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的柚子皮/聚苯胺原位复合碳化材料 下载:88 浏览:426

杜伟 王小宁 鞠翔宇 孙学勤 《新材料》 2019年6期

摘要:
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兴储能设备,具有充电速度快、功率密度高、使用寿命长、工作温度范围广且绿色环保等优点,弥补了以锂电池为代表的传统化学电池和其他普通电容器在生产使用方面的不足。本工作以生活废弃物柚子皮为碳源,利用生物质热解炭化技术,在氮气保护下高温碳化柚子皮得到活性炭材料,然后采用最优质量比1∶1原位聚合制备活性炭/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经高温再碳化获得活性炭材料,并将获得的活性炭材料制成电极,研究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活性炭/聚苯胺复合材料经碳化后获得的活性炭材料比电容量可达358 F/g,电极经过2 000次的充放电循环后,电容量仍可保持初始值的95%,具有优良的循环稳定性。

层状材料褶皱对几种地质活动机理研究的启示 下载:53 浏览:416

许宏1,2 苑争一3 黄彤飞4 王啸5 陈正先5 韦进6 张翔5 黄元1 《现代物理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从制备层状材料褶皱得到启示,给出了地球地质活动的一些可能的机理性解释.层状晶体的褶皱可以通过在柔性基底上施加的单轴或双轴应力实现,这与地球的层状结构及地球表面的山体褶皱形成机理有许多相似之处.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且存在自转,因此各个板块的转动惯量是不一样的,本文指出南北半球之间存在自转角速度差异,对赤道附近的地形地貌及地质活动可能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给出了地震、火山以及大陆漂移等地质活动新的机理解释.针对中国特殊的地形地貌,提出了物质流假说并详细论述了物质流的流动趋势,指出中国大陆地质活动和板块交界处的地质活动的机理存在明显差别.物质流假说可以较好地解释中国的地震灾害、矿藏资源分布及中东地区石油丰富的可能成因,为中国未来预测地震灾害及矿藏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该工作为人类更好地避免自然灾害、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新的启示.

铜基电催化剂还原CO2 下载:93 浏览:499

刘孟岩1,2 王元双1,2 邓雯2 温珍海2 《应用化学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温室气体CO2的大量排放给全球气候造成潜在威胁,电化学还原CO2为有用的化工产品作为一种人为的碳循环的方式,拓展了新的利用CO2的可能性,并且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显著改善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然而,在转化CO2为有价值的产品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抑制析氢副反应的同时达不到高效率、高选择性。铜因其在电催化还原CO2过程中优异的催化性能而得到广泛关注。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电催化还原CO2的发展以及电化学转化CO2的优缺点,介绍了CO2RR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并概述了Cu电极、CuMOFs材料电极以及通过氧化、合金化、纳米化和表面修饰等方法修饰的铜电极的进展,但是电催化还原CO2的反应机理尚不太确定。最后,讨论了未来铜基电极催化剂高效率地选择性转化CO2会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研究的方向。

铜铝材料粗糙表面的BRDF特性研究 下载:36 浏览:480

张磊 杨鹏翎 赵海川 王平 闫燕 《物理进展》 2018年10期

摘要:
为进一步研究激光防护材料的表面特性,提高激光测量设备的防护能力,对铝和铜材料粗糙表面的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入射角度、不同表面粗糙度对铝和铜材料粗糙表面BRDF的影响,可得到,铝和铜材料粗糙表面的BRDF分布具有明显的镜反射特征,且入射平面内的BRDF峰值随入射角度增加而增大。在波长为1 064nm激光辐照下对铝和铜粗糙表面的BRDF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相同粗糙度下,铜表面的BRDF镜反射方向峰值高于铝表面的。当表面粗糙度较大时,光子在粗糙表面内会经历多次散射,粗糙表面内多次散射光子数占所有散射光子数的比例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大而增加。

空间多点泵浦对光纤放大器SBS效应抑制的研究 下载:95 浏览:472

赵海川1,2 陶蒙蒙1,2 王振宝1,2 朱永祥1,2 陈绍武1,2 闫燕1,2 叶锡生3 《物理进展》 2018年9期

摘要:
对主振荡功率放大(MOPA)结构的光纤激光器,采用空间多点泵浦方法,改变介质中增益的空间分布,能够在保证放大器效率的同时有效抑制光纤中的后向SBS散射光。对百瓦级光纤放大器中信号光、散射光及增益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散射光放大原因,并将两点泵浦应用于该放大器系统,相同输出功率时,散射光由3.2 W降为6.8mW。计算结果表明,多点泵浦技术的引入,能有效抑制光纤放大器中的SBS效应。

