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具身知觉符号理论视角下的情绪启动效应 下载:30 浏览:224

卢凤1,2 朱传林3 张嫡嫡2 刘电芝2 《心理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从知觉符号理论出发对情绪启动效应进行解读,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涉及的知觉符号相似性、框架相似性及模态激活延续性是情绪启动效应产生的可能机制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情绪启动的知觉符号匹配假说,并建构情绪启动效应认知加工模型,对现有情绪启动理论进行整合和拓展,以促进情绪启动刺激材料的拓展、提高研究生态效度;促进情绪启动效应操作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其应用价值。情绪启动研究亦能反哺于知觉符号理论,促进其发展。

中国空间隐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下载:41 浏览:312

吴悦 李朝旭 《心理学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通过CiteSpace对空间隐喻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中国对于空间隐喻的研究始于1999年,经历了起步探索期、爆发期,现进入平稳深化期;学科分布以语言学为主,文学与心理学为辅;多数研究者更倾向单次独立研究而缺少持续与合作研究,仅构成一个作者群,另外也有一些小合作团队,只局限于两人合作,合作力量较弱;各机构之间合作缺乏;研究热点集中于空间隐喻、隐喻、认知、意象图式、空间、映射汉语、隐喻拓展等,近年来转向了概念隐喻、道德、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和具身认知,且具身认知持续至今;空间隐喻研究主要围绕空间隐喻、认知语言学、意向图式、方位词、映射、隐喻、认知和具身认知这八个主题开展。由此可知,未来的研究中可扩展学科范围、加强各作者和各单位之间的合作、探索其他研究热点。

Braine心理逻辑理论述评 下载:70 浏览:336

胡竹菁 胡笑羽 《心理学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该文对Braine提出的在推理心理学研究领域占居重要地位的"心理逻辑理论"做了综合述评。"心理逻辑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构成"心理逻辑理论"基础的一组推理规则图式、将推理规则图式应用于推理过程的推理方案、实际应用意义。Braine认为他和他的同事于1984年设计并实施的以"自然推理系统"所含各推理规则为实验材料的实验结果支持该理论的基本观点。

阅读知觉广度研究中掩蔽刺激干扰效应的眼动研究 下载:61 浏览:342

王丽红1 闫国利2 《心理学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本研究对汉语阅读知觉广度研究中掩蔽刺激的干扰效应进行了探讨。两个实验分别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探测了汉语阅读眼动研究中移动窗口范式和中央凹掩蔽范式下四种掩蔽条件(星号掩蔽、繁体字掩蔽、相似汉字掩蔽和控制条件)的干扰作用。两个实验比较一致的支持了在两种范式呈现条件下星号掩蔽材料的干扰效应较小,而繁体字和相似汉字的干扰效应较大。

文本内部的日本——论陈映真小说中的殖民记忆 下载:57 浏览:379

赵牧1,2 《中国文学》 2018年11期

摘要:
日据时期的殖民地记忆构成战后台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陈映真在书写相关记忆时更多从象征层面发掘其意义。在他早期的"密教"式书写中,较少触及日据时期台湾社会普遍的殖民臣服意识,而是尽力发掘其间的抵抗记忆,并通过象征方式将其隐秘地纳入台湾左翼知识分子的精神谱系;1980年代以降,台湾左翼思想来源中的大陆因素在其创作中得到正面表现,殖民地抵抗记忆开始与革命想象明确关联起来,但清理历史负担和资本批判的同时,也试图于正反两方面从日据记忆中询唤出新型跨国经济和文化殖民的叛逆者。

感觉运动模拟隐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下载:19 浏览:293

王卓彦 叶浩生 《心理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感觉运动模拟理论属于概念隐喻理论范畴,是经典概念隐喻理论的最新发展。感觉运动模拟隐喻理论认为概念隐喻的具身效应并不一定要建立在以往的经验之上,与感觉运动信息无关的抽象概念通过快速学习建立的隐喻也具有了具身效应,没有以往经验为基础的抽象概念也能引起感觉运动的模拟。除了感觉运动模拟隐喻理论的主要观点之外,文章还介绍了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并通过与经典概念隐喻理论的对比,提出感觉运动模拟隐喻理论存在的优势与局限性。

推理偏差:冲突察觉还是冲突抑制的失败? 下载:13 浏览:187

孙铁1 袁上清1 李艺2 肖风2 《心理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双系统理论认为人类在推理过程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加工方式:一种为快速的、不受工作记忆资源影响的启发式加工;一种为慢速的、受认知资源限制的分析式加工。通过对这两种加工类型互相作用方式的深入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加工模型,意图解决核心问题——推理偏差产生的原因。本研究从双系统加工模型入手,结合最新的行为、训练以及神经机制的研究,对导致推理偏差的原因究竟是冲突察觉还是冲突抑制的失败进行详细分析。

