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Sysmex XN血液分析仪未成熟血小板比率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应用 下载:95 浏览:501

林孝怡 陈骊婷 沈韻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5期

摘要:
目的评估Sysmex XN血液分析仪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200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组)患者4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患者40例、化疗患者(CT组)60例、慢性肝病(CLD组)患者55例]以及体检健康者(健康对照组)50名,采用Sysmex XN血液分析仪检测其外周血血小板(PLT)及IPF%,用Graph Pad Prism 6软件比较各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IPF%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PF%在各组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ITP组、AA组、CT组及CLD组PLT计数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ITP组与AA组间以及CT组与CLD组间PLT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IPF%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AA组、CT组及CLD组(P<0.05),而AA组、CT组、CLD组及健康对照组之间IP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IPF%临界值为5.8%时,其鉴别诊断ITP与低增生性PLT减少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2%和86.8%,曲线下面积(AUC)为0.92。结论 Sysmex XN血液分析仪IPF%参数在鉴别高增生性及低增生性PLT减少症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临床常用蛇毒类凝血酶制剂对凝血指标的影响 下载:91 浏览:505

颜楠 韩峰 郝晓柯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5期

摘要:
目的观察临床常用蛇毒类凝血酶(SVTLE)制剂对凝血指标的影响,为临床判断可能发生的出血风险作出提示。方法选取2017年1—10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泌尿外科患者102例(泌尿外科组)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患者80例(耳鼻喉科组)。泌尿外科组患者均为泌尿系统相关疾病术后使用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止血的患者,耳鼻喉科组均为突发性耳聋使用巴曲酶注射液改善微循环的患者。比较泌尿外科组与耳鼻喉科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变化。结果泌尿外科组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治疗后Fib水平较治疗前降低,FD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耳鼻喉科组巴曲酶注射液治疗后Fib水平较治疗前降低,FD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结论 SVTLE制剂可对Fib与FDP水平产生影响,应及时检测用药患者的凝血指标,观察其变化,避免因低纤维蛋白血症引起的出血。

金黄色葡萄球菌β-内酰胺酶表型检测方法比较 下载:85 浏览:517

陆瀚文 周万青 张之烽 沈瀚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4期

摘要:
目的评价几种金黄色葡萄球菌β-内酰胺酶表型检测方法的差异。方法收集自动化仪器检测青霉素最小抑菌浓度(MIC)≤0.12和≥0.25μg/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38株和15株。分别采用青霉素抑菌圈边缘试验(P1、P10)、头孢硝噻吩显色试验和"四叶草"试验检测β-内酰胺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blaZ基因,并以基因检测方法为标准,评价几种检测方法的差异。结果 38株MIC≤0.12μg/mL的菌株中有2株抑菌圈直径(P10)为27 mm。检出blaZ基因阳性菌株15株,分别为2株青霉素MIC=0.12μg/mL和13株青霉素MIC≥0.25μg/mL的菌株。15株blaZ基因检测阳性菌株青霉素抑菌圈边缘试验均为阳性,敏感性为100%;头孢硝噻吩显色试验和"四叶草"试验阳性各14株,敏感性为93.3%。38株blaZ基因检测阴性的菌株中,"四叶草"试验阳性3株,特异性为92.1%;头孢硝噻吩显色试验和青霉素抑菌圈边缘试验阳性各为2株,特异性为94.7%。结论几种常见β-内酰胺酶表型检测方法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临床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家蝇胚胎细胞抗菌肽对人髓样白血病细胞K562的杀伤作用 下载:86 浏览:512

