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快速搜索与发现密度峰值聚类算法的含有分布式光伏的配电网电压分区协调控制 下载:82 浏览:429

张赟 宁石泽 《电力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随着大量分布式光伏并入配电网,重要负荷节点电压越限的紧急情况更容易发生,这对当前潮流状态下电压控制的快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虑电压集中控制方式控制过程复杂且传统的分区方法耗时较长等问题,首先以节点间的综合电压灵敏度为基础计算节点电气距离,根据电气距离构建节点相似度矩阵,并采用快速搜索与发现密度峰值聚类算法对配电网进行快速分区;然后考虑本地光伏独立调压能力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先无功后有功的电压分区协调控制策略;最后通过IEEE33配电网算例的仿真结果验证了该分区方法的快速性和电压分区协调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综合干预在HIV感染者中对骨密度的影响 下载:67 浏览:440

杨新艳 王敏 《现代康复医学》 2018年8期

摘要:
目的:对综合干预在HIV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骨密度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本院HIV感染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接受综合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骨密度水平的差异。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腰椎和髋关节BMD、Z值、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骨量减少率及骨质疏松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WHOQOL-BREF量表中的各项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干预不仅可有效提升HIV感染者骨密度水平,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同时可促使患者生活质量水平提升,值得推广使用。

食用向日葵籽粒灌浆及产量对深松和密度的响应 下载:22 浏览:479

孟天天 高聚林 包海柱 赵卉 胡树平 《农业学报》 2018年12期

摘要:
以食用向日葵(先瑞12)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深松、密度下的灌浆特性,并用Richard方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同一密度不同耕作方式下,产量随耕作方式及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深松45 cm(S45)处理下的产量较深松30 cm(S30),浅旋(RT)平均分别提高6.3%,10.3%,S30较RT提高3.8%。在同一耕作方式下,D3密度的平均产量较D1,D2分别提高28.1%,17.0%,D2较D1提高9.4%。不同粒位向日葵的籽粒灌浆速率(GRmean)、起始生长势(R0)、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籽粒重(Wmax)、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籽粒重占最终籽粒重的百分率(Ⅰ)、均表现为:外缘籽粒>中部籽粒>内部籽粒;不同耕作方式下表现为:S45时最大,S30次之,RT最低;不同密度下,R0和GRmean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外缘籽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ax)早于内部籽粒。深松加快了籽实的灌浆,缩短灌浆时间,外缘籽粒的I值高于内部籽粒和中部籽粒。

河套灌区红花适宜播种期和密度的研究 下载:24 浏览:478

李彬瑞1 温晓亮1 靳存旺1 范霞2 苏化州3 段玉4 《农业学报》 2018年12期

摘要:
红花耐旱、耐盐碱、耐寒、抗病,喜欢阳光充足、气候干燥的条件,河套灌区特别适宜红花的种植。为了明确红花的适宜播种期和种植密度,2017年在五原县轻度盐碱地开展了红花的种植密度和播种期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红花的株高影响不大,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茎粗有显著影响,4月5日播种的茎粗最粗,种植密度越稀茎粗越粗。在河套灌区播种期为4月5日时,红花花丝产量和籽实产量均最高,随着播种期推迟产量降低。种植密度与红花花丝产量和籽实产量之间均呈较好的二次抛物线相关关系,获得最高花丝产量和籽实产量的种植密度分别为9.13万株/hm2和9.28万株/hm2。为了采摘方便,采用宽窄行种植更好,即采用1.2 m地膜,1膜4行,膜上行距30.0 cm,膜间行距60.0 cm,株距25.0 cm,既保证了种植密度,又方便采摘。

放牧方式对人工草地植被生物量及碳密度的影响 下载:56 浏览:478

徐智超1,2 祁瑜3 梅宝玲1,2 卓义1,2 王凤歌1,2 武胜男1,2 邬嘉华1,2 温璐1,2,4 《农业学报》 2018年8期

摘要:
以温带农牧交错区混播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优势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在不同放牧方式下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研究放牧方式对优势种碳分配及人工草地碳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划区轮牧能够有效地缓解草地压力,合理的放牧制度可以提高人工草地牧草的生产力;不同的放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变绵羊的采食规律;连续放牧使得草地植被碳密度和土壤碳密度均显著降低,划区轮牧与对照样地(禁牧管理)保持相当的水平。在该研究中,不同的放牧制度对于牧草生产力和碳密度影响显著,土壤碳密度占人工草地碳密度的比例较大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

