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情绪调节对消极元刻板印象激活的认知效应的影响 下载:55 浏览:226

吴佩佩 郭思倩 贺雯 《心理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以101名中职生为被试,采用不同难度的工作记忆任务,探讨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消极元刻板印象激活的认知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情绪调节策略对元刻板印象激活的认知效应具有影响,且与认知任务的难度有关;(2)在低难度工作记忆任务中,情绪调节策略对元刻板印象激活的认知效应没有影响,在中等难度任务中,认知重评减弱了激活的认知效应,但表达抑制没有影响,在高难度任务中,认知重评没有影响,表达抑制反而增强了激活的认知效应。总之,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会对消极元刻板印象激活的认知效应产生不同的作用。

大学生情绪复杂性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 下载:45 浏览:312

张鹏程1 汪海彬2 范苗苗2 姜士成2 卢家楣3 《心理学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为考察大学生情绪复杂性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通过情绪体验范围和区分性量表(RDEES)筛选出高低情绪复杂性被试各30名,采用2(情绪复杂性:高、低)×3(效价:正性、中性和负性)×4(呈现条件:0/300/600/900ms)的三因素混合设计要求被试完成视觉搜索任务。结果显示:(1)高、低情绪复杂性组在情绪条件(正性、负性)下的正确率显著低于中性图片、反应时显著高于中性图片,均表现出对情绪图片的注意偏向;(2)高分组在正性图片0ms呈现的条件下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低分组,在负性图片300ms和900ms呈现和正性图片900ms呈现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低于低分组。

知觉冲突信息对他人印象控制策略的影响:以直接信息与间接信息为例 下载:67 浏览:227

崔诣晨1,2,3 周明洁2 夏琪4 叶丽娟2 《心理学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个体根据知觉选择、反应偏向以及实时更新的情境信息调节自身状态,以适应性地促进对当前知觉信息的灵活编码,这一过程即为印象形成的认知控制。采用词语判断任务操控直接信息与间接信息,通过侧抑制任务的变式对知觉对象进行高、低负载两种水平的加工,考察了不同类型的冲突信息及其知觉负载对他人印象控制策略的影响。结果发现:知觉负载对印象控制策略的调节作用会依据知觉信息的类型(冲突vs.相容)而变化。具体而言,当知觉信息相容时,个体的印象控制策略仅受知觉负载的调节而产生效应,即高知觉负载的个体易采取主动性控制策略而进行自上而下的线索驱动性加工,低知觉负载的个体则易采取反应性控制策略而进行自下而上的探测驱动性加工;当知觉信息冲突时,个体的知觉负载效应消失,即对冲突信息的印象控制策略受到知觉信息的类型(冲突vs.相容)与知觉负载双重调节:高知觉负载的个体易采取反应性控制策略而激活反刻板印象,从而在印象加工中出现冲突适应偏向;低知觉负载的个体则易采取主动性控制策略而激活刻板印象,从而在印象加工中出现冲突抑制偏向。这些结果表明,仅当他人信息不存在冲突时,知觉负载对印象控制策略的调节才发挥单一效应。

基础教育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六个前置性问题 下载:95 浏览:512

毕景刚1、2 董玉琦2 韩颖1 《中国教育探索》 2018年4期

摘要:
研究显示,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是可行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实践研究现状涉及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过程研究、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研究、批判性思维的教学人群研究、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研究视角、批判性思维教学中技术手段的运用研究等。批判性思维教学实践研究的未来空间主要包括:面向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围绕提高教师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促进批判性思维测量工具的本土化与学科化研究;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学习资源开发研究;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变革文化与学校教育改革 下载:69 浏览:504

阎亚军1 祝怀新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10期

摘要:
变革文化是学校组织内在的精神力量或意义体系,是学校变革能够发生与维持的基础。学校是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承担主体之一,然而部分学校参与教育改革的态度并不积极,缺乏变革文化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学校变革文化是一种自觉的文化,其核心内涵是进取、创新。学校变革文化的形成,需要经历"发现变化——适应变化——主动变革——管理变革"几个阶段,学校领导者和教师应承担各自的职责。

文化传统与我国公民教育建构——基于中国文化传统中连带的“公”的思考 下载:86 浏览:503

阎亚军1 邱昆树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7期

摘要:
文化传统对我国公民教育建构具有预制性。中西方社会和文化传统中的"公"是不同的,在中国主要是连带的"公",而在西方则主要是领域的"公",前者强调以关系为单位、以伦理为准则、以情感为基础,后者强调以个人为单位、以契约为准则、以理性为基础。我们应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中国"为方法,立足文化传统中连带的"公"的观念,从培养目标、课程教材、学校生活等几个方面建构我国的伦理型公民教育。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