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现实的人”:走出西方话语“陷阱”的认识论原点 下载:53 浏览:396

梁孝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在中国道路和制度的研究中存在一种西方话语"陷阱",即以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价值体系、制度模式、发展道路为范型批评中国的道路和制度,并以此构想中国未来发展。制度是在人的实践中产生的,它包含四个要素:挑战、资源、制度能力和价值。社会实践者是"现实的人",它要在资源、制度能力、价值观的多重制约下解决所面临的紧迫问题,变革制度。西方话语"陷阱"的认识论根源在于把社会实践者设想为脱离各种现实制约的"抽象的人",从而或者把制度演进理解为必然的过程,或者理解为人的主观设计,它不能深入理解西方的道路和制度,也不能正确认识中国的道路和制度发展。"现实的人"是走出西方话语"陷阱"的认识论原点。

新媒体上的文学表演——以“匿名作家计划”为例 下载:65 浏览:473

霍艳 《文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介入,文学的生产、传播方式、评价体系、作者队伍乃至文本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媒体正在形成一个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文化场域,传统文学也开始寻求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转型。"匿名作家计划"就是一次尝试,赛制设定、参赛队伍、评审标准的改革,体现诸多新意。但转型中也展现出一种表演性,成为一种景观化的文学生产,没能真正弥合传统文学和大众阅读之间的裂痕。如何通过新媒体平台打破传统纯文学的封闭状态,和读者建立有效的交流渠道,找到更准确、有效的言论方式,在作品里呈现更为复杂的现实经验,建立新的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些是比赛带给我们的真正思考。

云南少数民族自治法规体系的完善 下载:45 浏览:393

陈慧妮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4期

摘要: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对国家成文法的接纳度长期以来都处于较弱的程度,云南省也亟待解决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少数民族自治法规就此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十九大胜利召开的背景下,云南省在加强法治建设中必然需要完善少数民族自治法规的立法与司法。基于云南省自治法规现实状况的综合考量,应对云南省现有少数民族自治法规进行清理,突出云南自治法规的民族性,加强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行使变通权的研究,提高云南省关于自治法规司法适用的质量,提升群众满意度。

创新驱动导向下财政政策促进科技创新的路径探索 下载:65 浏览:389

王波 张念明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4期

摘要: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节点。作为创新驱动战略的基本内容,科技创新的公共产品属性、外部性与不确定性特征可以为财政政策的适度介入提供现实依据。财政政策可通过有的放矢的精准化财政投入渠道,为科技创新输入供给端推力;通过有扶有控的差异化税收优惠管道,为科技创新构筑引导性激励;通过导向明确的选择性政府采购通道,为科技创新设定需求端拉力。近年来,中国财政科技政策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政策布局碎片化、施力结构重"果"轻"源"、政策系统性合力不足等问题。在创新驱动导向下,要提升财政政策促进科技创新的有效性,就应遵循法治性、整体性、过程性与差异性的原则,破除现实约束,才能形塑规范透明、运行高效的"三位一体"的联动政策体系。

乡村创新系统的兴起 下载:77 浏览:479

陈劲1,2 尹西明1,2 赵闯1,2 朱心雨3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8年3期

摘要:
本文着眼于创新发展的最新趋势和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针对目前创新领域对乡村创新关注不足的问题,首次提出乡村创新系统的概念。乡村创新系统是围绕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主题,与创新相关的主体要素和非主体要素、地理要素和时空要素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政策和文化在创新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经济系统。本文对比了乡村创新系统和城市创新系统的异同,提出乡村创新系统建设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网络组织建设"三位一体"驱动乡村振兴的机制,简述了乡村创新系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挑战,通过总结乡村创新系统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与典型案例,对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有重大的理论贡献,同时对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精准扶贫方略,完善国家创新与扶贫政策,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全球化背景下云南宗教文化交流的实践——以佛教国际论坛为中心 下载:49 浏览:378

萧霁虹1 张书采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国文化交流与互动不断加强。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是推进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宗教团体在中国民间外交层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佛教成为了中国云南与周边国家交流的重要文化交流载体。其中,"崇圣论坛"和"南传佛教高峰论坛"以宗教学术论坛形式促进了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对话,是区域性佛教国际论坛在宗教文化交流中的实践和探索。二者运用宗教关系改善相互认知,为中国与周边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夯实民意基础,促进民心相通。

关注价值、重拾信任:再论社会工作本土化 下载:46 浏览:389

彭小兵1,2 王雪燕1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社会工作融理论、技能、价值于一体,本质上是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有效社会互动的基础是社会信任,即信任是社会工作服务开展的前提,信任文化是社会工作发展必备的土壤。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中,重改造理论和技能、轻培养信任文化导致实务困境。基于社会信任视角,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检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倾向性,通过对比中西方信任模式和访谈,揭示缺失信任文化条件下社会工作在中国出现一系列负面效应。在目前的社会工作实务中,社会工作者依靠特殊信任获得服务对象初步信任,依靠制度绩效来维持信任。因此,基于文化路径和制度路径构建高信任度的社会信任,营造良好的信任文化是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的必经之路。