Fe∶ZnSe晶体吸收光谱测量及计算 下载:85 浏览:478

陶蒙蒙 黄珂 吴涛涛 栾昆鹏 黄超 周孟莲 赵军 《物理进展》 2018年8期

摘要:
对Fe∶ZnSe晶体的吸收光谱进行了实验测量和理论计算。通过测量Fe∶ZnSe晶体的透射光谱,给出了Fe∶ZnSe晶体的整体损耗曲线;受限于分光光度计的反射光谱测量范围,无法对该晶体在3μm附近的反射光谱进行直接测量。因此,基于几何光学理论,对晶体的反射光谱进行了理论计算。经对比,计算得到的反射光谱曲线与分光光度计可测区间的反射光谱吻合较好。这样,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可信的晶体反射光谱数据。在考虑晶体反射损耗的情况下,计算得到了晶体的吸收光谱曲线,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晶体的掺杂浓度,结果与标称掺杂浓度相符。

高产光学纯(R,R)-2,3-丁二醇工程菌株构建与发酵优化 下载:85 浏览:495

黄艳燕1 陈先锐1 彭龙云2 叶柳健2 李检秀1 蒙健宗2,3 张云开2 谢能中1,3 《生物技术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构建能够专一性合成光学纯(R,R)-2,3-丁二醇的大肠杆菌工程菌,并进行发酵条件优化。[方法]将来源于多粘芽孢杆菌的(R,R)-2,3-丁二醇脱氢酶基因bdh,来源于阴沟肠杆菌的α-乙酰乳酸合成酶基因bud B和α-乙酰乳酸脱羧酶基因bud A与表达载体p Tr C99A连接,导入大肠杆菌中构建人工合成途径。筛选最适的培养基和发酵条件,提高(R,R)-2,3-丁二醇的产量、产率和得率。[结果]获得高效合成(R,R)-2,3-丁二醇的工程菌株GXASB,筛选到最适碳源及其浓度为120 g/L木薯淀粉,最适pH为6.5,最适接种量为10%,在发酵罐中进行同步糖化法发酵,(R,R)-2,3-丁二醇产量达到105.28 g/L,光学纯为99.1%,得率为0.47 g/g,生产强度为1.95 g/(L·h)。[结论]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基因簇bud B-bud A-bdh能够专一性合成光学纯(R,R)-2,3-丁二醇,经优化发酵条件后,能够显著提高(R,R)-2,3-丁二醇的合成效率。同时工程菌能够利用非粮原料木薯淀粉高效生产(R,R)-2,3-丁二醇,补料发酵产量达到105.28 g/L,为使用廉价原料工业化生产(R,R)-2,3-丁二醇提供参考。

生物质直燃电厂余热在农业中的应用 下载:25 浏览:265

任少辉1 胡晓炜2 胡灿2 赵渊2 李跃峰1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生物质直燃电厂能够清洁集中利用生物质能。降低电厂排烟温度,充分利用电厂余热将有效提高生物质能的利用效率或为电厂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生物质直燃电厂在农村区域的特点,探讨将电厂烟气余热充分应用到农业中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因地制宜地将生物质直燃电厂余热应用于生活供热、种植、养殖等农业领域,将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

介质阻挡放电结合水热生物质脱硝的研究 下载:85 浏览:415

吴哲 黄超 张宁 刘思哲 《能源学报》 2020年2期

摘要:
探索并研究了在DBD放电间隙中添加生物质(包括工业木屑、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和小麦秸秆)对NO脱除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将工业木屑和3种农作物秸秆(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和小麦秸秆)作为添加物质放置于反应器放电的区间内,NO脱除效率为工业木屑>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小麦秸秆>无填充。对工业木屑以及3种秸秆进行水热改性处理,研究改性木屑和秸秆对NO脱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业木屑水热改性处理2 h、玉米秸秆水热改性处理4 h、水稻秸秆水热改性处理2 h、小麦秸秆水热改性处理2 h对NO的脱除效率相对比较高。

颗粒物质内自旋小球运动行为的数值模拟研究 下载:45 浏览:332

程琦1 冉宪文1 刘苹1 汤文辉1 Raphael Blumenfeld1,2 《现代物理学报》 2018年7期

摘要:
针对大耳沙蜥在沙子中的运动行为,以球形物体为研究对象,利用3维离散元数值模拟程序LIGGGHTS模拟了旋转运动模式对颗粒物质中球形物体平动和上升/下降行为的影响,定量分析了旋转速度以及颗粒间摩擦系数等因素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球形物体与颗粒物质基底颗粒间的摩擦系数以及球形物体的自转角速度对球形物体的运动有明显影响,摩擦系数越大物体运动越明显,自转角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明显.该结果比较好地解释了沙漠生物外表具有鳞片的原因.