张金花1 贺莉芳2 邓仁兵1 万启惠2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家蝇胚胎细胞抗菌肽和高三尖杉酯碱(HHT)对人髓样白血病细胞K562的抑制、杀伤作用。方法采用脂多糖诱导家蝇胚胎细胞,提取抗菌肽。采用磷酸盐缓冲液(PBS)配制80、160、320及640μg/mL4个浓度,阴性对照组仅加入PBS和培养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抗菌肽对K562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用处于对数生长阶段的K562和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制备成浓度相同的2个药物组(HHT组和抗菌肽组),不加入药物的2种细胞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对照组及2个药物组对2种细胞的有效杀伤率。结果 4个浓度组抗菌肽均使K562的S期降低,增殖指数降低,并引起G0/G1期升高,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浓度组K562细胞凋亡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HT组和抗菌肽组对K562的有效杀伤率显著升高,HHT组和抗菌肽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HT组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有效杀伤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抗菌肽组(P<0.05)。结论家蝇胚胎细胞抗菌肽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对正常人体细胞无抑制、杀伤作用。

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下载:82 浏览:535

张学栋1 潘有龙2 宋文静3 王亮邦4 王晶5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120例ACS患者作为ACS组、120例健康体检对象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血清SREBP-1、PAF水平;采用简单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SREBP-1、PAF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的血清SREBP-1、PA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重度狭窄组患者的血清SREBP-1、PAF水平显著高于轻度、中度组(P <0.05)。中度狭窄组患者的血清SREBP-1、PAF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P <0.05)。ACS患者的血清SREBP-1、PAF水平与Gensini评分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539、0.557,P <0.05)。结论 ACS患者的血清SREBP-1、PAF水平增高,可能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关。

肥大细胞白血病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回顾分析 下载:93 浏览:522

孙烨1 郭平2 熊树民3 吴蓉1 康向东1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4期

摘要:
目的回顾分析1例肥大细胞白血病(MCL)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以提高临床及实验室技术人员对该病的认知。方法对MCL患者行血细胞分析、细胞形态学分析、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染色体核型分析及白血病突变基因检查,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该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结果患者以反复腹泻、乏力、皮疹、消瘦、脾大为主要临床表现,外周血及骨髓中肥大细胞(MC)分别占42%和79%。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为CD45+、CD117++、CD33++、CD13+、CD11b-、CD2++、CD9++、CD123-、CD25部分+、CD34-、CD38-、HLADR-、CD64-、CD15-。细胞遗传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分子生物学检查发现KIT基因F522C突变,最终确诊为MCL。结论 MCL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细胞形态上需注意与相似细胞的鉴别,同时应重点完善分子生物学检查以指导治疗。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心脑血管系统相关疾病中的意义 下载:92 浏览:508

王胜奎 周俊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检测在4种心脑血管系统相关疾病[冠心病、2型糖尿病(T2DM)、高血压和脑梗死]中的意义。方法选取单纯高血压患者50例、单纯T2DM患者90例、脑梗死患者110例及冠心病患者129例,以体检健康者104名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所有对象血糖(Glu)、载脂蛋白A1(apo A1)、载脂蛋白B(apo B)、载脂蛋白E(apo E)、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同型半胱氨酸(Hcy)、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sd-LDL-C。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sd-LDL-C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apo B、TC、Glu、sd-L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脑梗死组TG、Hcy水平明显升高(P<0.05),apo A1、apo B、apoE、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T2DM组TC、Glu、TG、Hcy、sd-L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apoA1水平明显降低(P<0.05);冠心病组TC、Glu、TG、Hcy水平明显升高(P<0.05),apo A1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冠心病组中,sd-LDL-C与apo A1、apo B、apo E、TC和LDL-C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72、0.316、0.248、0.718、0.316,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218,P<0.05)。在T2DM组中,sd-LDL-C与apo A1、apo B、apo E、TC、TG和LDL-C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43、0.779、0.416、0.616、0.614、0.678,P<0.05)。在高血压组中,sd-LDL-C与TC、TG和LDL-C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23、0.756、0.699,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355,P<0.05)。在脑梗死组中,sd-LDL-C与apo A1、apoE、TG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98、0.117、0.271,P<0.05)。结论 T2DM及高血压患者血清sd-LDL-C水平升高。sd-LDL-C在心脑血管系统相关疾病中有一定意义。

IL-17、IL-22和IL-10在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下载:97 浏览:522

