:497

杨发明1 林海生1,2 秦小明1,2 章超桦1,2 曹文红1,2 高加龙1,2 《中国水产学报》 2019年6期

摘要:
为探讨珍珠贝Pinctada martensii外套膜酶解产物(enzymatic hydrolysis from mantle of pearl oyster,EHM)对小鼠皮肤创伤的促愈合效果,采用小鼠(体质量2g±2g)背部全皮层创伤模型,连续灌胃给药14d,隔天观察伤口愈合情况,计算创伤愈合率和瘢痕缩小率,并于造模后的第3、7和14天分批处死动物,测定伤口边缘皮肤组织中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FGF-2)、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细胞生长周期素1(cyclin D1,CCND1)和羟脯氨酸含量,对EHM的作用效果和作用阶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动物在第2天时皆已结疤,第6、10天时,各EHM给药组创伤愈合率均高于阴性对照组,第14天时,低剂量组的愈合率达100%;EHM可提高瘢痕收缩率,其对炎症因子IL-6生成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能极显著促进IL-10分泌(P<0.0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高剂量EHM给药组的TGF-β、CCND1和EGF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而FGF-2含量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给药后第14天,各EHM给药组均能显著提高皮肤组织中的羟脯氨酸含量(P<0.05)。研究表明,EHM具有抑制炎症作用并能促进生长因子分泌及胶原蛋白的生成,从而加快小鼠软组织开放性创伤愈合,EHM还对浅表瘢痕增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鱼类标志放流步骤的优选及其在黄鳍棘鲷中的应用 下载:87 浏览:483

吕少梁1 王学锋1 李纯厚2 《水产研究进展》 2019年5期

摘要:
鱼类标志放流过程中,关键细节缺失参考依据易导致标志鱼因标志操作不规范而死亡(或导致标志脱落),从而影响基于标志群体抽样的增殖效果评估、放流群体时空格局等后续研究的准确性。本研究以南海重要增殖放流鱼类黄鳍棘鲷为对象,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对比了标志过程中关键操作(标志前麻醉与否、标志部位、植入角度)的生长率、存活率、标志保留率的差异。40 d的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标志操作对鱼的生长无显著影响。麻醉与否对实验鱼的存活率影响极显著。标志部位、植入角度对标志保留率影响显著。优选出的最佳标志操作组合为麻醉,将T型标志以45°植入背鳍基前部肌肉(存活率95.56%、标志保留率98.89%)。综合以往资料,本研究提出了黄鳍棘鲷[体长(10.05±0.39)cm]T型标志操作规范建议,为今后科学开展标志放流提供参考依据:①标志前暂养,将待标志鱼放入培育池内暂养3 d或以上,标志前24 h停食;②材料消毒,将T型标志和标志枪针头用75%酒精浸泡消毒5 min;③麻醉,用30 mg/L丁香酚溶液(或MS-222麻醉剂)麻醉至鱼体腹部向上翻转时,迅速进行标志;④标志,用标志枪针头拨去标志部位的1个鳞片,然后针头与鱼体呈45°将T型标志植入背鳍基前部肌肉;⑤鱼体消毒,将标志鱼放入含有5%聚维酮碘(或高锰酸钾)的海水溶液中药浴消毒30 min;⑥标志后暂养,消毒后的标志鱼人工暂养7 d后可放流。

亚硝酸态氮对菲律宾蛤仔浮游幼虫及幼贝的急性毒性 下载:85 浏览:507

陈震楠1 刘念1 张跃环2 潘发林3 霍忠明1 杨凤1 《中国水产学报》 2019年4期

摘要:
为探明亚硝酸态氮(NO2-N)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以下简称蛤仔)的毒性,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常规生物毒性试验方法,进行了NO2-N急性胁迫对蛤仔浮游幼虫(壳长为162.2μm±15.9μm)存活和生长的影响,以及不同pH(7.2、7.6、8.0、8.4)条件下NO2-N对蛤仔幼贝(壳长为9.4~10.3mm)存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pH为8.00±0.20、水温为(26.1±0.6)℃、盐度为23条件下,NO2-N对浮游幼虫的96 h LC50为160.5mg/L,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和NO2-N浓度的增大,幼虫生长逐渐减慢,胁迫48h时,97.8、146.8mg/L NO2-N浓度组蛤仔幼虫的壳长和壳高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97.8mg/L浓度下胁迫96h时,壳长和壳高分别较对照组显著下降10.0%和11.3%(P<0.05),胁迫144h时分别较对照组显著下降14.4%和14.7%(P<0.05);在pH为7.97±0.07、水温为(19.9±0.3)℃、盐度为30条件下,NO2-N对蛤仔幼贝的96h LC50为628.1mg/L,随着pH的升高,NO2-N对幼贝的毒性逐渐减弱,pH为7.6、8.0和8.4时,96h LC50依次为497.0、628.1、1062.0mg/L。研究表明,蛤仔浮游幼虫和幼贝对NO2-N均有较强的耐受能力,且幼贝的耐受能力远大于浮游幼虫,生产实践中可维持较高pH以降低NO2-N的毒性。

