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丝绸之路与中西美术交流——以克孜尔石窟壁画为例 下载:32 浏览:304

冯民生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西商业贸易之路,而且也是中西文化艺术交流之路。从沿丝绸之路诸多开凿的石窟壁画考察,其中的佛教题材内容与表现方式基本是中西绘画风格的融合与展现,成为中西美术交流的见证。古丝绸之路作为中西美术交流的载体,承载着不同民族文化交融与认同的史实;而在新时代,它又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在逻辑和参照,推动当代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和情感认同。

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的中国民族音乐“走出去” 下载:30 浏览:312

秦会朵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西域音乐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复兴提供了历史新机遇,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民族音乐因其非语义、非具象等特殊性,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的载体之一。民族音乐内含文化与经济双重价值,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方式。要实现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更有效地"走出去",须要发挥民族音乐的双重价值,音乐交流与音乐贸易双管齐下。

丝路携香:考古所见宋代熏香的繁荣与丝路贸易 下载:36 浏览:159

霍巍 何沁冰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7期

摘要:
考古发现的宋代遗存中,有大量以熏香、闻香、礼香等香事为主旨的考古图像和各类设计精巧的香器、香具,展现了宋代文人士绅钟爱熏香雅事的社会风尚,相关材料散见于宋代砖石雕壁画墓和窖藏、瓷窑中。传世作品如宋诗、宋词、宋画中,描绘宋人用香之处亦多。宋人爱香,一方面与宋代社会生活的精细化和宋代文人倡导专修自身、务品尚德的思想以及广泛的佛道信仰相关,用香于敬神礼佛之中成为风俗。另一方面,宋代社会对香料的喜爱和广泛运用,更有赖于经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远销而来的域外香料所提供的坚实物质基础,丝路繁华的香料贸易也为宋代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力。

那片土地,那片星空,那些路 下载:93 浏览:494

李宝群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必须面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这其中缺少不了中国西部的历史和现实。中国的西部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古老的丝绸之路蕴藏着丰富的写作"富矿",它可以开启创作者的灵感之门,使创作出现不寻常的变数,更具有燃烧创作者激情的力道。中国的戏剧人需要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这片神奇的天空,这块丰厚的土地。只要我们用心去开掘,去发现,去书写,完全可以借助西部这块土地,借助古丝绸之路积淀下来的历史宝藏,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丝绸之路”涵义之文献学考察 下载:78 浏览:342

赵友芬 于文杰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12期

摘要:
随着国内外学术界对"一带一路"研究的深入,对"一带一路"学术内涵的讨论也出现了多种观点,因此在分析比较学术界的诸多观点的基础上,从文献学的角度厘清"一带一路"的学术内涵和历史形态是我们亟须完成的任务。从考察结果来看,我们发现"一带一路"是一条具有跨界协作、平等和平、互动互鉴、共享共赢等特点的文明交往与共同发展之路。

丝绸之路起点陕西的体育文化交流研究 下载:55 浏览:236

王位 《体育学报》 2019年6期

摘要: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促进我国与经济带上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而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陕西其体育文化交流在这一背景下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体育是一种没有国界的文化交流符号与形式,其提倡的公平公正已然成为近年来促进世界各国之间深入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此,利用丝绸之路起点的优势来推进体育文化交流对陕西省而言就显得至关重要。但从现实层面来看,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陕西其体育文化交流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本身将从丝绸之路起点山西的优势出发,基于其体育文化交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充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体育文化交流的实施提出相应的建议。

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旅游高职教育联盟办学探析 下载:67 浏览:399

李秀花 王燕 曹相东 刘亚军 《中国职业教育》 2019年12期

摘要:
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外逢发展旅游业的全新机遇,内具发展旅游业的多种优势。天时地利条件下,高素质、高技能旅游人才正是发展旅游业的第一资源,而新疆旅游高职教育现有力量比较薄弱,模式相对单一。通过集聚"政、校、行、企、社"多方力量,构建新疆旅游高职教育联盟,搭建区域旅游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实现新疆高职旅游人才的协同培养和多样成才,为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旅游业先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明代整体丝绸之路视野下的云南大理 下载:65 浏览:402