陆光辉1 褚志华1 周发为1 杨年安2 杨洁1 王姣平1 曾守逵1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7、IL-22和IL-10在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75例哮喘患儿,根据病情分为发作组(41例)和缓解组(34例),以体检健康儿童4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分离所有对象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免疫印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17、IL-22和IL-10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所有对象的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比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各项目间的相关性。结果发作组FEV1和FEV1/FVC比值均低于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且缓解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发作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17、IL-22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且缓解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IL-10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且缓解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17、IL-22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与IL-10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FEV1、FEV1/FVC比值均呈负相关(P<0.05),IL-10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与FEV1、FEV1/FVC比值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17、IL-22表达上调,而IL-10表达下调,且与患儿病情有关,提示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失调可能参与了哮喘发病。

新生儿血液样本溶血对血清NSE检测结果的影响及其校正公式的建立 下载:92 浏览:504

王强1 卢小岚2 汪光蓉3 蔡艳娟2 杜琴2 张茂鑫2 张国元2 王东生2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2期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液样本溶血对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结果的影响,并建立其校正公式。方法在72份出生24 h内的新生儿血清样本中添加对应的冻融红细胞。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添加前后血清NSE浓度的变化,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法检测添加前后血清血红蛋白(Hb)浓度的变化,从而建立新生儿溶血样本的NSE校正公式。根据自身Hb变化对NSE结果的影响推算出变化常数。将变化常数校正的NSE结果与HiCN法校正公式校正的NSE结果进行比较,评价HiCN法校正公式的可行性。对HiCN法与仪器法的Hb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建立针对仪器法的NSE校正公式。结果 72份新生儿溶血样本NSE浓度结果变化常数为(23.70±3.62)mg/g Hb。以ΔNSE血清为Y、ΔHbHiCN为X,血清NSE浓度变化与Hb浓度变化之间的相关方程为Y=23.17X(r2=0.8122,P<0.001)。采用自身变化常数获得的NSE校正值和采用相关方程获得的NSE校正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1)。HiCN法与仪器法的Hb结果高度相关(r2=0.992 4,P<0.001)。HiCN法和仪器法新生儿血清NSE检测结果的校正公式分别为NSE校正=NSE测定-23.17HbHiCN和NSE校正=NSE测定-23.60Hb仪器+13.22。结论溶血对血清NSE检测影响较大。可以通过校正公式计算新生儿溶血样本NSE浓度,以帮助临床评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严重程度。

Hippo/YAP信号通路调控蛋白ACAN作为新型肝细胞肝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研究 下载:82 浏览:515

尚璐 张骁 陈岩 吴棋 邾国庆 刘雅 王佳谊 孙奋勇 张蕾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2期

摘要:
目的探讨Hippo/Yes相关蛋白(YAP)信号通路调控蛋白——聚蛋白聚糖(ACAN)诊断肝细胞肝癌(HCC)的价值。方法检测156例HCC患者、33例乙型肝炎患者、31例丙型肝炎患者、30例肝硬化患者、26例结肠癌患者、19例肺癌患者、22例胃癌患者、20例乳腺癌患者及100名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组)的ACAN水平。将过表达YAP载体、YAP-shRNA慢病毒质粒转染肝癌细胞系Bel-7402和SMMC-7721。将过表达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TEA域家族成员(TEAD)、α珠蛋白转录因子CP2(TFCP2)、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载体分别单独转染及与YAP共转染Bel-7402和SMMC-7721细胞,检测ACANmRNA的表达,评价不同载体对ACAN野生型及突变型启动子的影响。同时评价ACAN和甲胎蛋白(AFP)对肝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HCC组ACAN水平明显高于胃癌组、结肠癌组、乳腺癌组、肺癌组、乙型肝炎组、丙型肝炎组及正常对照组(P=0.000),而其他各组之间ACAN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表达YAP后ACAN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而YAP敲除后ACAN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其他转录因子(TEAD、TFCP2及RUNX2)比较,过表达CREB及共转染CREB和YAP可促进ACAN mRNA表达(P<0.01)。野生型ACAN启动子受CREB、YAP影响,而突变型ACAN启动子则不受影响。ACAN与AF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722、0.517、0.443,P=0.000)。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ACAN和AFP诊断HC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78、0.661;ACAN诊断Ⅰ~Ⅱ期HCC、Ⅲ期HCC的AUC分别为0.903和0.993。结论 ACAN对HCC的诊断效能略优于AFP,且对晚期HCC的诊断效能优于早期HCC。ACAN通过Hippo/YAP信号通路发挥重要作用,或可作为一种新的HCC血清肿瘤标志物。

