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大规模中文实体情感知识的自动获取 下载:52 浏览:413

卢奇1,2 陈文亮1,2 《中文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目前中文情感分析的主要资源以情感词典为主,缺乏针对实体或属性的情感知识资源。该文主要研究如何从大规模文本语料中自动获取实体情感知识。在该文方法中,用情感表达组合来表示实体情感知识。首先,基于二部图排序算法对情感表达组合候选集合进行排序。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相似的提炼算法对于排序靠后的表达组合进行选择。在提炼选择过程中,充分考虑实体之间和情感词之间的约束。最后,该文在三种大规模不同领域的语料上进行实验,并进行人工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从三个领域数据集上获取的实体情感表达组合正确率均高于90%。最终我们获得了一个大规模情感知识词典,包括约30万对的情感表达组合。

自我认知重塑对军事五项500m障碍运动表现提升忖量 下载:23 浏览:222

刘宇博 张绍勇 郭法博 《体育学报》 2019年6期

摘要:
500m障碍是军事五项中的重难点项目,多数受训者成绩快速提升至一定阶段后,由于自我认知不足进入瓶颈。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500米障碍运动表现限制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受训者存在五大基本素质出现明显短板、多元因素诱发训练心理障碍、未能熟练掌握正确动作模式、组训方法单调影响自我认知等不足,针对以上不足分析诱发内因并提出:循序渐进,全面提升体育素质;主动评估,稳步突破心理防线;科学严谨,实时查纠错误模式;理性重构,多维提升自我认知等提升策略。

“再造身心”:《旅行杂志》与民国中期城市知识群体的休闲旅行书写 下载:36 浏览:224

周博 韩宾娜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旅行杂志》是近代中国第一本旅行类刊物,本文以其自创刊至抗战前的10年间(1927—1936)所刊载的国内游记为基本史料,通过游记作者的自我书写从主体视角把握旅行动机的产生及其促发因素,借以从一个侧面理解民国中期城市知识群体的生活方式及内心状态。休闲旅行对于近代中国城市知识群体而言,既是对城市环境和喧嚣生活被动地逃离与暂避形式,也是在工作苦役之外主动寻求身心愉悦的休闲活动,两者虽在主体的短期情绪波动间彼此抵消,但在此过程中,休闲旅行对于城市知识群体而言,实现了补偿与疗愈的"再造身心"功能,生成了一种现代性的身体话语书写方式。

面向商品评论的二元情感认知模型 下载:76 浏览:403

陈放 王颗 梁爽 黄永峰 《中文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该文提出了一种面向商品评论的二元情感认知模型。该模型由"二元情感常识库"、"评价体系知识库"和"情感分析引擎"三个主要模块组成。其特点体现为:(1)模型通过大规模评论文本学习领域先验知识,将其存储在知识库中,便于知识的修正和重用,体现了模型的认知能力;(2)模型不仅能够挖掘评论文本中出现的显式评价观点,还能借助领域知识进行情感推断,发现更高层次的用户情感。该文给出了构建"二元情感常识库"和"评价体系知识库"的相关算法,并介绍了"情感分析引擎"在观点挖掘和情感推断中的应用。在商品评论语料集上的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协同视角下知识创新成果与技术标准转化的机理研究 下载:62 浏览:446

吴玉浩 姜红 孙舒榆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9年10期

摘要:
由协同视角切入,构建知识创新成果与技术标准转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从时间维度阐释协同系统的组成要素,剖析协同转化过程;从空间维度揭示场域、惯习与资本在知识创新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过程中产生的影响,结合场域-惯习理论建立知识创新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的模式。明晰了两者之间的协同转化路径,揭示了协同转化场域的空间运行机制,并以此为知识创新成果与技术标准转化过程的保障机制提出建议。

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法律政策研究 下载:56 浏览:498

梁翠1,2 王智新3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9年9期

摘要:
以创新驱动战略为视角,进行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影响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滞后一期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显著影响我国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影响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效应是成本效应和竞争效应。提出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法律政策,包括继续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加快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氛围,激发大众创新创业热情,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

“师夷”以“制夷”:鸦片战争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 下载:61 浏览:274

赵述颖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鸦片战争前后是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艰难时期,在复杂的文化背景下,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排斥又相互交织。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抛弃守旧观念,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积极学习外来先进文化,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在文化选择上展现了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强烈的家国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文化精神