冷战逆行者:1957年台北刘自然事件始末 下载:23 浏览:429

吕迅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8年9期

摘要:
1957年3月20日深夜,刘自然被驻台美军雷诺兹两枪毙命。被害人就职于阳明山革命实践研究院,被凶手指为偷窥狂。六十年过去了,整个事件依旧事实不清。刘自然是以雷诺兹"家附近潜行者"的形象出现在美军法庭上的。雷诺兹被宣判无罪,翌日就被安排回国。但故事并没有结束,愤怒的台北市民在其回国的那一天冲入美国驻台"使馆",捣毁物品,焚烧了"使馆"。对于华盛顿而言,台湾与其说是一个志同道合的盟友,不如说是一个麻烦制造者。台湾民众对未来不知所从,犹如弃儿一般。蒋介石则一直强烈要求反攻大陆,他的伞兵计划刚刚被美国政府所婉拒。蒋经国与北京方面的联络被中情局侦知,更增加了华盛顿的猜疑。尽管蒋氏并未蓄意策动反美运动,但长期积聚的民族主义情绪终于在冷战的高潮中爆发了出来。

乾隆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丰年米贵”问题探析 下载:58 浏览:393

赵伟洪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期

摘要:
乾隆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呈现出丰年米贵的新特点。米贵放大了民生问题,并促使清政府为应对米贵,以乾隆十三年(1748)为界,进行了以普免米豆税银为主的促流通政策转向停止扩张常平仓储、增加市场供给的政策调整。米价上涨也促使江广三省出现广开垸田、复作制度、推广杂粮、发展经济作物等农业经济重要变革,保证了长江中游较平稳的米价变动与大规模的粮食输出,促使长江中游进一步融入全国粮食市场。

价值观的力量——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表达 下载:67 浏览:454

孙伟平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8期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共同价值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它彰显着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维度,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人类共同价值是反映全人类的根本利益、世界各国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共同价值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它们蕴含着变革中国、治理世界的系统的"中国方案",描绘了一幅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的完整图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入法——一个立法学的分析框架 下载:33 浏览:462

王怡 《法学学报》 2019年11期

摘要: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全过程,是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立法工作的重点与难点。要完成此项任务,立法者需从立法理论中寻求指导,从以往的立法实践中汲取经验。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是一切立法活动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入法入规也应以此为基准。作为整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含着三个不同层面的价值观要求,不同层面的价值观进入权利义务性规范和影响个体行为的方式应当有所差异,并借助不同的立法技术予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的重点领域往往也是立法难点所在,为确保所立之法最大限度地实现立法目的,立法者应灵活运用"宜粗不宜细"的立法策略,借助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之间的街接转换,推动"立法修法规划"中部署的各项任务稳步落

单位行政违法双罚制的规范建构 下载:54 浏览:345

谭冰霖 《法学学报》 2020年12期

摘要:
为强化对单位违法的威慑力,现代行政处罚逐步引入双罚制。双罚制是指对于单位行政违法行为,同时给予单位及相关责任成员行政处罚的法律责任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处罚制度,双罚制应从立法政策、构成要件、法律责任三个维度进行规范建构。在立法政策层面,双罚制应采"法有特别规定才适用"的局部适用模式;在构成要件层面,应准确认识单位违法的双重构造,从单位和成员两个维度、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确立双罚制的特殊构成要件;在法律责任层面,应基于组织抑制的合规思路补强单位自身的处罚责任,并对成员应受处罚的身份范围及责任进行适当限缩。

城市群体系的规模分布结构及其经济增长效应 下载:33 浏览:463

周晓波1,2 倪鹏飞3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8年7期

摘要:
从特征事实、定量测度与经济增长效应三个维度研究中国城市群体系的规模分布结构得出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结论。中国存在一个城市群体系为中间环节的城市体系,城市群体系人口规模分布向着齐普夫法则分布收敛,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总体上也接近齐布夫法则分布,并向其收敛,但存在过于均衡或过于非均衡的形态。中国城市群体系结构的齐普夫幂律值与其对应的人均GDP增长率之间为倒U形关系,优化中国城市群体系可以释放城市化的巨大潜力,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此外,利用齐普夫幂律值可以研究和发现城市群体系(包括城市群之间以及每个城市群内部)的失衡程度与优化潜力。上述发现对中国城市群的未来规划和发展带来重要启示。通过顺应城市群发展规律的政府作为既可以优化、培育合理的城市体系,也可以促进区域和全国经济的增长及其充分均衡的发展。

农村土地财产权益男女平等保障机制探讨 下载:24 浏览:235

曲相霏 《法学学报》 2019年10期

摘要:
男女平等是中国宪法和法律的一致要求。长期以来,农村女性土地财产权益平等保障机制频繁失灵,户外侵害屡禁不止,户内侵害不容忽视。侵害的根源在于制度供给不足,表现为身份障碍和权利属性不稳、权利主体不清、权益份额不明,最终导致救济不力。抵御户外侵害关键要消除身份障碍,摒弃身份唯一要求,解决农村女性土地财产权益往往牵涉不同家庭和不同集体经济组织的问题。在农村土地产权"长期稳定"政策下,土地的社会功能也从保障型向财产型转化,当前改革可从财产法和生产经营角度解释土地承包家庭户和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土地承包家庭户可被视为经济学上的生产经营单位,有别于婚姻家庭法上的家庭;从财产法角度解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区分集体组织的政治成员和经济成员,从宽确认女性经济成员;不排除个体同时成为两个及以上家庭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抵御户内侵害关键是要"确权到人"。试点中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宅基地改革应借鉴、巩固和发展"确权到人"模式,明确个体的权利(权益)主体地位及份额。