南海海域鸢乌贼中型群与微型群渔业生物学比较 下载:85 浏览:517

江艳娥1,2 陈作志1 林昭进1 邱永松1 张鹏1 方展强2 《水产研究进展》 2019年3期

摘要:
根据2012年9—10月采集的780尾鸢乌贼样本,对比研究了中型群和微型群两个种群的渔业生物学特征,为南海海域鸢乌贼渔业资源的管理、保护等提供基础资料。按海洋调查规范测定样本的胴长、体质量、性腺指数和摄食指数等生物学指标,通过磨片测定耳石生长纹数。结果显示,中型群胴长范围79~266 mm,优势胴长为111~145 mm,平均胴长随纬度的变化不明显;微型群胴长范围56~118 mm,优势胴长为66~95 mm,平均胴长随纬度的升高略呈上升趋势。中型群体质量分布范围17.47~957.20 g,优势体质量为45.01~120.00 g;微型群体质量分布范围5.81~76.56 g,优势体质量为5.01~50.00 g;中型群和微型群平均体质量随纬度的升高均有上升的趋势。中型群和微型群两个群体雌性和雄性样本的胴长和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均适合幂函数。中型群雌雄比例为0.80∶1,未成熟与成熟个体比例为1.12∶1;微型群雌雄比例为3∶1,未成熟与成熟个体比例为0.83∶1。中型群雌性的性腺指数为1.71,雄性为3.31;微型群雌性的性腺指数为4.07,雄性为4.11。中型群雌性的摄食指数为5.07,雄性为3.54;微型群雌性的摄食指数为1.89,雄性为2.75。中型群耳石日龄范围为30~135 d,微型群耳石日龄范围为44~81 d。根据样本捕捞日期,推测微型群和中型群的产卵高峰分别为7月和8月。南海海域鸢乌贼秋季样本中型群个体规格大于微型群个体,2个群体的性成熟和孵化存在错峰现象,微型群雌性性成熟和产卵略早于中型群的雌性。推断7°、14°和16°N海域是鸢乌贼群体在南海的摄食场。

水产品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下载:89 浏览:492

吴燕燕1 石慧1,2 李来好1 杨贤庆1 林婉玲1 陈胜军1 《水产研究进展》 2019年1期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开发新的加工技术势在必行。冻干食品以其优良的营养品质,易流通、贮藏和方便食用,迎合了这一发展趋势。本文综述了水产品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中前处理工艺(切片处理、超声波处理、浸渍处理、涂膜处理等)、冻干工艺参数(预冻工艺参数、干燥条件等)、品质变化(感官、质构、营养、风味、滋味、复水性)和品质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并重点探讨水产品真空冷冻干燥技术今后的研发趋势,为水产真空冷冻干燥制品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南澳白沙湾海藻养殖区内外渔业资源声学评估 下载:87 浏览:478

郭禹1,2 李纯厚1 陈国宝1 《水产研究进展》 2018年4期

摘要:
为初步了解南澳岛白沙湾海藻养殖区鱼类资源状况,利用便捷式分裂波束式Simrad EY60科学探鱼仪,于2015年4月28日、12月2日与2016年4月19日对该海域进行3次声学调查,结果显示,3次调查中藻区内、外鱼类资源丰度密度分别为3.45/1.38×105、0.63/1.45×105、3.67/2.98×105尾/n mile2。藻区内春季鱼类资源量显著高于冬季,资源丰度密度随季节变化显著;藻区外资源丰度密度变化较小且均匀;藻区内、外鱼类资源丰度密度最高值出现于2~6 m水层,6~8 m次之,表、底层最小,资源丰度密度受深度影响显著。在海藻养殖期间,藻区内鱼类资源丰度密度较藻区外大且年变化明显,表明海藻生物量对鱼类资源量及其分布变化具有一定影响。本次调查通过声学评估技术对海藻养殖区鱼类资源进行初步评价,为其具有改善水质环境、恢复渔业资源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天文大潮对南海北部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影响 下载:64 浏览:357