认知视角下的职业技能大赛选手心理调适研究 下载:26 浏览:337

唐经薇 刘晓 《中国职业教育》 2020年10期

摘要:
基于现有研究,从职业技能大赛选手的心理调适内涵、心理调适作用机制等方面,构建职业技能大赛选手心理调适框架,阐述影响选手心理波动的关键因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调适路径。心理调适实施过程要注意区分不同竞赛阶段选手的认知评价,从赛前、赛中和赛后三个阶段入手,根据不同阶段选手的具体心理需求,使用适当的心理调适方法,从而更好地解决选手已有的心理问题,提升心理技能。

基于构建主义和知识共享的Web前端技术课程“三段式”教学改革 下载:26 浏览:308

罗才华 《中国职业教育》 2020年8期

摘要:
为改善传统教学采用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在构建主义和知识共享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Web前端技术课程的"三段式"教学改革方法,根据各阶段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体系的不同,采用翻转课堂、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三段式"教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技能;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促进学生养成知识共享行为与习惯,最大程度地优化学生的学习路径。

学习科学视域下的技术转移人才教育研究 下载:54 浏览:408

朱雪忠1 胡锴2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9年2期

摘要:
科技成果转化对技术转移人才的迫切需求,推动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聚焦于专业化教育。借助教育领域中人是如何学习的研究成果和学习环境设计原理,阐述技术转移课程设计应注重理论基础的原因,提出技术转移课程设计的基本框架,分析说明其具体内涵,并以欧美国家技术转移培训项目例示课程实践方法。研究结论对于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的政策制定者、输出技术转移培训项目的职业教育服务组织具有借鉴意义。

中西认知的“误会”与观念的碰撞——论英人傅兰雅的晚清时新小说征文 下载:67 浏览:361

梁苍泱 《中国文学》 2020年3期

摘要:
英人傅兰雅的求著时新小说活动发生在"小说界革命"前数年,是晚清小说理论和创作的重要探索。征文要求和作品实绩体现了中西小说观念的碰撞。该批作品的文学价值不孚期望,重要原因之一是傅氏未在中文启事突出对有情节的叙事性作品的期待,彼时中文阅读圈也尚未形成叙事性为"小说"核心属性的共识。但部分应征作品尝试突破传统小说模式,明确提出"章回小说"概念,成为认识晚清大众小说观念的难得实例。

近代文明对话中东亚佛教知识的重构——以“大乘佛教”为中心 下载:58 浏览:438

何燕生1,2,3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12期

摘要:
作为近代东西文明对话中反映在东亚佛教领域的知识重构,"大乘佛教"概念的形成及其演变,能够给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东方佛教学者、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木村泰贤的"大乘佛教"观,带有强烈的日本佛教意识,其强调在家主义、批判出家主义,目的在于为日本佛教的在家主义倾向寻找"合法性"依据。西方哲学家、世界轴心文明论者雅斯贝尔斯积极吸收当时欧洲和日本的佛教研究成果,关注佛教的哲学智慧,主张"大乘佛教"是佛教的一部分,其在亚洲的传播,印证了佛教是一个宽容的宗教。雅斯贝尔斯的目的,在于建构一种试图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和基督教中心主义的全新的"历史哲学"。二人的文化背景和学问取向尽管不尽相同,但透过他们的言说,可以从一个侧面对比了解佛教知识在近代东西方是如何被重构、如何回应现代性的。

前诸子时期观念理性化进程的知识线索——以“天”观念为中心的考察 下载:54 浏览:407

吾淳 朱旬旬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12期

摘要:
在前诸子时期观念理性化的进程中,知识这条线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一直以来,这条线索并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或展开思考。全文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观念初始:神人沟通的世界;二、知识的积累;三、理性的生长;四、从宗教天人观到自然天人观;五、从宗教天命观到自然天道观;六、从自然天道观到普遍的法则观念;七、无神观念与理性精神。本文力图通过对这一线索的梳理,呈现出知识与理性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看出知识发展对于理性生长与确立的重要意义。这一线索虽是观念理性化进程的中国样本,但它属于整个人类理性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为诸子哲学的出场做好了铺垫。