17年生大花序桉生材性质的研究 下载:94 浏览:496

​刘鑫1 刘衡2 汪深洋1 潘雅琪2 覃汉夫1 符韵林2 《农业学报》 2020年11期

摘要:
为研究17年生大花序桉的生材性质,采用体积法和质量法分别测定了17年生大花序桉树皮体积率、树皮质量率、心材率、生材密度、基本密度以及含水率等生材指标,结果表明:17年生大花序桉树皮体积百分率以及质量百分率均随树高的增加而增大,平均值分别为21.34%、16.49%;心材率随树高的增加而降低,平均值为37.42%;生材密度自树皮向髓心逐渐降低,南向和北向差别不大,平均值为1.11 g/cm3;基本密度在树皮位置和中间位置基本一致,髓心位置最低,平均值为0.69 g/cm3;从树木基部向树梢生材密度和基本密度均变化没有明显规律性,平均值分别为1.11、0.69 g/cm3;生材含水率自树皮向髓心逐渐降低,自树木基部向树梢也逐渐降低,平均值为56.98%。

29年生大花序桉生材性质的研究 下载:94 浏览:511

​覃卫星1 刘衡2 黎巍1 潘雅琪2 黄现松1 符韵林2 《农业学报》 2020年9期

摘要:
为研究中大径大花序桉人工林木材的基本木材性质,采用排水法和质量法测定了29年生大花序桉的树皮率、心材率、密度以及生材含水率。结果表明:29年生大花序桉树皮体积百分率和树皮质量百分率均随树高的增加而升高,其平均值分别为17.5%、14.58%;29年生大花序桉心材率随树高的增加而降低,其平均值为51.09%;29年生大花序桉基本密度和生材密度随树高的增加变异规律不明显,其平均值分别为1.13、0.75 g/cm3,生材密度南向和北向自树皮向髓心均呈降低趋势,而基本密度是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平均值分别为1.13、0.75 g/cm3;29年生大花序桉生材含水随树高的增加先降低然后趋于平缓,自树皮向髓心南北向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平均值为53%。

向日葵育种目标的探讨 下载:33 浏览:270

刘继霞 山军建 王平 《农业学报》 2019年8期

摘要:
为明确向日葵育种目标,对油用向日葵和食用向日葵进行了不同密度试验,进而根据不同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表现及特征特性,对当前向日葵育种方向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向日葵品种选育除了要求优质、高产,抗性好,植株紧凑,叶片小,田间通风透光性好,抗倒伏,耐密植且适宜机械化操作外,油用向日葵还要求籽实含油率高、油酸含量高,食用向日葵还要求籽粒商品性好且机械收获后籽粒不易脱皮、商品性保持不变。通过对向日葵育种目标的探讨,有助于向日葵品种的更新换代,更好地服务于向日葵生产,促进向日葵产业的发展。

不同种植密度下施肥量对黄芩根系生长的影响 下载:76 浏览:439

王婧1 盛晋华1 张雄杰2 刘杰1 李孝基1 《农业学报》 2019年7期

摘要:
为提高中药材黄芩的产量以及规范化生产,文章研究大棚内培育黄芩在不同施肥量与密度条件下对根系形态指标及根部干、鲜重变化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取样,在黄芩出苗后45,70,95,120,145 d分别采集黄芩的地下部分,测定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主根直径及根部干、鲜重。结果表明:黄芩药用部位在F2(磷酸二铵330.00 kg/hm2+尿素64.65 kg/hm2)处理下各根系形态指标优于其他处理,且生长速度较其他处理更快,同时密度的增加影响黄芩根系的生长。

腐殖酸水溶肥对蒙古黄芪根系生长及产量质量的影响 下载:22 浏览:485

郭岩1 盛晋华1 张雄杰2 刘杰1 李孝基1 《农业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以蒙古黄芪为试验材料,设置腐殖酸水溶肥和蒙古黄芪高、中、低3个密度处理,探究不同密度下腐殖酸对蒙古黄芪根系生长和产量、质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蒙古黄芪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减少且降低的幅度变大,叶片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根直径减小,根表面积和体积下降;有效成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增加。喷施腐殖酸处理在蒙古黄芪高密度和中等密度下显著提高了叶绿素相对含量、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根表面积和体积,并且增加了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腐殖酸处理后中等密度和高密度较对照分别增产8.6%,7.1%,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0.016,0.013百分点。

高功率密度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设计分析 下载:48 浏览:498

王爱民 《无线电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传统的无线电能传输设备体积相对较大,这一情况的出现限制了无线电传输系统的实用性,现阶段,为切实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高功率密度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设计方法,以期在保证无线电能传输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给无线电能传输设备体积的缩小带来启发。

