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花园城市的再建构:广州地区轨道交通上盖综合体设计策略探索 下载:79 浏览:490

王艺 《中国建筑》 2020年5期

摘要:
白云湖车辆段上盖物业为广州地区轨道交通沿线开发的重点项目,设计尝试从城市开放空间,绿色生态化的角度对于轨道交通上盖综合体的设计进行一些创新形式的探索。设计提出"云上花园"的核心概念,尝试从竖向空间的整合利用,城市界面的优化,自然主义的园林景观几个方面对现今车辆段上盖设计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下载:74 浏览:490

宋丽美 徐峰 邓源 陈燕妮 《中国建筑》 2020年4期

摘要:
利用CiteSpace对1998年—2018年传统村落空间研究进行分析,得到我国传统村落研究科学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梳理"空间形态"研究热点与演进规律,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空缺,探索空间形态研究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研究发现:①近20年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的热点与趋势主要集中在"形态特征—形态演变规律—形态保护"这三个方面,且时间上具有先后顺序;②研究方法多集中在理论层面的探索,基于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村落空间使用和保护的实践研究仍然较少;③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按照空间类型由大到小划可分为3级,目前空间研究还处于第一层级的"整体空间"研究阶段;④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可概括为包含"空间要素+空间演变+空间保护+适应性发展"的框架体系。

闽南文化对潮汕和琼文地区传统聚落形态的影响研究 下载:84 浏览:497

李婧1 杨定海2 肖大威1 《中国建筑》 2020年4期

摘要:
该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结合文化地理学的理论,探讨闽南文化作为强势文化对潮汕地区和琼文地区传统聚落形态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在文化扩散和传播的机制下,两地传统聚落文化产生地域分异的成因。

骑跨式高铁站在中小城市中的推广价值研究 下载:83 浏览:499

谢雨宏1 陈建华2 《中国建筑》 2020年3期

摘要:
骑跨式高铁站自问世以来,以其独特的站型设计吸引着规划、建筑、铁道等多学科专家的目光,其优缺点引起了业界的广泛争论,一度被认为不宜选用[1]。为明确骑跨式高铁站在中小城市中的推广价值,该文以选用骑跨式站型的典型案例——上饶站为例,从建筑师视角,对其可能的优缺点做评述检验和定量分析,确定若干积极和消极因子,结合使用后评价(POE)的方法,应用数理统计,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出各因子权重。结果表明,优点因子的权重远大于缺点因子的权重,选用骑跨式高铁站对中小城市的发展利大于弊,该站型在设计中值得推广。

儿童心理画方法在建筑POE中的应用 下载:89 浏览:507

王烟 《中国建筑》 2020年3期

摘要:
在针对使用主体为儿童的建筑(如小学、儿童医院等)POE研究中,由于儿童的特殊性,传统建筑POE方法在面向儿童时存在较严重的局限。为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拓宽建筑POE的研究视野,通过介绍儿童绘画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尝试从跨学科领域中探寻适用于儿童的新POE方法。结合儿童心理画及建筑POE的研究特点,阐明建筑POE研究中如何利用儿童心理画,指出儿童画中可获取的主要POE信息,提出建筑POE研究中解读儿童画的主要途径、分析方法及一般操作流程,并以小学校园及小学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初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重新定义建筑的数字化——离散主义建筑设计的兴起 下载:95 浏览:501

陈道远 《中国建筑》 2020年2期

摘要:
该文主要介绍了建筑学领域一种全新的设计策略:离散主义建筑设计。从对曲线建筑和"参数化"设计的审视与反思为切入点,介绍了离散主义的数学基础原理及其在设计行业具体应用方法,概括总结了离散化建筑的本质。接着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了离散主义浪潮兴起之后给建筑产业带来的两个主要优势。指出了离散主义会是建筑学在数字化进程中又一次革命性的技术转向,将会很大程度上使得建筑设计与生产走向自动化,并且实现一定程度上设计的民主性与开放性。

基于场域状态研究的叙事性规划设计——以浙江台州岭下村为例 下载:93 浏览:502

吴锋 田达睿 蔡忠原 《中国建筑》 2020年2期

摘要:
场域,作为一个社会学的复合概念,以"场域状态"的形式被斯坦艾伦引入到建筑设计之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法。然而场域状态是复杂的,不同层级对应的是不同的要素与结果,场所、场地都是场域中基础性的所指。该文通过场域状态中不同层级要素认知、提取及凝练过程与方法的总结,结合"叙事语汇、叙事结构、叙事语境"的叙事学研究要素进行了人文要素强调的框表梳理及规划方法探索,并以浙江台州岭下村为例进行了规划设计的运用与实践。

