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最新录用
裙带菜孢子体溃烂病原鉴定及病因分析 下载:51 浏览:429
摘要:
为探究大连市龙王塘和铁山增养殖海域养殖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孢子体出现溃烂的原因,利用细菌分离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从海域养殖裙带菜溃烂的孢子体中分离纯化得到2株优势菌株(编号分别为LH43和LQ2),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分离菌株能够使裙带菜孢子体出现溃烂并分解藻体,且与自然发病相似,LH43较LQ2菌株致病性明显。结果表明:通过对两菌株16S rDNA基因序列扩增、测序及比对发现,LH43菌株与北极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 arctica细菌的一致性为99%,LQ2菌株与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 aquimaris细菌的一致性为100%;系统发育分析显示,LH43菌株与北极假交替单胞菌聚为一支,LQ2菌株与嗜冷杆菌聚为一支;利用生化试验对两菌株的理化指标进行检测,经比对分别与北极假交替单胞菌和嗜冷杆菌吻合;菌株生长及产酶特性分析显示,LH43和LQ2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5~10℃,两菌株代谢产生的胞外产物褐藻酸裂解酶均在15℃时酶活力最高;药敏试验显示,LH43菌株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氟罗沙星及链霉素高度敏感,LQ2菌株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阿奇霉素高度敏感。研究表明,裙带菜溃烂病的发生是北极假交替单胞菌和嗜冷杆菌在不良环境与菌株产生的褐藻酸裂解酶共同导致。
中日韩三国北极事务公共外交比较研究 下载:30 浏览:518
摘要:
在北极治理日益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同为近北极国家以及北极利益攸关方的中日韩三国,对北极事务都保持着积极的关注和参与。北极公共外交作为三国参与北极事务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扩大三国在北极治理议题中的“朋友圈”,提升北极事务中的国际话语权。鉴于此,文章采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国家层面、科技合作、人文交流三个层面对中日韩三个国家的北极事务公共外交的现状进行分析,比较三国北极公共外交中的共性与差异,从中借鉴日韩北极公共外交的成功经验,以期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北极事务公共外交,拓展北极活动的参与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北极航运安全治理:多层治理、治理困境与路径选择 下载:45 浏览:473
摘要:
北极航运安全治理初步形成了国际、国家和次国家行为体共同参与的多层治理机制。不同层面的治理机制相互影响,相互合作,提高了北极航运安全治理的制度化水平。但是,由于北极航道特殊的国际法律地位和自然地理环境,北极航运安全多层治理机制进一步深化仍面临着多层法律治理存在“碎片化”和适用性不足的问题、多元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分歧以及航运发展利益与环境保护诉求相冲突等困境。多层治理机制构建为进一步推进北极航运安全治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构建共同的目标、完善合作平台和机制建设、深化国际法律规制等。
北极安全合作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下载:26 浏览:502
摘要:
随着北极地区的态势变迁和地缘政治重要性的提升,北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及其治理的必要性也日益凸显。北极安全问题具有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安全参与的行为体多元化、安全治理的机制复合化等特点。北极安全从本质上看具有全球属性,多元行为体在北极安全上的相互依赖和紧密牵引正在增强,“北极安全共同体”的表征愈发凸显,北极安全的维护从根本上需要国际社会多层面、多领域的合作。北极安全合作面临着传统安全理念阻碍深度安全合作、多重利益博弈增加北极安全治理机制构建的困难、北极治理体系的碎片化不利于北极安全协作的增强等现实困境。北极多元安全行为体需要在新的北极安全观指导下,塑造共同安全愿景,凝聚北极安全共识,深化多元和多边合作,推动“北极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构建。
双层博弈视角下丹麦政府的北极政策 下载:35 浏览:454
摘要:
丹麦作为北极八国之一,近年来北极政策日益呈现以下动向:增强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重视格陵兰人的发展权益;强化作为重要北极国家的身份定位;注重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合作。双层博弈理论提供了理解丹麦政府北极政策的新视角,即丹麦政府北极政策的形成是其国内层面和国际层面博弈的结果。在国内层面,丹麦政府面临格陵兰经济社会发展和格陵兰"独立化"等问题;在国际层面,域内外大国对格陵兰的重视引发了丹麦政府的担忧。国内层面博弈与国际层面博弈的互动塑造了丹麦政府的北极政策,也将决定丹麦政府北极政策的未来走向。