万明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6期

摘要:
在整体丝绸之路的视野下,一方面,明代云南大理是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的重要节点,是中国丝绸之路对外交往的汇合点或称枢纽。这表现在南方丝绸之路主要包括的云贵川三省中,惟有从云南可以出境通往外洋,与海上丝绸之路直接相衔接,海贝就是最好的证明。大理以通行贝币而著称,以明末贝币为白银替代、海上丝绸之路极大发展而成为全球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明朝大理人李元阳撰《黑水辨》,提出"澜沧江即《禹贡》黑水说",经过徐霞客亲历考察而验证,无异揭示了云南大理在西北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上互通互联的重要地位——丝绸之路多元网络的一个重要节点和核心区。以上两方面在以往的丝绸之路研究中为学界不同程度地有所忽略,应该切实加强研究。

丝绸之路新疆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流变——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为研究个案 下载:58 浏览:372

杨红 付茜 《当代艺术》 2020年4期

摘要:
非遗在当代的生存状态研究主要包括历时性的传承状况和共时性的流变状况两个方面,共时性流变研究对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自古以来便是多种文明、多个民族交汇融合之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呈现明显的多元民族文化特性,同时也受到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通过对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尼勒克县、特克斯县等地多个门类非遗项目的实地走访,以期概括这些非遗项目的当代流变特征,同时观察其对非遗资源的存续及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成效与展望 下载:64 浏览:432

王宏丽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20年9期

摘要:
面对包容性全球化、互联互通便利化、物流枢纽网络化发展态势,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增强核心区内生增长动力和发展实力、优化营商环境、发展实体经济、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人口聚集是当前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政策之基。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研究——基于“海上丝绸之路”战略 下载:47 浏览:482

黄迪 胡麦秀 《管理与科学》 2018年10期

摘要:
基于2004—2015年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数据,运用VAR模型对中国在该区域的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在该区域的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并不能推动中国在该区域的直接投资。通过OLS回归进一步发现,中国在该区域直接投资存量每增加1%,将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指标增加0.009%;分三次产业来看,直接投资存量增加1%,将使第一二产业占比分别降低0.073%和0.02%,使第三产业占比增加0.038%。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矿业资源安全法律保障研究 下载:92 浏览:504

康露月 《当代市场营销》 2018年1期

摘要:
新疆自古便是丝绸之路的核心区,"一带一路"政策对新疆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疆多样化的矿产资源处于储量大但开采效率不高的状态。矿产资源的安全开采对新疆的经济发展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新疆矿产资源开采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和监管,尤其是在法律意识、管理机构建设和监管力度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新疆需要合理借鉴国外法律法规,以全新的立法理念为引导,强化公众参与意识、优化执法体系、构建多层级的监督体系,将矿产资源的法律保护措施落实到位。矿产资源的法律保障不仅对新疆的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对新疆的法治化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妒能”如何变成“赋能”:职场妒忌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下载:61 浏览:493

姚柱1 张显春2 《经济与管理学报》 2020年7期

摘要:
职场妒忌是工作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以往研究主要聚焦在职场妒忌的"阴暗面",却未能对其积极效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基于自我一致性理论,并结合Arnold的行动序列作为整体逻辑,文章探讨了职场妒忌与工作绩效的内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职场妒忌对工作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内在动机与观察性学习分别在职场妒忌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内在动机与观察性学习在职场妒忌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链式的中介作用;职场友谊对"职场妒忌-内在动机-观察性学习-工作绩效"这一链式中介路径起调节作用,即职场友谊越高,职场妒忌对内在动机的正向作用越强,内在动机与观察性学习在职场妒忌与工作绩效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越强。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经济波动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下载:42 浏览:249