携带blaNDM-1碳青霉烯类耐药雷极普罗威登斯菌耐药机制研究 下载:91 浏览:532

李巍1 艾芙琪2 马逸珉2 王蓓2 田月如2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1期

摘要:
目的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雷极普罗威登斯菌的耐药表型、耐药机制、传播方式及同源性。方法对分离自重症监护病房(ICU)的17株雷极普罗威登斯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耐药基因筛选、NP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质粒可移动性及复制子分型分析。结果 17株雷极普罗威登斯菌均携带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NDM-1。对厄他培南、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美唑、哌拉西林、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呋喃妥因的耐药率为100.0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曲南的耐药率为88.23%。PFGE同源性分析显示17株雷极普罗威登斯菌中有15株为ICU主要流行株;质粒分析显示blaNDM-1存在于~160 kb接合性质粒上,复制子Inc分型为A/C型,质粒携带多种耐药基因,除对环丙沙星和呋喃妥因敏感外,介导对碳青霉烯类、头孢类、头霉素类、磺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高水平耐药。结论携带blaNDM-1的雷极普罗威登斯菌多重耐药,临床抗感染治疗难度较大。

原发性青光眼病变机制临床实验研究进展 下载:71 浏览:504

马奕1 曹文俊1 孙兴怀2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1期

摘要:
青光眼是全球首要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其发病隐匿,早期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很多患者就诊时已处于疾病中晚期。青光眼主要病理特征为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虽然原发性青光眼的病变机制十分复杂,但目前已发现若干与原发性青光眼病变密切相关的重要机制,如机械压迫、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氧化应激、炎症和免疫调节异常。近年来,关键通路和分子相关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临床实验研究也发现了若干与青光眼病变机制相关的、具有潜在临床价值的候选生物学标志物群,希望通过进一步研究使其成为未来临床诊疗的靶点。文章通过回顾原发性青光眼病变机制临床实验研究的进展,以期为临床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VAP检测血浆脂蛋白亚组分的新进展及应用分析 下载:85 浏览:481

梁纯子 朱满 涂建成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1期

摘要:
越来越多的证据强调特殊的血浆脂蛋白亚组分,如脂蛋白残粒(RLP)、脂蛋白(a)[Lp(a)]、高密度脂蛋白(HDL)亚型(HDL2、HDL3)以及颗粒浓度,如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颗粒(sd-LDL-P)等在心血管疾病(CVD)进展中的关键作用。这些指标型别和数量上的改变与CVD风险和治疗选择密切相关。垂直梯度离心(VAP)参考经典的超速离心血脂检测原理,能较为完整地分离血浆脂蛋白颗粒,并对其内部的胆固醇水平、体积、密度和型别进行综合分析,为相关疾病的早期筛查、风险评价和治疗选择提供较为全面的血脂检测数据,弥补了传统血脂项目的空白。过去20年,北美地区在VAP的应用中积累了大量的科研及临床资料。文章简要介绍了VAP在血浆脂蛋白亚组分和颗粒检测方法学上的特点及其在CVD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新进展。