集贸小镇风貌特色的共生性营造策略研究——以榆中县甘草店镇为例 下载:97 浏览:512

叶青1,2 杨豪中1 王伟2 《中国建筑》 2020年2期

摘要:
中央提出特色小镇的建设后,使得有着自身特色的小镇风貌环境的改善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但是在风貌特色营造过程中,出现了风貌特色趋同,多镇一面的局面,如何营造城镇的风貌特色成为目前面临的主要困惑。该文从历史人文、城市格局、空间结构、建筑风貌等四个方面对甘草店镇的城镇风貌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风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整体风貌营造、风貌控制引导、空间格局系统的建立、城镇眺望系统控制、建筑色彩引导等提出了建议。提出集贸小镇风貌特色的"共生性"营造策略研究。

城市园林植保现状及其对策探究 下载:78 浏览:429

王一帆 《中国农业》 2018年11期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社会大众也开始更加关注生活的质量水平,关注自身生活环境生态的环保性和清洁健康性,同时开始关注生活环境中的绿化覆盖率,其中城市中的园林建设为绿化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围绕着当前我国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植物保护现状及其相应的保护政策进行探讨。

文化生态适应下城市旅游新区规划对策研究——以包头市昭君湖区域为例 下载:95 浏览:515

刘瑞强1 李莎莎2 焦林喜3 《中国建筑》 2020年1期

摘要:
旅游新区文化的选择利用与文化发展的背景、形态、功能、传播及保障系统,与地域的本底条件,与城市的文化资源与脉络、文化生活与形式、发展战略与趋势、文化设施与布局,文化受众的需求与体验等息息相关。通过对昭君湖区域文化复合发展环境的梳理与辨识,提出文化生态适应下其文化选择与开发利用思路,文化产品与项目体系支撑重点,项目布局与文化空间组织模式等,以引导区域整体文化图景的塑造,防止文化开发建设的脱域,保证地域文化特色的完整与延续。

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文创产业发展新业态研究——以桃花坞国际设计周“思园”艺术装置为例 下载:97 浏览:523

王军1 陈星1 肖湘东1 杨楠2 《中国建筑》 2020年1期

摘要:
苏州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约占苏州古城区面积的13%,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也是苏州古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桃花坞曾经是一些传统老工艺文化遗产和传统生活方式聚集地,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也要进行产业转型与创新,在此大背景下桃花坞历史片区的产业转型该如何在保留原场地文化精神的同时结合当代科技技术促进该区域文化产业经济新发展。该文通过对比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传统产业业态发展与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同时在苏州国际设计周中创新性地设计"思园"艺术装置,探究历史文化片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走向,新业态。

寒冷地区城镇住宅节能关键问题分析——以北京36户实测住宅为样本 下载:52 浏览:410

张竞予 刘念雄 《中国建筑》 2018年12期

摘要:
北方住宅节能是我国建筑节能的重中之重,对北方住宅节能中关键问题与不利因素的分析,有利于抓住现状问题,推动住宅节能实际效果的改善与优化。该研究在北京市选取了不同采暖方式的3个住宅小区、共45个样本家庭进行长达一年的热环境测试和问卷调查,调研内容包括室内外热环境、建筑基本信息、住户行为模式三个方面。根据调研数据,大致分析北方城镇住宅的能耗组成以及各项能源消耗情况。然后分别从住宅建筑特征和居住者行为模式两个层面,分析北方城镇居住建筑中各类能耗的实际表现和现状问题。最后,总结北方城镇居住建筑中不利于节能的关键问题,并初步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

桂林城山水环境及风景空间营建智慧 下载:52 浏览:431

刘斯萌1,2 赵红红1 《中国建筑》 2019年12期

摘要:
在当今快速城市化、城市问题突出的大背景下,该文从风景园林视角,研究桂林城市历史发展中山水环境与景观空间建设的相互作用关系,解读其景观空间建设特征及智慧启示。桂林历史城市建设通过对其中心、节点、轴线及景观视角控制所构成的景观空间格局,体现出一种"山—水—城—人"融为一体的协同共生的规律特征。从桂林城风景建设的人居环境智慧经验着手,总结出自然山水空间环境具有引导城市景观空间有机生长、控制城市景观空间形态,构成城市景观格局的作用。对历史城市风景空间营建智慧"古为今用"的研究,对当今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广东地区医院建筑自然通风设计方法与策略研究 下载:55 浏览:459