刘竞先1 张雯2 《金融研究杂志》 2018年6期

摘要:
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在经济贸易、投融资等方面的合作深化,沿线国家的经济金融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与我国往来贸易规模为主要参照依据,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范围内的国家进行筛选并确定研究对象,在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开放度、与华贸易规模及商品结构等层面对其经济贸易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使用GVAR模型分析样本国宏观经济变量波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冲击效应,采用面板数据分析中国与样本国的贸易影响因素和贸易潜力,最后构建了丝路沿线国家经济波动对我国贸易冲击的预警机制。

岭南及东南亚等地发现的汉代货币与海上丝绸之路 下载:36 浏览:425

廖国一1 樊博琛2 《金融研究杂志》 2018年3期

摘要:
在今天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以及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都发现过汉代的货币,在缅甸则有汉代货币的文献记载,反映了汉代的货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流播到了东南亚、南亚等地。汉代货币不仅是一种交易媒介,更是一种中国文化的代表产物,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与地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大遗址保护视域下移民安置适应性问题研究——以乾陵大唐丝绸之路风情小镇设计为例 下载:96 浏览:507

刘令贵 陈培强 蒋维乐 《中国建筑》 2018年1期

摘要:
以大遗址保护为目的的移民搬迁普遍采取以农为非的策略,即农业人口经过土地流转,易地安置后转变为城镇人口。而当前大多数安置区简单地将城市规划结构,城市街区组团,城市建筑形态应用于安置区的建设中,在具有明显城市化意味的设计语境下衍生出的空间形态,必然与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方枘圆凿,格格不入。经过与劳动土地的剥离,远离传统农村社会的两度空间,搬迁户在安置区内需要进行生活的重新适应。该文以乾陵大唐小镇项目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规划设计提高移民对生活环境转变及生产方式转变的适应性。

丝绸之路上的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以筚篥与成组的音乐形态为例 下载:68 浏览:312

孔德民 《当代音乐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西域音乐"是人们对历史上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到中原之后,外来音乐与汉文化交融之后的音乐称谓,随着丝绸之路纷沓而至的乐器、乐舞、音乐理论等的传入,及在中原地区的流播,它们对我国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筚篥、成组的音乐形态为例,讨论汉至唐时期,西域音乐传入之后的流变以及发展规律,探讨其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

黑龙江省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下载:86 浏览:507

邵波1 刘惠林2 《中国教育探索》 2018年7期

摘要:
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这一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应重点培养交通运输、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现代服务、国际经贸、金融、建筑、文化语言和法治建设等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发挥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科学制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学科门类和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适当调整专业设置,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是今后黑龙江高校应关注的问题。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助推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下载:33 浏览:346

段克1 余静2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1期

摘要: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各国在参与多边合作中塑造国际海洋治理秩序,虽然已经取得积极进展,但在许多新兴和空白领域仍难以达成国际共识。本文回顾了世界海洋秩序和全球海洋治理理念的变化历程,阐释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意义,认为该理念可能会主导未来国际海洋秩序。本文总结了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即不断提升维护海洋权益的能力;提升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风险防控能力和战略定力;深度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海洋治理;构建海洋强国建设法制保障体系。

“软联通”机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的逻辑与路径 下载:36 浏览:374

孙灿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1期

摘要: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在历史机遇和现实挑战的交织中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互联互通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其中"软联通"具有鲜明的国际机制属性,并蕴含政策扩散、规则流动、标准提升三重机制效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借助"软联通"的机制逻辑,加强以"发展"为基调的海洋政策对接、以"法制"为核心的海洋规则对接及以"公益"为底色的海洋标准对接。港口、航道、自贸区等关键节点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意义重大,"软联通"机制效应有助于提升港口效率、维护航道安全,并促进自贸区的制度创新。"软联通"机制将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