4株利奈唑胺不敏感粪肠球菌的23S rRNA基因突变分析 下载:91 浏览:509

林贺1 薛苗2 汪怀周2 黄晓春2 秦阳华2 《国际检验医学》 2018年12期

摘要: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4株利奈唑胺不敏感粪肠球菌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临床分离的4株粪肠球菌进行鉴定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利奈唑胺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E-test法进行复核。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其氯霉素-氟甲砜霉素耐药(cfr)基因、23S r RNA V区和基因组23S r RNA 4个拷贝基因,经测序确定突变情况。结果 4株利奈唑胺不敏感粪肠球菌均未扩增出cfr基因,23S r RNA V区扩增片段连接T载体随机挑选6克隆测序,未发现利奈唑胺耐药最常见的G2576U突变。进一步分别扩增23S r RNA 4个拷贝基因并测序,仅1株菌存在1拷贝G2576U突变,4株菌均存在U2826C突变,另外还分别存在G2389A、U2363C和A2881G突变。U2826C位于23S r RNA可变区边缘,进一步扩增同期临床分离的利奈唑胺敏感粪肠球菌,测序结果显示均存在U2826C突变。结论临床分离的4株利奈唑胺不敏感粪肠球菌的23S r RNA存在散发突变,是其耐药的主要分子机制。

89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身抗体检测结果的分析 下载:91 浏览:43

李池慧1 郑冰2 俞翀曌2 《国际检验医学》 2018年12期

摘要:
<正>自身抗体是针对自身组织、器官、细胞及细胞成分的抗体。正常人血液中可见低滴度自身抗体,如果自身抗体超过一定水平,可能会诱发疾病。高滴度自身抗体的产生是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的重要特征之一,对疾病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作用[1]。

反复喘息婴幼儿外周血Tc9细胞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下载:97 浏览:506

于建秀1 钱雷1 徐东晖2 刘光亮2 《国际检验医学》 2018年12期

摘要:
目的检测反复喘息婴幼儿外周血Tc9细胞比例,探讨其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4例反复喘息婴幼儿(喘息组)和34名健康婴幼儿(对照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c9细胞比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白细胞介素(IL)-9 mRNA及干扰素调节因子4(IRF4)mRNA转录水平,LUMINEX 200液相芯片分析系统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9、IL-4、IL-33、IL-17A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水平。结果喘息组外周血Tc9细胞比例[2.01(0.67,4.52)%]较对照组[0.76(0.21,1.46)%]明显升高(P<0.05),PBMC IL-9 mRNA和IRF4 mRNA水平亦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Tc9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501,P=0.002;r=0.504,P=0.002)。喘息组外周血细胞因子IL-9、TGF-β1、IL-4和IL-3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IL-17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组外周血Tc9细胞比例与血清Ig E、IL-9呈正相关(r=0.354,P=0.039;r=0.459,P=0.006),与IL-33、IL-4和TGF-β1无相关性(r=0.241,P=0.169;r=0.252,P=0.153;r=0.236,P=0.178)。结论外周血Tc9细胞在反复喘息婴幼儿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EB病毒感染患儿淋巴细胞亚群特征和EBV DNA载量分析 下载:87 浏览:514

荣婷婷 王维维 王娟娟 章黎华 沈立松 《国际检验医学》 2018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EB病毒(EBV)感染引起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并检测EBV感染患儿血清EBV DNA的载量。方法选取17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IM组)、18例慢性活动性EB病毒(CAEBV)感染患儿(CAEBV组)和15名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EBV DNA载量,采用Kruskal-Wallis H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分析,Spearman法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IM组淋巴细胞比例和计数、CD4+T细胞计数、CD8+T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其中CD8+T细胞比例和计数的中位数分别高达61.5%和5 217个/μL,自然杀伤(NK)细胞、CD19+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CAEBV组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NK、CD4+T、CD8+T 4种细胞计数2个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CD8+T细胞计数明显低于IM组(P<0.05)。IM组和CAEBV组EBV DNA载量中位数分别为3.60×103和1.25×104拷贝/m L,2个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IM组和CAEBV组EBV DNA载量与淋巴细胞亚群数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 IM患儿与CAEBV感染患儿的淋巴细胞亚群特点有很大不同,IM患儿CD8+T细胞大量增殖是淋巴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综合血清EBV DNA载量与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有助于IM与CAEBV感染的鉴别诊断。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联合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85 浏览:513