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预后的关系 下载:81 浏览:500

​刘金城1 冯文敏1 姚璇2 任自敬3 周佩洋2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探讨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测定338例AIS患者(AIS组)和103例排除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的血清sdLDL水平。AIS组患者根据临床常用的TOAST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并根据有无sdLDL异常进行分组,90 d后采用mRS评分评价患者的预后。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IS组异常sdLDL发生率较对照明显增高,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LAA)亚组异常sdLDL所占比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AIS组内,sdLDL异常亚组中男性、高血压和冠心病比率,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水平及90 d mRS评分、90 d 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sdLDL正常亚组(均P<0.05)。与预后良好组患者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中男性、异常sdLDL所占比率明显偏高(均P<0.05),但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房纤颤及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所占的比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0.82,P<0.05)、冠心病(OR=1.25,P<0.05)和sdLDL(OR=1.10,P<0.05)与预后不良显著相关。结论血清sdLDL与AIS具有相关性,主要与LAA型卒中密切相关,并且可能是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对sdLDL异常者进一步行AIS风险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上意义。

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2表达对Alzheimer's病细胞模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影响的机制研究 下载:84 浏览:502

​王丽玲 李焰生 王鹏飞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2(LRP2)在β淀粉样蛋白(Aβ)诱导的Alzheimer's病(AD)细胞模型中的表达情况,及调控LRP2表达后对神经元存活影响及其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20μmol Aβ1-42处理的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作为AD细胞模型。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LRP2蛋白表达情况。Scrambled siRNA和LRP2 siRNA(si LRP2)分别转染SH-SY5Y细胞48 h,随后予以Aβ1-42处理24 h,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RK、p38及JNK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si LRP2+Aβ组细胞活力显著低于SC+Aβ组(P <0. 05)。与处理前比较,Aβ1-42处理后LRP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 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siRNA-1组、siRNA-2组LRP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 <0. 05~0. 01)。SC+Aβ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si LRP2+Aβ组(P <0. 01)。SC+Aβ组及si LRP2+Aβ组(p-ERK1/2)/ERK与SC组及si LRP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与SC+Aβ组相比,si LRP2+Aβ组(p-ERK1/2)/ERK亦无统计学差异(P>0. 05)。SC+Aβ组及si LRP2+Aβ组p-p38/p38显著高于SC组及si LRP2组(均P <0. 01)。与SC+Aβ组相比,si LRP2+Aβ组p-p38/p38无统计学差异(P> 0. 05)。SC+Aβ组及si LRP2+Aβ组p-JNK/JNK显著高于SC组及si LRP2组(均P <0. 01)。与SC+Aβ组比较,si LRP2+Aβ组p-JNK/JNK显著增高(P <0. 01)。未经JNK抑制剂处理的SC组、si LRP2组细胞的Cleaved Caspase-3相对表达与经JNK抑制剂处理的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抑制LRP2后促进Aβ诱导的细胞凋亡,并且这种效应与ERK、p38磷酸化无明显相关,与JNK磷酸化相关,但JNK抑制剂不能逆转LRP2抑制导致的凋亡增加,提示JNK信号通路可能不直接发挥作用。