养成新知和引渡新知:袁同礼留学生涯的双重意义 下载:17 浏览:140

张光润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近代中国学者养成新知的留学生涯,往往与引渡新知并行。袁同礼是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先驱人物,他1920—1924年留学美欧的成学经历,明显具有实现自身近代化和引渡新知的双重意义。本文在考订留学轨迹的基础上,详绎他在美国图书馆协会和国会图书馆的活动,以国际化专业合作和清代内阁大库档案的整理为例,分析二者的双重意义。四年留学经历不仅涵养了袁同礼的学术气质,也奠定了他的先驱地位,对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新运产生了深刻影响。

全面抗战爆发前知识界对中日问题的研判——以《东方杂志》1937年“中日问题”征文为中心的分析 下载:19 浏览:183

李颖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1937年《东方杂志》新年特大号推出一组以"中日问题"为主题的征文。这是在日本军部和政府或"战"或"和"交替推进侵华战略,而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开始由妥协向强硬转变的特殊背景下的产物。征文中,知识分子们普遍表达了对日本亲善诚意的怀疑、对大国作用的有条件认可、以及用"血"和"力"来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决心。透过征文中传达的情绪和认识,回归历史情境,可以看出民族抗战情绪开始获得相对宽松的表达空间;可以反映出转变中的国民党对日政策与民族情绪之间有了更多的契合点;从中也透露出中国抗战将面临的积极与消极并存的双重心理基础。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下载:68 浏览:495

訾卫东1 易志成2 《中国体育科学》 2019年7期

摘要:
本研究采用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Ⅴ对体育产业政策研究的相关核心期刊文章进行科学计量可视化分析。通过对各阶段研究热点的分析,得出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分为四个阶段。从早期的理论探索到各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形成了宏观理论到微观实践的整体研究体系。但是现阶段的研究怎样更好地对体育产业新兴领域进行前瞻性地政策研究,如何有效保障政策执行落地有声,则是当前体育产业政策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虚构的贫穷——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经济身份认同 下载:69 浏览:368

孙逊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20世纪前半叶的知识分子在叙述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时,大多倾向于作出低估。这种现象与晚清以来科举制被取消的重大变化有直接关系,即由于知识分子无法继续通过科举制准确地定位自身,所以他们不得不用重构自身经济身份的方法来确定自身在社会的位置。而这一切又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在建构中国的现代性的过程中所造成的种种话语的扭曲和随之而来的逻辑错位的一种表述。

知止而后能得——论翁同龢的“齐家” 下载:69 浏览:369

王忠良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翁同龢是儒家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读书人,作为一个普通的人,践行"齐家",孝为人子,悌为人弟,义为人夫,慈为人父,在"齐家"中体现其修身,这对当今的家风、官风建设颇有启示。

牟宗三“良知坎陷”说的意涵及与康德、黑格尔的相关性 下载:58 浏览:444

谢远笋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7期

摘要:
本文分疏了牟宗三"良知坎陷"说中的康德与黑格尔哲学资源,剖析其两层存有论的内在矛盾及其缺失。牟氏在证成现代民族国家时,预设了康德式两层存有论的义理架构,在论证方式上则引入黑格尔式的辩证法。牟宗三证成道德的形上学,建立两层存有论,但他认为现象只具有认知的意义,人的德行与法权并不在其中,使二者暗而不彰。顺着康德的理路,牟宗三哲学中法权与德行两个方面的缺失都可以得到补足。

新知识与旧传统的断续:章太炎与五四的一代 下载:85 浏览:416

陈学然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章太炎与五四之间的关系既密切又多有对立。五四前后冒起的一代人虽曾深受太炎影响,但他们因应世变而亟欲摆脱太炎学术的影响,以新知识取代旧传统,透过怀疑古史、废弃汉字、重估一切价值企图实现"再造文明"之梦。本文以章太炎与五四那代人如鲁迅、钱玄同、胡适、顾颉刚及傅斯年的学思互动,观察他们如何审视和评价对方。在这过程中,可看见他们彼此间或断或续的学思关系,显示大家在同一的改造国家、社会目标下,于文化意识或学术方法上尽管有差异,但到国家危在旦夕时,学术畛域又不是那么壁垒分明。同时,本文亦将说明,在太炎逝世80年而五四迈向100年之际,太炎在清末民初形成的一些学术主张,不但未为五四那代人突破,直至今天仍有其前瞻性。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