地热能及与其他新能源联合发电综述 下载:24 浏览:255

李克勋1 宗明珠1 魏高升2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我国地热资源丰富,且分布范围广。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的出现,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将其用于发电领域,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减缓煤炭等化石燃料引发的温室效应,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介绍了地热蒸汽发电技术、地热水发电技术、干热岩发电技术、岩浆发电技术等地热发电技术的工作原理,并在适用范围、发电效率、发电成本、优缺点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同时,阐述了地热与太阳能、生物质联合发电技术;分析了地热发电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地热能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关于西藏自治区供热用能源讨论 下载:57 浏览:257

高振军 《能源学报》 2019年12期

摘要:
文中从西藏自治区的能源供应状况及供暖方式方面进行论述,通过工程量、初投资、运行费用等方面进行对比,比较出更合理的供热能源方式。

煤和市政污泥掺烧的灰熔融特性研究 下载:13 浏览:152

李德波1 崔乘亮2 蒋勇军2 史为民2 张鹏飞2 莫菲3 廖艳芬3 马晓茜3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通过利用Factsage热力学模拟软件、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等分析方法,对煤与3种市政污泥按不同比例掺混后混合燃料的灰熔融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污泥添加量不超过10%时,混合燃料的灰熔点随着污泥加入比例增大而降低,这是由高温条件下碱性氧化物熔融所形成的共融体,以及磷矿物反应生成的非晶态矿物的共同作用导致的;灰熔融温度的预测趋势与实际测定数据的规律基本一致;煤中掺混污泥后矿物质之间的反应受燃烧温度的影响,低温时几乎不反应,温度升高后各矿物质间相互反应生成新的矿物质。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SCR脱硝系统催化剂体积设计 下载:12 浏览:148

唐诗洁1 陆强1 曲艳超2 任翠涛2 杨勇平1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火电厂SCR脱硝系统的设计需要在满足脱硝效率的同时,尽可能节约成本,因此需要准确预测SCR脱硝所需的催化剂体积。火电厂的烟气条件复杂多变,烟气温度、烟气流量、出入口NOx浓度等参数都会影响SCR催化剂的体积设计,因此催化剂体积预测是一个多因素耦合的问题。针对这一特点,使用BP神经网络对催化剂体积设计进行了预测,并针对该模型结构上的缺陷,进行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神经网络建模研究。结果表明,遗传算法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和数据拟合能力均有提高,为脱硝系统的催化剂体积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人参菜对镉胁迫的生理响应 下载:85 浏览:355

仰路希 谢永东 贺忠群 《土壤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镉胁迫对人参菜的生长、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物酶活性、根系活力、渗透调节物质、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人参菜对镉有一定的积累能力,且人参菜中镉的分布是根>叶>茎。(2)低镉浓度(0~10 mg kg-1)对人参菜株高、根长、干重、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物酶含量有促进作用,中、高镉浓度(10~20 mg kg-1)会抑制其生长。(3)随着镉浓度的增加,人参菜叶片的Fo、ΦPSⅡ呈降低趋势,Fm、Fv/Fm、q P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4)随着镉浓度升高,人参菜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综上所述,镉胁迫下人参菜的生长表现出"低促高抑"的现象,这为揭示镉胁迫下人参菜的生理响应奠定了基础。

不同作物秸秆加工制成生物质炭的理化性质比较研究 下载:61 浏览:407

侯建伟1 邢存芳2 邓小梅1 陈芬1 刘敏1 王祖华1 李泰君1 胡玉玲1 《土壤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为表征不同作物秸秆加工制成的生物质炭的理化性质差异,以玉米、水稻和油菜的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质炭,借鉴材料科学的方法,研究其形貌结构、表面特性和有机组分元素比等内容。结果表明:200℃→450℃作物秸秆样品失重量和失重速率最大,半纤维素和纤维素为主要燃失物质。玉米、水稻和油菜的秸秆生物质炭均为多孔结构,孔隙大小和形状各异。水稻秸秆炭的比表面积最大(2.65 m2g-1)、油菜秸秆炭次之(2.56 m2g-1)、玉米秸秆炭最小(1.84 m2g-1)。水稻、玉米、油菜秸秆炭的孔体积变化率分别在43 nm、62 nm、48 nm处达到峰值。油菜秸秆炭的H/C最小、为0.03,O/C和(O+N)/C最大、分别为1.15和1.19。因此,450℃更利于残留样品质量;生物质炭的孔隙结构决定其比表面积,油菜秸秆炭具有更强的芳香性、亲水性和极性。研究结果可为生物质炭的制取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生物质成型燃料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探讨 下载:75 浏览:401