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材料的编制及效度研究 下载:10 浏览:193

童丹丹1,2 禄鹏3 杨文静2 邱江2 杨东2 张庆林2 《心理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收集的科学发明创造实例进行整理,测量,访谈,再测量,建立拥有多项指标的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材料库,以期为研究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提供有效的测试工具。在材料库的建立过程中,对问题提出中的原型启发效应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原型对创造性问题提出具有稳定的启发效应,并且这种启发效应在具有理科背景的个体上有更明显的效果。此外,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分数不仅与创造性成就倾向显著相关,且在企业环境中也显示出了对于不同创造力群体的有效鉴别。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对医生角色行为的道德判断研究 下载:33 浏览:228

潘峰1,2 徐科朋3 许燕4 崔丽娟1 《心理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2020年初,在我国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重大疫情,医生是战"疫"的重要角色,也是最受关注的职业群体。这次疫情是否改变了以往因医患矛盾而引发的大众对医生的道德判断?本研究采用徐科朋(2019)编制的道德判断材料,以非医护专业大学生为被试,用实验法分别比较了疫情前和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道德和不道德行为的判断。结果发现:(1)疫情前大学生对医生在公平行为上的赞扬程度显著高于疫情中,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在关爱、忠诚、权威行为上,赞扬程度显著高于疫情前。(2)在整体不道德行为上,疫情中大学生均对医生的评价比对照组严格。疫情前大学生对医生在背叛、颠覆行为上的评价要比对照组宽松。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在伤害、背叛、堕落行为上的评价要比对照组严格。(3)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在整体不道德行为和各维度不道德行为上的评价较疫情前均更加严格。

新冠疫情下过度胜任教师会进行知识共享吗?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和知识共享意愿的链式中介作用 下载:10 浏览:189

赵慧军 刘西真 李岩 《心理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教育部要求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本文以人-环境匹配理论为基础,探讨疫情之下过度胜任教师的知识共享行为。采用126份一线教师问卷调查数据,应用bootstrap进行了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过度胜任感较高的教师会产生更多的知识共享行为;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和知识共享意愿在过度胜任感影响知识共享行为过程中起中介作用,且角色自我效能感和知识共享意愿还存在链式中介作用。研究成果深化了过度胜任感影响教师知识共享行为作用机制的认识,在重大社会事件下探索过度胜任带来的积极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学校教师提升教学水平以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冲动特质对青少年认知控制的影响——基于双重认知控制理论 下载:61 浏览:326

向玲 王美霞 刘燕婷 胡竹菁 《心理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根据双重认知控制理论,抑制控制分为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为了探索冲动特质青少年究竟在哪个抑制控制成分存在不足,本研究用冲动性人格量表(BIS-11)选取了高冲动特质和低冲动特质青少年,并记录了他们在完成AX-CPT任务时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结果显示:与低冲动个体相比,高冲动个体在BX试次(主动性控制)上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以及线索辨别力指数上的表现均差于低冲动个体,而在AY试次(反应性控制)上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以及探测敏感性指标上的表现与低冲动个体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说明,与低冲动特质青少年相比,高冲动特质青少年的反应性控制保存较好,但主动性控制能力表现出不足。

知觉与表象过程中不同线索表情的启动效应研究 下载:22 浏览:206

宋素涛1 李欣晶1 李润泽2 王荣1 魏淑华1 《心理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探讨情绪性面孔的知觉和表象过程中,不同类型线索表情的启动效应,并关注不同类型表情表象难易的差异。选取NimStim数据库中20位演员的愉快、愤怒和中性表情作为启动刺激,随后呈现同一演员不同表情的图片,或通过颜色提示被试对不同表情进行表象,并同时进行表情类型判断。研究发现,情绪性面孔知觉与表象任务中均存在启动效应,之前呈现的线索面孔将会对接下来呈现的相同效价的面孔产生启动效应,对相反效价及中性面孔产生抑制;在平衡不同类型面孔可能存在的启动效应后,正性、负性及中性表情是同样易于表象的。

偏差声音干扰刺激对视觉注意网络系统的影响 下载:41 浏览:240

林小青1 胡文燕1 黄小平2 林文燕3 刘露1 李毕琴1,3 《心理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结合注意网络测量工具和听视ODDBALL干扰范式,考察偏差声音干扰刺激的出现对注意网络系统不同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声音刺激序列下,视觉线索唤醒效应均消失;标准声音刺激下,不存在线索的脱离和转移效应;偏差声音刺激下,出现线索脱离和转移效应。研究表明,注意网络中的警觉功能具有超通道加工机制,偏差刺激下视觉注意系统中注意定向和线索转移效应的出现表明偏差干扰效应主要由偏差刺激引起的注意脱离和注意转移损耗部分引起。