中国在北冰洋的环境权益探索 下载:33 浏览:446
摘要:
当前北极地区的环境治理仍高度依赖北极理事会成员国的国内立法以及《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等软法机制,这种由北极域内国家主导的环境治理机制不利于域外国家参与北极环境治理诉求的实现。北冰洋环境问题关乎人类的共同利益,对北冰洋环境的治理与保护需要全球团结与合作。中国作为"北极利益攸关方"和"近北极国家"就我国在北冰洋的环境权益表达关注,不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责任。从北极现有国际法框架以及对未来北极环境治理秩序的预判出发,中国在北冰洋的环境权益至少包括环境状况知悉权益、环境科考权益、环境保护立法权益。
新版俄罗斯北极政策:变化、原因及特点 下载:47 浏览:456
摘要:
新版俄北极政策在威胁和挑战评估、能源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人文等方面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源于以下因素:北极气候加剧变暖、国际能源格局的变化、西方经济制裁、俄美大国竞争的加剧和北极开发进程的推进。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新版俄北极政策呈现出本地化、多元化、统一性和战略针对性等特点。这些政策释放出重要信号,对中国推动"冰上丝绸之路"和"北极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有重要启示,值得我们关注。
论近年北极主权争议的演变及我国的立场与应对措施 下载:159 浏览:2634
摘要: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北极地区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资源和重要战略地位的区域,各国对其主权争夺和利益分配逐渐加剧。北极航道的开辟和气候变化对北极海域冰层的影响,也使北极的地缘政治和经济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在通过多种方式推进自身在北极地区的利益。中国在这一过程中也在积极参与,并不断加强与北极国家的合作,积极发挥其作用和地位。因此,对于北极主权纷争的新动向和中国在其中的立场和对策,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以增进各方的了解和合作,维护北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评价理论视角下汉英新闻语篇的生态话语分析——以北极冰川融化为例 下载:421 浏览:3669
摘要:
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日益显示出其危害的一面,北极冰川融化的严峻现状是最具代表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将生态学和语言学相结合产生的生态语言学,为从语言学的角度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视角,因此本文基于评价系统的理论框架,从态度系统和极差系统两个方面,对有关北极冰川融化问题的新闻报道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本文将借鉴国际生态哲学观中“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理念展开论述。研究发现在关于北极冰川融化问题上,新闻报道更多的运用了态度资源,明确表达出北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同时从生态话语分析的角度来看,报道者更倾向使用有益性的生态话语,提倡人类采取措施保护环境,符合万物共生,和谐统一的生态哲学思想。
介入系统框架下新闻报道的生态话语分析 下载:278 浏览:2700
摘要:
全球气候变暖其引起的极端天气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而且对整个自然界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北极冰川融化是其严重的后果之一。因此本文自建关于北极冰川融化的相关中外新闻报道的语料库,运用UAM Corpus Tool3.3和AntConc软件,从评价资源的介入系统和高频词汇两个角度,进行生态话语分析。研究表明新闻报道更倾向于借言的方式,保证新闻的客观性也提供更大的话语空间。新闻中高频词和索引的分析,可以得出总体上报道对生态问题呈积极的态度,其中有益性生态话语表现在赞同保护生态的做法,提高大众的生态意识,破坏性话语主要表现在转移读者注意力、掩盖人类的错误做法,中性话语出现次数较少。
北极环境法律的冲突问题及其在国际法中的解决途径研究 下载:155 浏览:1972
摘要:
世界各国纷纷加大对北极的研究与发展,北极生态问题日益引起各国的关注。北极地区的国际环保法规制度,以北极地区为对象,通过制定相应的环保公约来规范和规范地方环境问题。北极环保立法中,既有公约的矛盾又有国际法与国家法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又具有非系统性特征。
[1/1]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