虞培娟1 张杲琳2 严茹红3 冯萍1 孙兰云1 朱雪明1 王敬华4 《国际检验医学》 2018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UF-1000i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简称UF-1000i)联合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以无菌方式留取的尿液标本1 372例,进行尿液细菌培养,并运用UF-1000i进行细菌计数和白细胞计数。以尿液细菌培养结果为金标准,得出UF-1000i细菌计数及白细胞计数的临界值,分析敏感性和特异性,并统计分析细菌散点图信息与尿液细菌培养结果的符合性。比较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组、尿液细菌培养阴性组、UF-1000i阳性组、UF-1000i阴性组与正常对照组(体检健康者87名)的血清PCT水平。结果白细胞计数的最佳临界值为27.5/μL,细菌计数的最佳临界值为143.5/μL。以细菌计数阳性和白细胞计数阳性作为筛查指标时,特异性为92.7%,但假阴性率较高(30.8%);以细菌计数阳性或白细胞计数阳性作为筛查指标时,特异性为55.3%,但假阳性率较高(44.7%)。UF-1000i细菌散点图信息与尿液细菌培养结果的符合率为57%。UF-1000i阳性组血清PCT水平高于UF-1000i阴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与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F-1000i阳性组联合血清PCT检测可提高尿路感染诊断的特异性。结论 UF-1000i细菌计数、白细胞计数和血清PCT水平可作为尿路感染的快速筛查指标。

不同心血管疾病风险积分系统预测老年人群10年期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差异 下载:87 浏览:501

施美芳1 沈逸枫2 沈隽霏2 王蓓丽2 郭玮2 李钢1 潘柏申2 《国际检验医学》 2018年11期

摘要:
目的评估上海市宝山区友谊社区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特点并比较不同心血管疾病风险积分系统预测该人群10年期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差异。方法以上海市宝山区友谊社区为调查点,随机选取该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共1 983名。收集基础的流行病学资料并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将各风险积分系统[Framingham风险积分系统、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简易评估工具、Reynolds风险积分系统、SCORE风险积分系统(西班牙)、SCORE风险积分系统(芬兰)、QRISK2风险积分系统]建立队列的基线资料与友谊社区老年人群进行比较。分别采用Framingham、Reynolds、SCORE 3种风险积分系统及《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中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分层计算友谊社区老年人群10年期心血管疾病风险积分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在1 983名受试者中,88例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其中32例(1.61%)发生脑血管疾病事件、56例(2.82%)发生心脏疾病事件。友谊社区老年人群与各风险积分系统建立队列的主要风险因子基线水平存在较大差异。Framingham风险积分系统、Reynolds风险积分系统预测友谊社区老年人群发生10年期心血管疾病的平均概率分别为28.73%、13.95%,SCORE风险积分系统预测友谊社区老年人群发生10年期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平均概率为7.29%(以高危地区计算)、4.14%(以低危地区计算)。根据相关指南,对Framingham、Reynolds及SCORE(高危地区)3种风险积分系统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比计算结果进行分层,友谊社区老年人群中仅有11.29%的受试者风险分组相同,其余88.71%的受试者在风险组别划分上存在差异。结论上海市宝山区友谊社区老年人群是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Framingham、Reynolds、SCORE 3种风险积分系统预测该社区人群的10年期心血管疾病风险存在明显差异。

结核分枝杆菌检验在临床医学中的意义和应用 下载:71 浏览:486

牟程旭 《临床医学杂志》 2025年2期

摘要:
目的:探讨并分析结核分枝杆菌在临床医学中的检验意义和应用。方法 以100例病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50例。测定并比较两组痰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检出率;同步对两组外周血中免疫分子肿瘤细胞因子-ɑ(g/L)、白细胞介素-2(g/L)、干扰素-Ƴ(g/L)的检验值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结核分枝杆菌的相关性。结果 实验组的结核分枝杆菌检出率为30.00%,显著高于参照组的2.00%,差异统计学有意义(X2=14.5883,P=0.0083)。同时,实验组中三类免疫分子的浓度均显著高于参照组(t值分别为43.8483、35.1883、30.6783,P值均为0.0083),表明与结核分枝杆菌阳性检出率有密切关联。结论:结核分枝杆菌的检出不仅对于结核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与免疫分子水平体现了高度的相关性,可用于评估疾病进程和预后,对于临床医学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