孕妇家庭亲密关系的差序格局及其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下载:33 浏览:427

张亚亚1,2 范红霞3,2 潘敏2 《心理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通过两个研究探索孕妇家庭亲密关系的差序格局及其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一,采用自我参照R/K范式探索孕妇家庭亲密关系的差序格局;研究二,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索孕妇家庭亲密关系对其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结果表明:(1)孕妇家庭亲密关系的差序格局核心为自我参照和配偶参照,母亲参照、父亲参照和子女参照居于第二位,婆婆参照、公公参照居于第三位;(2)孕妇的自我参照水平影响自身焦虑情绪,配偶参照水平影响孕妇的抑郁情绪。

阐释的普遍性 下载:92 浏览:404

张隆溪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7期

摘要:
钱锺书先生汇通中西,指出清代朴学与西方阐释学皆由文字训诂到文本理解,悟出理解与阐释是一"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之循环过程。本文笔者认为,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讲到篇章字句之关系,以"舞容回环"取譬,于此所谓"阐释循环"之概念便已初见端倪。中国传统中关于语言能否尽意、关于阐释之多元和读者之作用等等问题,均有诸多论述,可以为我们建立以中国话语为主干的现代阐释理论,提供丰富的资源。然而阐释学讨论语言、表达、理解和解释这类第一层次的基本问题,具有普遍性,我们完全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场,以中国传统的丰富资源和古典论述为基础,借鉴西方阐释学理论,作出既有自己特色、同时也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贡献。

朱熹《周易》研究得失论 下载:63 浏览:382

周山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6期

摘要:
宋代学者朱熹的易学研究不囿前人之见,认为孔子的《易传》是"孔子之易",程颐的《易传》是"程氏之易",均有别于"文王之易"。他不迷信权威,读易务循正经,所著易学著作,亦取名《周易本义》;在给学生讲易时,详析前贤解易之弊,要求先从读《周易》原典开始。他治学态度诚实,虽然对《周易》本义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但是面对学生提问,常作"不可晓"的回应。但他执着于《周易》本是占筮书、卦爻辞本为占筮所用的观念,在释读有些爻辞时难免为其牵累,反而有违文王本意。这是朱熹在《周易》研究中的一个失误。

论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法——从经济法的调整方法切入 下载:46 浏览:399

徐澜波 《法学学报》 2020年11期

摘要:
在我国,对经济法的调整方法尚未达共识,理论研究亦欠丰富,依此似难找到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法。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法是宏观调控法中确认的符合宏观调控法目的、任务和效果,能够发生与确定国家调节经济关系的宏观调控行为模式,其由国家宏观调控行为的类型(涵摄于宏观调控手段中)与法律后果构成。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法既不是立法活动,也不是法律规范模式,其作用于宏观调控立法及其规范所针对的对象与客体,具有主观和客观统一性,法律规范逻辑结构要素是"处理"和"制裁",分别对应着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法律后果。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不符合宏观调控手段的规范要素,故而不属于调整方法所涵摄的宏观调控行为的类型,符合规范要素的宏观调控手段可以是货币手段、财税手段、规划手段、汇率手段等。宏观调控法是规制宏观调控权和宏观调控行为之法,作为调整宏观调控机关(组织)与被调控主体之间经济社会关系之法,只应存在肯定性与否定性的宏观调控法律后果。法律后果并非只指法律责任,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法也并非只由宏观调控行为的类型与法律责任构成。

芝诺运动悖论研究的演进 下载:25 浏览:398

文兴吾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8年6期

摘要:
芝诺运动悖论是古老的哲学疑难,两千多年来困扰了无数思想家;近代以来,黑格尔、柏格森和罗素的解答影响广泛。梳理和分析学术界围绕黑格尔、柏格森、罗素观点的主要争论,以及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的量子芝诺悖论,可以看到黑格尔、柏格森、罗素并没有合理地解决芝诺运动悖论,量子芝诺悖论的研究也没有开辟芝诺运动悖论研究的新途径。鉴于"位移运动的矛盾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础问题",新时代"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对芝诺运动悖论进行重新解答;要尽快找出芝诺运动悖论存在的真正的问题。

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后小康时期乡村振兴研究 下载:57 浏览:401

魏后凯 于法稳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20年10期

摘要:
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系统分析了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成就,剖析了在农村环境、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政治民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及弱项,以及后小康时期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持续加强的关键性领域。在此基础上,围绕紧抓一个核心、补齐两大短板、强化三个弱项,提出了农村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基本策略,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路径选择。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