基于不同密度SNP面板的凡纳滨对虾AHPND抗性基因组预测准确性分析 下载:76 浏览:460

刘杨1,2 栾生2 刘绵宇2 李旭鹏2 孟宪红2 罗坤2 隋娟2 谭建2 代平2 曹家旺2 陈宝龙2 孔杰2 《水产研究进展》 2023年1期

摘要:
为评估不同SNP标记密度对凡纳滨对虾AHPND抗性基因组预测准确性的影响,本实验对26个全同胞家系进行VpAHPND侵染,收集686尾个体的存活时间数据,对其中242尾个体利用液相芯片“黄海芯1号”(55.0KSNP)进行基因分型,基于A、G和H亲缘关系矩阵估计VpAHPND侵染后存活时间的遗传参数;采用随机和等距抽取方式,基于55.0KSNP构建了8个低密度SNP面板(40.0、30.0、20.0、10.0、5.0、1.0、0.5和0.1 K),利用GBLUP和ssGBLUP等方法预测VpAHPND侵染后存活时间的基因组育种值,利用交叉验证方法计算其预测准确性,并与BLUP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遗传参数估计结果显示,VpAHPND侵染后存活时间表现为高遗传力水平,估计值为0.68~0.79。在55.0KSNP密度下,针对242尾基因分型个体数据集(G242),利用BLUP、GBLUP和ssGBLUP方法获得的预测准确性分别为0.424、0.450和0.452,GBLUP和ssGBLUP比BLUP分别提升了6.13%和6.60%;针对686尾表型测定个体数据集(P686),利用BLUP和ssGBLUP方法获得的预测准确性分别为0.510和0.535,后者比前者提升了4.90%。对于8个低密度SNP面板,当SNP密度≥10.0 K时,基因组预测准确性变化幅度在G242和P686数据集中均较小(1.1%~1.8%);随着SNP密度自10.0K不断降低,基因组预测准确性在2个数据集中也不断降低,其中5.0K密度降幅为0.6%~2.6%、1.0K密度降幅为5.8%~11.0%、0.5K密度降幅为11.4%~17.2%、0.1K密度降幅为38.8%~41.6%。10.0K与55.0KSNP密度间基因组亲缘系数、GEBV的相关系数均高于0.99,表明利用10.0KSNP面板可以准确地预测同胞个体间的亲缘关系及其GEBV。研究表明,使用10.0SKNP面板对Vp AHPND侵染后存活时间进行基因组遗传评估可以得到与55.0KSNP芯片近似的预测准确性,为低密度SNP分型芯片设计提供了参考。

阿托伐他汀钙片对心肌梗死患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486

潘玥 何泳 金晶 王荣祺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9期

摘要: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对心肌梗死患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的影响。方法检测96例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4周后及50名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sd-LDL-C水平。根据冠状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结果将心肌梗死患者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狭窄<50%组、狭窄50%~70%组、狭窄>70%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组血压、TG、LDL-C、sdLDL-C、sd-LDL-C/LDL-C比值明显升高(P<0.05),HDL-C明显降低(P<0.05)。2个组之间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50%组、狭窄50%~70%组、狭窄>70%组TC、sd-LDL-C、sd-LDL-C/LDL-C比值依次升高(P<0.05、P<0.01),其他指标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C、sd-LDL-C、sd-LDL-C/LDL-C比值是冠状动脉狭窄>70%的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值分别为2.680、2.000、7.819,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780~7.030、1.103~3.681、1.430~40.263]。狭窄>70%组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血清sd-LDL-C、sd-LDL-C/LDL-C比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狭窄<50%组和狭窄50%~70%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d-LDL-C及sd-LDL-C/LDL-C比值可作为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阿托伐他汀钙片可有效降低sd-LDL-C水平和sd-LDL-C/LDL-C比值。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心脑血管系统相关疾病中的意义 下载:92 浏览:498

王胜奎 周俊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检测在4种心脑血管系统相关疾病[冠心病、2型糖尿病(T2DM)、高血压和脑梗死]中的意义。方法选取单纯高血压患者50例、单纯T2DM患者90例、脑梗死患者110例及冠心病患者129例,以体检健康者104名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所有对象血糖(Glu)、载脂蛋白A1(apo A1)、载脂蛋白B(apo B)、载脂蛋白E(apo E)、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同型半胱氨酸(Hcy)、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sd-LDL-C。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sd-LDL-C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apo B、TC、Glu、sd-L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脑梗死组TG、Hcy水平明显升高(P<0.05),apo A1、apo B、apoE、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T2DM组TC、Glu、TG、Hcy、sd-L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apoA1水平明显降低(P<0.05);冠心病组TC、Glu、TG、Hcy水平明显升高(P<0.05),apo A1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冠心病组中,sd-LDL-C与apo A1、apo B、apo E、TC和LDL-C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72、0.316、0.248、0.718、0.316,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218,P<0.05)。在T2DM组中,sd-LDL-C与apo A1、apo B、apo E、TC、TG和LDL-C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43、0.779、0.416、0.616、0.614、0.678,P<0.05)。在高血压组中,sd-LDL-C与TC、TG和LDL-C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23、0.756、0.699,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355,P<0.05)。在脑梗死组中,sd-LDL-C与apo A1、apoE、TG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98、0.117、0.271,P<0.05)。结论 T2DM及高血压患者血清sd-LDL-C水平升高。sd-LDL-C在心脑血管系统相关疾病中有一定意义。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下载:86 浏览:493