任晓平 唐欣彤 孙晓婷 杨松 杨静 《能源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文中从生物质成型燃料特性和循环流化床燃烧方式出发,从燃烧角度,针对生物质成型燃料,分析了流化床燃烧方式具备的优势、关键问题及解决措施。生物质成型燃料与流化床燃烧技术相结合,优势互补,既有利于生物质的高效开发利用,也减轻环境污染,展望该技术具有广阔开发应用前景。

生物炭复配矿物质钝化修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研究 下载:17 浏览:363

李飞跃1,2 沈皖豫1 吴旋1 胡丽1 王伟1 汪建飞1,2 《土壤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选取稻壳生物炭、木屑生物炭、羟基磷灰石及蒙脱石作为钝化材料,按钝化剂5:土壤100的重量比添加到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通过测定土壤重金属形态变化,研究了钝化材料修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效果及其机理。结果表明:生物炭和矿物质均能有效固定土壤中重金属,其中羟基磷灰石的钝化效果最好,对土壤镉、铜和铅的固定化率分别为76.24%、74.26%和98.13%。蒙脱石的钝化效果最差。添加钝化剂后土壤重金属中的酸可提取态和可还原态向着更加稳定的可氧化态和残渣态转化,土壤重金属活性态比例下降。生物炭复配矿物质处理对土壤重金属的钝化效果介于单一生物炭处理和单一矿物质处理之间。此外,生物炭及矿物质均能有效地提高土壤pH,pH可能是影响土壤修复效果的关键因素。

鄱阳湖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SQGs和AVS-SEM模型法 下载:70 浏览:201

袁少芬 弓晓峰 江良 章绍康 《土壤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体环境有着重大影响。2018年测定了鄱阳湖表层沉积物中Cd、Zn、Cu、Pb的含量,并采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s)和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同步可提取态金属(SEM)模型法评价了其生态风险。研究发现:鄱阳湖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Cu、Pb、Zn、Cd的平均值分别是其背景值的1.58、1.18、1.30、8.87倍;AVS浓度范围为0.101~0.887μmol g-1,平均值为0.278μmol g-1;而SEM浓度范围为0.281~2.170μmol g-1,平均值为0.803μmol g-1。依据沉积物基准法计算,重金属风险值为0.15~0.23,表明具有一定的风险毒性;[SEM-AVS]模型法评价结果表明也具有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但若用考虑有机碳的修正模型[SEM-AVS]/foc评价结果则其无生态风险;相对而言,整个湖区风险较高的地点为三江口(S11、S12)和饶河口(S16、S17)。

两种环境激素类农药及其混合剂在土壤中的降解研究 下载:72 浏览:426

李惠娟 刘守庆 杨发忠 梁坤 雷然 郭佳葳 周世萍 《土壤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为了深入了解环境激素类农药在与其它多种农药同时存在条件下在土壤中的降解过程、阐释其机理,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氯氰菊酯、毒死蜱两种农药及其混合剂在灭菌和未灭菌土壤中的降解特征。结果表明,两种农药及其混合剂在土壤中的降解是微生物主导的过程;灭菌土壤中,混合剂中各农药组分与其单独存在降解过程基本一致,均符合单室模型C=C0e-kt,降解半衰期也与其单独存在相近;但在未灭菌土壤中,混合剂中各农药组分降解特点与其单独存在有所不同。两种农药单独存在时,氯氰菊酯、毒死蜱在未灭菌土壤中的降解方程均符合单室模型,降解半衰期分别为31.5 d和57.8 d;混合剂中各组分农药在未灭菌土壤中的降解过程符合双室模型C=C1e-αt+C2e-βt,不同阶段降解半衰期不同,氯氰菊酯前期和后期半衰期分别为33.0 d和53.3;而毒死蜱前期和后期的半衰期则分别为63.0 d和86.6 d。在未灭菌土壤中多种农药存在时各种农药降解均呈现先快后慢的特点。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