刘明东1 杨光兵2 熊学军2 陈亮2 宫庆龙1 《海洋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基于2020年8月至11月在南海北部获取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观测数据,利用后向散射强度数据估算得到相对体积散射强度并用其表征浮游动物生物量的相对大小,对相对体积散射强度的半月变化与具有半月周期的潮流动能进行相关性分析,进而分析天文大潮对声学估算的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半月周期的相对体积散射强度与潮流动能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天文大潮时,潮流动能较强,水体相对体积散射强度较低,浮游动物生物量则较小,天文小潮时则情况相反.初步推测其原因为:天文大潮时,强潮流一方面导致浮游动物生存环境恶化,使其生物量下降,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浮游动物垂直迁移特性,浮游动物迁移到近海底处使其难以被观测.

“中国海洋安全的现状与前景展望”笔谈 下载:66 浏览:403

胡波1 张良福2 吴士存3 朱锋4 李卫海5 金永明6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2期

摘要:
在中国的和平发展进程中,中美两国间的战略竞争是必然的产物,但中美战略竞争主要在海空竞技场、能力和利益的非对称、博弈环境的透明化、战略文化差异和科技发展的不确定性等方面具有特殊性。中美在安全领域的竞争场域之一为南海区域的南海问题,美国不仅改变了先前针对南海问题的中立政策,已由有限介入转为积极介入甚至干预,并采用多种手段包括政治外交、安全机制等予以遏制,南海问题呈现国际化、军事化、集团化和规则化、法律化等特点。为维护中国海洋权益包括南海权益,我国通过正常立法程序,制定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警法》,以规范涉外维权执法机构中国海警局的职权,确保国家的海洋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美国海军“策士”对“航行自由计划”正当性的论证及其影响—以美国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动”为例 下载:38 浏览:362

曲升 《中国海洋学报》 2021年3期

摘要:
在对"航行自由计划"正当性进行论证的美国政学界,以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为"大本营"的一批海军"策士"堪称中坚力量。他们在充分肯定"航行自由行动"挑战"过度海洋主张"效果的基础上,从自由国际主义和现实主义两条路径论证"航行自由计划"的合法性和必要性,造成了"航行自由计划"有效而正当的压倒性舆论,并在推动特朗普政府南海"航行自由行动"升级转型、服务于美国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方面,发挥了"智囊"作用。出于狭隘的国家利益和部门利益动机,他们的论证和划策以美国为中心,忽视他国观点和利益,难称客观中立。他们诉诸《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入乎其内"却不能"出乎其外",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进一步限制航行自由、特别是限制海洋军事活动的国际海洋法发展大趋势,其策论不无把美国带向与这一潮流背道而驰的可能性。

南海更路簿中粤琼航路研究 下载:40 浏览:344

吴绍渊1 曾丽洁2 《中国海洋学报》 2021年2期

摘要:
粤琼航路是我国南海更路簿中所载自广东、海南出发往返于两地间及其周边海域航线的统称。在对现存"更路簿"中所载六份粤琼航路文本系统整理的基础上,从其文本特征入手,对形成与传录年代、立目特征、格式内容特点进行了梳理与研究,发现:1.现存文献中的粤琼航路形成年代介于清中后期至民国早期;2.篇名立目具有明显的外源性与内生性特征并可依此划为三类;3.条目格式与内容具有五大特点,与"更路簿"中的其他航路记录存在显著差异,反映了更路簿体系产生、发展与完善过程的长期性与复杂性。随后,通过对97条粤琼航路更路条目的解析,还原了其东西、南北向两大航路,绘制了"南海更路簿粤琼航路图"。此外,还分别就李根深本《广洲更路》中的存在疑问、崖门至钦州航线的定位、相同航线中更路数差异展开了探讨。

