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最新录用
电解水制氢电源的选型研究 下载:64 浏览:888
摘要:
在“双碳”和“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低碳减排的目标,确定氢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电解水制氢技术是氢能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技术,对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制氢电源作为电解水制氢的关键设备之一,是将交流电变换成与制氢设备供电电压匹配的直流电,从而驱动水的电解过程。制氢电源的技术路线直接影响着电解水制氢的成本和效率,本文通过对晶闸管(SCR)整流电源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整流电源的特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供设备选型提供参考。
输气管道放空天然气回收技术 下载:59 浏览:796
摘要:
长输管道场站和阀室放空主要包括紧急抢险放空和计划性放空,前者具有随机性,不具备回收的技术条件,后者主要是管道整改或定期检修放空,具有良好的回收条件和回收价值。输气管道整改或检修情况下,通常采取利用下游分输或压缩机抽吸,将干线压力降至一定压力后点火放空。这种放空方式不仅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也导致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为了保护环境同时减少经济损失,放空天然气的回收工作迫在眉睫,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设计了一套以燃气发电机和电解水制氢为中心的放空天然气回收技术,可对计划性放空天然气进行回收制为高压氢气,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水电解制氢在电力储能系统中的应用 下载:367 浏览:3905
摘要:
随着大量新能源发电系统接入电网,其输出功率波动性大的特点导致“弃风弃光”现象时有发生。将电网消纳不掉的风电、光电与氢储能技术相结合,建立风光互补发电制氢储能系统,为解决过剩电能消纳问题提供一种方法。
核能与高能耗行业绿色低碳耦合发展研究 下载:112 浏览:1265
摘要:
研究核能多用途应用,为高能耗行业和高碳排放行业供应绿热、蒸汽、电力、氢,与核能耦合发展,为行业低碳转型、绿色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装备研究进展 下载:82 浏览:946
摘要:
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是解决可再生电力制氢规模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固体氧化物电解池是一种能在中高温下将热能和电能高效环保地直接转化为燃料中化学能的全固态化学电解装置,因其优异的系统效率,已经成为近年来能源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高温固体氧化物原理,梳理了其制氢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展望了SOEC在先进能源技术领域的应用前景。
风力发电制氢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下载:121 浏览:1628
摘要:
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欧洲开始了工业革命,自此化石燃料成为人类的主要能源。随着人类对化石燃料消费的逐年增加,能源枯竭问题、环境问题和全球变暖日益严重。随着能源的发展,清洁能源正在逐步取代化石能源。氢能作为一种新的零碳能源,具有环境安全、能量密度高、转化效率高、储量丰富、应用广泛等特点。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氢能作为国家战略。他们制定计划,描绘路线图,探索工业化道路。风电作为清洁能源发展迅速,但大量的风电削减导致了风能的浪费,如何解决弃风问题已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这也是制约风电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风电制氢技术为解决弃风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对就地解决风电滞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分散式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和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氢气通过电解水制得并储存在储氢装置中。
PEM型电解水制氢设备在电厂的应用 下载:215 浏览:2250
摘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碱液电解槽一直被广泛用于生产氢气。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对环保的日益关注,人们开始寻找更环保、更高效、更安全的制氢方法。PEM型纯水电解制氢设备应运而生,因其具有许多技术优势,逐渐成为制氢领域的热点。本文将比较传统碱液电解槽和PEM电解槽的性能,并探讨PEM型电解水制氢设备在电厂的应用。
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合成氨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 下载:137 浏览:1622
摘要:
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了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气候治理,2020年9月22日,习主席首次提出中国将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30·60”双碳目标)。而高碳能源结构是中国碳排放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除提高能源效率、推动技术变革等重要举措之外,大幅度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实现能源结构的根本性转变,是中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基于此,对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合成氨关键技术与应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HQ4化学制氢设备使用手册 下载:236 浏览:2357
摘要:
HQ4型化学制氢设备作为安全、便捷、环保且综合性能好的一种新型制氢设备,可满足高空气象台站用氢要求,本文西宁站编写本地可执行的HQ4型化学制氢设备安全使用手册,手册主要包含HQ4型化学制氢原理、用氢安全制度、HQ4型化学制氢设备维护制度、制氢用氢安全管理制度、用氢安全应急预案、解制氢岗位职责等方面。
[1/1]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