孙一民 张文宇 张春阳 《中国建筑》 2019年12期

摘要:
该文基于对广东地区气候特征及医院建筑能耗特点的调研分析,通过总结广东地区医院建筑自然通风的方法,从医院建筑整体布局、建筑平面布局和细部设计等方面,探讨广东地区医院建筑既有利于绿色节能,又能满足使用者人性化的自然通风设计策略。

基于自然地理的海绵型居住小区设计探究 下载:52 浏览:455

张琪 陈红 《中国建筑》 2019年12期

摘要:
综合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征,包括气候水文、土壤土质、地形地貌和植被绿化四个条件,在规划设计居住小区过程中,基于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征提出适宜的应对策略,顺应地形,回应气候条件,合理分析应用,从技术手段上重点分析蓄水池、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种植绿化的设计措施。最终为不同地区建设海绵型居住小区提供设计参考。

基于多元需求的体育中心设计策略研究 下载:56 浏览:460

尹新1 孙一民1 孙萍2 《中国建筑》 2019年11期

摘要:
体育中心是城市公共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带动周边土地升值,加快市政配套设施的建设,实现体育公建与城市建设的双向互动发展。该文以界首体育中心设计方案为例,提出了基于多元需求的体育建筑设计策略,并在体育场馆选址、功能设计、赛后利用、形象塑造、节能应用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设计策略,以期为我国相关体育建筑设计提供借鉴。

城市健身步道的地域特色塑造方法研究——以苏州环古城河健身步道为例 下载:59 浏览:472

李玲玲 刘梦萱 范兆祥 《中国建筑》 2019年11期

摘要:
当前城市健身步道正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如何建设好健身步道,发挥其潜在价值变得十分重要。该文从地域特色塑造角度出发,通过对苏州环古城河健身步道案例的分析,针对步道空间序列组织、活力空间营造、景观配置、智能科技的运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以期指导今后的设计实践。

空间公平视角下黄土沟壑区县城社区公园布局研究——以延安市子长县为例 下载:62 浏览:469

张晓荣 杨辉 《中国建筑》 2019年10期

摘要: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公共资源,空间公平性是其布局的基本出发点。该文以社区公园为对象,针对现有布局方法无法支撑空间公平的局限性,充分考虑陕北黄土沟壑区县城建设用地极度紧张和公园绿地建设严重滞后的现实,以及用地形态、城市规模和居民对公园的使用习惯等方面的特征,借助GI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通过"社区公园的适建用地整理、初步布点、公园服务区划分与布点比选、社区公园规模匹配与用地落实等步骤,实现社区公园与其服务人口在空间分布及规模上的匹配,最大限度地保障社区公园布局的空间公平性。

后工业滨水空间改造研究:以江阴船厂公园为例 下载:66 浏览:476

肖湘东1 陈星1 张德顺2 《中国建筑》 2019年10期

摘要:
伴随经济全球转型、第三产业经济提升以及工业生产模式的改变,大量的工业基地随着城市的更新变革将被赋予新的功能,成为城市开放空间的一部分。作为曾经的城市滨水工业聚集地、未来江阴滨江花园以及滨江商务区城市建设的重点地区,江阴滨江公园在城市发展更新,提升人居环境与生态建设方面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船厂公园作为滨江公园的一期工程,为城市后工业滨水空间的改造进行了一次有力的探索——通过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延伸城市花园、保留船舶工业记忆、融入多样性的社区休闲体验活动,对扬子江船厂原址进行了重构与更新,使其进一步适应城市在生态、功能、以及未来发展的需求。

基于开放教育理念的中学校园规划设计探索——以当阳市玉阳中学为例 下载:74 浏览:481

雷体洪1,2 杨婷2 曹永洋2 《中国建筑》 2019年9期

摘要:
开放教育理念是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1]。新时期下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的转变将最终影响校园建筑的空间形式,如何设计适应开放教育理念的校园空间是当下值得思考的问题。该文通过当阳市玉阳中学规划设计实践案例,探讨了中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思路,并对校园空间模式及形态进行了解读,体现了开放的教育理念,以期为今后中学校园的建设起到借鉴意义。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