超声评价知柏地黄丸联合大补阴丸治疗女童中枢性性早熟的临床疗效 下载:53 浏览:441

王小洁1 李佩佩2 冯彩珍3 《中国儿科杂志》 2020年8期

摘要:
目的应用超声检查评价知柏地黄丸联合大补阴丸治疗女童中枢性性早熟(CP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市中医院儿科门诊收治的CPP女童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知柏地黄丸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大补阴丸治疗。2组均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乳房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乳房均有明显缩小,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缩小更显著(P<0.05)。治疗前2组乳腺腺体回声及乳腺中央低回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乳腺腺体回声及中央低回声均显著减少,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减少更显著(P<0.05)。2组治疗前子宫及卵巢容积、最大卵泡直径、黄体生成素(LH)峰值/卵泡刺激素(FSH)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2组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35/42),治疗组为100.00%(42/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知柏地黄丸联合大补阴丸治疗女童CPP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儿体内激素水平。超声检查安全无创、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是诊断女童CPP重要的辅助检查之一。

中国面孔中的人格知觉维度 下载:40 浏览:242

吴琦 刘颖 李东 冷海州 蒋重清 《心理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要求中国被试基于对中国面孔图片的第一印象对图片中人物进行人格判断,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平行分析的方法,探究面孔中的人格知觉维度。结果发现,中国被试知觉本族男性、女性面孔时存在"亲和性"和"能力"两个人格知觉维度。初步揭示了亲和性维度具有跨文化的共性,并提出更广义的能力维度,其内容包含支配性特质和坚韧性特质。

认知负荷和项目竞争强度对大学生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 下载:31 浏览:259

刘旭1,2 白学军3 《心理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采用提取练习范式与逐试次刷新任务相结合的双任务对96名大学生进行测试,通过考察认知负荷和项目竞争强度对提取诱发遗忘(RIF)的影响,以澄清RIF的产生机制。结果发现:相对于高、低认知负荷组大学生而言,控制组大学生在高项目竞争强度下诱发出显著的RIF,在低项目竞争强度下则未诱发出显著的RIF。结果表明:控制组大学生在汉语类别-样例词对中产生的RIF是由需要认知资源的控制性抑制加工产生的,这种RIF比拼音类别-样例词对中的RIF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且未受相关代价与效益问题影响。

探测任务知觉负荷对注意促进效应的影响 下载:21 浏览:219

李晓梦 陈虹 《心理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双任务交互作用模型认为探测任务知觉负荷对注意促进效应(the attentional boost effect,ABE)不存在影响。基于对这一观点的质疑,本研究以场景图片为实验材料,结合学习-测验经典范式和目标探测任务,实验一探讨高、低知觉负荷探测任务对ABE的影响;实验二验证探测任务知觉负荷对ABE的影响是否受探测目标与非目标相似性调节,进一步验证双任务交互作用模型的观点。结果发现,低知觉负荷探测任务中存在ABE,但高知觉负荷探测任务中却不存在;探测目标与非目标不相似条件下的高知觉负荷探测任务中不存在ABE,但相似条件下的高知觉负荷探测任务中依然存在。由此可见,探测任务知觉负荷对ABE存在影响,且这一影响受探测目标与非目标相似性调节,双任务交互作用模型的观点不合理。

情绪社会分享动机与社会适应 下载:30 浏览:248

陈其锦 黄敏儿 《心理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为了探究情绪社会分享动机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招募了305名大学生被试,要求被试回忆近期发生并分享了的积极和消极情绪事件,并报告与他人分享情绪的基本形态、分享动机,以及多项社会适应指标。研究检验了情绪社会分享动机问卷(SSMS)中文版的信效度,发现新版SSMS存在7个因子,即认知清晰、宣泄、影响他人、获得关注、共情、寻求支持、告知他人。7个动机因子中,认知情绪、宣泄、寻求支持和告知他人与社会适应指标有较强相关。积极情绪事件分享在影响他人、获取关注和告知他人等方面动机较强;负情绪事件分享动机在认知清晰和引发共情方面较强。而且,女性的宣泄动机较强,男性在获取关注上较强。负情绪事件分享时,女性有较强的引发共情动机。

认知负荷对高中生足球对抗中有效决策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504

吴瑾1 武文骏2 《中国体育科学》 2018年6期

摘要:
在对45名高中男生进行教学实验的基础上,探讨了认知负荷对足球对抗中学生有效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一、二组以及对照组在实验阶段1中的决策评分成绩无显著差异;(2)三个组别在实验阶段2中的决策评分,均显著低于阶段1;(3)三个组别在实验阶段2中的决策评分间存有显著差异;(4)球龄与决策评分间存有显著正相关。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两类共情的中介作用 下载:43 浏览:392

张璟1,2 袁悦1,3 卫博峰1 熊红星1 《心理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分别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检验特质共情与状态共情在这个影响过程中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情感温暖、信任鼓励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专制、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起负向预测作用。(2)特质共情在情感温暖型、信任鼓励型父母教养方式与中职生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经试验操纵的状态共情的中介效应与特质共情的中介效应同样显著。结论: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影响中职生的共情进而影响其亲社会行为。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