中国南海断续线在国际习惯法中的定位探索 下载:30 浏览:353

刘晨虹 《中国海洋学报》 2021年2期

摘要:
在南海历史性权利之国际习惯法体系中,断续线体现了中国在线内历史性权利主张的具体内容,构成该国际习惯法内涵的一部分。断续线同时体现了中国历史性权利主张的长期性、持续性和统一性,并得到包括其他南海周边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默示同意,巩固了该国际习惯法的效力。《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断续线限制他国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从线外到线内扩张,保护线内既有权利不被侵害,如此造成该国际习惯法优先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断续线以内的适用。

南海环境治理合作机制研究—与北极环境保护机制比较的视野 下载:32 浏览:343

白佳玉 《中国海洋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南海环境保护是南海问题的重要领域之一。环境的外部性以及周边国家对南海的经济依赖性对南海环境合作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南海地区存在的环境利益共同观被政治问题所捆绑,这成为目前南海环境保护合作机制缺失的主要原因。在同样涉及沿海多个国家不同利益需求背景下,北极国家立足于北极环境,建立了保护北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北极理事会。南海环境治理可以对此加以借鉴,整合国家环境保护观念,构建南海环境治理合作机构,加强制度保障,促进南海环境的有效治理。

自拟培土生金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疗效及对血清SOD、D-二聚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 下载:94 浏览:523

​张丹芳1 孙诚2 何胜彬1 《中医研究杂志》 2018年3期

摘要:
观察自拟培土生金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AH)的疗效及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D-二聚体、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OPD合并PA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解痉平喘、祛痰、利尿扩血管等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培土生金汤治疗,疗程为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肺功能、肺循环指标、心功能变化情况;记录6 min步行试验距离(6 MWD)、m MRC呼吸困难量表评分以及血清SOD、D-二聚体、NT-pro BNP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氧分压(Pa O2)、动脉氧饱和度(Sa O2)、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静息状态平均肺动脉压(m PAP)、肺动脉楔压(PCWP)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E/A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6MWD、m MRC呼吸困难量表均显著改善,观察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D-二聚体、NT-pro BNP水平降低,而SOD升高,观察组以上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培土生金汤能够显著改善COPD合并PAH患者心肺功能、缓解呼吸困难,提高运动耐量,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D-二聚体、NTpro BNP,上调SOD活性水平有关。

民国政府对南海权益的维护与教训—以海军部筹设西沙永兴岛气象台的经过为中心 下载:30 浏览:358

郭渊 《中国海洋学报》 2020年4期

摘要:
自19世纪20年代中期起,民国政府海军部为固守南海疆域就筹设永兴岛气象台,在南海地缘形势持续恶化的背景下,建台应为中国维护南海权益的重要标志,然而因国家财政支绌而一再搁置。海军部后来虽再议建台,但引起法国的反对,最终因担心影响与法关系而被迫停止。执政者因海疆意识淡薄未能将南海问题放置国防战略层面进行考虑,是导致永兴岛建台被搁置的根本原因,并造成在与法交涉时优柔寡断而坐失良机,这对中国南海疆域的固守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近些年来某论者对这段历史混淆是非,为此有必要回溯相关历史事实予以批驳,以正国际舆论视听。

《南海行为准则》磋商难点与中国的应对 下载:52 浏览:379

王勇 《中国海洋学报》 2020年2期

摘要:
从2017年8月开始,中国与东盟国家磋商制定《南海行为准则》(以下简称《行为准则》)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随着磋商的深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分歧也日益增多,《行为准则》的难点问题也不断凸显。其中,《行为准则》的空间适用范围、《行为准则》的法律拘束力、《行为准则》如何澄清和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的关键性条款等问题均是由来已久、且各方争议很大的难点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中国与东盟国家要依据《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公认的国际法原则进行分析和解释。中国要提出一些有效的对策,从而为消除各方分歧,推动《行为准则》的磋商进程乃至实现南海的和平稳定创造良好条件。

区域海洋环境合作对南海低敏感领域合作的借鉴与启示 下载:31 浏览:343

王秀卫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6期

摘要:
区域海洋环境保护合作是目前全球海洋环境保护领域最成功的范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涉及18个区域海,目前达成71部区域海洋环境保护条约。形成了一系列成功的模式、机制和原则,足以为南海等区域海洋的环境保护合作提供借鉴。我国应积极发挥区域影响力,致力于推进南海区域环境保护公约的谈判,成立相应的合作平台,以及促进区域各国海洋环境保护立法与执法的协同。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