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从理论思维看当代中国哲学研究 下载:63 浏览:417

孙正聿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在推进社会解放思想的进程中实现了自身的思想解放,变革了以素朴实在论为基础的直观反映论的思维方式、以机械决定论为基础的线性因果论的思维方式和以抽象实体论为基础的本质还原论的思维方式,这也构成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理论思维的新起点。"问题导向"的理论思维,提升了当代中国哲学捕捉和把握时代性问题的理论洞察力、分析和提炼时代性问题的理论概括力、阐释和论证时代性问题的理论思辨力、回答和解决时代性问题的理论思想力,赋予哲学范畴和哲学命题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思想内涵,为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思维的坚实基础。

诠释的还“元”——中国哲学研究方法初探 下载:83 浏览:358

林光华 《国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本文以《老子》研究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提出诠释的还"元"。"元"不是西方"元语言"意义上的"元",而是"开始"之意。我们无法回到一个历史意义上的完全客观的"原意",但能回到元典的思维方式,即"原思"。以还"元"为目的,既能继承中国哲学自身的特质,又能找到更广阔的中西对话的空间,真正有所创造。例如《老子》的"道"不能直接言说,其透显的是非对象化的思维。这样的"道"是非逻辑、非概念的,它是在主客未分的情景下彰显出来的终极意义,它对万物既有先天的规定性,也有后天的指引性。对于人而言,它是引人不断"上道",而不是一条现成的道路。只有进入元典的思维方式,才能做出契合元典的理解与创造性的建构。

中国哲学语境中的本体论与形而上学 下载:96 浏览:505

郑开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1期

摘要:
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本体论"概念的误置屡见不鲜,因为源自古希腊哲学的"本体"和"存在",并不符合中国哲学语境中的"本体"。澄清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要想准确而内在地理解中国哲学理论范式,就必须从心性论层面把握中国哲学语境中的"本体"。同样地,中国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独具特色,迥异于古希腊哲学以来的metaphysics(形而上学)。以道家哲学为例,"道"不仅不出现于时空之中(无象、无形),亦不出现于语言之中(无名),具有明确的"非实体性",而古希腊以来的metaphysics则掺入了更多的物理学思考的特点。中国哲学语境中的形而上学体现为心性论、实践智慧与境界理论,而不是本体论、逻辑学和知识论。

赖斯翻译批评模式下中国哲学典籍《道德经》英译对比研究 ——以理雅各、王方路英译本为例 下载:127 浏览:1309

龙青青 《中国教育研究》 2023年10期

摘要:
中国哲学典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中国哲学典籍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理解。本文基于赖斯的翻译批评模式,从文本类型和语言内因素两方面对理雅各和王方路两位译者的译作进行对比与研究,分析各自的优缺点,为中国典籍英译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浅谈中西方哲学文化视域下的生命情感 下载:122 浏览:1277

罗峰 《哲学研究进展》 2023年11期

摘要:
中西方哲学是彼此文化的结晶,智慧碰撞的产物。生命情感是中国哲学探讨的核心范畴之一,本文首先以生命情感为起点,开始探索人生道路,讨论中国哲学里的仁心。本文通过比较发现,中西方文化的一些差别,比如利益、个人价值等。以往大众比较关注物质存在,相对忽视了生命情感。实际上,生命情感在人的存在问题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西方哲学对主题的观点各有不同,古往今来哲学家对其的思考,形成了各自的哲学学说,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仁心,让生命情感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 下载:149 浏览:1762

王观涛 《哲学研究进展》 2022年3期

摘要:
在人类文明的幼年时期,世界不同的文明点上,如古希腊罗马、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代中国等,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群体,这些思想家群体不约而同地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提出了人类永远不可能绕过的一系列核心问题,甚至可以说我们今天的思考,从本质上说并没有超越轴心时代思想家们提出的范围,是对古人思考的一种延续。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百年历史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的获得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密不可分。

中国哲学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策略 下载:246 浏览:2105

齐航 《数学教学与研究》 2022年7期

摘要:
《中国哲学》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儒、道、墨等各派哲学思想中所蕴含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对于人本身,尤其是其中关于中国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重要论述。鉴于此,本文以此为切人点,全面论述了中国哲学对于中国社会特别是当下我国思政教育所具有的积极功能及其融合的策略进行了深人探讨。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