杨娟 徐瑾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与骨代谢指标及骨矿物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06例及非骨质疏松症患者92例,根据BMD检查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症组(106例)、骨量减少组(57例)和骨量正常组(35例)。收集所有对象的临床资料,检测BMD及血清铁调素、骨代谢指标[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NP)、骨桥蛋白(OPN)、Ⅰ型原胶原C端肽β降解产物(β-CTX)、N-端骨钙素(OC)]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铁调素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偏相关分析评估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症组血清铁调素水平及腰椎BMD、股骨颈BMD均低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P<0.05),且骨量减少组均低于骨量正常组(P<0.05)。骨质疏松症组血清PⅠNP、OPN、β-CTX、OC水平均高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P<0.05)。骨量减少组血清PⅠNP、OPN、β-CTX水平均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铁调素诊断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0,最佳临界值为35.0μg/L,敏感性为91.5%,特异性为57.6%。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铁调素与年龄、PⅠNP、OPN、β-CTX、OC均呈负相关(P<0.05),与体重、腰椎BMD、股骨颈BMD均呈正相关(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无论是校正年龄,还是校正年龄和体重,铁调素与PⅠNP、OPN均呈负相关(P<0.05),与腰椎BMD、股骨颈BMD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降低,且与年龄、骨代谢指标和BMD相关。

六西格玛质量管理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质量控制规则选择中的应用 下载:82 浏览:518

缪颖波 宋颖 许蕾 诸佩超 王青 《国际检验医学》 2018年1期

摘要:
目的应用六西格玛(6σ)质量管理来评价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各项目检测性能水平,运用操作过程规范图选择合适的质量控制规则,监测仪器检测性能,从而保证检测质量。方法采用SYSMEX XE-2100D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计数、中性粒细胞(NEUT)、淋巴细胞(LYMPH)、单核细胞(MONO)、嗜酸性粒细胞(EOS)与嗜碱性粒细胞(BASO)进行检测。根据各检测项目的不精密度、偏移(BIAS)和允许总误差(TEa),计算西格玛(σ)值,应用操作过程规范图选择合适的质量控制规则。结果达到6σ的检测项目占80%,达到5σ的检测项目占10%,未达到5σ的检测项目占10%。WBC计数、RBC计数、Hb、HCT、PLT计数、Neut、Lymph和Baso需采用13.5s,N=3,R=1的质量控制规则;Eos需采用13s,N=3,R=1的质量控制规则;Mono需采用12.5s,N=3,R=1的质量控制规则,即能满足90%分析质量要求。结论临床实验室可根据不同检测项目,选择合适的室内质量控制规则,更好地保证检测质量。

南澳白沙湾海藻养殖区内外渔业资源声学评估 下载:87 浏览:478

郭禹1,2 李纯厚1 陈国宝1 《水产研究进展》 2018年4期

摘要:
为初步了解南澳岛白沙湾海藻养殖区鱼类资源状况,利用便捷式分裂波束式Simrad EY60科学探鱼仪,于2015年4月28日、12月2日与2016年4月19日对该海域进行3次声学调查,结果显示,3次调查中藻区内、外鱼类资源丰度密度分别为3.45/1.38×105、0.63/1.45×105、3.67/2.98×105尾/n mile2。藻区内春季鱼类资源量显著高于冬季,资源丰度密度随季节变化显著;藻区外资源丰度密度变化较小且均匀;藻区内、外鱼类资源丰度密度最高值出现于2~6 m水层,6~8 m次之,表、底层最小,资源丰度密度受深度影响显著。在海藻养殖期间,藻区内鱼类资源丰度密度较藻区外大且年变化明显,表明海藻生物量对鱼类资源量及其分布变化具有一定影响。本次调查通过声学评估技术对海藻养殖区鱼类资源进行初步评价,为其具有改善水质环境、恢复渔业资源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渤海湾口虾蛄假蚤状幼体的密度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27 浏览:380

谷德贤1 王婷2 王娜1 王刚1 尤宏争1 李文雯1 刘国山1 《中国水产学报》 2018年1期

摘要:
为研究渤海湾影响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假蚤状幼体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的5、6、7、8、10月开展了10个航次的调查,选取的影响因子为月份、经度、纬度、表层水温、水深、表层盐度、溶解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耗氧量、叶绿素a,并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了口虾蛄假蚤状幼体的密度分布和上述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15年和2016年,渤海湾口虾蛄假蚤状幼体平均资源密度为0.095 ind./m2,出现时间为6—8月,存在年际变化;GAM分析表明,不论将月份、经度和表层纬度视为分类变量还是数值变量,最优的GAM模型均由表层水温、纬度、月份和水深组成,各影响因素对口虾蛄假蚤状幼体影响程度的重要性依次为表层水温>月份>纬度>水深。本研究结果可为口虾蛄渔业资源开发和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